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法善治:幸福的守護神
- 楊真
- 3748字
- 2021-09-10 17:32:10
四、惡法與良法的區分
談了這么多,但惡法與良法的區分標準是什么,一定是許多人特別關心的事情。若拋開程序不談,在實體方面至少我認為有以下兩個標準可以采用:
(一)該“法”是否具有普遍性
即該“法”是否普遍存在于社會當中或者是否已有成功的經驗。法律的制定往往是基于社會現實,并能夠反映社會現狀,“存在即為合理”,法不責眾,天下人都這么做,那么它的合理性應該就很大了。例如,某單位要求員工每天加班到后半夜,可如果中國大部分企業都是這樣,那么忙碌至晚12點的規定也就沒啥好說的了,因為這可視為社會的正常現象,那些加班族也就沒有怨言了。但是,這只是很少一部分企業的所作所為,因此,這種加班的規定就可稱為是“惡法”。
一個時代之所以累累碩果,正是因為有了偉大的思想。我們不能太過于強調“立足國情”,否則這可能走入排斥外來先進文化的對立面。曾經的閉關鎖國給我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我們必須以兼容并蓄的大國姿態,在傳承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為我們的經濟和文化建設服務。任何一個組織及單位都不能“關起門來制定規則”,必須要多多向成功者學習借鑒,任何一個企業的興旺不是憑空的,必然有其“良法”作為保障。比如海底撈的服務,就是值得所有餐廳等服務業學習的典范。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好多人的思想落后守舊,跟不上潮流,還總強調“別人的東西不適合自己”。不去仔細思考,不勇于嘗試,你何以憑空斷定別人的經驗就不適合自己呢?如果孩子成績提不上去,還總有逆反心理,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教子無方”,此時應當向成功家庭學習“育兒經”。對于學生而言,如果自己成績不如別人,就應該向“學霸”討教一下他們的學習方法。如果不和別人比較,怎么認識到自身差距,怎么尋求進步。不知道學習別人的“良法”,頑固堅持自己的老一套,既是一種慵懶,也是一種專制,和別人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離善治的良好結局只能是漸行漸遠。當然,這些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都應當與自身實際相結合,量身定做。
(二)該“法”是否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
要看該法律是否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能否贏得多數人的支持和是否符合多數人的基本利益。法律就是公平正義,法律人的任務就是為公平正義而吶喊。對此,鄧小平就有著很強的群眾觀念,其民主法治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無不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無不堅持群眾路線;他在民主法治方面提出的種種設想,無不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愿望和根本要求。法具有倫理性和工具性的雙重價值。在我看來,法的倫理價值首先指的是公平與正義,意味著法在調節與分配各種利益和處理各種糾紛時,必須體現公平、正義的原則。有些東西雖然廣泛存在于社會當中,但并不見得就是合情合理的,或許在當時合情合理,但隨著時代的前進,也會逐漸歸為不合理之類。婦女纏足曾經廣泛存在于中國社會,它是中國古代乃至近代的一種習俗。到了明代,纏足愈演愈盛,“三寸金蓮”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觀。清代的纏足之風更是廣泛蔓延,不論富貴人家還是貧下中農,都紛紛纏足。“大家都纏足,咱家也可以纏”,但顯然像纏足這樣的“惡法”不符合多數人的利益,它不僅嚴重影響了女性足部的正常發育,還讓社會的審美心理嚴重扭曲,殘害婦女身心,對整個社會而言,它是婦女被壓制的象征,造成了男女之間的不平等。曾廣泛熱議的“你媽是你媽”也是如此,其實有些事情是必須要證明“你媽是你媽”,比如未成年人要辦理銀行卡,必須由其直系親屬(直系親屬包括父母、配偶、子女,未成年人只能是父母)代為操作,此時其監護人必須出具戶口本和出生證明,以證明“你媽是你媽”。冒用他人證件開戶是一種違法的行為,因此只有直系親屬才能擔負起代辦開戶這個任務。至于出國緊急聯系人,難道一定要是直系親屬嗎?就不能是同事、同學、鄰居嗎?
“你媽是你媽”的證明本身沒有錯,只是必須要嚴格限定其適用條件,否則這種窮折騰、亂折騰、死折騰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亂折騰人的規則絕不是良法,它傷害感情,拉低效率,潛在的危害極大。因此,我國政府一再強調簡政放權,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減少不必要的阻礙,不斷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規矩是人定的,人不能讓規矩死死地束縛住,讓法律符合多數人的利益,合乎公平正義,反映民情民意,順應時代潮流,才是更重要的。企業也不應局限于多數同行的所作所為——即使大家都這樣,我就一定也要這樣嗎?難道就不能獨樹一幟?難道就不能突破現有的局限?古希臘哲人伊壁鳩魯說:“法律同國家一樣,也是人們相互約定的產物。法律就是宣布正義。正義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因為它是人們相互交往中的一種有益的東西。”如果法律不能傾聽百姓的呼聲,不能表達群眾的訴求,無法懲治該懲治的罪惡,就不能稱之為純粹的良法。一部好的法律應該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出發點的,正義是法律的基礎,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再深的水我們也要趟,多么難啃的硬骨頭我們也要拿下,這才是真正的良法善治。
我們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最高標準,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力爭為人民創造出更好的生活環境與社會環境。有些人覺得北京施行的史上最嚴禁煙令是個惡法,侵犯了人權,連吸煙的個人權利都沒有。但是,換一個角度說,二手煙給健康帶來的危害是無法忽視與回避的,不僅對于吸煙者自己,同時,在吸煙者周圍生活和工作的人們,也會不自覺地吸進煙霧塵粒和各種有毒物質。《中國“吸煙與健康”報告》指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已有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吸煙是導致肺癌的首要危險因素。基于此,北京制定史上最嚴禁煙令是正確的選擇,它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甚至許多煙民也表示支持和理解。自從它施行以來,得到了市民們的一致稱贊,許多人覺得室內環境變優雅了,工作氛圍更和諧了,身心更舒適了,因此,它是良法。法律和生活是緊緊相連的,是生活的反映,法律不能與一般的常識相違背。立法者在進行立法活動時,必須充分考慮到社會的一般觀念,必須反復推敲它會不會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必須考慮它會不會引起社會的強烈反對。實質上,法律就是規范化、權威化了的情理。比如借車是人之常情,在人們一般觀念中,如果駕駛他人的機動車發生了事故,車主是沒有責任的,因為車輛在借用方手中控制,只要車主沒有過錯,責任就應當由借用人承擔。我國《侵權責任法》因此也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主有過錯的情形包括:車輛有缺陷仍然借車的;明知對方無駕駛資格、存在飲酒或疾病等有礙駕駛的情形卻仍然借車的。再比如,國際社會的一般觀念是國家間應當避免武力爭斗,加強互利合作,促進國際貿易往來。正因為此,才會有了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這兩個標準,簡便易行,適用廣泛。比如家庭的一般觀念是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在外掙錢糊口,女人在家洗碗掃地照顧小孩。但是,男人應不應當也幫助妻子分擔一些家務活呢?我們可以這樣分析:第一,是不是大多數家庭中男人都不幫助妻子收拾家務?或許不是吧。第二,為妻子適當分擔家務活,符不符合公平正義與現代家庭倫理呢?答案是肯定的。我想,家庭是共同的責任,誰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二人都是掌舵者,誰也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一次我和一位開咖啡廳的朋友談及如何避免客戶長久占據座位以致新到顧客無空間可用的問題。他說能否不在室內設無線網?這立刻被我否決了。我說,其他小店里,店老板都不安裝無線網嗎?當然不是。絕大多數老板都會設置無線網供顧客享用。如果不設無線網,顧客會怎么想?許多人剛一進店問服務員的第一句話就是:有Wi-Fi嗎?密碼多少?如果得到“抱歉,沒有”的回答,沒準就立馬甩手撤離從此再不光顧了吧。因此,這絕對不是一個良法。最后,我們達成一致:不在室內設衛生間。首先,好多店鋪里都無衛生間,這是普遍現象;其次,不設衛生間,并不會讓顧客感到厭煩,能得到他們的理解;顧客出店如廁完畢之后,還好意思再回來嗎?這恰好起到了分流人群的作用。
當然,這兩種判斷標準并不能完全涵蓋所有情形,還需進一步加以明確。我們要有理論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客觀公正地看待和解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正如有人所說,正義的標準千差萬別,你說你對,我說我對,你說此法好,我說此法壞,到底誰才有理呢?但是,如果一個社會連最基本的正義觀、榮辱觀、是非觀都沒有,還如何運轉?難道那么多心靈雞湯和思想道德教育都是在忽悠嗎?世上只存在一個人是否為了私欲可能黑了良心、昧了良心,但絕無可能存在一個正常人不知道什么是良心的問題。現代法治應當是常識、常理、良心之治,實質上意味著現代法治歸根結底應當是“人性之治”“人心之治”“良心之治”。如果一定要問作為現代法治基礎的常識、常理、常情到哪里去找,那答案就是:請到你們自己的本性中去找,請到你們心靈深處去找,請到你們自己的良心中去找。公道自在人心,很多時候判斷某個法律是好是壞,就像判斷亂扔垃圾是對是錯,亂闖紅燈是對是錯,借錢不還是對是錯一樣簡單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