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借貸操作指引與糾紛解決
- 陳興良
- 1739字
- 2021-05-12 17:56:10
第三節 民間借貸利弊分析
民間借貸與任何事物一樣有正反兩方面的效應,我們在肯定其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看到其違法行為頻發,法律風險難以控制,甚至造成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
一、民間借貸的正面作用
我國在改革開放前,人們生活貧困,剩余閑散資金極少,民間借貸沒有多大經濟基礎,因而雖有發生,但面不廣、量不大,加之當時資本逐利的觀念不強,體現互幫互助精神的無息和低息的生活型借貸占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民間借貸與過去比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個人在富裕后有閑散資金可以出借,企業獲得盈利后有剩余資本可以利用,這為民借貸發展和繁榮提供了基礎條件,并為民間借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創辦和發展中小民營企業,這需要大量資本投資,而銀行貸款難以滿足這種需求,人們便把目光集中到民間借貸上來。民間借貸作為正規金融的合理補充,具有手續簡單、方法靈活、及時便捷、條件寬松、無須擔保等優勢,適合中小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業經營戶臨時調劑資金的需求。于是,中小民營企業和個人的資金需求與富裕的民間閑散資金自然地對接起來,民間借貸便呈現前所未有的頻繁和活躍,同時還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由過去的以生活型借貸為主,轉變為以生產經營性借貸為主;過去的民間借貸以自然人為主,現在企業借貸猛增,且有典當行、貸款公司、寄售公司、投資管理、擔保公司等各種名目的機構專司從事民間借貸活動。據有關機構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我國民間借貸總額達8.6萬億元,60%以上的中小民營企業的資金來源于民間借貸,可見,我國民間借貸對推進市場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
二、民間借貸的負面影響
民間借貸的自由性必然帶來無序性和盲目性,無序地、盲目地進行民間借貸活動容易導致混亂現象,甚至造成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
一是借貸糾紛增多。由于資本逐利的使然,一些出借人為了獲取高額利息,不顧借款人有無償還能力和資金投向就盲目出借,而一些借款人也不顧借款成本和投資風險,盲目借入和使用資金,結果到期不能償還造成糾紛。隨著市場經濟環境影響和民間借貸日趨活躍,債權債務糾紛便呈現增加趨勢。2011年全國法院審結民間借貸糾紛案件59.4萬件,2012年審結72.9萬件,同比增長22.68%;2013年審結85.5萬件,同比增長17.27%;2014年審結102.4萬件,同比增長19.89%;2015年上半年已經審結52.6萬件,同比增長26.1%。
二是高利借貸普遍。民間借貸合理月利率一般在10‰到15‰之間,但由于民間資金需求旺盛,不少出借人乘機追求高利,有些借款人在困境中急需用錢,不顧高利負擔而借款。因法律不支持高利貸,不少出借人便采取隱蔽手段,有的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預先將利息在交付本金中扣除、約定高額罰息;有的在借據上只載明借款數額,不區分本金和利息,用合法的借據掩蓋高利貸;有的則表現為投資入股、委托理財等形式,將正常的商業交易與民間借貸相混同。還有一些人非法操作民間借貸,以高利為誘餌吸收資金,結果使民間借貸利率節節攀升。
三是利用民間借貸犯罪突出。由于民間借貸的法律規范還不夠完善,民間借貸活動自由,吸收民間資金容易,且地下操作信息隱蔽,民間資金便成為非法集資的主要對象,導致非法集資犯罪高發。一些民營企業、擔保公司、寄售公司和個人看中存貸利差,近功急利,高進高出,搞非法存貸活動,破壞了金融秩序,有的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有的甚至故意騙取借款不予償還構成集資詐騙犯罪。2013年全國公安機關偵破非法集資案件3700余起,由此可見民間借貸的負面影響。
四是中小企業依賴民間借貸頻發危機。中小企業由于缺乏擔保財產和資信條件難以取得銀行貸款,便尋求民間借貸解決融資困難,但利用民間借貸所產生的利潤不夠償付高額利息,于是一些依賴民間借貸的中小企業陷入高利陷阱不能自拔,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最后不堪重負。近幾年,我國局部地區爆發民間借貸危機,眾多民營企業陷入困境,甚至關停倒閉,企業主“跑路”、老板跳樓等事件,造成債權人大量資金損失,并引發了一些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
民間借貸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作用應當肯定,但加強對民間借貸的監管也迫在眉睫。我們需要引導民間借貸陽光化、規范化,同時也要加大對非法借貸的打擊力度,以維護正常的民間融資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