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媽媽(爸爸)知道你一定有辦法!”(1)
- 與孩子溝通其實很簡單
- 張振鵬
- 5580字
- 2014-06-20 18:36:58
用信任的話語引導孩子自己去作決定
一些父母對孩子做事情不放心,無論外出購物、游玩,還是其他事情,大多是父母代勞,平時對孩子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動”諸如此類拒絕孩子動手的話。
另一部分父母卻恰恰相反,大部分事情讓孩子自己體驗,絕不代勞,說得最多的話就是“你可以自己辦到”、“你自己作決定”。當然,當孩子舉棋不定的時候,父母會在一旁出謀劃策,但真正作決定的還是孩子本人。
對比一下這兩種教育方式。第一種方式下長大的孩子享受到的永遠是成果,這種孩子可能永遠只是在溫室里長大,經不起半點挫折和困難;而第二種方式下長大的孩子不僅享受到了成果,也體會了過程,他學會的更多的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可見,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不同的孩子。
一位媽媽在女兒3歲的時候就開始放權,讓她自己拿主意。比如,母女倆逛超市,媽媽會說:“你想買什么,自己拿,不過買的東西不能超過10元。”早上起床了,媽媽會問:“你今天想穿什么衣服?”……如今女兒上小學三年級了,許多事情習慣自己拿主意,每天睡前自覺地準備第二天的衣物;同學需要幫助時,她總會知道如何去幫;遇到募捐活動,她自己決定捐多少錢……一天,女兒放學回家后對媽媽說:“老師讓我參加演講比賽。”媽媽說:
“這是好事啊,你報名了嗎?”豆豆說:“沒有。”媽媽疑惑地問:“為什么?”豆豆說:“聽同學說,演講比賽只是個形式,不能鍛煉什么能力;也有同學說演講比賽時,臺底下會有很多人看,臺上的人會非常緊張。我有點害怕。”
從豆豆的表情中,媽媽看得出來,她很想參加,但又有些擔心。于是,媽媽笑了笑說:“參加比賽肯定能鍛煉自己。而且沒有第一次,哪來第二次呢?媽媽覺得你沒問題,希望你能參加,不過最終的決定權還在你自己手里。”
后來,豆豆參加了那場演講比賽,她克服了緊張的情緒,還獲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當女兒聽了同學的談論后,陷入迷茫之中,她似乎覺得別人的話有些道理,所以自己不知如何選擇。當她把這件事告訴媽媽后,媽媽沒有急于讓她參加比賽,而是幫她分析利弊,并說出自己的期望,最后將決定權留給了她自己。
父母可不要小看這位媽媽的做法。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孩子盡早獨立,還培養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意識。因為父母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幫孩子拿主意。
試想如果孩子失去判斷力和主見性,別人說什么他都覺得有道理,喜歡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恐怕他會一輩子都活在別人的思維里,在不同的意見之間徘徊、猶豫。因此,不能讓孩子太依賴父母,應該盡量在生活中培養他的自主意識,讓他從小學會自己作決定、自己拿主意。
當然,在孩子作決定的過程中,父母的信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位媽媽敘述她和兒子的一段經歷。在兒子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第一次期末考試考了班里第二十幾名,她當時非常生氣,就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到了第二個學期末要考試的時候,兒子莫名地緊張起來。當問及原因時,兒子卻說怕媽媽再教訓他。這時,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法欠妥當,于是不再要求他考多少分,而是鼓勵他:“媽媽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學習的好辦法。即使考得不好也沒關系,下次再努力。”媽媽通過這種鼓勵的方式,消除了他的緊張情緒,從而讓他保持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當然,成績也是不錯的。
其實,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媽媽一味地打罵只會讓他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相反,如果媽媽相信他通過努力會提升成績。那么孩子一定會在信任中重拾信心,把成績提高上去。
可見,父母的信任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讓他做自己的主宰者,從而培養他的獨立意識。
解放孩子的手、嘴和大腦。
5歲的小墨是個乖巧的女孩,媽媽視她為掌上明珠,對她寵愛有加。每天媽媽都會把她的吃穿安排好,就連喝牛奶時插吸管這樣的小事,媽媽也絕不讓她自己做。如果她自己做的話,媽媽說得最多的話就是“這個別動”、“那個別碰”……漸漸地,幼兒園老師向媽媽反映,小墨從不主動去玩玩具或進行戶外活動,只有老師安排她做什么,她才會去做。如果讓她自己選擇玩什么,她便猶豫不決,事事都要聽別人的。
從此,媽媽改變了教育方式,不再過多地干涉她的行為,也不再催促她干什么。如果她想要脫衣服或者穿衣服,媽媽就讓她自己做;洗澡時,媽媽也不再催她,而是讓她盡情地洗;吃飯時,媽媽也試著讓他自己吃。此外,像午休、睡覺的事,媽媽也不再強迫她,而是盡量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引導她按正確的方式做。
漸漸地,小墨變得凡事都有自己的思維、感受、判斷,不再是一個叫她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木偶”了。
最初不管小墨干什么,細心的媽媽都能事先考慮到,替她做好,但是卻忽略了給她自己做事、獨立思考、說話的機會。正是媽媽“這也不準、那也不行”的態度捆住了孩子的手腳,限制住了她的思維。而后來媽媽放手的做法恰恰讓小墨在實際體驗中建立了自信心和獨立性,使她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
在生活中,父母應該解放孩子的手,讓他獨立做一些事情;解放他的嘴,給他發言權,即使孩子提出不同意見,父母也要耐心傾聽,鼓勵他的行為,當他說得有道理,就應該采納他的建議。從而讓他在表達自己和獨立做事的過程中積極思考,鍛煉思維能力,并積累生活經驗。
給孩子做主的機會。
在生活中,只要不是帶有危險性的事或者違背原則的事,父母都應該鼓勵孩子自己作決定。像一些“小事”,比如,朋友過生日,應該送什么樣的禮物;到商店里,買什么樣的衣服;周末怎么安排諸如此類的事情,父母都應該讓孩子自己安排,不左右他的行為,適當的時候,還要給予他經濟和精神上的支持。
像一些大事,比如,房間如何布置,購買什么樣的電視……雖然孩子不能做主,但是父母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和他一起籌劃設計方案。
教孩子“利弊分析法”。
獨立自主是一個人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要說孩子,即使成人有時也很難作出選擇。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教孩子“利弊分析法”,協助他作決定。
13歲的元元由于成績比較好,很多同學支持他競選班長,可是元元拿不定主意,回家問媽媽。元元說:“我想當班長,鍛煉一下自己的能力,可是如果選不上很沒面子。媽媽,您說我參加嗎?我聽媽媽的。”
媽媽沒有接受他的請求,而是拿出一張紙來,說:“這樣吧,咱們把參加競選的好處寫在這張紙的左邊,把壞處寫在右邊,看看哪邊的比重比較大,你再作決定,怎么樣?”兩個人忙乎了一陣子,得出結論,還是參加競選比較好。
最后,媽媽鼓勵他說:“你已經長大了,好多事情你都有選擇和決定的權利,不管你怎么選擇,媽媽都會支持你,相信你可以做到最好。”
當孩子猶豫不決的時候,希望父母幫自己作決定,這是很常見的事。但如果父母幫孩子作了決定,孩子再碰到類似的情況,仍舊會不知道如何選擇。那么父母不妨嘗試教孩子“利弊分析法”,讓孩子思考得更清楚,從而協助他作決定。當孩子作出決定后,父母一定要相信他的能力,并用肯定的話“你能”、“你可以”等,增加他的信心。
溝通箴言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要學著“適當放手”,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幫他作決定,讓他自己選擇。當然,前提是父母要給孩子設置一個底線,就是不做違背原則的事情。同時,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需要一個過程,有時父母需要扮演參謀的角色,給他建議。最后,無論孩子作出怎樣的決定,父母都要尊重、信任他,并適時地鼓勵他。
“來,讓媽媽(爸爸)抱抱你!”
擁抱、握手、撫摸、親吻……肢體語言是溝通的橋梁
一位媽媽要送給5歲的兒子一份生日禮物,問:“兒子,你想要什么?”兒子撅著嘴,說:“媽媽,你親我一下吧。”媽媽很詫異,兒子接著說道:“媽媽,你都好久沒親我了。”
看到這個情景,父母都應該仔細回想一下自己:
有多久沒有親吻過孩子了?還記得嗎?
上次微笑地撫摸孩子的頭是什么時候,還能想起嗎?
最后一次牽孩子的手,還有記憶嗎?
……每當問到這些問題,一些父母滿不在乎地說:“我哪有那個時間啊?”事實上,如今在孩子身上發生的離家出走、網癮早戀、絕食自殺等問題已經說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存在著嚴重的危機。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主要是通過聲音、語言、肢體語言進行的,其中55%的溝通是通過肢體語言進行的。可見肢體語言在溝通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些父母反映,自己在家里主張民主和平等,也非常主動地和孩子溝通,可是,孩子就是不愿意溝通,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父母在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難免會忽略孩子語言表達和理解的弱勢。最后導致表面上看起來很平等和民主的談話,在孩子眼里卻變成了說教和質問,甚至演變成審訊和逼問。
的確,語言溝通的度很難把握。那么父母除了語言表達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外,還可以通過眼神、愛撫、握手等多種表達方式與孩子進行感情上的交流。
小雪的小學成績一直在班里數一數二,但自從上了上初中后,成績一下子降到20多名。為此,每次媽媽開完家長會,都免不了要數落她一番。
漸漸地,媽媽發現女兒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慢慢減退。后來,媽媽反省女兒學習成績下降和自己也有一定的原因,因為自己每天只知道催促她學習,成績不好了,就訓斥她,整天以一張嚴肅的面孔對待她,對她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所以,媽媽決定徹底改變以前專制的教育方式,重新樹立自己的形象。
從此,媽媽的臉上多了一分笑容,也多了一分寬容。以前考試前,媽媽總會給她制訂很高的目標,但是這次媽媽卻微笑地對她說:“不要有壓力,考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只要努力了就行。
即使考得不好,媽媽也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責備你了。”結果,這次考試結果比想象中的好很多。
漸漸地,小雪恢復了以前的自信,學習也變得積極主動了。
我們可以想象生活在壓力之下的小雪在學習成績下降時是多么著急,同時遭到媽媽的責備時又是多么無助。不過幸運的是,媽媽及時反省,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用笑容和寬容為她營造了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最后喚回了她的自信。
可以說,父母的表情是孩子的晴雨表,只要父母多給孩子燦爛的笑容,那么孩子的天空就是萬里晴空。父母的微笑可以給受傷的孩子無限的關愛,給脆弱的孩子堅定的信念,給犯錯的孩子更多的寬容。收起那張嚴肅的面孔吧,請慷慨地給孩子微笑!
除了微笑外,親子間的親吻、握手、擁抱……一些肢體語言的溝通一樣能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試想一個孩子考了第一名,如果媽媽單純地說:“兒子,你真棒,媽媽為你驕傲!”孩子會很高興,但是高興沒多久就忘記了。但是如果媽媽說“你真棒”
的時候,微笑著走到他的面前,摸摸他的頭或者拍拍他的肩膀。可能這個情景會成為孩子永遠的美好記憶。因為他的努力,得到了媽媽充分的認可。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摸一下頭、拍一下肩膀、擦一下眼淚……就能消除親子矛盾,使親子關系更加和諧,起到事半功倍的親子溝通效果,父母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在生活中,父母該如何善用肢體語言,在自己與孩子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呢?
擁抱傷心的孩子。
一位媽媽走進客廳,發現11歲的女兒淚流滿面地躺在沙發上。她輕輕地坐在女兒身邊,雙手把女兒攬在懷里,說:“是不是發生什么事了?”女兒沒有回答。就這樣,媽媽抱著她靜靜地坐了5分鐘。不一會兒,女兒嘆了口氣,勉強地笑了笑,說:“謝謝媽媽,我沒事了。”說著轉身就走回了房間。
這位媽媽到現在也不知道那天女兒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她可以肯定,那天女兒的確沒事了,因為晚飯后,就聽見她在房間里哼起了小曲兒。
其實有效的溝通不在于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的心事,而是能夠洞察到孩子的需要,及時緩解他消極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的、愛他的就可以了。
像這位媽媽那樣,當女兒傷心時,只是安靜地抱著她坐了5分鐘,女兒很快就從悲傷中走出來了。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也遇到這種情況時,千萬不要逼問孩子什么,只要在他身邊默默地陪伴他,擁抱他,就能給他很大的心理安慰。
給孩子微笑的眼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父母每一個眼神都傳遞著親情。在和孩子談話時,父母以親切的目光看著他,可以表明自己對他的話很感興趣。因此,父母一定要用和藹、柔和、信任的目光注視他,讓他知道父母在認真地聽他說話,進而讓他有說下去的興趣。
當然,在溝通的過程中,父母也要多關注孩子的眼神,明白他眼神里傳遞的信息。
比如,孩子說話時總是注視著其他地方,不敢看父母的眼神,這說明孩子心中可能有不想讓父母知道的秘密。這個時候,父母不要逼迫孩子,而要耐心開導,從側面了解他的心理。當孩子出現游離的眼神,他可能對話題的內容并不感興趣;當孩子出現期盼的眼神,可能是他需要父母的幫助……總之,父母要讀懂孩子的眼神,并及時用眼神回應他,實現真正的心靈溝通。
深情地愛撫孩子。
撫摸是孩子一種心理情感的需要,也是他感受父母愛的一種方式。父母可以通過撫摸孩子的手、頭、臉、腳等部位向孩子傳遞不同的信息。
當孩子考試考了好成績的時候,父母可以撫摸他的頭,開玩笑地說:
“行啊,你小子,繼續加油。”這比干巴巴的一句“不錯,繼續努力”更能激勵孩子。
拍孩子的肩膀說明父母放下架子,愿意以朋友的姿態和孩子交流,這種方式可以迅速拉近親子間的距離。當孩子因為做了好事得意的時候,父母可以拍一拍孩子的肩膀,以示鼓勵和贊賞;當孩子傷心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拍拍孩子的肩膀,把他擁入懷里,安慰他,同時給他精神上的鼓勵。
每天給孩子三個吻。
親吻是接納對方的一種表現,也是愛的表達方式之一。父母不妨通過親吻的方式,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愛。
父母可以每天在孩子早起時,親吻孩子的臉頰,表示“早上好”;上班前或下班后親吻孩子的臉,表示打招呼;晚睡前,親吻孩子的額頭,表示“晚安”。
通過這種親密的溝通方式,親子間的關系一定會更加融洽。
溝通箴言不管是語言上還是肢體上的交流,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都應該是真情流露,不是故意做給孩子看的。如果以前父母沒有用肢體語言和孩子溝通的習慣,第一次使用時可能會讓孩子感到不習慣。
但是為了消除親子間的隔膜和沖突,父母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樣才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溝通目的。
“嗯,然后呢?……”
學會傾聽孩子,學會引導孩子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