第7章 “媽媽(爸爸)知道你一定有辦法!”(2)
- 與孩子溝通其實很簡單
- 張振鵬
- 5601字
- 2014-06-20 18:36:58
我是你們的孩子,所以你們要傾聽我的話。請不要笑,這不是讓你們笑的,而是讓你們聽的,否則我不原諒你們。”一位上幼兒園的女孩對父母這樣說。
這段話不得不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都應該認真反省:在生活中有沒有傾聽孩子的意識?有沒有嘲笑孩子的幼稚?有沒有認真傾聽孩子說話呢?
“知心姐姐”盧勤老師曾和兒子之間有這樣一段經歷:
在兒子小的時候,她因為總是出差,所以把兒子安置在了一個全托幼兒園,每周只接一次。為此兒子請求媽媽把他送入一般的幼兒園,希望每天都能回家。
但是迫于無奈,她拒絕了兒子的這個要求。
每周兒子回家,都興致勃勃地給她講述幼兒園里發生的好玩的事。可遺憾的是,她當時并沒有意識到兒子需要媽媽做他忠實的聽眾,卻總是覺得聽兒子說話是在浪費她寫稿和思考的時間。所以,每次兒子講話的時候,她總做出很忙的樣子,手里不停地翻閱著書報,眼睛還左顧右盼。
每周兒子回家,都興致勃勃地給她講述幼兒園里發生的好玩的事。可遺憾的是,她當時并沒有意識到兒子需要媽媽做他忠實的聽眾,卻總是覺得聽兒子說話是在浪費她寫稿和思考的時間。所以,每次兒子講話的時候,她總做出很忙的樣子,手里不停地翻閱著書報,眼睛還左顧右盼。
但沒想到這種“忙碌”給兒子帶來了表達上的障礙。由于兒子的思維能力很強,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話說完,他就講得很快,但表達能力較弱,慢慢地說話變得結巴起來。這一點引起了她的注意,她開始有意識地抽出時間來,傾聽孩子說話。久而久之,兒子慢慢地改掉了口吃的毛病。
試想一下,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一個星期沒有見到媽媽的情況下,好不容易見到了媽媽,他是多么迫切地希望最親近的人可以分享他的喜怒哀樂!但是他的這個需求最初并沒有受到媽媽的重視,為了在短暫時間內把所有想說的話都說完,又因為表達能力有限,所以他變得結巴起來。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如果這個時候媽媽沒有注意到兒子結巴的原因,而是從結果入手糾正他的結巴,可想而知,孩子的表達能力一定會因此受到影響。不過好在盧勤老師從改變自己開始,盡量多抽出時間來陪孩子,還注意傾聽他說話,最后改正了孩子的這個缺點。
一位媽媽的疏忽竟然可以導致孩子口吃,可見,父母千萬不要忽略了傾聽孩子的這個細節。孩子在講話時,父母除了認真傾聽他的話外,讓他完整地表達也很重要。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要急于作出評價,更不能打斷他的話。
一個上小學三年級的男孩每天放學后都要和媽媽說學校里一些好玩的事情。
最初,媽媽總是打斷他,還沒等他說完就作出評價。終于有一天,男孩鄭重其事地說:“媽媽,有些事您聽著就行了,別忙著評價。”
這個時候,媽媽才意識到自己總是打斷他的話,導致他沒有辦法把事情表達完整。而且自己總是站在成人的立場上,有些評價根本不適合他。從那以后,這位媽媽總結出一個道理:認真聽完孩子的話。
其實,有的時候孩子在向父母傾訴時,未必需要父母出謀劃策,他只是希望父母認同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心情就可以了。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站在大人的角度盲目評價這件事的是與非,那么孩子可能因為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失去說下去的勇氣。
但有的時候,孩子的確是希望告訴父母一些事情,希望父母能給自己一些建設性的意見。這時就需要父母弄清孩子的動機和情緒。可見,一個有智慧的父母,一定要讀懂孩子字里行間的意思,用信任和尊重促使孩子表達自己,這樣才能與他有效地交流和溝通。
其實,了解孩子的意思并不是那么困難,父母只要做到專心、耐心、誠心、用心這“四心”就可以了。具體來說,可以試著這樣做:
要有主動傾聽的意識。
每個人包括孩子在內都希望自己講話時能受到重視,有被尊重的心理需要。
因此,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應該全神貫注地聆聽。不要總做出看手表、摳耳朵、打哈欠等心不在焉的動作或表情,擾亂孩子的思緒。
同時,孩子在講述的過程中,父母也要做出認真傾聽的樣子來:身體可以微微向前傾斜,表示關注,眼神要注視孩子,也可以用眼神、表情等對孩子做出回應。比如,孩子講到高潮的時候,父母可以睜大眼睛,張開嘴巴,做出夸張的表情,這些表情都可以告訴孩子“我對你的話很感興趣,我在認真聽”。當然,這些表情、動作都不是裝出來的,父母要努力走進孩子的心靈,站在他的角度仔細體會他的感受才行。
此外,父母每天都要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哪怕只有幾分鐘也行。比如,晚飯后,爸爸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一起散會兒步。”或者說:“我們到房間里單獨談談。”從而給孩子一段與父母傾心溝通的專屬時間。
善于聽出孩子的“潛臺詞”。
晚飯后,媽媽和爸爸商量著第二天要去超市大采購。第二天一大早,10歲的周拓就問:“媽媽,你和爸爸今天要去超市嗎?”媽媽回答:“去。”周拓問:“那你們什么時候去啊?”媽媽說:“吃完早飯再說。”周拓聽了,心里異常興奮。
早飯后,媽媽沒有立刻就去。周拓又問:“媽媽,你們怎么還不去啊?”媽媽說:“等會兒,還沒收拾廚房呢!”過了一會兒,周拓又問:“媽媽,你們什么時候走啊?”這時,媽媽不耐煩了,說:
“你這孩子,今天怎么這么奇怪呢?干嘛催我?你是不是也想去。”
周拓一副心虛的表情,笑了笑說:“不是。”說完,轉身跑回房間了。
其實,媽媽哪里知道,周拓正盤算著媽媽走后,自己一個人在家里玩電腦。可見,在傾聽孩子講話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孩子的肢體語言、表情、姿勢,弄清話中之話。
當孩子說話時眼神比較游離,不敢直視父母的眼睛或者出現像周拓的情況,特別關注父母某一個問題時,父母就要注意了,可以試著猜測孩子的意圖,問他“你是這個意思嗎”。父母不要怕說錯,誤會他的想法,因為這也是交流的一個過程,即使說錯了,孩子也可以糾正。總之,父母要善于提問,善于引導,弄清楚孩子真正的意圖。
引導孩子把話表述完整。
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父母可以說一些鼓勵他的話,如“嗯”、“我明白了”,也可以提一些“嗯,然后呢……”“你怎么做的”等簡單的問題引導孩子表述完整。如果孩子可以完整表述這個情景,父母一定不要打斷他,而是引導他描述細節。
總之,在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要尊重他。在他還沒有充分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之前,父母不要隨意表態或妄下評斷。即使父母與孩子有不同的觀點,父母也不能打斷孩子的話,如確有必要糾正其不正確的觀點時,父母也要等孩子把話說完再闡述自己的觀點。
保持沉默,傾聽孩子的消極情緒。
當孩子受了委屈、傷心或帶有其他不良情緒時,最不愛聽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是別人的看法,同時憐憫只會讓他覺得更委屈,發問只會讓他為自己辯護。相反,如果父母能在孩子身邊,靜靜地陪著他,聽聽他的牢騷,讓他盡情地發泄心中的不滿,相信孩子能更快地恢復過來。
溝通箴言
父母掌握傾聽孩子的技巧非常必要,但再多的技巧都只是起輔助作用,根本還是要父母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了解他的需要和性格,親子間的溝通才能更舒暢。平時,父母要主動找孩子聊天,比如,晚飯后或者睡覺前,聽孩子說一說學校里發生的事情,聊一聊共同關注的話題等,用這種融洽的談話形式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快來,來做個游戲吧!”
陪孩子玩,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有這樣一個情境: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抱著爸爸的腿說:“爸爸,和我玩一會兒吧!”爸爸不耐煩地說:“去找你媽!”孩子來媽媽面前,拽著媽媽的衣襟說:“媽媽,和我玩一會兒吧!”媽媽說:“媽媽正忙著做飯呢!你不想吃飯了?”這個孩子聽了,小聲嘟囔著什么,沮喪地看起了電視。
有些人評論說,現在的孩子是自言自語的一代,因為沒人和他們說話,他們要么選擇自言自語,要么只能選擇電視作為伙伴。而一些電視節目過早地使他們接觸到了成人的東西,使其快樂的童年在逐漸消失。
父母都應該認真反省,在生活中,自己有沒有如此冷漠地對待過孩子,導致他迷戀電腦游戲和電視節目,變得越來越不愛表達。
一位媽媽就曾遇到類似的情況,但是她卻沒有拒絕孩子的請求。
周末,媽媽正在廚房里包餃子,7歲的鄧可走到廚房,說:“媽媽,你能陪我玩一會兒嗎?”媽媽溫柔地問:“你想玩什么?”鄧可高興地說:“捉迷藏。”
這時,媽媽撅著嘴,說道:“捉迷藏恐怕不行,你和媽媽一起捏小刺猬吧!”
小刺猬?這個對鄧可來說可是個新鮮的游戲,于是就接受了媽媽的提議。于是,兩個人在廚房里忙乎起來。媽媽一邊耐心地教她步驟,一邊告訴她:“剁碎的油條是刺猬的胃,粉條是它的腸子,豆腐干是它的肝。”接著,媽媽在面刺猬的背上用剪刀剪出刺,用黑豆貼上眼睛,第一個小“刺猬”就這樣誕生了。鄧可看著它,喜歡得不得了,在媽媽的指導下,也捏起來。接著,一個又一個“刺猬”接踵而至,整個廚房傳來一片歡聲笑語。
細心的父母能夠體察到孩子因為缺少玩伴的寂寞,仔細觀察孩子的游戲過程,父母也會發現,他把整個身心都融入游戲之中,相當專注,并在其中體驗著成功帶來的喜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玩伴,何不陪孩子一起做游戲,讓喜悅的表情多展現在他的臉上呢?
游戲是孩子放松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習的一種手段,孩子的能力會在玩中慢慢表現出來。
一位父親曾敘述8歲的兒子下圍棋的經歷:
受我的影響,兒子喜歡下圍棋,幾乎每天都拉著我和他一起下,每次我都欣然接受他的邀請。一段時間,妻子希望借著兒子的興趣,送他去學習班學習。
可是我拒絕了,理由是:“孩子只是在玩,你非要讓玩變成學習,成為他的壓力嗎?”最后我沒有送兒子去學習班,而是帶著他“玩”圍棋,還幫他買了幾本書,讓他參考。
當孩子發生某方面的興趣時,一些父母希望把他的這個興趣當成特長來培養,就盲目送他參加學習班。這種想法無可非議,但如果因為參加特長班占用了孩子玩的時間,不符合孩子的興趣就另當別論了。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態度起關鍵性的作用。
父母和孩子玩很重要,但什么時候該讓孩子盡興地玩,不用附加太多的“條款”?什么時候要啟發他在玩中靈活地思考,培養他舉一反三的能力?怎么玩兒才能融入孩子的游戲之中,向他傳達“我愛你”的信息?這才是和孩子一起玩的真正學問。
在游戲中,父母應該注意以下幾點,才能和孩子有效地溝通。
真正做孩子游戲中的參與者。
5歲的云珊要求媽媽一起玩,每次媽媽都試著參與其中。一次,媽媽在看報紙,云珊說:“媽媽,我們玩過家家,你當壞人,我當警察。”媽媽說:
“好。”說完,媽媽仍坐著看報紙。云珊大聲說:“你快跑啊,警察都來了。”
媽媽邊看報紙邊說:“我已經被抓起來了,失去了自由。”云珊說:“那怎么玩啊?媽媽一點兒也不配合。”說完,轉身離開了。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父母有意識地參與孩子的游戲,陪他一起玩兒。像云珊的媽媽表面上沒有拒絕孩子的請求,參與了她的游戲,但實質上卻是在敷衍她。久而久之,孩子會慢慢察覺出來,也就不再愿意和父母一起玩了。
因此,在參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專心一點,試著保持一顆童心,積極配合他,當真正走進孩子的游戲中后,就會慢慢賞識他各種各樣的花招了。
不要忽略游戲中的細節。
父母只有讓孩子把自己當成游戲中的一員,才能在游戲中達到溝通的目的。但一些父母反映,真正參與到孩子的游戲中很難,不論在生活中,還是游戲中,自己總被當做大人來看。其實,存在這樣的問題是因為父母忽略了游戲中的一些細節。
在孩子的游戲中,父母要改變身份,即變指導者為合作者,不要試圖控制孩子,教他如何玩;而是認真與孩子探討游戲中的規則和細節,并嚴格遵守。當他在這些問題上較真的時候,那么他已經把父母當成他游戲的伙伴了。
同時,父母還要注意身高的差距,因為父母的身高優勢會有居高臨下的控制感,也容易讓孩子有壓迫感。所以,在游戲過程中,父母要盡量采用蹲、坐、跪等姿勢,與孩子平視,從而讓他有平等的感覺。
在游戲中巧妙地“讓”孩子。
一些父母對參加孩子的游戲,該不該“讓”產生了意見分歧。一些父母認為,玩游戲是為了讓孩子高興,故意輸掉比賽可以增加他的信心。另一些父母卻認為,“讓”是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不可取的。只有讓他明白勝負的代價,他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屈能伸,寵辱不驚。
以上這兩種說法都很有道理,其實關鍵問題不在于該不該“讓”,而在于怎么“讓”。
父母不要為了讓孩子獲勝改變游戲規則。如果故意改變游戲規則讓孩子贏,會讓他覺得贏要比公平競爭更重要;相反,讓他輸掉幾局游戲,更有助于他學會如何大度地比賽。
如果和孩子一起下棋,父母可以最初放低水平,讓他贏幾次,增加他玩的信心。但隨著孩子下棋技能不斷提高,父母也要逐步加大孩子獲勝的難度,不要輕易地讓他贏。
爸爸要每天陪孩子玩10分鐘。
爸爸是最忙的人,每天早出晚歸,下班回來后,孩子恐怕早已睡著。這就意味著孩子失去了和爸爸交流的寶貴時間,爸爸也失去了和孩子交流感情的機會。
即使爸爸給孩子買再多的禮物,給他再多的零花錢,但也難以代替親子間感情的溝通。其實,只要爸爸每天都和孩子玩10分鐘,他就能體會到爸爸的愛。
爸爸和9歲的小卓一起上樓梯。爸爸問:“李叔叔住二樓,我們住四樓,每一次,我們走過的路程是李叔叔的幾倍?”小卓毫不猶豫地回答:“2倍。”
父親笑著搖搖頭,這時,小卓恍然大悟,說:“不對,是3倍,因為一樓不用爬樓梯。”那天,小卓的數學作業做得特別認真。
此后,爸爸每天都會抽出時間和他一起玩數學游戲,有時小卓也會出題考爸爸,偶爾也會把爸爸難倒。
“8根火柴怎樣拼出14個正方形?”
“從1到100的所有偶數比奇數大多少?”
……爸爸思索了好長時間,最后房間里傳來陣陣歡笑聲。
每個父母都希望家里常伴這種溫馨的場面,那么就多抽出時間來陪孩子一起做游戲吧!爸爸可以利用每天晚睡前、晚飯后的時間和孩子下棋、講故事,周末也可以和他一起打球或參加戶外運動,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溝通箴言
對于孩子來說,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游戲。
因此,父母做家務的時候,不妨讓孩子參與進來,由此培養他的獨立能力。同時,父母要理解孩子在游戲中的表現,即使他提出一些幼稚的建議,父母也不能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馬上反駁他,應該讓他嘗試,然后再給他講解相應的知識,這樣他既學會了知識,也得到了尊重。此外,爸爸也要多加入孩子的游戲,和他溝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