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驗式團體心理教育的產生背景
從教育視角看,中國的教育模式一直沿用教師主導、講授為主、知識灌輸的模式。這種模式雖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當社會進入市場經濟時代時,個體對自己的了解和調控能力成為核心生存能力,過去的那種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人生存能力培育的需求,新的教育模式有待開發。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在早期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心理治療中,治療師與被治療者的關系都是以治療師為主控方,基本遵循醫患模式,這使被治療者處于按照治療師的指令行動的被動角色。新精神分析特別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后,心理學開始強調治療師與來訪者的平等關系,甚至將來訪者放在具有自我療愈能力的主動方,而治療師只不過是陪伴者。這種新型治療關系適應了強調自主創新的新時代的需要,也更加符合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主體,都是一個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個體的人的特性,這為新型團體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隨著社會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亞健康狀態,情緒問題、壓力問題和人際問題等正在一步步攻擊著我們的頭腦,摧毀著我們的身心。如果能對這些人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教育,將防止他們產生更多心理問題,使其自我人格更健康地成長,這是一件很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
傳統教育的弊端、人本主義的興起以及心理亞健康人群的增加都在呼吁著新型教育模式的產生,在此種背景下,體驗式團體心理教育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