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這樣做才能讓孩子信服(1)
- 與孩子溝通其實很簡單
- 張振鵬
- 5593字
- 2014-06-20 18:36:58
很多父母為了顯示自己做父母的“威信”,想對孩子說什么就說什么,想怎樣說就怎樣說,想怎樣處置孩子就怎樣處置,還端父母的架子……以為這樣就有“威信”了,孩子就信服了。殊不知,這樣做恰恰不會樹立威信,反而會有損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嚴。那么,父母在生活中怎樣做才能樹立威信呢?這也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應該弄清楚的重要課題。
“你爸爸(媽媽)工作都很辛苦!”
夫妻要互相表揚,而非互相“拆臺”
由于每個人成長的背景和經歷有所不同,所以人與人很難有觀點完全一致的時候,即使是長久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也總會因各種各樣的事情而產生分歧。
雖說夫妻之間有分歧是很正常的現象,但處理分歧的方式卻又各自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夫妻之間即使有再大的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拆臺。
孩子年齡尚小,是非對錯的分辨能力比較弱,很容易受到父母觀點的左右。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年幼的孩子更無法成為父母觀點誰對誰錯的衡量砝碼。
爸爸和媽媽又吵架了,爸爸一氣之下連早飯都沒吃就摔門而去。媽媽和12歲的鄭遠然一起吃早飯。
“你爸爸呀,一點也不顧咱這個家。你說,他心里有咱娘倆嗎?除了回來吃飯睡覺,什么時候陪咱倆出去玩過?他倒好,在外面吃香的喝辣的,回來就二郎腿一翹什么也不干,連你的學習也不管……”剛開始吃飯,媽媽就開始沒完沒了地向孩子抱怨起來。
“你說,他算個稱職的爸爸嗎?哪回開家長會不是我去的?
自從你上學,他去過你們學校嗎?你說……”
“媽,我吃飽了。”不等媽媽說完,早已聽夠了媽媽發牢騷的鄭遠然隨便吃了兩口,背起書包就上學去了。
“唉,這孩子,連話也不讓我說完。”媽媽嘆了一口氣。
鄭遠然來到學校開始上課,但媽媽的話卻還在他的腦海里,像留聲機一樣一遍又一遍地響著。他不由地想:爸爸真的像媽媽說的那樣嗎?他開始從小時候起回想,回想關于爸爸的記憶……老師的講課聲已經進不到他的耳朵里,他揣測著媽媽的話……媽媽的牢騷雖然聽來很煩,也許孩子根本不愿意去聽,但是聽多了還是會讓孩子受到影響。“是爸爸不好,還是媽媽不好?”這是孩子最不愿意面對的問題。因為在他的心里,爸爸和媽媽同樣重要,都是他最親近的、最值得信賴的人。
夫妻之間相互的拆臺和抱怨,并不能讓孩子更愛其中某一個人,也不會讓他覺得哪一個更有威信,只會讓他的內心產生矛盾,因而上課時不能集中精力,影響到學習。雖然說,沒有哪一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不得不說父母的愛雖然偉大,有時卻往往不夠理智。比如有時,父母也會在對孩子教育的方式上產生分歧……爸爸和媽媽都很愛7歲的兒子秦南,但他們愛的方式卻有所不同。爸爸是個感性的人,喜歡看兒子開心,所以凡是兒子有所要求他都盡量滿足。秦南常常和爸爸撒嬌,他上樓梯時常常故意喊累,讓爸爸背他上去。
媽媽覺得不能這樣嬌慣兒子,于是便呵斥他說:“下來,你都多大了還要爸爸背你上樓。”不等兒子說話,爸爸總是毫不在乎地說:“沒事,我背我寶貝兒子高興著呢!”然后回頭問兒子說:“是吧,寶貝兒!瞧你媽,她不背你,還不讓爸爸背你。”
其實媽媽是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想他太過于依賴,可是孩子的爸爸卻總是事事都要為兒子做好,生怕他吃一點苦。因此,夫妻二人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產生了分歧,而且兒子常說“媽媽沒有爸爸好”,這讓媽媽感到很傷心,她和丈夫之間的感情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其實,每個家庭都是一個整體,只有爸爸好、媽媽好,孩子才能更好,這就是老祖宗說的“家和萬事興”的道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和孩子說類似于“你爸不疼你”、“你媽不夠愛你”之類的話,也不要把雙方的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
不少初為人父母的人往往容易忽略這一點,在認為自己的教育觀點正確時,就毫無顧忌地在孩子面前反駁對方。殊不知,這樣做會影響到孩子對父母的看法,導致他和爸爸或者媽媽感情疏遠。
那么,人與人總會有觀點不一致的時候,當夫妻之間意見相左的時候,應該怎樣做才不會影響到孩子呢?
盡量發現對方的優點,體諒對方的辛苦。
在孩子面前,即使對方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要互相表揚,為對方樹立威信。當然,互相表揚的前提是要能真正地發現對方的優點,不能只是做給孩子看。孩子也許年齡小,但能分得清真假,如果父母只是做戲給他看,并不真的相互欣賞,那么他從父母那學到的便不是人與人之間的賞識和關愛,而是虛情假意。
所以,這就需要夫妻雙方盡量去發現對方的長處,體諒對方的辛苦,要想到千萬萬人之中有緣成為夫妻是一種難得的緣分,不要為了誰付出多一點,誰付出少一點而斤斤計較,也不要為了誰更有理一些而爭吵。
老人們常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那不是因為家人不講理,而是因為家是一個充滿情意的地方,處處爭理會傷了情分,會傷了彼此或者老人和孩子的心。
如果夫妻雙方都能互相體諒,抱怨之心就很難再有了,家庭的氛圍就會和諧、溫馨。
夫妻雙方要經常靜下來一起交流、溝通。
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看法,有意見并不是問題,問題是雙方沒有及時地溝通和交流,從而讓意見變成了誤會,而誤會發展成了矛盾。當矛盾上升到一定級別時,雙方便很難再心平氣和地坐下來進行交流了,這時爭吵便會不可避免地發生。
所以,夫妻雙方無論是對生活還是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分歧時,一定要及時進行溝通,不讓意見堆積成矛盾,更不能讓矛盾擴大化。通過溝通,盡量做到雙方意見互相調和,若是雙方的意愿能達成一致,對孩子的教育則更為有利。
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對方。
有的父母會將自己對妻子(丈夫)的抱怨說給孩子聽,好像在讓孩子為自己評理。可事實上,如果父母經常向孩子說起自己另一半的“壞”話,就會讓孩子感到迷茫。
但是,孩子總有長大的時候,等他能夠明辨是非,學會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家庭問題時,他就會認為父母不該向自己說對方的壞話,不該把他心中的埋怨帶給自己,不該讓自己的童年多一筆本不該有的灰色陰影。
夫妻兩人若總是在孩子面前互相拆臺,等于把自己心里的怨氣灌輸給了孩子。當年幼孩子無法承受這種矛盾時,他會尋找另一種方式來發泄情緒,也許會變得叛逆,也許會封閉自己,不再喜歡與人交流。無論如何,一個心中裝滿怨氣的孩子,都很難再用那顆沉重的心去承載屬于自己的幸福了。
所以,為了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父母應該把自己的矛盾限于兩人之間,不要影響到孩子。
告訴孩子,你的爸爸(媽媽)很棒。
美國總統奧巴馬3歲多時,他的爸爸和媽媽就離婚了。此后,老奧巴馬帶著另一個女子去了肯尼亞老家工作,奧巴馬從小就跟著媽媽生活。
媽媽安一邊帶奧巴馬,一邊求學,生活十分拮據。自他們離婚后直到1982年老奧巴馬遭遇車禍去世,奧巴馬只見過爸爸一次,并且老奧巴馬也沒有支付過撫養費。雖然安也沒有提出過要撫養費,但這個爸爸畢竟沒有盡過自己的責任。
在很多人看來,安也許有很多理由對老奧巴馬憤怒和埋怨,然而她卻從未表現過對老奧巴馬的憤怒,也從未在兒子面前說過爸爸的壞話。每當和兒子提起他的爸爸,安總是說:“你的爸爸十分聰明,而且還很幽默,他擅長樂器,并且有一副好嗓子……”
安和奧巴馬說起的都是老奧巴馬的優點,而她的這種教育方式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來奧巴馬繼承了爸爸的這些優點,成為了一個更為優秀的人。
如果夫妻雙方能在孩子面前互相表揚對方,孩子就會不由地生出這樣的想法:“我以后也要像爸爸(媽媽)一樣!”因而,他會努力學習父母的優點,并逐漸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當然,父母可以時常這樣說:“你爸爸(媽媽)這么辛苦都是為了這個家!”孩子便會懂得:“爸爸(媽媽)很辛苦,他(她)的付出都是為了我和這個家。”孩子會因此而生起感恩之心,并從爸爸(媽媽)那學會為了家庭而努力奉獻的精神。
溝通箴言
夫妻雙方若經常在孩子面前互相“拆臺”,這種怨氣最終會聚集于孩子身上,起到負面的影響;而夫妻雙方若能經常互相表揚,這種正向的力量最終也會體現在孩子身上,讓他更加積極進步。教育,就是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說什么,做什么,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多互相表揚,不要詆毀和埋怨。
“答應你的事,媽媽(爸爸)一定會做到!”
說到做到,兌現對孩子的承諾
常常看到一些年幼的孩子學著古裝電視劇里人物的語氣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句話說起來很順口,但孩子卻往往不能理解話中的深意。“君子”是人們對有德行之人的尊稱,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有德行的人要言出必行。毋庸置疑,“一諾千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若想孩子能夠傳承這一美德,就應該從自身做起,做信守承諾的父母。
孔子有位得意門生叫曾參。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可是小兒子哭鬧不止,也要跟著去。為了讓兒子聽話,曾妻就哄兒子說:“乖兒子,不要哭了。你要是聽話,娘從集市回來就給你殺豬燉肉吃。”兒子聽說有肉吃,果然馬上不哭了,乖乖待在家里等著娘回來。
曾妻從集市上回來,只見曾參拿著繩子正在捆綁豬,旁邊還放著一把明晃晃的尖刀,他正準備殺豬呢!曾妻一見就慌了,急忙制止曾參說:“我剛才是為了哄孩子才這樣說的,并不是真的要殺豬啊!你怎么還當真了呢?”
曾參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尚且幼小,什么都不懂,只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做事,聽父母的教誨。今天你若是騙了孩子,就等于讓他學會了說謊和騙人。再說,今天你若欺騙孩子,孩子就會覺得母親的話是不可信的,以后你再教育他,他也不會相信了,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就變得困難了。你說,這豬是不是該殺呀?”
聽了丈夫的一席話,曾妻后悔自己不該用假話哄騙兒子,可是既然自己已經說了要給孩子殺豬燉肉吃,就要說到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她也挽起袖子和丈夫一起磨刀殺豬,并為兒子燉了一鍋肉。兒子一邊高興地吃肉,一邊向父母投去了信任的目光。
曾參殺豬示信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其教育意義不僅僅在于做人要一諾千金,更重要的是父母要通過自己誠實守信的行為來培養孩子信守諾言的意識。誠實守信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質,正如曾子所認為的那樣,孩子的心靈是非常純潔的,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受父母影響。
父母如果不能信守對孩子的承諾,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認為人是可以欺騙的,轉而他就會去欺騙別人,乃至于欺騙父母。另外,父母若是欺騙了孩子,還會影響到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這樣,他對于父母的教誨也就聽不進去了。
所以,當父母向孩子承諾某件事后,就一定要做到。即使暫時條件不允許,也要這樣告訴孩子:“我答應你的××事,雖然現在出于××原因,我還沒有做到。
但是你要相信,媽媽(爸爸)答應你的事一定會做到!”
在曾參殺豬之后的一天晚上,他的小兒子剛睡下,突然又起來拿起一把竹簡就往外跑。曾參問他去做什么,兒子說:“這是我從朋友那借來的書簡,說好了今天要還的,我不能言而無信。”看著兒子遠去的背影,曾參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來,曾參言而有信的舉動在孩子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也在無形中成就了孩子的誠信品質。
今天的社會需要誠信,比如交友、經商、為政等,所以,父母對孩子也要進行誠信教育,親子之間也應該以誠信為本。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也能以誠相待、信守諾言,對孩子的教育就會變得簡單多了。
可是,對于孩子的要求,父母往往無法一一滿足,而且孩子的要求也并不都很合理,父母應該答應孩子的哪些要求呢?又該怎么去履行自己對孩子的承諾呢?
父母不應該輕易向孩子許諾。
父母應該做到言而有信,但前提是孩子提出的要求必須是合理的。所以,父母在向孩子許諾時,一定要注意把握原則和分寸,不能輕易地對孩子許下諾言,不該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堅持原則。
比如,孩子完全可以自己獨立完成的事情,父母就不要答應幫他去做,類似于穿衣、吃飯、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等,這些都是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父母如果答應孩子為之代勞,不但起不到“言而有信”的教育效果,還會讓孩子變得懶惰和過于依賴。
另外,父母也不要因一時高興而對孩子說:“無論你要什么,爸爸都會答應你,說吧。”這時,孩子往往會隨心所欲,向父母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而父母一旦兌現這個承諾,孩子就會得寸進尺。所以,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對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更是應該拒絕。
不要用謊言去哄孩子聽話。
6歲的強強在和媽媽逛商場時看到一把玩具手槍。
“媽媽,我要那個槍。”強強說。
“你不是有一把玩具手槍了嗎?咱們回家玩家里那個吧!”媽媽說。
“不,我就要那個,我不要家里的那把了。”說著,強強賴在地上不肯走,非要媽媽給他買那把手槍。
“那把手槍真小,我們家門口的那個玩具店里有一把沖鋒槍,比這個神氣多了。你跟媽媽回家,我們去買沖鋒槍。”媽媽哄強強說。
一聽到沖鋒槍,強強立即不要手槍了,跟著媽媽乖乖回家。
回到家,強強又要沖鋒槍,媽媽說:“我得給強強做好吃的,等你吃完飯,媽媽就帶你去。”每當強強不聽話的時候,媽媽總會編一個吸引孩子的謊言來讓強強安靜下來。
可是漸漸地,強強卻越來越難哄,遇到一點小事都要媽媽哄半天。
慣用哄騙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的父母,往往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難哄,他會一次比一次任性和糾纏不休。所以,即使孩子不聽話、耍賴時,父母也應該盡量堅持從正面去說服、暗示、積極引導等方法教育孩子,而不應該去哄騙孩子。
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去做,并力爭做到。
如果父母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做,孩子也會學著說話不算數。當父母要求他努力學習或提高成績時,他也許會一次次地對父母說:“我這次沒有考好,下次一定會考出好成績。”但他卻總也不努力,一次又一次地讓父母失望。
當父母為此而寒心時,也許應該思考一下,孩子這種輕諾寡信的行為是如何產生的呢?自己是否曾食言于孩子呢?所以,對于已經許下的諾言,一定要盡力去做,爭取做到,而不是不做,不是去敷衍孩子。
當諾言不能兌現時,父母也應積極應對。
父母答應孩子的事情,有時也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兌現,這時父母應怎么辦呢?承認自己食言會不會導致自己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楚楚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因工作需要時常會出差,可是還有一周就是楚楚8歲生日了,爸爸答應楚楚,無論多忙都會趕回來給楚楚過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