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式育兒”“云配偶”“詐尸式育兒”……諸如此類的話題近年來越炒越熱,人們紛紛批判爸爸們的不作為、老公們的“大爺”作風。我無意參與到這樣的爭論中,成為女權主義者或是將中國的爸爸批判得體無完膚。
眾所周知,這一現象的形成是有歷史原因的。女性解放、男女平等了這么多年,讓我們忽略了幾千年傳統家庭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但其實,它的影響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大,還要深遠。這不是某一方完成的角色分配,而是一種共謀和潛意識選擇,我們希望從實際的案例中去探討這種共謀的可能影響,看看這樣的家庭分工,這樣的角色缺位中,是否真的有完全的受益者。
“我爸就是賺錢工具。”這是一個18歲的孩子對他爸爸的評價,他用了一個比喻,形象地表達出爸爸在家庭中的位置,不帶任何情感。
他是因為人際關系問題來找到我的。他18歲,原本應該上高三,但因為休了一年學,現在繼續上高二。他過來的時候剛復學不久,還是無法融入班級,自覺比較有個性,跟同學格格不入。他一坐下來就跟我講到很多自己跟同學的不同,同學感興趣的事他都不感興趣,覺得同學都很幼稚,喜歡看小說、打游戲、追星,自己一樣都不喜歡,跟他們說話沒勁。沒有共同語言,他也懶得找共同語言,加上班里的同學原本就已經同班一年,中途插入的他顯得很突兀,便慢慢地被邊緣化了。所以,他現在很討厭去學校,很不喜歡這個班的人。他說完這些就沉默了,因為要說的都說完了,而原本一個小時的治療時間,他才只說了不到十分鐘。我尷尬地笑笑,我明白他的意思:我把問題都告訴你了,你趕緊幫我解決吧。
我并不想去做這個拯救者的角色。
同學感興趣的他都不感興趣,這讓我挺好奇的,我于是問他:“那你對什么感興趣呢?”他說:“電子產品,準確來說是手機?!彼矚g手機可不是喜歡玩手機,或者用手機玩游戲、看視頻那么簡單。他喜歡的是換手機,跟隨手機廠家出新品手機的頻率換手機。他有固定喜歡的幾個品牌,只要出新款,他就換。平均每個月要換兩三臺,且從不買低端機,每一臺大概都要五六千塊錢。在休學的那一年時間里,他光是買手機就花費了近十萬塊。因為經濟條件所限,他有的時候會將舊手機賣掉,換成錢添補著買新的。但手機是一個折舊率非常高的東西,一個手機他用十來天,可能賣出去就要少一兩千塊。不過,他完全不這么看,他覺得自己用著盡可能少的錢,不斷更換最新款的手機,是一種有經濟頭腦的表現。
什么樣的家庭有這樣的經濟實力?是家里有礦嗎?恰恰相反,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里,媽媽是家庭主婦,全靠爸爸一個人掙錢。為了獲得更高的工資,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一年可能也就見他兩三面,好的時候會在假期的時候家人一起住一段時間,但在他18年的生命里,爸爸的形象是異常模糊的。爸爸拼命在外賺錢,只是掙錢的速度永遠比不上他花錢的速度,爸爸難免抱怨責備,加上平時相處少,交流少,他印象中的爸爸就變成了一個古板、嚴肅、動不動就打人的兇神惡煞。父子關系異常糟糕,他甚至不愿意叫爸爸,只是稱“那個人”或者直呼其名。諷刺的是,他所花的每一分錢都來自爸爸。
因為距離遙遠,爸爸不善表達,長久以來這個父親表達愛的方式就是給孩子買東西。曾經有一次孩子過生日,想要一個遙控飛機,爸爸二話沒說,一萬多塊的遙控飛機便買給了他。小時候,孩子對爸爸還是有期盼的,等著爸爸回來給他買想要的東西。而現在,這樣的方式并沒有換來雙方關系的改善,只有要錢時,他才會主動去找爸爸,而且開口簡單直接:“打兩千塊錢來?!彼f:“那個人除了打罵我,否定我,跟我沒有任何交流,我覺得他不在家更好,最好一輩子不要回來?!彼f這個話,是他情緒問題嚴重的時候,這對夫妻曾經商量要不要讓丈夫回來,在離孩子近的地方工作,但被孩子嚴詞拒絕,甚至表示爸爸回來,他就離家出走,這個家“有我沒他”。當然,這并不影響他繼續用爸爸的錢。有時候他覺得那個男人實在太討厭了,自己不想跟他說話,于是就找媽媽要錢。我問:“你知道你媽媽的錢是你爸給的吧?”他說:“知道啊,那又怎樣?”是啊,那又怎樣?我無言以對。
這對父母其實自己非常節儉,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日用都是最簡單的東西,但對于小孩卻是極盡大方,甚至可以稱得上奢侈。從小到大,只要孩子想要,他們都會盡可能去滿足。花錢,成為他們表達愛最主要的方式。他媽媽曾經跟我說:“我跟他爸爸都是農村出來的,小時候吃了很多苦,很羨慕別的小孩什么都有,所以我們都希望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彼麄兿胫o予孩子更多物質滿足之后,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少一些遺憾,將來就會相對順利。我們不在此探討這對父母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有如此想法的家長,在臨床中并不少見,物質匱乏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父母,總是如惡補小時候的自己一般,給予孩子自己曾經夢想中的一切,將孩子培養成“富二代”的標準形象。多年后他們才發現,不知不覺間,孩子將一切看作理所當然,不感恩,不自我努力,像寄生蟲一般賴在家里,走不出去。
他跟媽媽的關系很親密,這個18歲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要媽媽陪著,包括來做心理治療。他6歲左右和父母分房睡,但是在此期間他的爸爸都是不在家的。他晚上很害怕,媽媽不忍心,有時候也會繼續跟兒子一起睡,直到小學畢業,他才基本能夠自己單獨睡。到18歲了,他還是有很嚴重的分離焦慮,他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會覺得很恐懼、很空虛,媽媽一出門就擔心媽媽會出事,會不斷打電話給媽媽,問她什么時候回來。一旦媽媽不接電話,他就變得異常焦慮,一個接一個地打,坐立不安,什么事也做不了。每個家長都知道需要逐步跟孩子分離,但分離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的處理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接下來的成長過程。在母子分離的過程中,父親的參與尤為重要。遺憾的是,他的爸爸幾乎在他的整個成長過程中都缺席。
跟這個孩子接觸,會讓我不自覺地忽略他已經是一個18歲的成年男孩,總覺得像與十二三歲的小孩相處,跟他說話,感覺他與其他同齡的高中生思維方式總有差距。他很少主動說話,大部分時候都是等著我問,他說自己找不到話題,也不知道談什么好。不過,他每次都準時過來,當然,媽媽都陪著一起來。他好幾次說:“我不太知道該怎么跟你表達我的想法,要不然讓我媽媽進來跟你說,我媽媽會說得更詳細,她更知道我在想什么?!蔽殷@訝起來:“她比你自己還知道你在想什么嗎?”他低頭想了一下,大約第一次聽有人這樣問他問題,接著說:“可能吧,反正她說得比我好?!庇谑?,我才知道,從小到大,只要與媽媽外出,有熟人問問題,媽媽都會自然地替他回答,他只需要乖乖地站在旁邊就好了。媽媽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寒暄話說得體面光鮮,他很佩服媽媽這一點,對比之下,自己就笨嘴拙舌,什么都說不清楚,也不會聊天。
他從不主動跟別人聊天,都是對方找他,沒有人主動找他時,他就一個人孤獨地待著。他上學的大部分時光都是一個人度過的。不過,他也不是完全沒有朋友,在初中的時候他幸運地交到了幾個朋友,相對比較順利地度過了初中三年。不過,他的朋友都是女孩子,而且大部分都比他大,他說自己跟男同學聊不來,男同學也不太樂于跟他相處。他說:“我跟女孩子相處比較安心,跟男的總覺得不自在?!彼呐耘笥讯喟阉敗伴|密”看待,有什么心里話都跟他說,他是個很好的傾聽者。他跟女孩們相處,看起來沒有明顯的性別界限。
他有一個交往了近一年的女朋友,與對方關系非常親密。女孩在上學,他會每天接送,休學期間他幾乎不出門,只有女友叫他,他才會興致高昂地外出。雙方分開的時間不會超過24小時,此外還要時時保持微信溝通,要求對方去哪里都要拍照報備,對于女友和異性的接觸他也非常敏感。當然,這是極有默契的一對,女友也接受這樣的親密,甚至會查看他所有的微信聊天記錄,對他與異性的任何交流都高度警戒。對方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他的情緒,女友沒有及時回復信息,他便焦慮起來,不管女友是否在上課,都一遍又一遍地打電話,因此,雙方發生爭吵是家常便飯。吵得激烈,分手便脫口而出。交往近一年的時間里,他平均每個月都會說一次分手,不過大部分的時候都像是小孩子過家家,一兩天之后他又會去找對方,或者買很貴的東西送對方,就又和好如初。只有一次,雙方發生持續的爭吵,女友將雙方聊天記錄發到朋友圈,大罵他,很多人都在留言里指責他不負責任,他又偶然間發現女友跟前男友有聯系,一系列的事情把雙方的關系逼到冰點。他跟我說:“那次我們的關系是徹底完了,絕對沒有復合的可能了,她傷透了我的心?!毖哉Z中滿是憤怒,他發狠地表示絕不再聯系對方。我靜靜地聽他講,不置可否。幾天之后,他突然想不通了,覺得離不開對方,沒有女友的陪伴,自己的人生完全沒有意義。于是,他又拼命給女友打電話,女友拉黑了他的聯系方式,他激動之下吞了十幾顆感冒藥,吃完藥之后他緊張地給媽媽打電話,緊急去了醫院,雖然醫生覺得問題不大,但他仍然堅持要洗胃。媽媽想辦法聯系到女孩,女友慌忙趕來,雙方抱頭痛哭,女友感動于他的真誠,他反復表達“離不開你,離開你我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就如言情劇的情節一般,兩人每天都在山盟海誓和撕心裂肺中度過??傊?,雙方再次復合,不過相處模式毫無變化,平靜感動地相處了幾天之后,又再次重復爭吵、分手、復合的循環。他說:“我女朋友就是我目前全部的人生寄托,只有她可以拯救我?!奔耐袥]有了,自然就活不下去了。他以為情侶之間的相處都如他們一般,他說:“哪對情侶不吵架,對吧?”我問他:“這樣吵會覺得累嗎?”他低著頭,沒有回答。在家庭之外的親密關系中,他把女友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的個體去相處和互動,恰巧對方也不是人格成熟的個體,由此雙方上演著一出出“相愛相殺”的言情劇,感動彼此的同時,也折磨得彼此身心俱疲。
與他和兩個女人之間異常糾結的關系相反,他對爸爸的態度卻是非常決絕的。他直接說:“我不希望他回來,他一回來只有吵架,打罵我,說我不去上學,說我這不好那不好,說我沒前途,將來掃大街都沒人要……”他滿臉不悅,總結說:“總之,我在他眼中就是一無是處。反正這么多年沒他在家,我都習慣了?!眿寢寱a充說:“他爸爸的脾氣真的是……我都受不了?!蔽覇枊寢專骸霸趺词懿涣四??”媽媽表情凄苦,沉默良久,大約是往事不堪回首,接著說:“孩子說他是賺錢工具,我也覺得他是賺錢工具,這么多年,除了拿錢回來,我感受不到他對這個家有什么作用。孩子有錯,他除了打罵,從來不會好好說,跟我說話也是,從來沒有好語氣?!焙苊黠@,這個媽媽是站在孩子這一邊的,我內心一沉,這可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兒子說得更直接:“我覺得我爸根本就配不上我媽,我媽肯定是后悔跟他結婚?!蔽亿s緊問:“你怎么知道你媽媽后悔呢?”他回答得很快:“我媽自己說的。”我看著媽媽,媽媽大約覺得這樣的話不太適合在治療中談論,便含糊地回應:“沒有什么后悔不后悔的,現在關鍵是治好孩子的病?!彼苍S并不知道,這樣的話,在一個青春期的孩子眼中意味著什么,長久以來獨占母親的經驗,讓他將父親視為最強勁的敵人,而這個敵人,原本應該是這個家庭中重要的協調和平衡因素,如今卻處境尷尬。
據媽媽說,爸爸聽到孩子這樣形容自己時心里非常難受,想不通自己近二十年為了妻兒努力工作,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局。媽媽也客觀地說:“我老公確實顧家,也從來不亂花錢,這么多年一個人在外地也沒有拈花惹草。但是,除了這些,真的沒有別的了?!眱鹤泳筒煌?,這個孩子雖然能力不突出,但是天生擅長跟女性打交道,媽媽說:“這么多年,都是我跟孩子相處,我們經常聊天,他什么事情都會跟我說,跟女朋友相處的點點滴滴也不會瞞我?!惫皇悄缸舆B心??砂职帜??爸爸自從孩子排斥自己回家后,最近幾年一直在新疆工作,有時甚至一年都回不了家一次。為何走那么遠?除了工作本身的調動和安排,還因為新疆工資高。只有他把錢給孩子的時候,孩子對他的態度才會稍微客氣一點,不會發脾氣。當然,這種態度的持續時間很短暫,平時沒有特殊情況,兒子是不會主動跟爸爸聯系的。媽媽會跟老公聊兒子的事情,但多半也是談不到幾句便爭吵起來,雙方意見完全不一致,最后就變成了互相指責。爸爸變成了這個家中可有可無的存在,平時母子倆很少提到他,不過雙方都知道他真實地存在于這個家庭中。
爸爸成了這個家庭的影子。母子間卻相互依靠、陪伴,誰也離不開誰。
青春期,是孩子處于孩子和成人之間的過渡期,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說,青春期孩子需要完成自我認同,會面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沖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埃里克森在1963年時說:“這種同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焙茱@然,我們故事中的主人公沒有順利地完成尋找自我同一性,并在社會集體中找到自己位置的這個過程。他在集體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厭惡集體規則,覺得集體中的其他人都無聊、幼稚,同時他又極度自卑,認定自己不會說話,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他在家庭中的位置也同樣尷尬,原本應該在孩子位置上的他,站到了爸爸的位置上,去陪伴母親,開解母親,當然也由此享受到普通孩子無法享受的權力,在家中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顯然,這對一個青少年來講并不是一個舒服的位置,他進退不得,焦慮而彷徨。
按照他的年齡,他原本應該在進入青年階段時,去體驗親密關系,以此來避免孤獨,而他與女友之間的關系,更像是拋棄自我的融為一體,但融為一體后彼此都不舒服,不斷爭吵,互相攻擊,卻又無法真正地分開。這不是健康的親密關系,他在這段關系中也不能真正不孤獨。沒有對方就活不下去,不是真正的愛對方,那更像是孩子離不開母親的感覺。因此,從這個角度講,他并未實現真正的獨立,青春期未完成的遺留任務,影響到了他接下來的生活和人際關系。
而這個青春期過渡的失敗,與父親的缺席有莫大的關系。
在孩子離家,進入社會集體的過程中,爸爸扮演的是一個榜樣的角色,是規則的制定者,需要在孩子在外遇到挫折往家里逃的時候,推他一把,給予他一定的力量和壓力;更需要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給予孩子一些引導和建議。對于這個孩子而言,這些都是缺失的。母親過度保護,過度包辦,讓他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非常低。與此同時,每次遇到挫折都能逃回家,都能有人幫自己善后的經驗,讓他總是有機會往后退,往家里逃。媽媽還是不斷去給他幫助,幫他跟學校請假,幫他承擔家庭中原本應該由他來盡的責任,甚至他跟女朋友鬧矛盾,母親也會出面調和。這個家庭的秩序是錯位的,孩子是這種錯位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他想盡辦法將爸爸趕出家門,以便自己可以獨占母親,繼續若無其事地留在家里,他享受著這種唯我獨尊的感覺。殊不知,長遠而言,他是讓自己的人生一直卡在家里,看不到未來,他也不可能真正找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從故事中母親的角度而言,從小跟孩子“親密無間”的依戀已經成為一種控制。孩子離不開媽媽,反過來講,這個近二十年與丈夫分居兩地,沒有工作,沒有過多的娛樂,也沒有親密朋友的母親,她的情感同樣無處安放和寄托,她需要被孩子需要的滿足感。很多媽媽會這樣說:“不行啊,我一離開,他就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崩碛珊艹浞?,但不放心、委屈、抱怨中,是有滿足的,這是不健康的情感滿足。
男孩會和爸爸競爭自己的母親,而這場競爭,只要夫妻之間足夠相愛,就不足為患。對男孩而言,這場競爭的失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能夠在哀悼和失落中接受,媽媽屬于爸爸,而我應該尋找自己的伴侶。而如果這場競爭他不費吹灰之力便獲得了勝利,他又為何要歷經千辛萬苦去離家呢?
溫尼科特說:“父親們,活下來,活下去,在孩子的童年里,不死亡,不退場,熬過生活的艱辛,熬過妻子從對你向對孩子的情感轉移,熬過孩子對你的親近和依戀,熬過他們對你的理想化,熬過他們的憤怒,熬過他們的失望,熬過他們一會兒把你視為神、一會兒視為蟲的戲劇性起伏,最終在他們心中成為一個普通的,但卻深愛著他們的老男人。你還站在那里,你還堅韌地存在著,因為你是父親?!倍@個故事之中的父親,一個階段都沒有熬過,他早早退場,帶著悲憤,遠離了孩子,也摧毀了孩子。
家庭生活中,跟孩子相處,跟妻子相處,作為爸爸和丈夫的男性很容易生出“算了,我退一步”的想法,因為在傳統價值觀的評價標準中,爸爸有一個天然的逃避場所——工作。在婚姻家庭中,有一類男人他是離家出走的。爸爸在家庭中要經歷夫妻相處的挫折和磨煉,在孩子出生到不斷長大的過程中,家庭不斷面臨著變化和挑戰,甚至要經歷一些較量和戰爭。大多數時候,這種較量都是沒有硝煙的,是心理上的較量,是關系當中微妙變化的較量。在妻子分娩前后,丈夫就開始落寞,此時他眼中只有自己的妻子,開始天天盼望著新生命的到來,而當孩子出生后,這種落寞達到最高值,小嬰兒需要全身心投入地去照顧,需要母親時時陪伴在身旁,爸爸在此時,能插手的地方并不多。家庭的動力發生了變化。先是夫妻二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慢慢變成了母子(女)兩個人,眼中只有彼此,爸爸在此時很容易被擠走。三角關系中,總有一個人會不自覺地被忽略,但這種忽略不能是長期的,夫妻永遠應當是家庭中最穩固、最堅強的連接,夫妻二人需要共同努力,讓丈夫回歸,要把孩子推出去,推到集體生活中去。
這個過程并不容易,需要夫妻二人密切配合,需要丈夫不嫌麻煩、不畏拒絕地靠近妻子,奪回自己的地盤。
當然,很多時候男人們懶得去做這件事,他們沒有勇氣,甚至無所謂,不愿意搶,不愿意奪回自己的家庭陣地,而是選擇轉移陣地,忘我工作,甚至去尋找新的親密關系。就好像在戰場上兩軍對壘的過程中,一方還沒開戰就撤退了,跑得遠遠的,剩下的一方連對手都沒有。撤退是最簡單的,社會價值觀甚至也縱容著這種撤退:“男人只要拿錢回來就算好老公、好爸爸了,不要要求那么高?!薄澳腥嗽谕饷娲蚱匆呀浐芾哿?,回家玩玩游戲,放松放松也是應該的?!薄昂⒆硬攀亲约旱?,老公說不定哪天就變成別人的了?!庇谑?,很多爸爸就心安理得地繼續“偽單身”的生活。
在臨床中,也經常見到另外一種現象,就是退休的爸爸突然遺憾陪家人太少了,孩子好像一夜之間就長大了,自己還沒來得及好好管教。于是他滿懷熱情地要將自己畢生的經驗教訓都教給孩子,給予孩子全方位的指導和干預。而這時,孩子已經成年,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想按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只是,退休后孤單空虛的父親卻是不能允許的,從工作選擇,到結婚對象,甚至是日常穿衣吃飯,他都要指導評論一番。當然,孩子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盼望著父親回家,喜歡父親陪伴,仰慕著父親的孩子了,不爽便會反抗、嫌棄,于是家庭戰爭不斷,于誰都無益。
爸爸需要在孩子需要、家庭需要的時候在家庭中活下去,并不是在前十幾年中都完全“死亡”,或者偶爾“詐尸”,然后又在自己想回歸、想存活的時候理所當然地期待孩子與自己關系親密。要知道,陣地一旦失守,要想再次奪回,是難如登天的。
丈夫需要活下去,陣地便不能丟,妻子是自己的,對于孩子也要擁有責無旁貸的教導責任。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一旦錯過,必然后悔莫及。
故事中的爸爸始終沒有出現,治療一度陷入僵局,找不到方向,沒有進展。后來我問他:“你做心理治療,是因為你媽媽要你來,還是你自己想來?”他誠實地回答:“我媽要我來,我就來了,反正也不是我給錢?!彼f:“我并不相信我目前的狀況能夠改善,我覺得我什么都改變不了。”接著,他就不斷冒出一些新的病癥來,比如說腸胃突然不舒服,食欲不振,每天吃一頓飯,或者什么都吃不下,短時間內瘦了十來斤。媽媽焦慮地帶他到各處尋醫問藥,他都乖乖去。我問他:“不吃飯不難受嗎?”他有氣無力地回答:“我真的沒胃口?!碑斎?,因此,他又繼續跟學校請了一個月的假,繼續待在家里。
他不想好起來,面對外界的壓力,他有無法言說的恐懼。
沒辦法做家庭治療,面對這個18歲的孩子,我只能從孩子的角度入手,希望更多地調動他的主動性和責任感。我明確告訴他治療一定要是他自己愿意來,而且有他自己的目標,不然,沒有真正的意義。在治療過程中,我也不再只是自己去找話題,而是多給他一些空間,他不說話,我也盡量不主動說話。他很多時候仍然沉默,等著我找話題,我便也等著他。他每次過來,我都問他有沒有想好自己想說什么,想跟我討論什么,他也談到不知道說什么。這是個冒險的嘗試,我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想激發他的主動性,讓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這之后,他有好長時間沒有來,后來預約了一次,咨詢中仍然說在學校很緊張,媽媽總是說他,讓他很煩。后來,有半年時間他沒有再來。半年后的一天,他突然主動約我,這是一個奇跡般的事情,我都覺得有些難以置信。以前都是他媽媽約好,他只負責出席。不過,我并沒有按照他的要求,第二天便立馬給他安排,我知道,等待對他而言是有意義的。我刻意給他安排了一個兩天后的時間。他準時到來,是一個人過來的。他剛一坐下就滔滔不絕地講起來,好像變了一個人。整整一個小時,我幾乎不用找話題,他有他的目的和想法。他說自己重新回到學校了,這次想找我是因為在學校被老師誤會,當眾批評了,自己心里很不爽,覺得這個老師師德有問題,所以想立馬找我,跟我談。我輕輕一笑,心想:果然還是如孩子般一刻都不能等,希望對方隨叫隨到。不過他接著說:“但是你沒有時間,這兩天我自己想了想,又沒那么生氣了。他是老師,總不可能什么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蔽亿s緊回應他:“所以你自己處理了你的憤怒?!彼缓靡馑嫉匦π?。接著,他興高采烈地跟我講新班級的生活,說這個班的同學人都挺好的,不會對自己另眼相待。因為自己走讀,經常給他們帶些零食,慢慢地大家就熟悉起來了。當然,他大部分的朋友還是女孩子,用他的話說:“至少我跟男孩子普通的交往還是沒問題的?!彼樕仙癫娠w揚,像完全變了一個人,有著自信的光芒。他沒有提起爸爸,我便沒有唐突地問,只是真誠地笑著對他說:“看到你的進步,真替你高興!”他開心地笑。
我并不確定這個孩子是否真的擁有了完整的變化,不知道他再次遇到挫折的時候是否還會想要退回家中,我只能祝福他,能夠在集體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穩穩地待下去,在廣闊的天地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父親們不要再做“賺錢工具”“擺設”“影子”,在家庭中“活下來、活下去”,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為孩子的成長留下屬于爸爸的印記。爸爸,這個光榮的稱呼,會伴隨孩子一生,將帶給他們無可替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