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如何看到不可見,做到不可
- (美)丹尼爾·伯勒斯 約翰·戴維·曼
- 2603字
- 2021-05-08 14:25:26
硬趨勢與軟趨勢
我們通常不相信預測,認為預測建立在趨勢的基礎上,而趨勢不為人所信。人們認為趨勢就是趕時髦,今天很熱門,但會持續多久呢?大家都知道時尚是怎么一回事,來得快去得也快,時準時不準,就像賭博。
但從科學角度上,趨勢定義為“某件事發展或改變的大致方向”。我從事研究工作數十年來,有個重大發現,那就是趨勢分為兩種:一種是軟趨勢(就像貓王的模仿者與一萬億美元的盈余);另一種是硬趨勢。
硬趨勢是基于可測量、可感知、可預測的事實、事物或客體得出的推測;軟趨勢則是根據似乎看得到、似乎可預測的統計得出的推測。硬趨勢絕對會實現,是未來的定數;軟趨勢是可能會發生的、未來的變數。
明白二者差別,將徹底顛覆我們認識未來的方法,讓我們了解未來哪些部分會成真。也讓我們了解,必須要從確定性開始,這樣才會知道什么是未來的事實,什么是假設的事實。我們之所以不相信趨勢,是因為還沒有學到如何分辨硬趨勢與軟趨勢。貓王謬誤是軟趨勢,卻被當成硬趨勢。一旦知道二者的差別,就可以知道到哪去找確定性,未來也將清晰可見。
美國政府在 20 世紀 90 年代末預測的一萬億美元盈余是軟趨勢,卻被當成硬趨勢。我們不但預測會有盈余,還瘋狂花錢,以為盈余已經到手。1999 年,錢滾滾而來,我們喜出望外,眼盯著軟趨勢,就像被蛇催眠了的兔子。
“硬數字”不見得能得到硬趨勢。貓王預測就是從準確的硬數字得到的,但顯然沒有得到硬趨勢,而是軟趨勢。換句話說,這些數字未來很可能發生變動。決定要模仿貓王純屬個人選擇,很有可能隔天就見異思遷。用貓王模仿者的數目增加當作未來預測的基礎,并不可靠。就好比最近連下了幾天雨,不代表以后一直下雨。今年呼啦圈或洋娃娃的銷量是去年的一倍,不代表明年又會增長一倍。這些都是一時流行,很有可能會過時。硬趨勢則不一樣,有持續巨大的力量支撐。
硬趨勢與軟趨勢的差別有時并不明顯。在許多人看來,萬億美元盈余的可信度相當高。這就是軟趨勢的問題所在,有時看起來很荒唐,好比貓王模仿者的預測,有時看上去卻像是真的。然而,除非方向清楚明確,否則軟趨勢就是軟趨勢,沒有百分之百的確定。事情可能會發生和事情一定會發生大不相同。
硬趨勢有的是周期性的,有的是線性的,這兩種類型的變化都能形成硬趨勢。例如,今日股市下跌,之后一定會反彈。股市漲跌屬周期性變化,這是硬趨勢。股市何時觸底反彈,高點在哪,不得而知。股市漲跌時間點與幅度是軟趨勢,受我們行為與選擇的影響。可以確定的是,股市漲了跌,跌了漲。硬趨勢雖然聽起來相當簡潔,卻非常準確,準到讓巴菲特成為大富豪。
又如過去幾十年,筆記本電腦中的多媒體芯片的處理速度激增,我們從中可以推測出未來的處理速度肯定更快。這是線性變化,也是硬趨勢。今后五年中,制造商何時推出突破性的新款芯片不得而知。技術日新月異并非周期變化,這是硬趨勢。但哪家企業能研發出新技術,搶先把產品帶到市場?我們并不知道,這是軟趨勢。
硬趨勢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我們以“二戰”后的美國為例。當時,房價低廉,美國人紛紛在郊區買房。通用汽車在那時仍是全球汽車行業的龍頭老大。美國軍隊凱旋歸國,數百萬家庭團圓,九個月后出現了百分之百可以預測的現象:嬰兒潮。出生于 1946 年到 1964 年這十八年間的美國人口,約有 7800 萬。同樣的嬰兒潮也出現在“二戰”
后的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
人口數據是看得到的、可測量的硬趨勢的一大來源。“二戰”后嬰兒潮是最鮮明、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戰后嬰兒潮是物理現象:數百萬人誕生并存活,而且年齡逐漸增長,形成了許多完全可預測的現象。
你可能會說:“何必總提嬰兒潮,都是老掉牙的例子了。”嬰兒潮眾所周知,這才最適合用來舉例。因為雖然眾人皆知,偏偏沒人留心。嬰兒潮的硬趨勢延續了五十多年,奇怪的是,每到了新的人生階段,還是讓社會措手不及。
1945 年,海外士兵紛紛歸國,我們原本可以預測社會一定會有重大的變動,但我們卻沒有。直到 1946 年,嬰兒陸續出生,才發現醫院數量不夠。
即使沒有預料到醫院的數目,不要重蹈覆轍就好。新生兒五年后才上幼兒園,準備時間應當綽綽有余。殊不知,在新聞頻頻報道醫院短缺問題的五年后,幼兒園也變得不夠了。七年之后,初中的數量又不夠了;又過了幾年,高中的數量還是不夠。接下來,又發現大學也不夠了。
這一連串現象,有誰能看出來?若能培養找出硬趨勢的習慣,誰都能看出來!
我們公司最近為一家知名保險公司提供咨詢服務。當我們談到硬趨勢與軟趨勢、確定性以及人口數據能看出許多硬趨勢,一位男士打斷說:“你說得對,人口數據和嬰兒潮,我們都明白。”
我回答道:“那正好!我們就略過細節,簡短請教各位幾個問題。貴公司負責全球業務的保險員共有幾位?”他們想都不想就直接回答,而且人數相當可觀。
我繼續追問:“再問各位,他們當中,為公司賺取八成以上營業額的那些人,有多少三年內退休?”
現場鴉雀無聲,他們講不出數字。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有位主管趕緊用筆記本電腦查資料。他們知道頂尖保險銷售有誰,不難找出答案。得到答案后,原本鴉雀無聲的他們,震驚得說不出話來,居然高達 60% 。
接下來的三年,每 5 名頂尖保險銷售中就有 3 名退休,就是說公司將流失有專業技能和經驗的老將。主管發現這點后震驚不已。這個重要的數據變得再清晰不過。但之前為何沒有發現?因為他們沒有留心去發現,沒有培養從已知出發的習慣。
大約同時,我正巧也為社會安全局主管提供咨詢服務。課程一開始,當初接洽我的人把我介紹給培訓部主管,聊到社會安全制度。
在美國,2008 年 1 月 1 日零點一過,嬰兒潮一代第一次有人滿 62 歲,可以開始領社會福利金。1當年約有 320 萬人滿 62 歲,大約每小時就有 365 人。現在,社會安全局已有 5000 萬份申請;到 2030 年,人數將達 8400 萬人。美國聯邦醫療保險的受益人數將從 4400 萬增至 7900 萬。屆時,每兩個工作人口就必須養一個退休人口。這個比例在 1945 年是 45 比 1。2
與保險公司一樣,我問他們是否觀察過退休員工對局里的影響。“在場有幾位三年內就要退休?”現場資深主管有不少舉手。大家都很驚訝,沒想到大多數資深主管已到退休年齡,局里即將流失這些有專業技能與經驗的老將。
我曾聽索尼總裁說過:“早知道就好了!”他說的是存儲在索尼電腦中的數據,但這里也適用。我們都以為自己知道嬰兒潮人口很多都要退休,但我們真的理解了嗎?
兩個月后,趨勢果然應驗了:接洽我的人不見了,培訓部主管一個月后也走了。嬰兒潮的人群加入了退休潮。真要說起來,其實他們沒有離開社會安全局系統,只是現在成了福利金受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