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互聯網思維與出版

某天,老李到自己侄子小李家里做客,聽說小李正在準備考研,想去傳授一下考試的經驗。當他走進小李的書房,看到小李正對著電腦屏幕觀看一位名師做考研英語課程的直播。沒想到短短五六年間,從前只能在光盤里看到的名師錄像,變成了面對面的互動直播;過去有了疑惑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現在在直播間里說出自己的疑惑,就有老師出來答疑。忽然,老李注意到,小李剛剛好像點了一個禮物的圖標。湊近一看,原來是小李使用了直播的打賞功能感謝老師的辛苦工作。老師能實時回答學生問題,學生還能通過打賞和老師互動,上課學習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幾年直播行業異軍突起,原以為這只是游戲界、網紅界的寵兒,沒想到在教育培訓領域也如此受歡迎。能夠和名師實時互動,現場答疑,贈送禮物表示感謝,這種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比看錄像學習更有氛圍,仿佛學生就在教室和名師面對面一般。直播結束后,小李告訴老李,除了直播,他還能用手機掃描閱讀理解題目旁的二維碼,觀看針對此題的名師講解呢。老李不禁感嘆,這真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啊!

是的,這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里,也與各行各業充分融合,形成了各種新的業態。

互聯網+出版也成為傳統出版業優化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

什么是互聯網+?按照騰訊CEO馬化騰的說法,它是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平臺以及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的一種新的生態。是在諸如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下誕生的新型思維模式,并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

何謂全新的視角?就是創新的思維,互聯網的思維。

傳統出版業每天都在談改革,傳統編輯每天都在說轉型,可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思維轉型才是這場變革的基礎!

接下來,我結合自己在互聯網領域摸爬滾打十多年的經驗,來談談怎么去塑造我們的“互聯網+出版”思維。

用戶思維的應用

在互聯網體系中,用戶思維是貫穿整個價值鏈始終的。

如何理解用戶思維呢?用戶思維就是指要照顧到盡可能多的使用者的需求,與他們產生某種形式的連接,形成互動,了解用戶,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如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公司都將用戶體驗擺在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所做的產品,無論是淘寶、天貓,還是微信、游戲,都在不斷優化,不斷升級,為用戶創造更好的體驗。這也是他們制勝的關鍵。

在出版行業里,所謂的用戶就是讀者。因此,用戶思維就可理解為讀者思維。在傳統出版中,讀者和出版社、作者、編輯幾乎是脫節的,內容生產者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在生產內容。而現在,形成以讀者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和內容生產模式已經迫在眉睫。

這里的用戶思維具體包括了用戶參與感的提升和用戶體驗的改善。

用戶參與感的提升

這兩年,一些短視頻平臺不斷崛起,是因為它們提供給每一個用戶參與分享、自我展示的機會,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旺盛的自我表達欲望。它們讓用戶有了存在感和參與感,并且在生產、傳播內容的過程中對產品產生了依賴感,形成了使用習慣,因此,用戶流量才能源源不斷。

應用在出版領域,就是要讓讀者能與圖書背后的作者、編輯產生交流互動。作者和編輯可以傾聽讀者的想法,鼓勵讀者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見解,提升讀者在閱讀一本書過程中的參與感、互動感。

用戶體驗的提升

什么是用戶體驗?通俗來說,就是讓用戶在使用某個產品的過程中獲得驚喜,或者有“用起來順手”“用起來很不錯”這樣的正面評價。用戶體驗好,才能留住用戶。舉個耳熟能詳的例子:蘋果公司iPhone的用戶體驗,從開機就開始,無論從屏幕的觸感,還是APP的豐富程度等都追求極致。它高于一般手機的價格就是用戶在為使用時候的體驗買單。

對于出版行業來說,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讀者的體驗。要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一種快樂、滿足的感覺。這種感覺不僅僅在于通過閱讀獲得有效的知識增量,也在于豐富的閱讀體驗,比如視覺、聽覺等感官上的體驗。

簡化思維的應用

在互聯網領域里,簡化思維主要應用在產品研發、生產和服務方面。由于互聯網帶來了用戶習慣上的轉變,如:碎片化閱讀、碎片化瀏覽網頁等,商家設計的產品需要在第一時間就抓住用戶的眼球,并切實滿足用戶的需求。圖書也要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去吸引讀者的注意。要針對不同的圖書,根據它們自身的特征優勢,將它們做到極致。例如專業類的圖書,要突出權威性、專業性,童書要突出趣味性、易讀性等,并不斷豐富圖書的內容。

迭代思維的應用

快速迭代是互聯網思維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互聯網看重把握用戶需求,能迅速根據市場做出回應,不斷提升產品體驗,從而保持用戶流量的持續增長。例如小米手機為了保證用戶體驗,堅持每周更新系統,便是一種迭代;蘋果手機為了保證用戶體驗,不斷完善其觸屏效果,也是一種迭代。

對于出版而言,編輯也要善于敏銳地感知讀者需求和興趣的變化方向,順應這個方向,對選題策劃、裝幀設計、營銷策略甚至是圖書內容等進行及時更新。

但是,傳統的圖書出版信息主要是單向傳播的,銷售信息、讀者反饋嚴重滯后,圖書內容更新成本高、周期長。這時候需要編輯拓展思路,不要局限在紙書本身,多去尋找外部的方法解決。

流量思維的應用

互聯網平臺為用戶提供的免費服務是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并以此來增加用戶流量,同時通過收費的增值服務獲取收益。喜馬拉雅FM 就是通過提供免費音頻吸引大量讀者,聚合讀者流量,同時通過精品付費內容賺取收益的。

這對出版行業也是新的啟示。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基于圖書的免費衍生內容和服務來吸引用戶,在聚集了一定的用戶后,通過生產高質量的付費內容來進一步吸引讀者產生二次、三次消費,以此來增加編輯和出版社的收益具體怎么做?我們在這本書中也會講到。

社群思維的應用

社群思維是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衍生出來的互聯網思維。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人人都有在圈子中表達的欲望,社交媒體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如今,社交媒體能夠幫助市場上的產品進行低成本、大范圍的高效傳播。我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很多品牌廣告在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宣傳,很多微商也懂得利用社群裂變去增加自己產品的銷售。

我們的出版社為什么不可以呢?在這里,我們不僅是借助社交媒體去進行圖書品牌的營銷和推廣,而是更深層次地將這種思維運用到出版的環節、運用到做書的體系里,讓社群扎根在一本紙書上,以紙書為媒,去形成基于這本書的圈子。

大數據思維的應用

大數據思維在互聯網行業早已司空見慣:抖音總是推薦你喜歡的視頻;餓了么不斷推送你喜歡的奶茶和甜點;周末你有意買一雙籃球鞋,只是搜了三個字,當你再次打開電商APP的時候,發現籃球鞋已經霸占了你的屏幕……互聯網企業運用大數據每時每刻都在猜用戶喜歡的內容,可是出版社的編輯卻長期與讀者失聯,如今有這么多可以加以利用的技術,出版行業尚未很好地加以利用。

平臺思維的應用

平臺思維是通過建設平臺的方式,讓每個平臺的參與方都能在合作過程中實現利益共享,打造一個多方共贏的生態圈。例如,淘寶由電商平臺與賣家、買家三方構成;滴滴打車由打車平臺與司機、乘客三方構成;美團、餓了么等,由平臺與商家、快遞服務者、消費者四方構成;此外,在醫療保健平臺有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知識付費平臺方面,得到、知乎等應用也層出不窮……而在傳統出版領域,卻鮮有這樣能夠讓所有的行業參與者實現共贏的平臺及運營模式。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由于傳統出版的特殊性,很難有一個出版社或一個單位擁有“集結眾人”的能力。那么,對于出版機構來說最好的選擇是與權威、可靠的技術公司合作。利用技術公司搭建的平臺,以及合理的運營模式,讓行業的參與者如編輯、作者、出版社以及終端的讀者都能獲得各自想要的東西,從而實現快速發展。近幾年,通過技術公司搭建的這樣的出版行業平臺已經開始出現,并初具規模了。

跨界思維的應用

互聯網時代要求行業人才擁有跨界思維,既要對傳統業務的流程、知識有所了解,又要懂得一定的互聯網知識,并能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全新的產業思維。現在,很多出版從業人員對傳統業務了如指掌,可是在互聯網技術、運營等方面的知識非常薄弱,有的甚至是“一張白紙”。在這樣單一的思維模式下,是很難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去創造更多的價值的。

“互聯網+出版”,需要編輯對“圖書”這個打了多年交道的老朋友的看法有所改變。圖書不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是“互聯網+金融+營銷+創新”的有機結合。這就好比從前果農需要種出好蘋果就行,關于包裝、銷售則不是他管轄的范圍。現在,則必須放棄這種思維,蘋果的種植、包裝與經銷都是果農需要考慮范圍之內的事情了。我們要修正傳統的做書思路,充分認識到創新和跨界發展對于我們而言的重要性。編輯不僅要懂得出版領域的知識,還要懂得技術、金融、營銷,并且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有所創新。

既然已經迎上了互聯網時代的浪潮,與其畏懼改變,還不如乘風破浪,在風口浪尖上唱出豪邁的歌。

“互聯網+出版”的未來

我們可以看到,也能感受到,這個時代正在發生巨變,出版行業的生存環境正在發生巨變,廣大編輯的工作環境正在發生巨變。我相信未來3年、5年、10年傳統出版的環境還會發生更加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編輯止步不前,必將被時代所淘汰。

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信息裂變的時代,是一個開放、透明、分享、交互的時代,如果速度跟不上,理念跟不上,就一定走不遠。速度和理念,決定著未來。

互聯網是開放的,這也是我們出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過去,我們的內容生產一直存在局限,共贏與合作的概念并不清晰,龐大的資源在自己的圈子里得不到更好的釋放,這其實也是一種囚籠困局。而現在,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開放的平臺,編輯與編輯之間、出版社與出版社之間、出版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都可以實現開放共贏,這會為我們出版行業帶來空前的改變。這都需要以平臺、技術、資源為紐帶去實現。

互聯網是講求信息透明的,這與出版業的未來發展同樣不謀而合。在傳統的出版流程中,出版社特別是編輯專注內容生產,卻忽視信息交互。一本書進入市場之后,被賣到了哪兒、讀者是誰一概不知。當然,這也是因為技術條件的限制。但現在不同了,技術壁壘已經打破,思維和行為的轉型就看我們自己了。如今知識付費走入風口,得到、知乎、喜馬拉雅——等知識付費產品層出不窮,受到受眾的關注和喜愛,原因是什么?因為他們以用戶為核心,強調為用戶“賦能”。所以,關注用戶,重視數據與信息的透明是至關重要的。出版行業也要做到這點,才能真正捕獲讀者的芳心。

互聯網所具有的共享的特點,我想每個人都深有體會。共享經濟時代,只有學會共享,才能釋放出更大的能量。未來的出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同行業與跨行業之間的優質資源共享。一方面,編輯生產的優質內容,可以通過開放和共享的形式供其他內容生產者采集,形成優質資源互補;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其他行業的優質資源,例如讓互聯網運營人才通過平臺加入行業內容生產環節,幫助編輯更好地了解讀者,生產優質內容,獲得實際收益。

交互是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一點。從前,圖書曾是編輯和讀者思想交匯的聚焦點,但是編輯在其中傾注的心血,讀者要在很久以后才能看到,讀者的感想與建議,編輯也需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才能看到,可以說編輯和讀者之間的“愛”是有“時差”的。而如今,技術將曾經橫在編輯和讀者之間的墻打破,使他們可以實現實時的雙向交流與溝通。

“互聯網+出版”的發展方向,一定是朝著更深層次的交互發展。一是關系上的交互,在傳統出版流程中,出版社、作者、編輯、讀者之間是信息相對閉塞的,尤其是前三者與讀者之間,幾乎處于失聯狀態;而移動互聯時代是需要每一個參與者之間實現交互的,從而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中,讓每個角色各司其職,合作共贏。二是信息智能上的交互,如今互聯網應用、語音識別、VR、AR等技術都已發展得越來越成熟,為信息智能的交互創造了條件,未來市場在這方面的需求一定會持續提升。

我們要滿足互聯網時代的讀者渴望進行快速交流、渴望得到精準知識的愿望,這樣才能聚集更多的讀者,擁有更大的讀者流量;我們要秉承“為讀者省去思考的麻煩”的原則來進行產品設計,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便利、解決更多的難題,讀者才會更愿意關注我們。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如何改變,傳統出版始終要堅持自己的根本優勢——“內容為王”,發揮自己在垂直領域的行業優勢與經驗。

法蘭克福書展主席尤根·博斯曾經有一段話說得很好,大意是:內容是最初始的原料,它不僅是出版業的養料,同時它也被輸送給影視、游戲等其他創意產業。

縱觀媒介發展之路,從報紙到廣播再到電視,不論介質如何變化,讀者對精品內容、經典讀物的追求永遠不變,對深度知識的需求始終存在。所以無論技術如何更迭、載體如何變化,優質的內容始終有存在的重要意義與價值。我們只是多走一步路,去挖掘這些內容背后更深層次的價值。

關于如何做好“互聯網+出版”,我會在后面的章節詳細告訴大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屏县| 同心县| 台州市| 延边| 凌海市| 合川市| 五家渠市| 丰城市| 平塘县| 辽宁省| 余干县| 安顺市| 徐汇区| 兰考县| 略阳县| 隆昌县| 舟曲县| 长海县| 洛川县| 米林县| 康定县| 河源市| 台南县| 碌曲县| 迁西县| 武汉市| 南靖县| 鄂托克前旗| 金秀| 临江市| 普兰店市| 肇源县| 旬阳县| 莱州市| 台中县| 天等县| 光泽县| 元阳县| 邵阳市| 太和县| 涟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