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立志篇
- 知行合一
- 鴻飛揚
- 12805字
- 2021-05-08 17:18:33
1.立志貴專一
——《王陽明全集·語錄一·薛侃錄》
今譯:一個人立志,最可貴的是能夠專一。
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哪里?
答案是兩個字:尚一!
中華文化中成功的秘訣在哪里?
答案還是兩個字:專一!
中國歷代經典和圣賢對“一”都是情有獨鐘?!渡袝ご笥碇儭吩疲骸叭诵奈┪?,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边@十六個字,被認為是中華心法的原生咒語。《陰符經》則云:“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老子特別推崇一,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鬃右舱f:“吾道一以貫之。”孫子在談到殺敵制勝的法寶時,則說:“并敵一向,千里殺將?!?
立志為什么要專一?陽明先生以樹打比喻,對黃誠甫、梁日孚等學生說:“一棵樹,在它剛剛生長不久時,往往會長出很多繁余的枝條,這個時候,你如果不能把這些繁枝剪掉,這棵樹是長不高的;反之,如果我們在它初生時就注意及時把多余的枝條修剪掉,并著重培植它的根本,則這棵樹必能夠長得粗壯而高大?!?
立志如何才能做到專一?
陽明先生教導學生要注意三點:
其一,要“隨才”立志。即根據自己的天賦、特長和興趣等去設定追求的目標。如一個對色彩辨別力強的人,可以立下當“畫家”的志向;一個對歌舞有特別興趣的人,可以立下當“音樂家”的志向;一個對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規律極有體悟,且具有慈悲心腸的人,可以立下當“名醫”的志向;等等。如此,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要“隨勢”立志。即根據時代發展的大環境、大趨勢去設定自己的志向追求。古人講,“只有時勢造英雄,沒有英雄造時勢”,就包含了這個意思。比如,如果不是明朝當時的社會治安狀況到了糟糕透頂的地步,如果不是當時的江西、福建、廣東、湖南邊界匪患到了極為嚴重的地步,陽明先生又如何能有機會排兵布陣,實現自己青年時立下的“若個書生萬戶侯”的志向?不然極有可能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又比如,在明代中后期人心喪亂、物欲橫流,儒學的活水已經被理學禁錮得陳腐不堪的年代,陽明先生和他的學生高舉起“良知”教的大旗,就如同在沉沉暗夜里點燃了一個火炬,讓天下人的心中感受到了光明和溫暖;就如同在一潭死水里引進了一股清泉,讓天下人的心中感受到了甘甜和新鮮!
其三,要“隨遇”立志。這個遇,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際遇的意思。就像一塊楠木,如果遇上了一個能工巧匠,它就會變成一件珍稀的工藝品;如果遇上的是一個不識貨的農夫,它很可能就會成為糞坑上的一塊踏板。同樣,一個學醫的青年,如果遇上扁鵲、華佗那樣的神醫,他很可能成為一代名醫;如果遇上的是一個江湖郎中,他很可能會變成一個下三流的游醫。再者像陽明先生,如果不是遇上兵部尚書王瓊那樣的伯樂,他一個從來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文臣,又如何能得到承擔四省剿匪重任的機會呢?
二是境遇的意思。人生在世,有順境也會有逆境。順時可能在九天之上,逆時可能在九地之下。當此之時,該如何對待呢?陽明先生教導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一個人的心志,就像樹的種子,不管風把它吹到哪里,不管是肥沃的田土,還是貧瘠的山巖,你都要有一顆“勿助勿忘”的心,只管去澆水、只管去施肥,只管在培根上下功夫,自然而然,它就會滋長起來,生意盎然。
世間萬物的發展,是受多種客觀環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的。在這種“多”的誘惑、動搖乃至打擊下,要守住一個“一”,是很不容易的。所謂“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繁花萬朵,我只摘一朵賣;美女成群,我只鐘情于一人。如此這般,沒有高遠的情懷,沒有堅定的意志,沒有頑強的定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2.舉業不患妨功,惟患奪志
——《王陽明全集·文錄一·與辰中諸生》
今譯:參加科舉考試求得功名,進入仕途,并不會妨礙修習圣賢之學,惟一可怕的是,在官場混得久了,被迫改變自己的志向。
這世上,最美的假設是什么?
假設每一個官員都以圣賢的標準要求自己!
到那時,這個世界將一定是一個最風清氣正、最繁榮昌盛、最和諧安寧、最幸福美滿的世界。
這種假設,為什么難以變成現實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要讓圣賢之學與科舉之業相得益彰,難度太大,確實難以達到;二是從宋代起,二者被分割對立起來了。
這種對立的狀況,用岡田武彥先生的形容是:“宋代之前,儒生認為參加科舉考試是自己的使命,將科舉之業視作自己的第一要務。宋代之后,部分儒生將修習圣人之學當作自己的第一要務,而認為科舉之業是次要的。”
陽明先生又是如何糾正這種偏執觀念的呢?
首先,他在1508年寫的《重刊文章軌范序》中大喝了一聲:從隋唐以來,朝廷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一個讀書士子雖然具備圣賢之學的修養,又有“致君堯舜上”的志向,但如果通不過科舉考試,那就最終不可能實踐自己的理想于天下。
其次,在1509年寫的《與辰中諸生書》中,陽明先生又一次強調:“舉業不患妨功,惟患奪志。只如前日所約,循循為之,亦自兩無相礙。所謂知得灑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也?!边@里的灑掃,便是古人講的日常家務勞動教育;應對,便是待人接物的處世教育。圣人之學并不是一味的“高大上”,能夠懂得并實踐日常勞動和待人接物的基本常識,便算是得到了圣人之學的精華要義。
后來,他又在1518年給家鄉名人邦英、邦正兄弟的兩封書信中,再一次闡述了圣學與舉業的關系:“求祿仕而不工舉業,卻是不盡人事而徒責天命,無是理矣?!薄暗芰⒅緢远?,隨事盡道,不以得失動念,則雖勉習舉業,亦自無妨圣賢之學?!薄叭恢^舉業與圣人之學相戾者,非也。”
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支撐下,陽明先生雖然于1493年、1496年兩次參加會試失敗,但都沒有放棄,終于在1499年的會試中,一舉成功;后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被賜予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這為后來的建功立業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3.君子惟患學業之不修,科第遲速,所不論也
——《王陽明全集·文錄一·寄諸用明》
今譯:君子惟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圣賢之學修習不到位,至于中舉的先后、升遷的快慢,都是不值得過分擔心的。
陽明先生的這一聲感嘆,發自其寫給小舅子諸用明的一封信中。那個時候,他剛剛從江西廬陵縣令調回到京城的吏部工作。
那幾年,陽明先生的仕途升遷狀況究竟如何呢?
1511年正月,陽明先生被提拔為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正六品,主要負責官吏封爵和誥敕草擬工作。
1511年10月,被提拔為吏部文選清吏司員外郎,從五品,主要負責文官的選拔工作。
1512年3月,被提拔為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正五品,主要負責官員政績考核工作。
1512年12月,被提拔為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四品。
短短兩年時間,連升五級,這個紀錄,不僅在正德一朝少見,就是在整個大明王朝,也是十分罕見的。在如此“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情況下,陽明先生發出的這一聲感嘆,究竟是真是假呢?
如果是假的,那無疑就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故意裝“高大上”。
如果是真的,那無疑就是他的志向已經不在官場,他的心已經超越了官場,他已經發自內心地把光大圣賢之學、做一個千古圣人作為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
歷史就是這樣的幽默!往往在你最想有所作為的時候,它偏偏不給你任何機遇;往往在你已無意于做任何事的時候,機遇偏偏主動地向你投懷送抱。
為什么陽明先生在這個時候,對這種投懷送抱缺乏興趣、缺乏熱情了呢?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確實已經實現了理想的超越。自從龍場悟道之后,自從在北京大興隆寺同黃綰(黃宗賢)、湛甘泉(湛若水)訂立了“三人終身共學之盟”以后,陽明先生便把光大圣學作為自己人生的第一目標和第一使命了。至于官場的升遷,只能是屈居其后了。
而這種目標位置的倒換,主要是源于兩點:
其一,他確實已經看透??赐噶苏禄实鄣哪且活w心。在那一顆心里,除了他自己的權位,除了他自己的享受,除了他自己的私欲,除了他自己的淫邪,已經別無他物。在這種情況下,自己過去那種借君行道、造福天下蒼生的宏愿,根本不可能實現了。
其二,他確實已經看破??雌屏苏麄€朝局的奧秘所在。除了鉤心斗角,除了爾虞我詐,除了拉幫結派,除了燈紅酒綠,整個朝廷、整個官場還有多少正氣、多少良知呢?還有幾人在想著國家的安危、人民的苦樂呢?尤其是想起自己在正德五年(1510)三月至十一月在廬陵當縣令的那一段日子,真是讓人揪心扯肺撕肝!
那一年,廬陵縣經歷了一場大災,先是旱災,接著是瘟疫,后來又是火災,真正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删褪窃谶@種痛苦到了極點的情況下,朝廷不但沒有減免廬陵縣的苛捐雜稅,反而比往年增加了三倍。
面對如此不顧百姓死活的朝廷,陽明先生的心真是冰冷極了,也憤怒極了。
于是,他冒天下之大不韙,擅自宣布了一個決定:全部免除朝廷濫征的一萬多兩捐稅!
于是,他毅然地承擔起了“抗命罷捐”的責任,在給吉安知府的報告中赫然宣告:“俯念時勢之難為,特賜寬容,悉與蠲免,其有遲違等罪,止坐本職一人,即行罷歸田里,以為不職之戒,中心所甘,死且不朽?!比绱藶槊裾埫挠職?,在當時的官場,恐怕是絕無僅有。
于是,他不再寄希望于皇帝,不再寄希望于朝廷,而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自己,寄托于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志!他堅信,良知之學一定會共明于天下,到那時,用天下人之共同良知一定能驅除天下之共同邪惡!
4.夫志猶種也,學問思辯而篤行之,是耕耨灌溉以求于有秋也
——《王陽明全集·文錄四·贈郭善甫歸省序》
今譯:志向好比種子,需要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扎實功夫來成就,這就好比農民種田,只有通過深耕細作、及時鋤草、及時施肥、及時灌溉,才能在秋天獲取好的收成。
從1512年至1516年,對陽明先生來說,是神仙一般逍遙的時期。這五年,他的職務雖不斷升遷,工作卻越來越悠閑,先是到滁州養馬,還有點活干;而后又到南京鴻臚寺任少卿,基本上就靠自己找活干了。
陽明先生給自己找了什么活干呢?講授圣人之學!
怎么個講法呢?
方法有二:一是口頭講,就是把學生們聚到一起,由他主講,而后大家討論。二是書面講,就是通過寫信、寫序兩種方式進行。其中,寫信是以回答學生的疑問為主,寫序是以臨別贈言為主。
那是1515年的秋天,一個叫郭善甫的人在向陽明先生修習一年的圣人之學后,準備回家。臨行前,對陽明先生說:“我很幸運聽了您的立志學說,也知道該怎么去做了。今日離別之際,能不能請先生再送幾句話,讓我作為座右銘,以便天天對照鼓勵自己!”
陽明先生略加思索,說:“君子修習圣人之學,就好像農民種田,既要有好的種子,又要深耕細作,及時鋤草,及時殺害蟲,及時灌溉施肥,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勞不怠,才能有希望在秋天獲得好的收成。志向好比種子,需要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等扎實功夫來成就,這就好比農民種田,只有通過深耕細作、及時鋤草、及時施肥、及時灌溉,才能在秋天獲取好的收成。一個人,志向立得不端正,就好像是播下了稗草的種子,其后果可想而知;志向端正了,而踐行修煉的功夫卻跟不上,就好像莊稼未成熟一樣,結果比播下壞的種子更壞!一直以來,每當看到你們在挑選種子時,我最擔憂的是選了雜草野稗的種子;每當看到你們在辛勤耕作時,我又擔心你們不能堅持,半途而廢。農民種田,能夠做到春種秋收,得春華秋實,是因為他抓住了時機。君子立定志向,以實現理想,也需要抓住時機?。≈鞠螂m然立定了,時機卻錯過了,這就好像種子雖然選好了,卻沒有及時播下去一樣,不是更可怕嗎?這幾年,跟隨我一起探討圣人之學的人很多,我講得也多,但都沒有超出‘立志’的范疇。希望你回去以后,以農民為榜樣,以‘良知’為種子,勤鋤‘私心’之稗草,勤殺‘邪欲’之害蟲,勤施‘正道’之肥料,勤澆‘天理’之肥水,好好地耕耘自己的心田吧!”
5.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
——《王陽明全集·文錄四·示弟立志說》
今譯:君子追求圣人之學,沒有在哪個時刻哪個地方不是把“立志”作為頭等大事。
陽明先生一生,最看重的是立志,平時給學生、朋友念叨得最多的也是立志。他于1515年應弟弟王守文之請寫的《立志說》,堪稱一篇立志的專論。
在這篇論說里,他彰明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立志的重要性。他認為:“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后世大患,尤在無志。故今以立志為說,中間字字句句,莫非立志。蓋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
在這篇論說里,陽明先生闡明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怎樣立志。他認為,立志最重要的是專。專到什么程度呢?“正目而視之,無他見也;傾耳而聽之,無他聞也。如貓捕鼠,如雞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結,而不復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氣精明,義理昭著。”
在這篇論說里,陽明先生闡明的第三個問題,就是立志是克制私欲的有力武器。人的私欲究竟有哪些表現?陽明先生將之歸納為八種:一是怠,即懈??;二是忽,即疏忽;三是躁,即急躁;四是妒,即嫉妒;五是忿,即憤怒;六是貪,即貪婪;七是傲,即驕傲;八是吝,即吝嗇。如何防止這些私欲的萌發?陽明先生傳授給守文等人的一個法寶,即立志。他說:“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責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或怠心生,責此志,即不??;貪心生,責此志,即不貪;傲心生,責此志,即不傲……?!睘榇?,陽明先生反復教導,君子追求圣人之學的過程,“無一息而非立志責志之時,無一事而非立志責志之地”。有了這種隨時隨地對自己進行磨礪的立志功夫,要擋住私欲的萌發,那就是太輕松了,“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陽一出,而魍魎潛消也”。
6.為人臣者,上有益于國,下有益于民,雖死亦甘為之
——《王陽明全集·別錄九·再批追征錢糧呈》
今譯:為大臣者,須有大心志。對上,只要是有益于國家的事,對下,只要是有益于人民的事,即便犧牲自我也心甘情愿。
這句話出自陽明先生在擔任江西巡撫期間發布的《再批追征錢糧呈》。
這句話,也是陽明先生為官情懷的光輝體現。
陽明先生身處仕途,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方面,他對做官的升遷看得極淡,一生向朝廷打辭職報告就有十幾次;一方面,他對做官的責任和使命看得極重,從來都是“盡心職業,勿因事變之難,有灰愛民之志”。
以常識而論,公文是最蒼白枯燥的。但陽明先生于正德十四年連發的《批追征錢糧呈》《再批追征錢糧呈》《批南昌府追征錢糧呈》,內容卻是最豐富,感情也是最真摯的。
其一,飽含了大赤誠。面對江西百姓遭受的天災(水、旱災)和人禍(戰亂),陽明先生無絲毫之隱瞞,而是反復向朝廷陳述:“看得江西一省,重遭大患,民困已極?!?
其二,飽含了大悲憫。面對朝廷反復無常的政策,面對戶部下達的一會兒免征一會兒又催繳的前后矛盾的指令,陽明先生既痛苦,又憤怒,更傷心?!澳繐糌毭裰部喽荒芫?,坐視征求之患迫而不能止,徒切痛楚之懷,曾無拯援之術,傷心慘目,汗背赧顏。”
其三,飽含了大胸襟。陽明先生一生論事,都是秉持中庸之道,叩其兩端,從不走極端。就是在這種極為矛盾困難的情況下,他仍不忘告誡自己的屬下要兩面看問題。一要站在朝廷職能部門的立場,體諒“國計之憂”,財政空乏,追征錢糧是“勢不得已”;二要站在江西官員的立場,“目擊民痍,不能不以撫恤為重”。
其四,飽含了大智慧。面對不征則朝廷困難、急征則百姓艱難的危局,陽明先生要求江西各府縣官員“斟酌調停,事在善處”,“務使窮民不致重傷,而國用終亦無損”。
具體的策略是:量力而行,分步實施?;蛘呦日魇招录Z,把舊糧任務減半征收;或者,將征糧任務分作幾成,讓老百姓逐漸交納。
其五,飽含了大擔當。無論任務能否完成,陽明先生都反復申明強調:“此皆本院之罪,其亦將誰歸咎”,“除本院身為巡撫,不能為國為民,自行住俸(停發俸祿)待罪外……其各該官員,本非其罪,不必住俸,革去冠帶(免職)”。如此擔當,古往今來,又有幾個封疆大吏能夠做到呢?
7.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王陽明全集·外集二·示憲兒》
今譯:能夠以謙虛之心對待別人,是有志向、志氣的表現;能夠以寬容之心對待別人,是有大器量、大格局的表現。
自1488年七月,陽明先生在江西南昌與諸氏結婚后,或許是由于聚少離多的緣故,或許是由于身體健康的原因,一直到1515年,27年時間里,兩人都未能生下一兒半女。這種情況下,不光陽明先生夫婦著急,老父親王華更是著急。于是1515年,父親王華做主,將陽明先生堂弟王守信的8歲兒子過繼給了他,以確保香火得續。
對這個過繼的兒子,陽明先生很是疼愛,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問題。1516年九月他被朝廷任命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臨上任之前,他針對兒童的天性特點,模仿《三字經》的樣式,特地為兒子寫了一篇教育銘,也就是《王陽明全集》中收錄的《示憲兒》。全文如下: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弟;學謙恭,循禮儀;節飲食,戒游戲;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斗氣;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吾教汝,全在是。汝諦聽,勿輕棄!
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五百多年,但這篇教育銘文,至今讀來仍朗朗上口,淺顯易懂。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今天的人提供了兒童教育三條最重要的規律參考:
其一,教育孩子一定要先從“心”上下功夫,從引導做人開始。孩子的心原本就是一塊肥沃而純潔的土地,可謂是種什么長什么。你在他的心中播下“惡”的種子,他就會朝著壞的方向成長;你給他的心中播下“善”的種子,他就會朝著好的方向成長。
其二,教育孩子一定要從日常生活抓起。特別要注意培養好的言行習慣。如不說謊話,不爭強好勝,不暴飲暴食,不過分沉溺于游戲打鬧,說話要和氣,對父母兄弟要友愛,等等。
其三,教育孩子一定要培養他的“自治”能力。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強者,陽明先生告訴你,就要在“謙下”和“寬容”二字上下功夫。通過培養其謙虛的心態,以涵養其大志;通過培養其寬容的心態,以擴大其格局和器局。
8.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
——《王陽明全集·外集二·月夜二首》
今譯:千百年來流傳的圣學,是最值得珍惜的;能夠將之發揚光大,也不辜負男兒一生的光陰了。
詩言志。
這兩句詩,就體現了陽明先生一生的志向追求!
陽明先生30年宦海生涯,基本上是兩種狀態:一是有事時“成雄”,以為國為民做實際工作為主,但時間很短,前前后后加起來不過10年左右。二是無事時“成圣”,以教育學生、傳播圣學為主,且時間很長,前前后后加起來有20多年。
自1521年秋退隱歸田后,陽明先生又開啟了一段悠閑自得的“神仙”日子。至于閑適到什么程度,有他自己寫的詩為證。如“百戰歸來白發新,青山從此作閑人?!薄耙挥昵餂鋈胍剐拢剡吂略卤毒??!薄吧街斜M有閑風月,何日扁舟更越溪?”“鏗然舍瑟春風里,點也雖狂得我情?!钡鹊?。
在這段悠閑的歲月里,陽明先生的思想和思悟卻一刻也沒有閑著,特別是作為圣學使者、良知教主,他對自己創建的以“良知”為核心的心學,做了系統的歸納和提煉,以期更通俗、更簡易、更容易讓人理解和信奉。如《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第一首:“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边@是告訴人們,每個人都具備圣人的基因,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孔子”,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良知之根。
第二首:“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圣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這是告訴人們,追求圣人之學,最好的捷徑就是從“良知”入手。圣人之道其實并不難,平坦得如大路一般。
第三首:“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边@是告訴人們,良知之學,不假外求。萬變不離其心!只要把良知作為心中的定盤針,不管遇到多少名、利、權、色的誘惑,都能守住本心。
第四首:“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這是告訴人們,良知的最大特點,是無聲無味,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遺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守著金碗討飯吃。把自己最大的精神財富“良知”拋掉了,卻又像乞丐一樣捧著飯缽到處去乞求。
又如在《答人問良知二首》中,第一首:“良知即是獨知時,此知之外更無知。誰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卻是誰?”這是告訴人們,良知是獨一無二的,這世上每個人都有良知,可又有幾個人能知道自己的良知,守住自己的良知?
第二首:“知得良知卻是誰?自家痛癢自家知。若將痛癢從人問,痛癢何須更問為?”這是告訴人們,想問題、辦事情,是不是循良知而動,你自己一定知道,無須他人提醒。這就好像你身上有一處癢,究竟癢到何種程度,你自己一定知曉。故致良知,關鍵在“誠”字,最怕的是自欺欺人。
9.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王陽明全集·續編一·教條示龍場諸生》
今譯:志向不立,天下沒有可以成就的事業。
自1508年春天到龍場后,陽明先生很快就將這一“絕境”變成了“神仙之境”,不僅與當地的群眾打成了一片,成為魚水關系;而且還吸引了本地及周邊地區的一大批青年粉絲,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飲酒彈琴,一起吟詩作對,一起放歌縱舞,一起靜坐修身,一起研討圣人之學,正所謂“講習有真樂,談笑無俗流。緬懷風沂興,千載相為謀”。
隨著會集到龍岡書院的青年學子越來越多,陽明先生便自然而然地擔起院長的責任。既為書院,便得有學規,可究竟以什么作為學規呢?思來想去,陽明先生提煉出了八個字,即“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在“立志”篇中,陽明先生首先就來了一聲棒喝:“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這一論斷,實質上是將立志的重要性推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在他看來,志向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就像舵對于船的重要性一樣,就像馬嚼子對于騎馬之人的重要性一樣。一個無志之人,就像一艘在汪洋大海里的無舵之船,隨風漂蕩,隨波沉浮,最終靠不了岸,最終會遭于傾覆。
反之,一個人如果立定了志向呢?那就是“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從這個意義上說,陽明心學,首先就是一門立志之學。而陽明先生的一生呢?其實就是做了兩件事:一是督責自己立志,二是引導他人立志。
10.夫志士仁人皆心有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
——《王陽明佚文輯考編年·弘治五年鄉試卷〈論語〉》
今譯:所謂志士仁人,都是心力強大,能定得住,能做到我心有主,而不被私欲所遮蔽、侵蝕、動搖的人。
明朝是科舉制度的鼎盛期。其對科舉的重視程度之高、組織之嚴密,都超過了以往。
明朝的鄉試屬于地方考試,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又叫鄉闈。陽明先生1492年參加的這次鄉試,正好是壬子年。
鄉試的題目都是“四書五經”的文句,考生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
1492年的浙江鄉試,題目為三道,即志士仁人一節,出自《論語》;《詩》云“鳶飛戾天”一節,出自《中庸》;“子噲不得與人燕”一句,出自《孟子》。
陽明先生對“志士仁人”的深度認識,就出自他在這次鄉試中的第一道題的答卷。盡管明朝對“八股文”的寫法有明確要求,考卷行文措辭要用古人語氣,也就是所謂的代圣人立言,容不得有多少發揮,但還是有些優秀考生,能夠在代圣人立言中體現出自己的獨立思考。
何謂志士?陽明先生認為:“夫所謂志士者,以身負綱常之重,而志慮之高潔,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閑?!边@里所謂的“天下之大閑”,就是天下的行為準則的意思。
何謂仁人?陽明先生認為:“所謂仁人者,以身會天德之全,而心體之光明,必欲有以貞天下之大節?!边@里所謂的“天下之大節”,就是天下的綱紀、節操的意思。
志士、仁人有什么特點呢?陽明先生認為,這兩種人,都能做到遇變不驚、臨危不亂,面對利害得失而不改變其志向和氣節,即便是生死考驗也難以改變其初心。
陽明先生在21歲時寫下的這一認識,是僅僅停留在考卷上,還是真正的入腦入心,做到知行合一了呢?
這一點,從陽明先生對待流言蜚語的態度便可以印證。
所謂名滿天下,謗亦隨之。平定寧王叛亂,陽明先生可謂是救了大明王朝一條命,立下了蓋世奇功;但也正是這一奇功,讓他遭受了無數官員的嫉妒和紅眼,各種流言、毀謗、非議、謾罵和責難,就像漫天飛雪,冰冷冷、寒徹骨,打落到了他的心上。
面對這種情狀,面對學生們擔憂的神情,陽明先生絲毫不為所動,而是笑著問學生:“你們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嗎?”
有的學生說,是因為先生立下了曠世奇功,招來了天下的嫉恨。也有的學生說,是因為先生心學的影響越來越大,引來了朱熹門徒的反抗。還有的學生說,是因為先生文治武功都太出類拔萃,讓那些無能的庸庸之輩自愧不如,由愧生忌,由忌生恨。
陽明先生聽了,淡然一笑,說:“你們的話都有道理,但還是沒有說到根上。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沒有完全做到良知與言行統一之前,我對人對事還有些‘老好人’的痕跡。可自從我完全地信奉良知以后,心情越發愉快,頭腦越發清醒,凡事但憑良知指引,根本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怎么說了。由此,也養成了一個古代‘狂者’的胸襟。何為狂者呢?就是一心一意立志做圣人的人,就是屈原大夫講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人?!?
11.世俗之榮辱,決非君子之所為欣戚也
——《王陽明佚文輯考編年·與謝士潔書》
今譯:世俗之人所謂的榮耀和屈辱,絕不能影響和左右一個真正君子的情緒,其歡欣之心與悲戚之情絕不可能受其影響或控制。
陽明心學乃強者煉心之學!
世間真正的強者,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呢?
陽明先生為你提供的參考答案就是榮辱不足以動其心的人。
世俗所謂的榮耀有哪些呢?升大官,發大財,蓋豪華房子,坐豪華車子,娶漂亮媳婦,享有大的名聲,贏得耀眼的光環……
世俗所謂的屈辱又有哪些呢?有高尚的品德,卻得不到尊崇,甚至被人恥笑;有深遠的情懷,卻得不到認可,甚至被人唾棄;有卓越的才能,卻得不到重用,甚至被人排擠;有非凡的功績,卻得不到獎賞,甚至遭人詆毀;有滿腹的學問,卻得不到揮灑,甚至被無情地埋沒……
君子所謂的歡欣又是什么呢?就小我而言,包括:知識之豐富,品格之完善,能力之提高,情懷之拓展,信念之堅定,意志之強大,心力之鍛造……就大我而言,包括:國家之強大,民族之興旺,人民之幸福,社會之太平,人心之化育,環境之凈美,科技之發達,經濟之繁榮……
君子所謂的悲戚又是什么呢?就自身而言,包括:學問未增長,眼界未開闊,修養未加強,心志未堅定,操守未守住,良知未發用……就家國而言,包括:社會道德日見滑坡、人心喪亂;國家經濟日見蕭條、民生凋蔽;民族文化日見沉淪、靈魂丟失;內政外交日見困窘、舉步維艱……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明白:世俗之所謂榮辱,就是在“個人得失”之中打圈圈;而君子之所謂欣戚,就是在“家國情懷”之中打造升華。
這一點,從陽明先生在平定寧王叛亂后,不惜忤逆圣心,想方設法阻止正德皇帝南下到江西就可以印證。
當時的情勢,對絕大多數官員來說,可能是以“歡欣”為主。自己剛剛立下蓋世奇功,正德皇帝知道得不多,現在皇帝居然親自南下了,這簡直是千載難逢的討好機會,牢牢抓住還來不及,哪里可能拒絕呢?至于迎接皇帝、侍奉皇帝及其身邊工作人員、軍隊所花的費用,財政掏吧,百姓出唄,說不定自己還能借此巧立些收費名目,以中飽私囊呢。如此既能討好皇帝、加官晉爵,又能大發橫財之事,求之不得?。∵@種無限“歡欣”就是完全建立在“小我”得失之上的,就是完全建立在世俗功利之上的。
與之相反,陽明先生的“悲戚”又從何而來呢?在得知正德皇帝要親自南下后,陽明先生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有了討好親近皇帝的機會,而是剛剛經歷大戰之后的江西,財政已困難到了極點,百姓生活已困難到了極點,再拿出大把的銀子來供皇帝及其身邊工作人員揮霍,來供養那一支如狼似虎般貪婪的京軍,無疑就是把百姓往死里逼呀!每念及此,陽明先生便憂急如焚;每念及此,他便下定決心,要千方百計阻止皇帝到江西。不管皇帝如何不高興,不管皇帝的寵臣如何憤怨乃至放射暗箭,他都是無所畏懼、無所計較了!
12.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
——《王陽明全集·文錄四·示弟立志說》
今譯:一個人立定了做圣賢的志向,就像是一身精氣有了統帥,生命本體有了神明,樹木成長有了根本,淙淙流水有了源泉。
功可強立,名可強成。
一個人的強大,是心的強大!
一個國家的強大,還是心的強大!
一個民族的強大,仍是心的強大!
一人、一國、一民族,如何才能擁有一份強大的心力?
陽明先生于1515年在南京寫的《示弟立志說》中,開出了一個“強心劑”,就是“立志”!他對弟弟守文說:“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在他看來,一個無志之人,就像一棵無根之樹,水澆得再多,肥施得再多,也是長不成的。為此,他一再告誡:“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
一個人如何才能立定堅實的志向,無論遭遇多少風雨、多少挫敗、多少誘惑而不動搖呢?
陽明先生開出了“八味”治心之方:
第一味,是防止生“怠心”。怠者,懈怠也。就是要防止一日曝、十日寒;防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防止憑借一時的激情立志,激情過后則拋得干干凈凈。
第二味,是防止生“忽心”。忽者,疏忽也。就是要防止用大網撈小魚,結果呢,把自己的一條條小過錯全然忽略了。陽明先生常常把人心比作一面鏡子,而一些“小節”問題、小過錯等,就像是落在鏡子上的灰塵,你如果有了疏忽之心,今天落一點灰塵認為不重要,明天積一點灰塵認為沒關系,時間稍久點,這面鏡子就會污垢堆積,混濁不堪了。
第三味,是防止生“躁心”。躁者,急躁也。天下事,誰不希望一蹴而就?天下事,又有幾件事能夠一蹴而就?盡管“圣人之道,坦如大路”,但陽明先生還是一再告誡世人,要求賢逐圣,必須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因為良知與私欲斗爭,就像貓與老鼠的斗爭一樣,是拉鋸式的,是長期的,是反復的,有時甚至是激烈的!
第四味,是防止生“妒心”。妒者,嫉妒也。人世間,最難醫治的頑癥是“紅眼病”。這一點,陽明先生有著深刻的體會。作為一個立志成圣的人,作為一個善良的人,作為一個寬宏的人,作為一個視人猶己、視國猶家的人,陽明先生從不會去算計私利,更不會算計別人。但他的一生,卻又屢遭別人的誹謗、暗算、攻擊。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別人在嫉妒他,因妒而成怒,因怨而生毒。就拿在明史上享受較高評價的楊廷和、費宏、楊一清來說吧,他們也因為嫉妒陽明先生的功勞,而直接或間接地算度和阻擋陽明先生,由此可見,人之妒心是如何可怕!是如何難治!
第五味,是防止生“忿心”。忿者,怒恨也。恨是一種毒藥,不僅會傷害人的身體,也會妨害事業的發展。世間多少事,都因“沖冠怒”而功敗垂成。陽明先生領兵打仗,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其中最重要的心訣就是“此心不動”,而在戰場上要做到此心不動,最關鍵的就是要去“忿心”,時刻保持冷靜,時刻保持鎮定。相反,對敵人,則想方設法地“怒而撓之”,激發其怒火,焚燒其理智。
第六味,是防止生“吝心”。吝者,吝嗇也,貪而不絕者也。圣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擴大公無我之仁。這對一個吝嗇的人來說,對一個斤斤計較于個人私利的人來說,又如何能做得到呢?在陽明先生看來,要成雄成圣,首先就是要有一種人生大格局,關鍵就是要有一種奉獻精神,而一個吝嗇之人,又如何會舍得奉獻呢?
第七味,是防止生“貪心”。貪者,貪婪也。貪是萬惡之源。君子與小人的最大區別,就是在對待聲、色、貨、利的問題上,君子能夠有“止心”,而小人則起的是“貪心”。孟子和陽明先生講的“不動心”功夫,最主要的還是強調不起“貪心”,即面對名譽榮耀,不起貪心;面對金珠寶玉,不起貪心;面對沉魚落雁之美色,不起貪心;面對顯赫一時之權勢,不起貪心……
第八味,是防止生“傲心”。傲者,驕傲也。陽明先生認為,人生大病在一傲字。要去此病,必須常服“謙”藥。陽明心學,以《周易》作為其哲學的基石;陽明先生一生,則把《周易》作為人生的指南。尤其是在1506年冬天,在錦衣衛的詔獄里,陽明先生通過研讀《周易》,終于悟透了“謙卦”的內涵,對自己赤裸裸攻擊權奸劉瑾的方式做了反思;而到了龍場以后,又通過研讀《周易》,沖破了生死關口的考驗,一洗公子傲氣,放下貴族公子的架子,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很快便體悟到了魚水之樂,結下了魚水之情。更重要的,是為陽明心學之花找到根植的沃土!
在陽明先生看來,一個人若能把上述“八心”克制住,掃滌盡,則其良知自然大放光明,其圣人之志自然堅如磐石。故他不斷強調:“終身學問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