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如何看到不可見,做到不可作者名: (美)丹尼爾·伯勒斯 約翰·戴維·曼本章字數: 2665字更新時間: 2021-05-08 14:25:26
貓王謬誤陰魂不散
嬰兒潮的相關討論與報道不勝枚舉,但我們還是沒有料到其后續影響。7800 萬嬰兒潮人口,在 50 年代讓幼兒園措手不及,在 60 年代讓大學措手不及,如今同一批人涌入醫療體系,醫療體系無法招架。再不理會這股趨勢,十年后醫生、護士絕對不夠。同時,美國的退休金計劃、聯邦醫院保險、醫療保健和社會安全局的經費都少得可憐。資金缺口如何填補?
嬰兒潮人口對醫療保健的需求日后會大幅增加,光是美國就有近 8000 萬人,還要加上其他國家的幾千萬人。這是硬趨勢。我們有能力提供醫保費用嗎?如果有,由誰來提供?又如何提供?這些問題的答案是軟趨勢。
再強調二者的區別。嬰兒潮人口步入老年,醫療需求增加,這是硬趨勢,因為人口數據固定。預計醫護人員短缺,則是軟趨勢,因為可以采取行動改變。
再舉個例子說明軟趨勢與硬趨勢的差別。十年后,你會老十歲,這是硬趨勢,因為老去的現象無法改變。你的身體狀況是變好變差,還是維持現狀?你我都無從得知,誰也沒辦法百分之百確定,這是軟趨勢,因為你能采取行動改變。
談到健康,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醫生的診斷,不論多么清楚明白,都絕對不是硬趨勢。以下情形屢見不鮮。醫生說:“很抱歉告訴你,你只能活六個月了。”消息如晴天霹靂,但很多人最后都能推翻醫生的診斷,多活幾個月甚至好幾年。
為什么?答案在于改變。改變飲食、做運動、調整呼吸姿勢、調整心態、增強意志力、補充營養或求助民間療法,都可能改變健康狀況,所以身體狀況是軟趨勢。
一言以蔽之,這就是遠見力的力量:找出硬趨勢,就能看到未來;找到軟趨勢,就能打造未來。
最近,住在華盛頓特區的同事跟我說,社區有個鄰居把車停在車道,結果被人破壞。過了一天,隔幾戶的鄰居也遭毒手。隔天,他的隔壁鄰居又受害了。
我說:“我看你的愛車今晚恐怕難保了。”
但這不是硬趨勢,而是軟趨勢。因為我的同事能采取行動,他把車停在車庫,因此逃過一劫。
軟趨勢發生的概率再高,絕非定局,仍有機會加以改變。多年來,大家似乎都已認定,豐田汽車的銷量最后一定會超過通用汽車。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車廠的產品品質優勢開始輸給日本對手,之后就處于苦苦追趕的境地,幾十年來一直抓不到硬趨勢,印度和中國的崛起是其一,油價上漲是其二。
房價、股價的走勢屬于周期性變化,但我們常常視之為線性變化,以為價格只漲不跌。奇怪的是,我們也常把線性變化誤判為周期性變化。過去幾十年,美國三大車廠還在制造大排量的汽車,仿佛廉價石油將持續供應。怎么可能!
其實,如同世界上的許多事物,油價也受到周期性與線性兩種變化的影響。關鍵是如何區分二者。線性變化常常打亂現狀,改變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就別具影響力。季節性消費、經濟形勢、地緣政治及其他周期性變化會導致油價起伏,但威力遠不及帶動油價上漲的長期硬趨勢:新興國家中產階級人口暴增,導致全球需求持續增加。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委內瑞拉等產油國都不是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關鍵在于中國和印度。各位拿起本書的幾秒鐘內,中國的汽車產量可能就比其他國家要多。這些新興的有車一族絕對不會想再騎自行車。
油價每周、每季都會變動,全球經濟衰退等現象也會暫時抑制石油的需求與價格。但經濟衰退遲早會過去,需求與價格遲早會反彈。從宏觀上看,油價始終呈直線上漲的趨勢。
如果了解上述持續多年的硬趨勢,就絕對能預測汽車市場的發展。汽車將越來越小、越省油、越環保,最后不再完全依賴汽油。只生產耗能大的汽車,而不花精力研發使用替代能源的汽車,一味希望油價下降,實在不合理。然而,美國汽車制造商仍舊斥資數百萬美元,想盡辦法阻止新的碳排放標準通過,還花幾十億美元在廣告和生產投入上,持續生產體積大耗油多的車種。
政府同樣盲目,政策上有如只看后視鏡開車,竟為汽車制造商提供補助,導致生產這種行將就木的車種仍有利可圖。
我與通用汽車總裁瓦格納在 2004 年的那場晚宴碰面時,通用剛把生產重心從轎車轉移到運動車(SUV)。當時,SUV 人氣很高,從全球看,需求似乎有持續上漲的趨勢。通用改變策略看似明智,實則為貓王謬誤所蒙蔽。我相信瓦格納萬萬沒有想到,五年后他卸下總裁一職后,通用汽車破產重組,出售的悍馬業務,正好是旗下最耗油的車種。買方是一家沒有汽車生產經驗的中國建筑公司。
省油車的需求日益增長,這是硬趨勢。通用汽車把市場獨霸地位拱手讓與豐田,這不是硬趨勢,而是因為通用汽車本來能改變卻沒有做出改變。
“通用走到哪,美國跟著走到哪。”這句話放在過去 50 年或許有道理,但以后就不見得了。因為那是軟趨勢,不是硬趨勢。事情往某方向發展,不一定會持續下去,除非背后有一股可以量化的硬趨勢在支撐。事實上,如果少了硬趨勢,那么唯一可確定的就是所有的事物都將發生改變。問題在于,改變會發生在哪個方向?
以豐田汽車與現代汽車為例。通用銷量不斷下降之際,豐田的銷量持續增長,奪下全球第一大生產商的頭銜十拿九穩。但 2010 年初,豐田的車子出現瑕疵,公司陷入危機,這次是豐田而不是通用的總裁,到美國國會接受質詢。這件事很好地詮釋了分辨硬趨勢與軟趨勢的好處:從硬趨勢可以得知科技將如何發展、如何變化,但軟趨勢能發現機會。如果豐田奪冠是硬趨勢,市場何必有競爭對手?但事實并非如此。科技日新月異是必然的,但誰能采用新技術是軟趨勢。
拿現代汽車舉例再合適不過。多年來,現代汽車一直以其價廉而聞名,業界根本不把它當一回事。2009 年正值經濟寒冬,現代汽車靈機一動,推出廣告:“買一輛現代汽車吧,要是你丟了工作我們保退。”電視廣告一出,銷量暴增。到了 2010 年,現代汽車更是蓄勢待發,想要奪下豪華車市場的領先地位,與寶馬、雷克薩斯及奔馳短兵相接。
要預測五年后市場會出現什么車種不難。舉例來說,卡車仍然有需求,因為有貨物要運。大型房車也有需求,因為全家老小要出門。因此,未來的車種不會都是小車。但市場上肯定會有更多節能環保的車種,因為中國與印度的人口增長是硬趨勢,對環境的影響也是硬趨勢。上述種種現象,我們都可以確定會發生。但這些車由誰來賣,還是未知數。
不久前,我有機會到密歇根州一家大型房地產企業演講,與企業的代表們談到了硬趨勢與軟趨勢的差別。剛解釋完硬趨勢的定義,有個代表說:“我想到一例,底特律的汽車制造商受金融危機重創,當地人紛紛搬離,出走潮十年來都沒有中斷過。加上現在汽車制造商每況愈下,未來幾年離鄉背井的人會越來越多。這應該是硬趨勢吧?”
錯了,這是軟趨勢,發生概率雖高卻并不一定會發生。如果豐田甚至是現代買下通用汽車,結果就難說了。
要打開機會之窗,看見未來,關鍵在于分辨何者是硬趨勢,何者是軟趨勢。也就是說,不能被貓王謬誤所蒙蔽,要懂得找到確定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