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海外媒體形象傳播的話語研究
- 李秋楊
- 1258字
- 2021-04-30 17:01:04
前言
“中國制造”海外形象,是國外消費者、媒體、合作伙伴、政府和企業集團等對我國制造企業的進出口活動,對我國政府部門、企業和行業組織的對外經濟合作與交往等行為所形成的綜合印象。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制造”在牙膏、玩具、輪胎和奶粉等行業中出現危機事件,因而成為西方媒體口中“危險產品”的代名詞,與“中國制造”危機相關的機構和人群也被打上負面形象的烙印。危機事件之后,中國政府和企業開始不斷反思。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中國創造”,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擺脫技術依賴,開始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制造”國際形象不斷發生變化:低價——低廉——低劣——轉型。“中國制造”國際形象的演變也折射出西方國家對中國產品、企業、媒體及政府的認知和建構過程。
本文回顧“中國制造”的歷史和現狀,劃分1979—1991年、1992—2001年、2002—2006年、2007年、2008—2016年五個歷史階段,收集與“中國制造”國際形象相關的媒體話語案例和語料,建立語料庫,厘清“中國制造”國際形象和話語主題的歷時演變過程與趨勢,并分析該形象的成因。從詞匯、引用、修辭層面對比考察“中國制造”媒體話語所呈現的美英新聞傳播話語特征,分析形象話語的人際意義,挖掘其與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因素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總結“中國制造”在西方主流媒體話語中呈現出的國際形象,探討如何通過多渠道的國際對話構建和促進我國對外經濟合作的話語環境,完善國家話語修辭能力,向世界展示真實的“中國制造”國際形象。
在宏觀層面,首先從近40年來的西方主流媒體《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和《衛報》中有關“中國制造”的新聞語料入手,詳細考察西方媒體有關“中國制造”新聞話語焦點問題,對比分析美英兩國塑造這些主題的報道階段分布共性與差異特點、立場態度、話語策略與修辭特征、報道量變化趨勢,以及這些特點背后的原因。其次結合案例,分析“中國制造”危機傳播話語在主體、主題、渠道、形式、內容、反應速度和效果方面的主要特征。在微觀層面,首先就西方主流媒體話語詞匯、修辭、引用等話語策略,分析西方媒體關于“中國制造”國際形象的話語手段,以及其社會歷史因素。其次,借鑒Benoit的形象修復策略及Coombs、Burke、Ware & Linkugel等人提出的危機反應策略分析框架,剖析中西方媒體話語片段中涉及的危機傳播話語策略,從而進一步考察話語背后的權勢關系和意識形態。
在對“中國制造”危機傳播話語的宏觀考察和微觀分析的基礎上,我們發現,中國應對危機的傳播話語經歷了一個從沉默、抵觸、否認、回避,到積極面對、尋求平等對話、主動化解危機的過程。在面對“中國制造”這樣的國際危機事件時,我們不僅需要在危機傳播話語交鋒中掌握主動權,注重話語傳播方式,掌控話語傳播渠道,而且要在細節上注意話語修辭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快速化解危機,維護國家形象。
“中國制造”海外形象傳播話語研究,無論是在宏觀的話語主體布局、話語渠道占有和話語主題設置上,還是在微觀的話語策略操控上都開創了新的研究模式。這也為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提供了話語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