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直覺投資
- (美)邁克爾·J.莫布森
- 788字
- 2021-05-11 10:56:04
1個還是100個
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就曾經在午餐上和同事用擲硬幣的方式打賭:如果對方能猜中哪面向上的話,他就拿出200美元給對方;如果猜錯的話,對方就要拿出100美元給他。同伙們紛紛搖頭側目,都認為他不夠理智,但在場的一位著名學者卻說:“我可不愿意打這樣的賭,因為我覺得賺200元的快樂遠不能抵消損失100元的痛苦。除非你答應和我賭上100次,否則,我可不愿意參與你的賭博。”
這個回答讓薩繆爾森認識到這樣一個真理:“如果你不愿意接受其中的每一個局部,自然也就不會接受這些局部構成的整體”。按照經濟學原理,這位學者的回答絕對是非理性的。
在這個午餐的賭注中,盡管贏錢的期望值是正的,但大多數人并不會因此而認為薩繆爾森的論據是正確的。我們可以用損失厭惡傾向解釋其中的原委。作為前景理論的一個重要結論,損失厭惡者傾向于認為,在對具有既定風險的兩個結果之間進行選擇時,損失帶來的厭惡感大約2倍于等量收益產生的快感。
因此,即便薩繆爾森的觀點在理論上能站得住腳,但絕大多數人在直覺上會贊同那位同事的觀點:如果某一次擲硬幣給自己帶來100美元損失的話,那種厭惡感要強于可能贏得200美元所帶來的歡樂。另一方面,大多數人更愿意接受多次反復的賭注,因為這樣的話,在總體上出現賠錢的幾率要遠遠小于贏錢的幾率。
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Utility Theory)(1)和前景理論之間的一個重要差異體現于決策框架的范圍。期望效用理論是在投資者全部財產的基礎上考慮收益和損失(寬框架)。相比之下,前景理論則是在構成個別財產的要素基礎上看待收益和損失,比如說某一只股票或投資組合價格的變動(窄框架)。實證研究表明,投資者在對金融交易估價時,傾向于以價格或是價格變動量作為參照點。換句話說,投資者更注重窄框架的影響。如果說前景理論確實能解釋投資者行為的話,那么,股票(或投資組合)價格變動的概率以及投資估價期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在這里,我想著重探討一下有關這兩個變量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