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兒童情緒心理學
  • 呂建華
  • 4568字
  • 2021-09-10 17:20:23

第一章 認知情緒

第一節 識別兒童的情緒

嬰兒出生后會發出啼哭的聲音,詩人將此描繪成“人生,從自己的哭聲開始”。然而每個父母都知道,這個啼哭的聲音,并不是嬰兒在表達悲傷和難過的情緒,它背后有著生理學的原理:嬰兒出生后第一次呼吸,胸廓伸張,氣體吸入排出的過程沖擊了嬰兒的聲帶,因此產生哭聲。從嬰兒出生的一刻開始,父母就逐漸掌握了識別嬰兒情緒的本領。從嬰兒的表情、聲音特點、時間判斷嬰兒是在表達生理需求還是在表達舒適與否。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還需要隨時判斷兒童情緒的真假,到底是傷心委屈的欲哭無淚,還是純粹夸張的“干打雷不下雨”。父母和成人養育者判斷與識別兒童情緒是否發生,通常依據的是與兒童相處過程中的經驗。然而經驗判斷受到與兒童相處時間的長短,以及相處時的關注程度影響。當孩子來到學校,當孩子在戶外玩耍,當孩子結交了朋友,當孩子觀看了影片或者故事,孩子的情緒反應和表現往往會超出父母和成人養育者的已有經驗。這時可能會發生誤判。

其實,情緒是一種心理活動,是當人類接觸到客觀事物時所產生的態度體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心理學家的研究已經發現一個完整的情緒體驗過程由3個部分組成:主觀體驗、生理喚醒和外在行為。當情緒發生時,人們會產生一種主觀體驗,從主觀角度表達出此刻的情緒感受是積極愉悅,還是消極悲傷;與此同時,還會有生理的變化,血液循環、呼吸心跳、肌肉神經都會不受控制地發生種種變化;此外,情緒還會伴有外在行為,如不同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情緒的3個組成部分缺一不可,不論成人還是兒童,只有其一或者其二的部分發生,都不是真的情緒。因此,在識別兒童的情緒時,可以觀察兒童這3個方面的情況。

情緒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是主觀體驗,也就是情緒感受。不同的事物引發不同的情緒感受,同一事物有時會引起不同的人的相同感受,有時會引起不同的人完全相反的情緒感受。通常情況下,情緒的主觀體驗由人們的自我報告表達出來。從嬰兒階段開始,在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時候,嬰兒會用笑容和哭聲表達主觀的感受。到了兒童階段,兒童逐漸使用語言表達當前感受到的是愉悅或是悲傷。父母會在對話中詢問兒童“是不是很生氣?”“是不是有點兒孤單?”因此,父母很容易掌握很多兒童喜歡的和厭惡的事物,在必要時會用來與兒童溝通以達到某種目的。例如,冰淇淋、蛋糕、游樂場等會引起兒童的積極情緒;牙醫、黑暗、責罵等會引起兒童的消極情緒。

由于主觀體驗來自兒童的自我報告,有時也導致成人養育者對兒童的情緒判斷并不準確。因為每個人的情緒主觀體驗標準不相同。同一個班級里的兒童,年齡一致,聽到教師宣布要打預防針的時候,都會緊張,如果讓他們按照0~10分的緊張程度打分,打分結果不盡相同。即使給出同樣分數的兩個兒童,他們之間的緊張程度也不能簡單地被評定為是同等程度。因為每個兒童對緊張體驗的經驗和承受程度是不同的,承受程度高的兒童自評打分可能會低,承受程度低的兒童自評打分可能會高。這也使得父母或者成人養育者有時對兒童報告的情緒主觀體驗產生疑惑,為什么這么小的刺激,會讓兒童有這樣激烈的情緒,是否兒童在夸大?為什么這么大的刺激,兒童反而沒有預想中劇烈的情緒反應,是否兒童情緒感受遲鈍?即使由于同樣的情景背景(教師宣布要打預防針)導致同一個班級的兒童產生焦慮情緒,對于每個兒童,誘發焦慮的具體的刺激也會有很大不同。有的兒童是因為害怕打針的疼痛而緊張,有的兒童是因為不理解預防針是什么而對未知的緊張,有的兒童是因為身邊的同學們都在緊張被感染而緊張。而對于同一個兒童,在不同的時間點和地點,要打預防針所導致的緊張程度也會變化。譬如,兒童和信任的父母或成人養育者在一起,兒童第一個打預防針和最后一個打預防針的狀態是不一樣的等。人們的情緒主觀體驗因人而異,尤其對于情緒主觀體驗更加敏感的兒童,使得在識別兒童情緒時有很大的難度,尤其不能夠單純地從語詞的表面意義進行判斷,還需要父母和成人養育者結合更多的信息進行綜合判斷。

不過,有一個好消息是,有心理學研究人員發現,情緒主觀體驗與需要和動機有很大的關聯。這代表著凡是符合人們需要的事物,引起的是肯定的、積極的情緒;那些不符合人們需要的事物,引起的是否定的、消極的情緒。盡管無法從兒童的表述中進行簡單判斷,但是,如果兒童表達出某種情緒感受,父母可以考察和評估誘發情緒的事物與兒童的需要和動機之間的聯系,判斷其是否符合邏輯,以協助識別和理解兒童的情緒。

情緒的第二個組成部分是生理喚醒,主要是指情緒發生時伴隨的身體內部的變化。很多研究人員發現,當情緒發生時,人們的體溫、心跳、血壓、呼吸頻率、內分泌、肌肉等都會發生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不受主觀意識控制,是身體在自主神經系統的調節下發生的。因此,情緒生理喚醒也是與生俱來的,不論兒童還是成人,都會發生。

已有研究表明,恐懼會使外周血管收縮,心率和血壓上升,口腔發干,毛發直立(即起雞皮疙瘩);憤怒會使心率和呼吸頻率增加,手指溫度上升,比較容易出現短暫的心肌缺血(如憤怒引發心臟病);焦慮時人體的心率和血壓上升,呼吸快速不規律,皮膚電導上升;等等。盡管不同的情緒會有不同的生理喚醒和變化,但是所喚醒的生理指標很多有交叉,比如,焦慮和愉悅都會引起心跳加速,憤怒和恐懼都會提高呼吸的頻率;憤怒和幸福都會給上肢帶來某種生理變化,體溫上升;沮喪和悲傷都會使下肢的活動減少,腿和腳出現麻木等。兒童和成人的生理指標隨時都在不斷變化,用于調節人體適應環境中的溫度、濕度、含氧量等,當情緒發生,這些生理指標會迅速地發生變化,有時并不需要借助儀器也清晰可見。研究人員發現,不同情緒的生理喚醒由于相互交叉,不同情緒的每種生理變化之間是不能夠準確區分的,但是不同情緒在同一個生理變量上的喚醒程度是明顯不同的。這意味著,如果只是給出生理變化的情況,無法準確反推當前的情緒種類,但是可以知道當下的情緒強度,甚至可以通過提高或者降低某個生理變量,達到緩解情緒強度的目的。因此,成人養育者無法單純地以生理變化來定義兒童的情緒,但是可以根據不同情緒的生理喚醒程度,了解每種情緒對兒童的身心影響,獲得兒童情緒的調節方法。

關于情緒生理喚醒方面的研究,和我們常說的“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內容一致。這也表明一旦人們長時間地處于某種情緒狀態,就會影響身體健康狀態。兒童階段,人體的臟器器官、骨骼肌肉等都還在發育過程中,情緒自然成為影響兒童健康的因素之一。在生活中,情緒往往不是單一發生的,有時幾種情緒感受交織在一起。持久的、不能自我調節的負面情緒削弱了兒童的健康。比較常見的一種被持久負面情緒影響的情景是壓力狀態。兒童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父母與兒童的教養也離不開學習話題,幾乎每個兒童都在面對學業壓力。壓力誘發的往往是恐懼、憤怒、悲傷交織的情緒。研究發現,壓力感受與免疫系統的活動和喚醒有關。短期的壓力(如考試前的壓力),兒童會出現失眠、發燒、活動性降低、食欲下降的情況,雖然看上去兒童的狀態與平時有不同,父母通常會擔心,但是這些表現是免疫系統活動增強的結果,免疫系統活動增強是為了給身體提供能量、抵抗疾病。從生理指標的角度來看,父母此時可以不必擔心,也可以通過其他提升兒童免疫力的方式適當緩解兒童身體的狀態,如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營養。但是長期的壓力狀態,反而會降低免疫系統的活性,此時兒童生病的可能性增加。持續的學業壓力下的兒童,更容易生病。當然,這個對比的是每個兒童自己,并非不同的兒童個體之間。可見,成人養育者往往關注兒童的負面情緒,擔憂負面情緒的影響,也是在所難免。在情緒生理喚醒的層面上,正面的、積極的情緒也具有緩解負面情緒的作用。積極情緒的生理指標變化相對較小,但是可以幫助身體從正在發生的負面情緒引起的生理指標的增加中恢復到平常狀態。成人養育者通常會在兒童哭泣悲傷的時候,給予擁抱和禮物,用各種方式激起兒童的開心和愉悅。這也是情緒調節的合理有效的方法。只是難度在于無法判斷愉悅的哪種程度可以抵消當前的悲傷、憤怒和抑郁。一顆糖果的驚喜和邁下樓梯的恐懼,言語夸獎的滿足和在陌生人面前表達的焦慮,擁抱傳遞的關愛和錯失運動會第一名的沮喪……對于不同的兒童,情緒的主觀體驗又有不同,這給父母和成人養育者帶來新的困擾。

情緒的第三個組成部分是外在行為,通常是指語音語調、面部表情和身體姿勢。情緒的外在行為是情緒表達的重要途徑。當情緒感受發生時,人們很少直接說出當下情緒的主觀感受,也不會將情緒引發的生理喚醒統計出來,而是通過語氣、表情和肢體動作表達出來,從而獲得安慰、支持、肯定、道歉等反饋。情緒表達實現了與外界溝通的目的。嬰兒天生就會通過外在行為表達情緒,如微笑、皺眉、四肢蹬動等。嬰兒出生后可以表達出開心、驚訝、恐懼、憤怒、興趣和悲傷,這些情緒不需要學習和教導,屬于遺傳本能。隨著兒童逐漸長大,對骨骼肌肉的控制逐漸熟練,表情和肢體動作也開始受到調節與控制,兒童會通過成人的反饋和引導,學習在特定的情景下控制不合適的情緒,在適合的情景中表達符合社會化的情緒,甚至學會了夸張、謊報和隱瞞情緒。當兒童第一次來到幼兒園,因為與父母分離的焦慮,因為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兒童會流淚、喊叫、抱著父母,極力地表達此刻的痛苦和排斥。父母們有的溫柔安慰,有的故作冷酷,有的順從兒童的要求帶其回家,有的試圖用語言或道理和兒童達成協議。兒童也會不斷嘗試和學習,將哭聲和情緒動作更加夸大,或是停止肢體動作,更多地運用表情,或是終止情緒表達和釋放。兒童會根據父母的反饋,逐漸學會自己的哪種情緒可以獲得父母和成人養育者的關注與反饋。有人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形容成一種博弈,而在情緒方面,兒童就是在父母的反饋中,通過情緒的外在行為表現學會了情緒的調節,父母通常也更多地通過外在行為判斷兒童的情緒狀態。

比起主觀的自我報告,人們更相信客觀的行為觀察。在情緒表達的過程中,心理學家發現語言只能傳遞不到10%的信息,90%的信息通過聲音語調和肢體信息表達。在同樣的社會文化中,肢體信息尤其表情是成人與兒童共有的特點。關于表情的編碼研究成為人們試圖破解他人情緒的密碼。人們統計微表情信息,分辨犯人和異己者。當然很多父母和成人養育者也希望能夠掌握一定的表情線索,識別兒童的謊言、隱藏情緒。譬如,癟嘴角、手扶額頭表示對自己說的話沒有信心,代表犯錯、羞愧和慚愧;摸鼻子代表有所隱瞞,想要掩飾;真心的微笑者在眨眼睛表明想到了開心的事情;眼角沒有皺紋多半是假笑;說謊時眼神和手指方向不一致,有摸脖子之類的機械動作。行為學家的確給出了很多信息,但是并非人人都能熟練掌握。

當語言和外在行為相矛盾的時候,人們相信外在行為比語言本身表達出更多的信息。但是語言本身并非情緒的主觀感受,只是表達的信號之一。如果在操場邊看到一個攥緊拳頭、流淚的男孩,人們的情緒判斷會傾向于是悲傷。如果這個男孩穿著球衣,在賽場上剛剛完成一場比賽呢?也許判斷會是喜極而泣和激動。如果男孩所在的球隊失敗了,或者男孩是一直沒有機會上場的替補呢?如果男孩語氣興奮地說“我沒事”呢?父母在識別和觀察兒童情緒的時候,可以參考并借助外在行為信息,但是也不能忽略兒童表達的主觀感受,這個自我報告不是簡單的“我很好”“我很痛苦”之類的形容,而是“我現在很內疚”“我很開心”“我害怕”之類具體的情緒分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海阳市| 天柱县| 五莲县| 嘉善县| 永清县| 高平市| 望奎县| 砚山县| 洛川县| 鹤山市| 建宁县| 开原市| 惠水县| 威信县| 昌黎县| 台东县| 电白县| 普定县| 三门县| 阿坝县| 临泉县| 五大连池市| 依兰县| 常宁市| 郯城县| 永嘉县| 长垣县| 高要市| 自治县| 浦城县| 宁蒗| 陆良县| 荔波县| 财经| 宽甸| 洞口县| 恩施市| 绥中县| 鹤山市|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