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回報率=企業收益率
投資者總是對那些永恒的原則視而不見,但事實卻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我們稍微用點心就會發現,歷史一再地告訴我們:企業的長期累計收益——年股息收益(Annual Dividend Yield)與年收益增長(Annual Rate of Earnings Growth)之和——與美國股市的累計年收益率之間的關系,是多么的清晰明了、密不可分。如果你思考一下兩者之間的這種確定性關系,你也許會恍然大悟:這難道不就是最簡單的常識嗎?
證據?只要看一下美國股市和美國企業在整個20世紀的表現就足夠了(見圖2-1)。股票的總體年均回報率為9.6%,幾乎完全等于同期的年投資收益9.5%,其中有4.5%來自股息收益,另外的5%則來自收益增長。至于兩者之間那0.1%的細小差額,則是我所說的投機收益。這個差額只不過是統計噪音而已,又或者說反映了股票估值在總體上不斷上升的長期趨勢,即投資者在期末為每1美元收益所愿意支付的價錢要高于期初。

圖2-1 投資收益與市場回報:1美元價值增長(1900~2005年)
如果對這106年間的收益按復利計算的話,結果更為驚人。按9.5%的年投資收益率考慮,1900年投資的1美元到了2005年就會變成15 062美元。但我們還是要公正地看待這一問題。如果我們按9.5%的真實收益率(扣除通貨膨脹因素),而不是6.5%的名義投資收益率做復利計算,最初這1美元的累積金額就只有793美元了。無論怎樣,近800倍的財富增長率也足以讓你瞠目結舌了。當然,在我們當中,很少有幾個人能活上106年,但是,就像戈特羅克家族那樣,在經歷了世代傳襲之后,復利收益的魔力會讓我們體會到無盡的神奇,也許這就是最終的贏家游戲吧。
從圖2-1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企業的投資收益一直處于波動之中。某些時候,比如說20世紀30年代初的經濟大蕭條時期,這種波動較為劇烈。但是,如果退后幾步從遠處斜視這張圖的話,你就會發現,企業收益的基本趨勢幾乎相當于一條平穩上升的直線,幾乎看不到這些周期性波動。
在某些時期內,股票市場的收益率可能會遠遠超過企業的基本收益情況,比如說20世紀的2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及90年代末。但這只是暫時現象,企業基本面就像一塊強大的磁鐵,很快就會把股市這塊鐵吸附到自己身上,盡管從偏離到回歸往往需要經歷一段時間,例如,20世紀40年代中期、70年代末以及2003年出現的股市低潮。
但是,當我們愚蠢地盯著瞬息萬變的短期股市時,卻總是對長期趨勢置之不理。我們往往會忘記,短期股票收益嚴重偏離長期趨勢的根源,很少來自于投資的經濟機理,即企業的股息收益和收益增長。相反,股票年收益率的起伏動蕩,更多的還是源于投資的心理因素。
我們可以通過市盈率來認識這種心理的變化,該指標衡量了投資者愿意為1美元收益支付的價格。隨著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起伏不定,市盈率也隨之起起落落(利率也會影響到市盈率的高低,只不過影響程度不一。因此我在這里稍做簡化)。當貪婪主宰市場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居高不下的市盈率;當希望成為主旋律的時候,市盈率會較為適中;而失望與恐懼的彌漫則會讓市盈率一落千丈。于是,投資者的情緒跌宕起伏、反復無常,讓股票市場時常偏離由投資的經濟機理所決定的長期穩步趨勢。
圖2-1表明,盡管實際股票價格經常與企業價值脫鉤,但是就長期而言,決定股價的依然是基本面。因此,當投資者憑直覺判斷,歷史必然要延續到未來,那么任何包含著高股票投機收益的歷史收益率,對于我們認識未來都是徹頭徹尾的誤導。至于為什么說不能用歷史收益率來預測未來,我們只需要記住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70年前說的話:“以歷史經驗為基礎的歸納性前提去預測……是極其危險的,除非我們能解釋歷史何以發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