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學生結業了,由于高中實行住校制,所以周末沒時間來學作文了。看孩子們戀戀不舍的樣子,我就建了個師生微信群,方便交流。
沒多久,女生萌萌就在群里發了一個表情“我難死了”。當時也沒多想,畢竟高一學生有半個月的軍訓期,萌萌平時也是嬌生慣養,保不齊就是覺得訓練太苦,發發牢騷而已。
幾周以后的傍晚,散步的時候有人在后面叫我。一回頭,萌萌興高采烈地跑過來問候。師生重逢,自有一番歡喜,聊了幾句,我猛然想起來,不對呀,這個時間她應該是在校園里,住校制是封閉式管理呀!
面對詢問,萌萌有點不好意思的樣子,說了句“身體不好,請假回家了”就匆匆告別了。我看她滿面春風的樣子,倒不像生病的模樣,但也只是猜測罷了。
后來的一個周末,放學后在教室門外我發現了萌萌的媽媽,她一進來就一臉愁容:“劉老師,快幫我想想招兒,我讓這個孩子給‘套路’了!”
聽到“套路”這個詞,我差點兒笑出聲來,請她坐下慢慢說。原來,高一軍訓階段已經開始實行住校制,但是學校食堂還沒正式開放,所以那半個月的午飯和晚飯還是要回家吃。萌萌回家就抱著媽媽哭,嘴里嚷嚷著“我又是一夜沒睡……”作為母親,自然有心軟的一面,但萌萌媽媽還是很理智的,她冷靜下來問問情況。萌萌列舉了諸多環境的惡劣——室內潮濕、有蚊子、室友有打呼嚕的、洗熱水澡的人太多……
萌萌媽媽聽了,先是安慰女兒,然后是耐心教育,住校制是對學生融入集體生活的一種鍛煉,高中畢業后上大學也要面對這些情況的。難道以后能因為室友打呼嚕或是宿舍有蚊子就不上大學了?在她的堅持下,萌萌含著眼淚又回到了學校住宿……
我贊賞地點點頭,家長這么做沒問題,那怎么又被“套路”了呢?
萌萌媽媽嘆了口氣,要說現在的孩子心眼兒也多,萌萌跟媽媽哭了幾場沒效果,轉而向爸爸的陣地“進攻”。都說女兒是小棉襖,爸爸寵起女兒來可是要超過媽媽的,哭了幾天,萌萌爸爸的心都要碎了,便提出讓女兒回家住。兩口子意見不合,為這事還吵起來了。一邊是老公的壓力,一邊是女兒哭腫的雙眼,尤其是女兒到家經常給她端茶倒水幫著收拾屋子,臨走時總要抱著她哭道:“媽媽,我一分鐘都離不開你……”萌萌媽媽終于扛不住了,帶著女兒去了醫院,利用她的醫學知識,指揮著女兒表現出各種癥狀,開出了一張“神經衰弱”的診斷書,到學校請了假,萌萌回家了。
我暗暗搖頭,這不僅是溺愛孩子,這也是在教孩子弄虛作假呢!萌萌媽媽也很后悔,孩子回家后老實了三天,家務活兒不再伸手了,只要一有空閑就拿著手機擺弄個沒完,有時候一天也跟她說不了一兩句話,這哪是“一分鐘都離不開媽媽”呀,這是一分鐘都離不開手機。她提過幾次讓女兒回校去住,女兒根本就不理會,那架勢擺明了在示威——爸爸在家,媽媽總不能把我硬攆出去吧!
我默然無語。
每個家庭的境況都不同。夫妻雙方的學識、修養、三觀都不會完全相同,所以面對事情的態度難免有分歧,這很正常。但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則一定要互相溝通,達到口徑一致。否則的話,爸爸認為往東走正確,媽媽認為往西走正確,而孩子到底聽誰的呢?孩子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潛意識,他們覺得父母哪一方能傾向于自己,就會向這一方傾斜,繼而更加信任、依賴對自己有利的一方,來尋求保護。
舉例來說,在孩子零花錢的問題上,如果爸爸認為女孩應該“富養”,多花點沒問題;媽媽認為女孩應該節儉,不應該養成浪費的習慣。在這個問題上父母出現了不同意見,孩子就會傾向于爸爸的觀點,會回避媽媽去找爸爸要錢,因為這樣做能滿足她們的個人需要,所以爸爸的觀點就是正確的,而媽媽的觀點就可以忽略了。
如果長期成長在父母意見相左的教育環境中,待孩子成年后,極可能出現多重人格。像萌萌住校還是住家里的問題,就是這樣的例子。
那天在我的建議下,萌萌的父母坐下來認真地反思了一下,也交換了各自的意見。我也給他們講了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越來越需要有創新精神和拓展思維的人,所以家長理應認清現實,提早教育孩子學會自立自強。想解決這個問題,夫妻應該先同心協力、統一口徑、一致對“孩”,這才能讓萌萌正視問題,尋求改變。
最后,夫妻倆終于達成了共識,回家去想辦法勸說萌萌重返學校住宿。而我也發動一些喜歡住校的孩子,在群里發些有關集體生活的快樂圖文。幾天后萌萌家長發來消息:“孩子已經返校,這一回沒有哭”。
我給他們回了信息,建議去讀讀《戰國策》名篇《觸龍說趙太后》,其中有一句很值得我們思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