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在這里,我們應當反思。要想建設一個法治國家,應當具備怎樣的條件?難道僅僅做到有法必依、嚴格執法就夠了?當然不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鄭重提出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的偉大任務,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方針。這個方針的提出有著極為特殊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中國非??释裰鞣ㄖ?。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我們越來越感覺到僅僅這十六字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新十六字方針,可謂一個重大突破,至此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根據這個方針,必須要堅持立法的科學性、民主性,擴大公眾參與,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茖W立法與公正司法,正是對法治社會提出的要求。既然要做到嚴格執法與全民守法,就要有執法和守法的理由,只有良法才能更好地貫徹執行,只有良法才能心安理得使人服從?,F在,沒有哪一個法學家還會公然宣稱:“無論法律是好是壞,人們都必須遵守”,法學家作為法治建設的領軍人物,要做的不是刻板、消極地宣傳法律,而是要為社會公平正義而吶喊,這是法學家的任務和業界良心所在。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對于一些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可能會束手無策,但是可以運用道德的力量對其譴責與批判,進而影響其以后的行為方式。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道德先于法律產生,每個人都要講道德,要共建一個人人講禮貌、團結互助的和諧社會。除此之外,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準和推動力量,更是法律的有益補充。二者最顯著的區別是法律具有國家強制力。因此,鑒于二者的區別與聯系,我國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發展策略,從而使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法律與道德應當是相互融合而不是分離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要把法律與道德緊緊結合起來,讓法律體現出應有的正義性、道德性,因為自始至終道德控制都是法治的內在動力。有些道德容易被違反以至于對社會造成災難,就應當寫入法律當中,殺人搶劫、污染環境、制假售假等明顯屬于不道德的行為,我國法律對這些做出了明確的規制。顯而易見,“惡法亦法”與以德治國的大政方針是完全格格不入的。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新十六字方針對于企業,對于各種社會團體、組織也具有強大的指導意義。每一個企業也應當是良法善治的踐行者和推動者,這不僅為了從事活動的每一個成員、每一位客戶,更是為了企業自己。

公司制定的章程和由管理者擬定的基本管理制度就是公司自己的“法”。公司章程是股東一致的意思表示,是公司的“憲法”,是公司成立的最主要的條件,也是最重要的文件。企業必須“立法”,但不能隨意“立法”。企業隨意立法,如果與成文法相悖,會導致無效;立法若不合情理,即使不會有無效的直接法律后果,也會導致勞動者的各種抵制,甚至棄暗投明,企業就不可能占有最好的人力資源,當然會喪失競爭力。錢衛清.你活得好嗎——法律養生讓生命無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48-149.跳槽現象在我們身邊頻繁發生,我們可以指責跳槽者眼高手低,但企業也應該反思,如果制度完善一點,良法善治再多一點,是不是可以避免人才的流失?一個優秀老員工的離職,帶來的后果不可估量,因為至少短期內難有人取代他的位置,培養教育成本付之東流,長此以往,只能陷入“招聘—離職—再招聘”的惡性循環,即使有新人填補缺口,但磨合期必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一個突然跟你翻臉的人,不知道曾經忍了你多少回,有時,一個不經意的小惡法,就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屆時只能是后悔與嗟嘆。

 

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和全民守法便是保障和基礎。員工若視單位規章制度為兒戲,互相勾心斗角,推諉扯皮,這樣的企業注定是一盤散沙,得不到任何成績。一個好領導,要想維持單位的正常運轉,就應當有強大的執行力與嚴肅的問責機制作為保障。對于業績突出,有較大貢獻的員工,要大張旗鼓地給予表彰和獎勵;對于犯錯誤的員工,輕則批評教育,責令改正,重則視情節給予處罰,甚至有必要將一些害群之馬清理出門戶,這就是“功必賞,過必罰,誤必懲,績必獎”。這樣才能整風肅紀,正本清源,權威才能不被動搖。孫子兵法有云:“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司法不像行政執法,它具有被動性,就是用以處理各種糾紛的,一般奉行“不告不理”原則。企業要做到“公正司法”,就是對于發生的一些糾紛,應當用一種更公正、更科學的方式予以解決,這便應當給予員工為自己辯護、申訴的權利。有時候,員工為自己辯護,上級會大喝一聲:“你難道還想狡辯嗎,都這個份兒上了難道你還死不認錯嗎,你要再這樣就給你罪加一等。”員工縱有千言萬語,縱有一肚子委屈,也會嚇得噤若寒蟬,心生怨恨。這樣,對于企業的團結協作是極為不利的。要知道,法院刑庭進行庭審時絕無可能堵住被告的嘴,特殊情況還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為其聘請律師。犯罪嫌疑人行使法定的辯護權,很多時候并非其死不認罪,而是要充分擺事實講道理,尋找對自己有利的情節,并促使公檢法正確理性行使權力。他或許也有難言之隱,有從輕、減輕甚至免除處罰的情節。企業在對待自己員工時更應該懷著一顆仁慈的心,有時員工是過失、脅從犯,或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要把正常的辯護和狡辯區別開來。其實好好地談妥了,事情根本不會像預想的那樣糟。法院要做到公正司法,就是要居中裁判,讓控辯雙方“平等武裝”是程序正義的基本保障之一,原告和被告都有可能是弱勢群體,一旦不能平等相待,連其說話和發聲的機會都被強制剝奪,其內心就會生出強烈的不公正感,這樣司法公正的實現就是一句空話。陳瑞華.看得見的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76-85.企業同樣要做到“公正司法”,就應當傾聽別人的聲音,要擺事實講道理,拿出充足的證據和理由來,才能真正讓人信服。

(一)“惡法非法”與法的實施

法律的修改,指的是權力機關依據法定的程序,通過對法律文本的增加、插入、刪除、替換等方法,達到完善法律規定目的的一種立法行為和制度。從它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法律修改的目的是為了盡善盡美。許多人說:我們可以在堅持“惡法亦法”的前提下,對法律進行修改以求不斷完善,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可以出臺司法解釋,法官在進行法律適用時可以通過引用法律原則,來彌補法律規則的漏洞,以求使判決達到一個合情合理的結果。

這樣的說法看似很有道理,可我認為是自扇耳光?,F實情況不是如此。

因為,堅持惡法非法的目的除了保證社會公平正義以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它能夠讓法律的完善提上日程。立法者也不易預察到今后會發生什么狀況,這個世界每天都處于變化之中,今天產生的事物,明天就可能過時,也許今天制定的法律,明天已經不適用了,因此我們設立了法律修改制度,法律也必須時刻保持與時俱進的態度,唯有如此,法律才能真正落到實踐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普適性。恰恰是堅持惡法非法,永遠感到不滿足,才會注重完善法律,才是高度負責的表現,才會不斷進步。只有相應的法律完善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等依法治國的環節才能順利展開,中國的法治建設才能逐漸步入正軌。法律如此,人也如此,一個人也只有不把毛病和個性混為一談,才能以“毛病非個性”來指導自己做人做事,不斷突破,發揚優點,修正錯誤,才能得到周圍的認可與歡迎。

刑法規定了危險駕駛罪。立法者認為,如果不將野蠻駕駛的行為入刑,就將有很多人毫無顧忌地飆車與酒駕,公共道路安全將如何保障?立法者還認為,一些經濟犯罪,在新時期有取消死刑的必要,否則是罰不當罪。若不修改,刑法在這些方面不就具有“惡”的性質了嗎?于是才會有接下來“修正案八”“修正案九”的相繼出臺,才會有危險駕駛罪、惡意欠薪罪的入律以及票據詐騙罪、集資詐騙罪等多個罪名的取消死刑。很多人對此表示擔心,這會不會使刑法威懾力降低呢?會不會縱容犯罪呢?其實,這些擔心是多余的。因為,在法律修改過程中,立法機關會反復聽取各個方面的意見,調取了大量數據,研究了大量案件,保證修改法律的合理性與正確性。這即是“法律的正當程序”。還有《行政訴訟法》《環境保護法》《公司法》等一系列法律的修繕,這些都使我國的法律體系更加符合國情需要。惡法非法本身注重的是一種公平,因此,立法者對于法律的修改必然會融入莊嚴的使命感。正如習近平強調,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保護生態環境,都會對立法提出新的要求。我國的領導集體是良法善治的堅定踐行者。我堅信我們的立法者是堅持惡法非法的。如果他們堅持惡法亦法,恐怕根本不會這么拼,根本就不會盡全力去逐字逐句推敲、完善每一條法條,他們會想:“反正也沒人敢抗法不遵,修法如此傷神費力,有這功夫還不如用來吃喝享樂呢?!?/p>

 

惡法非法的理念,同樣也深深地滲透到了司法領域當中。雖然法官必須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但如果僵化地適用法律,生搬硬套現成的條條框框,是圖省事而不負責任的行為,只能適得其反。

 

19世紀美國曾審理過一個名叫“里格斯訴帕爾默”的經典案件。帕爾默的爺爺是一個富商,家財萬貫,但其膝下無子,又重男輕女,因此立下遺囑:死后所有財產將全部由孫子帕爾默繼承。這位紈绔子弟可謂含著金勺子出生,自然是養尊處優,好逸惡勞,甚至盼望爺爺早日駕鶴西去以盡快一步登天。后來,他生怕爺爺改變主意,竟然把老人毒死了。

帕爾默因罪入獄是不可避免的,但他是否有權繼承祖父遺產,法官們產生了巨大分歧。帕爾默的辯護律師認為:被告所處的紐約州并未規定殺人者會喪失繼承權,應當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來下定論。坐牢和繼承權利完全是兩碼事,不應一并而論,否則,就是擅自篡改法律,豈不是用道德標準來扭曲法律精神了嗎?況且帕爾默已經服刑,若再剝奪其繼承權,這不是又額外給被告扣上了一把枷鎖嗎?部分法官對此也表示贊同。

可另一位法官厄爾表示反對:如果我們讓殺人犯繼承了遺產,法律的正義何在?這世上還有沒有天理了?如果爺爺知道孫子會殺害自己,還會不會放心將財產全部交給孫子?恐怕不是。立法者的目的,會不會讓殺人犯繼承財產?被告繼承長輩財產,不但不知圖報,反而狠下殺手,這種不忠不孝、大逆不道的行為,若不給予嚴懲,如何以儆天下,法律的尊嚴和臉面何在?

最終,厄爾法官的意見得到了采納,法官們引用了一條法律原則:人不能從自己的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從而剝奪了帕爾默的繼承權。

 

繼承是公民生活當中的一件大事,許多人為了最大限度地分得遺產而爭斗不休。民法規定了繼承權的喪失制度,就是為了防止人們在繼承遺產的過程中相互爭斗甚至造成傷害,以保障繼承的順利進行。當然,我國也從這個案例中吸取了寶貴經驗,我國《繼承法》規定:繼承人遺棄被繼承人,或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喪失繼承權,除非同時具備以下兩種情況,才可以不喪失:第一,洗心革面,幡然悔悟;第二,得到被繼承人的諒解。二者缺一不可。而繼承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不管其動機如何,且無論既遂或未遂,一律喪失繼承權。

繼承,一般都是晚輩繼承長輩的財產,而且被繼承人大多是繼承人的父母。晚輩殺害長輩,在古代屬于“十惡不赦”中的一惡,犯十惡者,“為常赦所不原”。在現代也必須在根本上予以否定,不僅在人身上遭到嚴懲,在經濟上也得不到任何好處,這正是以法律形式斷絕了一些人的圖謀不軌。

法律規則和法律原則是法理學的基本概念。法律規則是具體的、易行的,法律原則是模糊的、難以操作的。一條完整的法條,就是表述了一個法律規則,它對人們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也是法官進行法律適用的最直接依據。因此,窮盡規則,才可適用原則。但在某些特殊案件之中,如果機械適用規則會導致個案的極端不正義,此時,應當進行法律原則的適用,以架空規則,使公平正義得到更好落實。否則,表面看起來是依法辦事,實際上是對法律本質的天大誤解。

當時,如果美國的大法官們堅持了惡法亦法,不用說,他們一定會很自然地采取“繼承權與其他一切無關”的法條,而不會挖掘更深層次的法理。換個角度想,即使法院做出允許帕爾默繼承祖父遺產的判決,難道就錯了嗎?當然不是,至少在當時完全不是個錯判,而且更加合乎法律規則,更加貼切于“以法律為準繩”的刑法原則,或許也不會讓眾人不服??蔁o論是以當時的視角還是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判決是正確的。正是堅持了惡法非法的理念,才敢于利用法律原則來消除法律規則“惡”的一面,否則,世界法律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二)良法之治與遵紀守法的統一性

當然,許多人肯定會擔心,堅持惡法非法,可能會導致很多潛在的社會問題,一些人就有了逃避法律處罰的借口,公民豈不是都能以“惡法非法”為由來對抗法律嗎?我們不得不提及一個問題,如果人們主觀認為法律是惡法,來抗法不遵,那法律還用被遵守嗎?法律不就成了一紙空文了嗎?法律不可能顧及每一個人的利益,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歡,許多良法對于某些人而言反倒成了惡法。

然而,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

對于少數人來說,良法是禁錮,是牢籠,因為他們不去遵守法律,并將其看作“惡法”,進而大言不慚地強調“惡法非法”。這些人若是觸犯法律,必將受到懲罰。所以,我們必須看到,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良法之治與遵紀守法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全社會營造出遵紀守法的氛圍,進而推動良法之治的進程。我們要讓嚴格執法、全民守法與良法之治得到充分的融會貫通而不是對立。好的規則就是良辰美景,是人心向往的事物,自然大家都會懷著強烈的皈依感去認同、去遵守,故意抗法的人只是少數,因為違法的成本是高昂的,即使不會導致人身或金錢的損失,也會招致外界的負面評價。員工不守企業規章制度,會受批評、扣工資,甚至降職、解雇;學生不守校規,也會被罰站、寫檢討。我上學時特害怕老師開啟“請家長”模式,所以我是不敢輕易將班主任惹惱的。同樣地,相對于更為“強勢”的政府機關而言,普通百姓屬于“弱勢群體”,政府執法有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人們一旦違法,便會招致相應的處罰,因此,老百姓是絕不敢輕易違法的。

我們需要把責任厘清,唯有如此,才能明白良法之治與遵紀守法并不矛盾。我們堅持惡法非法,并非是針對普通老百姓而言,老百姓當然難以以“惡法非法”為由來抗拒法律。惡法非法,更是對立法者而言的,保證良法的施行,是立法者的責任。“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樣的名言警句絕不是說給老百姓聽的,而是對統治階級的深深告誡,社會上任何一個組織的興衰,幾乎都是領導層所引發的?!岸稹睍r,法西斯士兵接到進攻的命令,他們沒辦法回避,更不能抗拒,那就是犯上作亂。抗命不遵者,斬!誰敢后退一步,立刻槍斃!許多人并不愿意充當殺人的爪牙,他們被統治者、立法者給洗腦了,真正可恨的是那些動武的決策者們,是他們下達了慘無人道的指令,是他們黑心的惡法讓全世界陷入地獄。自然法學派認為若國家頒布的法律是良法,即具有正當性,那么公民理應遵守,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公民的守法行為具有主動性。而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公民遵守法律是因為它是國家頒布的,具有合法性與強制性,因而必須遵守,這也展現出守法的被動性。但是,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從公民和國家的角度來看,公民都具有守法的義務。每一個人和國家之間是有契約的,公民付出了他們的外在自由即遵守法律,并享有法律所賦予的權利,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對應的。因此,我們從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來看,公民守法具有必然性。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老百姓有遵守法律的義務,便有要求上層階級制定良法的權利;上層有要求下級服從的權力,那么他便有制定良法的義務。

有“良法”無執行,就得不到真正的善治。對于廣大人民群眾而言,必須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忠實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但是,很多人不能自覺地履行義務。有人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有人酒后駕駛,有人雞鳴狗盜,這些都是不履行公民義務的典型案例,不僅僅違反了法律規定,更重要的是損害了不特定多數人的合法利益。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教授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币粋€人如果沒有信仰,就會缺乏敬畏之心,就喪失了最基本的原則。每一個人都要樹立法治信仰。

在我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保衛祖國和依法納稅等基本義務,也有很多人為此忽視了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等這些小的細節,但它們也都在法律的規定范圍之內,也具有強制力。胡適先生說:“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范,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我們從小就要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規則是人類區別于動物、擺脫叢林法則的一個標志,任何自由都不是絕對的,不講規則實際上就是不講道德、不講法治。社會上普遍認同的規則包括乘車時先下后上,乘坐電扶梯時要統一站在右側以將左側通道讓出來給趕時間的人快速通過,開車轉彎時必須及時打開轉向燈,這些“良法”需要每一個人自覺維護。當然這些必須是被普遍認同的良好規則,不能是“潛規則”,良好的規則才能造就良好的秩序。比如,張瑞敏剛接手海爾公司時規定:不準在車間大小便。這樣的規則,你能說它是個“惡法”嗎?難道不應該嚴格遵守嗎?否則,員工的基本文明素質如何得到改善?良好的生產環境如何保障?外界會怎樣看待這樣一個企業?一個單位的規則如果確認是良法,就應當用鐵的紀律加以維護,任何一名員工都必須服從。

因此,當有些人懷著強烈的認同感要求有關部門制定良法的同時,也要捫心自問,是否真正盡到了自己作為一個新時期社會主義公民所應盡的義務?我們必須意識到,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國的基礎,中國的法治建設與公民的守法意識、守法程度有關,只有所有的群眾自覺地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才能真正推動法治中國的進程。

與守法者相比,立法者更應該切實履行制定良法的義務。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才會歪,自己都不用心去制定法律規則,沒有公民權利意識,又有什么資格要求他人遵守呢?就前文提到的那位不想討論惡法是否亦法的老師,他就是一個“獨眼龍”,只看到了學生們“全民守法”的義務,卻看不到學?!翱茖W立法”的義務。嚴于律人而寬于律己是不可能得到人心的,你擁有了制定法律的權力,擁有了讓違法者受到懲處的權力,那么,你就有保證你所立之法是良法這義不容辭的責任:制定良好的公司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基本管理制度(企業之法),是董事會、管理層的責任;制定良好的教育和管理制度(教育之法),是校領導層的責任;制定良好的家庭規范(家庭之法),是家長的責任。立法者應當日省吾身:吾所立之法是良法乎?

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為了使他們更好地履行義務而免受外界干擾,有必要創造一個獨立的立法環境,從而最大限度實現立法的公平公正。這一環境需要立法者、全社會和每個公民共同努力來打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立法者。在許多人的眼里,他們手中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更是理性的群體。有時候,這些人往往也會變得不那么理性,甚至把立法當作兒戲。著名法學家薩維尼在《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中說過,所謂的立法激情,只是一種漫無邊際的孤魂野鬼,罪魁禍首當數那些自命不凡的精英。在條件不成熟時倉促上馬,很難達到初衷。

所以,立法者應該時刻保持一種理性的思維,認清自身權力的同時,更明白被賦予的義務。當然,這里的“立法者”應當做最廣義的理解,不僅包括國家機關,也包括企事業單位中有權制定規則的群體,甚至連家長也應包括其中,因為家中也有家法的存在,孩子不聽話,家長可能會打罵孩子,但家長應當保證自己的“話”是“良法”,這樣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許多人會說:“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你能改變得了嗎?”我覺得這句話雖然現實,但是太冷血,沒有人情味。如果我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我不會對員工說什么“你在這個公司上班,你就必須無條件遵守公司規則”,而是要坦誠以待,要說清楚公司規則的“立法理由”是什么,讓他們真正信服。員工當然要守規則,但規則必須是合情合理的,這恰好應和了亞里士多德的“遵守法律”與“良善之法”的雙重標準。員工的力量是渺小的、孱弱的,當然不可能對公司規則做出改變,要改變的是我。我應當把公司的利益、員工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企業良法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一點如果我都做不好,我的公司注定不會有光明的未來。有一種說法,“一流企業知道如何制定規則,二流企業知道如何創品牌,三流企業知道如何訂立價格”。這就要求我必須真正用心去“立法”,不斷學習,提升水平,掌握必備的立法技能,制定完善好內部控制、信息安全、激勵、產品研發、市場營銷、薪酬管理等制度。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前總裁墨菲說:“我認為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具有了解別人的能力,并能夠同部下充分溝通。我個人尤其重視溝通這一渠道?!币M行民主立法,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會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打開天窗說亮話,真正了解基層情況,知曉他人心中所思所想,了解外界形勢的變化,及時對公司規則進行立、改、廢,這樣才能更好保障員工利益,還能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消除隔閡,增強干勁,讓公司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和县| 法库县| 汉沽区| 宝清县| 方山县| 大关县| 德化县| 鹤庆县| 临江市| 福建省| 兴仁县| 唐海县| 庄河市| 宁城县| 西丰县| 嘉荫县| 胶州市| 新昌县| 石首市| 甘洛县| 会宁县| 得荣县| 光山县| 兖州市| 巴青县| 交口县| 凌海市| 阿克| 怀柔区| 仁布县| 华蓥市| 铜山县| 合山市| 衡阳市| 道真| 福贡县| 伊金霍洛旗| 老河口市| 汉阴县| 文化|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