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海外媒體形象傳播的話語研究
- 李秋楊
- 1739字
- 2021-04-30 17:01:04
“中國制造”與中國經貿領域話語實踐
伴隨中國經濟崛起的“中國制造”,一方面引發世界前所未有的強烈關注,衍生了對“中國制造”媒體話語現象的探討;另一方面,不斷激發學者在嚴格的學術規范指導下探究有關中國經濟貿易和政治文化在媒體話語中的一系列全新課題。李秋楊博士撰寫的《“中國制造”海外媒體形象傳播的話語研究》一書就是這種探索的最新成果,這本書在其博士后出站報告的基礎上積累完成,其中凝結了她多年的努力。作為她的博士后導師,我為她的書稿最終與讀者見面而感到高興,同時也為她取得的研究成果感到欣慰和驕傲。
“中國制造”出現在國際舞臺上,為我們從事話語研究的學者提供了一個宏大而又新穎的研究背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全球商品經濟關系日益密切,中國產品逐漸風靡全球。中國制造的產品已經成為中國海外形象的載體,中國產品形象可謂與中國國家形象疊映在一起,相輔相成,榮辱與共。海外媒體上的“中國制造”形象直接引發了各國消費者對中國的誤解和猜疑,應對“中國制造”的海外媒體形象問題包含了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含義。因而,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全面考察“中國制造”海外媒體形象問題,無疑是一個迫切而重要的戰略性課題。該書的“中國制造”海外媒體形象話語與中美/中歐貿易爭端、貿易保護、知識產權糾紛、人權記錄、愛國主義產品情結等歷史與國家文化因素聯系在一起,呈現出海外受眾對“中國制造”這個標簽所傳遞的產品及國家形象信息的理解。
《“中國制造”海外媒體形象傳播的話語研究》一書在現實問題意識的指引下,切實關注當代中國社會實際問題,突破單一學科的束縛,將解決中國本土問題作為研究的重要任務和價值取向,問題意識突出,難能可貴。該書注重對話語本身(既包括話語內容,也包括話語形式)和話語語境(既包含微觀的情景語境,也包括宏觀的社會、政治、歷史語境)的細致考察,從多個角度、不同層面對“中國制造”危機傳播話語實踐,以及與該話語實踐密切相關的其他活動進行綜合剖析。從文化話語研究理論出發,將“中國制造”傳播話語中體現出的經濟、政治、文化關系,以及社會實踐與話語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揭示出交織在這些社會因素背后的權力關系、意識形態和霸權主義,從而幫助讀者更加全面、客觀、準確地了解海外媒體中的“中國制造”形象。從歷時縱向的層面深入“中國制造”近40年海外媒體形象話語語料,并建立語料庫,為“中國制造”的橫向跨學科研究提供最新的語料資源,同時也為中國政府、行會、企業、媒體及公眾應對危機事件提供更為詳實、系統和可信的話語策略與話語行動方案。該書將多種理論方法相結合,對西方媒體話語中有關“中國制造”的新聞話語語料進行全面梳理。在嘗試多種學術概念探討的同時,其對“中國制造”危機傳播過程中的諸多話語案例的分析也頗具特點,尤其是對“中國制造”危機傳播策略、“中國制造”危機應對話語策略、“美泰玩具召回”道歉話語等話語案例的分析,讓讀者從話語事件中理解了話語傳播的要義及話語表征背后的社會因素。該書從“中國制造”話題切入,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中國國家形象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時,在話語研究的視域下探討“中國制造”國際形象傳播問題,突破了傳播學和話語學研究的傳統模式,拓展了話語研究的視角與思路,突出了話語研究與危機傳播話語活動之間的密切關系。
關注“中國制造”形象研究的學者,可以從這部著作里領略到作者對各派別話語理論的思考,也可以意會到話語研究理論被用來闡述社會實踐時所散發出來的智慧之光。作者客觀地勾勒出“中國制造”基本面貌,同時折射出中國國家形象在經貿領域中的基本形象。無疑,這是極具學術價值的。至少,作者為這一分支的后續性研究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當然,作為年輕學者對一個嶄新領域的探究之作,肯定會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同時也難免留有一些遺憾和不足。這既是作者日后繼續筆耕求索的方向,也為后來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鑒和超越的空間。
李秋楊博士2012年由語言學本體研究轉入我的門下做話語研究,這期間可謂經歷了一個不小的轉變。在目睹她為之付出努力的同時,我更欣慰于她所取得的成績。期望她在未來的科研之路上繼續開拓,不懈前行。
付梓之際是為序,也為賀。
施 旭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杭州師范大學當代中國話語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