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并購重組原理、實務及疑難問題詮釋(第二版)
- 雷霆
- 11781字
- 2021-05-14 15:44:55
第三節 公司注冊資本認繳及實繳的一般性規定
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公司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兩大類別,并分別規定了不同的注冊資本和出資認繳的要求。
一、公司法有關注冊資本及認繳出資額的規定——“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
首先,2014年 《公司法》對2005年《公司法》總則部分的第七條作出了修訂,即刪除了該條第二款規定的公司營業執照應當載明的“實收資本”登記管理事項。
1.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而言,根據《公司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實繳、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我們可以發現,相對于原2005年《公司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刪除了有關分次出資以及首次出資最低比例的規定,但予以了局部的保留,即“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實繳、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同時,還刪除了有關有限責任公司法定最低注冊資本限額的規定。對于一人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公司法》刪除了2005年《公司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人民幣十萬元。股東應當一次足額繳納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額。”
2.對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公司法》刪除了原2005年《公司法》第七十七條第(二)項規定:“發起人認購和募集的股本達到法定資本最低限額”并代之為“有符合公司章程規定的全體發起人認購的股本總額或者募集的實收股本總額”。對原2005年《公司法》第八十一條的規定刪除了有關分次出資以及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500萬元的規定。類似地,《公司法》對此進行了局部的保留。同時,還刪除了第八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一次繳納的,應即繳納全部出資;分期繳納的,應即繳納首期出資”以及將第三款調整為“發起人認足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后,應當選舉董事會和監事會,由董事會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公司章程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文件,申請設立登記。”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新公司法關于注冊資本的核心修訂在于取消了“實收資本”登記管理事項、部分取消了“分次繳付”的規定、部分取消了“最低法定資本”的規定。公司法修訂案刪除了原《公司法》第七條第二款中的“實收資本”,這意味著,以后公司法人營業執照的載明事項中將只有“注冊資本”(公司章程規定的全體股東認繳出資額或認購股份)的概念,而沒有“實收資本”一項了,這跟取消“分次繳付”的強制規定也是相吻合的。根據2014年2月19日《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48號)的修訂,對于公司的登記事項而言,刪去原第九條第(五)項“實收資本”;并將第(九)項改為第(八)項,原“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以及認繳和實繳的出資額、出資時間、出資方式。”修改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新《公司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對此作出了保留,即“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實繳、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那么為什么要這樣規定呢?筆者以為,基于中國目前法律環境的現狀,以及對某些特定涉及國家經濟安全、支柱的以及涉及民生的某些行業,公司法還是予以了保留。按照2014年2月7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印發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7號)以及附件“暫不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的行業”的規定,現行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明確規定實行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代理機構和保險經紀人、直銷企業、對外勞務合作企業、融資性擔保公司、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勞務派遣企業、典當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問題,另行研究決定。在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未修改前,暫按現行規定執行。對于這些公司、企業等的營業執照上是否依然會有“實收資本”一項?筆者認為依然存在“實收資本”登記事項,國家工商總局頒布的《營業執照修訂方案》統一要求“注冊資本”登記事項僅僅適用于改革后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的行業。譬如,《保險法》第六十八條規定,有符合本法規定的注冊資本。第六十九條規定,“設立保險公司,其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二億元。
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根據保險公司的業務范圍、經營規模,可以調整其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但不得低于本條第一款規定的限額。保險公司的注冊資本必須為實繳貨幣資本。”
該規定意味著,保險公司的設立擬定的最低注冊資本為二億元,且必須是實繳的貨幣資本,但其營業執照上仍然需要去標注“實收資本”一項。
【疑難問題4】在2014年《公司法》下,投資者是否可以設立“1元”公司或“1股”公司?
【評析】根據2014年《公司法》的規定,除另有規定的外,公司章程可以自由約定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并且取消了公司的法定最低注冊資本的限額,即是說股東可以約定該認繳的出資額為“1元”或“1股”。所以,從理論上看,在新公司法下設立“1元”公司或“1股”公司并不構成法律障礙。但是,筆者認為在實務中,這樣的“1元”公司或“1股”公司設立之后有什么意義呢?要知道公司需要的運營資金不可能只是1元,如果公司章程這樣規定,公司還會面臨以后增資的問題。因為,我國公司法并不屬于授權資本制度,該1元即是公司目前能夠發行的上限,所以以后增加資本時還是會面臨修訂章程中注冊資本1元的事宜。所以,實務中這樣的“1元”公司或“1股”公司意義并不大,畢竟公司的運營就決定了后續資金的追加投入。但是,對于那些創業投資者而言,如果在創業初期沒有資金的話,則可能屬于一個利好。筆者以為,在原2005年《公司法》下,有限責任公司的最低3萬元的下限已經夠低的了,難道投資人連3萬元都籌措不齊,非要設立“1元”公司?當然,我們注意到,對于設立股份有限公司還是具有鼓勵投資的意義,畢竟原公司法規定的“門檻”是500萬元。
【疑難問題5】是否依然存在對股份有限公司IPO及上市注冊資本的要求?
【評析】如前所述,盡管2014年《公司法》取消了股份有限公司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500萬元的規定,但同時其作出了保留——“法律、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筆者以為,至少在證券法以及行政法規還未修訂之前,股份有限公司上市還必須遵循授權立法的規定。即,根據中國證監會公布的2006年5月18日開始實施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的規定,公司發行前的注冊資本至少達到人民幣3,000萬元。
◆新公司法修訂案的影響——“實繳登記制”轉變為“認繳登記制”
2014年《公司法》對公司法實務最核心的轉變就是將原公司法的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轉變為“認繳登記制”。即是說,公司法不再對公司發行完畢的股份的實繳作出任何限制,交由股東和公司自由約定,同時在營業執照上也不再載明“實收資本”事項。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認繳登記制”并不意味著股東永遠都不需要繳付或實繳出資,如果公司章程規定或董事會經授權催繳出資的話,則股東將會產生實繳之義務。同時,我們還注意到,股東和公司依然可以自由在公司章程中安排分次出資的約定,包括公司設立時首次最低出資額度,只不過這并不屬于公司法的強制要求而屬于股東之間的自由協商約定。筆者認為,“實繳登記制”轉變為“認繳登記制”應理解為法定資本制下取消了對“實繳登記管理”的強制性規定更為恰當。
二、有關注冊資本實繳(繳付)的規定
(一)取消公司注冊資本按期實繳的強制要求
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原2005年《公司法》有關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分次出資”的規定被廢止。即,再也不存在有關首次出資不得低于注冊資本的20%,以及出資必須在2年(或5年)的期限內繳足的規定。對于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再也沒有必須一次繳足出資額的規定。對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公司法》第八十條同樣刪除了分次出資以及“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募集方式設立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實收股本總額”的規定。
同時,根據《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增加注冊資本時,股東認繳新增資本的出資,依照本法設立有限責任公司繳納出資的有關規定執行。股份有限公司為增加注冊資本發行新股時,股東認購新股,依照本法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繳納股款的有關規定執行。”從該規定來看,“股東認繳新增資本的出資”依照本法“設立……繳納出資”的有關規定執行,所以,按照一般法律理解,股東增資繳付該次增資額時,將被視同為設立出資一樣并遵循設立出資的所有要求。
從這些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新公司法對于股東什么時候繳付認繳的出資額或認購的股份完全采取“放任”的態度,完全交由公司和股東自行決定。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新公司法有關股東繳付出資的規定解決了原公司法有關分次出資規定適用的很多難題。譬如,在原公司法下,實務中存在如下幾個主要的爭議問題:一是股東在分次出資的情形下,是否需要按認繳股權比例履行分次出資?二是股東在分次出資或出資未實際足額繳付的情形下,如何享有分紅、承擔虧損等股東權益?三是如何理解和適用公司法有關“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的規定——非貨幣財產是否可以用于首次出資?四是,對公司法第二十七條“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于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的理解和適用?對于這些問題,新公司法完全交給公司自身來決定,只要各股東達成一致,任何形式、任何比例或任何時間的出資安排都是合法的。讓我們以如下兩個例子來進行說明:
【疑難問題6】在2014年《公司法》下,公司設立時是否必須至少實繳1元?【評析】根據2014年《公司法》的規定,取消了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以及首次出資比例的限制規定,這意味著新設公司可以不需要安排任何資金(哪怕是“1元”)實繳即可設立公司。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1元”與“1元”公司的“1元”概念并不一樣!后者是指公司可以發行的股份的上限。從目前的規定來看,新公司法并沒有規定任何有關的限制。即,投資者甚至不需要繳付任何1分錢就可以設立公司——這完全就是“100%空殼”公司或“零繳付”的概念。
【例1-2-3-1】2014年《公司法》解決了原2005年《公司法》下“在分期出資下,股東是否必須按認繳股權比例履行出資義務”的適用難題
【評析】1.在2005年《公司法》下,假定投資人A公司和B公司擬設立一家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人民幣,約定A出資600萬元人民幣(占股60%),B出資400萬元人民幣(占股40%),并約定首次出資為200萬元,另外的400萬元在公司成立之后1年內繳付,剩余的400萬元在公司成立之后2年內繳足。
實際繳付中,在首次出資時,A和B分別出資了120萬元和80萬元(按股權比例繳付);在公司成立之后1年內,由于B資金困難的原因,A繳付了320萬元,B繳付了80萬元(并未按股權比例繳付,但總體履行了本次出資義務);在公司成立之后2年內,A繳付了剩余的160萬元,B繳付了240萬元。
點評:按照“法無明文禁止即許可”的原則,筆者認為,在原2005年公司法下,股東完全可以不按照股權比例履行出資,即部分股東可以先多出資后再少出資,部分股東可以先少出資后再多出資,只要滿足原2005年《公司法》第二十六條及第八十一條有關分次出資中全體股東的出資總額符合有關要求即可。
2.在2014年《公司法》下,股東如何出資完全由公司來決定,公司通過召開股東會或董事會或者董事會經授權對出資的繳付作出安排,完全可以是股東不按照認繳的股權比例履行出資義務。
◆新公司法修訂案的影響——如何實繳出資完全由公司和股東決定
2013年公司法修訂案對公司法實務最核心的一個影響就是,公司法不再強制規定股東繳付出資的方式和期限了。即是說,公司法不再對公司發行完畢的股份的實繳作出任何限制,交由公司和股東自由約定,公司登記機關也不再將實收資本作為登記管理事項。
(二)取消有限責任公司及發起設立股份公司驗資的要求
同時,與實繳出資密切相關的有關驗資的公司法條款也作出了相應的修訂。修訂案刪除了原2005年《公司法》的第二十九條的規定:“股東繳納出資后,必須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并出具證明。”同時,將原第三十條改為第二十九條,修改為:“股東認足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后,由全體股東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公司登記申請書、公司章程等文件,申請設立登記。”刪除了有關“股東的首次出資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后”的表述。同時,《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48號)刪去原第二十條第二款第四項、第五項和第三款有關驗資的相關規定,即新的《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申請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提交的文件不再包含“驗資證明”。這些修訂都意味著以后有限責任公司設立和增資都不需要驗資了。好處是減少了設立公司的成本,但是外部債權人如何判斷公司股東是否已經實繳了資本從而作出商業決策呢?是否需要增加公司披露的強制義務?這也是我國公司法規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將在后面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討論這方面的問題)。但需要注意的是,2014年《公司法》并沒有對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驗資規定進行修訂,新公司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發行股份的股款繳足后,必須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并出具證明。發起人應當自股款繳足之日起三十日內主持召開公司創立大會。創立大會由發起人、認股人組成。”同時,《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三款規定:“以募集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還應當提交創立大會的會議記錄以及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出具的驗資證明;以募集方式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的,還應當提交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核準文件。”《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第九條第二款規定:“以募集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應當經驗資機構驗資。”即是說,對于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依然存在驗資程序。
三、有關股權出資及繳付的特別規定
(一)股權出資的前提條件
如前所述,在新的《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出臺之后,原《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被廢止并代之以第六條的規定:“股東或者發起人可以以其持有的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公司(以下稱股權所在公司)股權出資。
以股權出資的,該股權應當權屬清楚、權能完整、依法可以轉讓。
具有下列情形的股權不得用作出資:
(一)已被設立質權;
(二)股權所在公司章程約定不得轉讓;
(三)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規定,股權所在公司股東轉讓股權應當報經批準而未經批準;
(四)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規定不得轉讓的其他情形。”
與原《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第三條的規定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唯一的實質變化在于新的《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刪除了原第(一)項“股權公司的注冊資本尚未繳足”的不得用作出資的規定。其原因在于,2014年《公司法》和新《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取消了有關實收資本的登記管理事項,將公司的注冊資本的繳付完全交由公司和股東自由決定。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決定對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實繳、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是否將成為取消上述原第(一)項的障礙呢?筆者以為并不會。理由在于,這僅僅是有關股權是否可以依法轉讓并作為出資的前提條件,并非股權繳付的要求,而且在新公司法下,公司注冊資本是否繳足不再違反公司法強制規定。我們知道股權公司的注冊資本并沒有繳足的并不會導致該股權不能轉讓,當然也就不存在不得用于出資的問題。
同時,我們還可以發現,由于股權屬于非貨幣財產,原《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全體股東以股權作價出資金額和其他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金額之和不得高于被投資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七十。”隨著2014年《公司法》的實施和新的《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的出臺,該條規定已經廢止。
(二)股權出資的繳付
那么,在2014年《公司法》和《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下,股權出資如何實際繳付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原《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的規定。依據原《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公司設立時,投資人以股權出資的,自被投資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內,投資人應當實際繳納,被投資公司應當辦理實收資本變更登記。公司增加注冊資本時,投資人以股權出資的,應當在被投資公司申請辦理增加注冊資本變更登記前實際繳納。”因此,在原2005年《公司法》下,對于股權出資用于初始出資,可以在被投資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內實際繳納,對于以股權增資時,則應當在被投資公司申請辦理工商變更登記之前實際繳納。那么,什么是前述的“實際繳納”呢?按照原《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第七條的規定:“投資人以持有的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實際繳納出資的,股權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辦理將該股權的持有人變更為被投資公司的變更登記。投資人以持有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權實際繳納出資,出資股權在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登記的,應當按照規定經證券交易所和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辦理股份轉讓和過戶登記手續;其他股權依照法定方式轉讓給被投資公司。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決定規定股權公司股東轉讓股權必須報經批準的,還應當依法經過批準。”因此,“實際繳納”實質就是股權公司向公司登記機關或證券交易所和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辦理股份的轉讓和變更登記手續。在投資人投資的股權實際繳納之后,按照原《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第八條的規定“應當經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驗資并出具驗資證明。”然后,被投資公司才依據原《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第九條的規定,申請辦理注冊資本和實收資本變更登記。被投資公司屬于有限責任公司的,還應當申請辦理有關投資人姓名或者名稱,以及認繳和實際繳納的出資額、出資時間等的變更登記。我們可以知道,上述這些規定,隨著2014年《公司法》的修訂和新的《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的出臺,都將予以廢止。
在新的《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中,沒有任何涉及有關股權出資實際繳付的規定,這意味著原《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第六條、第七條的規定并不需要再遵從,但是這將帶來后述問題:股權出資在新公司法下如何實際繳付?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一條的規定:
“出資人以其他公司股權出資,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出資人已履行出資義務:
(一)出資的股權由出資人合法持有并依法可以轉讓;
(二)出資的股權無權利瑕疵或者權利負擔;
(三)出資人已履行關于股權轉讓的法定手續;
(四)出資的股權已依法進行了價值評估。
股權出資不符合前款第(一)、(二)、(三)項的規定,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請求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該出資人在指定的合理期間內采取補正措施,以符合上述條件;逾期未補正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
股權出資不符合本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請求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本規定第九條的規定處理。”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九條規定:“出資人以非貨幣財產出資,未依法評估作價,公司、其他股東或者公司債權人請求認定出資人未履行出資義務的,人民法院應當委托具有合法資格的評估機構對該財產評估作價。評估確定的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出資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資義務。”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實際上股權出資盡管沒有了出資人履行出資義務的1年的強制性繳付期限規定,但是依然需要對出資股權進行價值評估并履行有關股權轉讓的法定手續,只有滿足這些條件之后才視為出資人履行了出資義務。
在實務中,如何處理股權出資的問題,筆者以為需要注意如下幾個疑難問題:
【疑難問題7】在2014年《公司法》下,股權出資如何實際繳付?
【評析】根據2014年《公司法》和《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的規定,股權出資的實際繳付期限交由被投資公司和其股東或發起人自由決定。但在實務中,筆者建議,在合資協議或增資協議以及公司章程中,股東或發起人應當明確約定股權出資的繳付期限(而且該期限并不宜太長,建議可以參考原《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規定為自被投資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內),以避免出資股權長期不繳付而可能導致的法律問題。
譬如,在股東或發起人實際繳付股權之前,股權公司破產清算解散,如何處理該出資股權的問題?是股東或發起人或被投資公司中的何者參與到破產清算中?由于該等股權并沒有實際繳付,股權公司的股東信息并沒有實際變更登記,所以很可能是股東或發起人參與,但這樣帶來的問題是被投資企業的注冊資本將繳付不能,將對被投資公司的穩定帶來影響,實際解決的方法可能會是股東或發起人修訂投資協議或增資協議以及公司章程變更出資方式;
再譬如,在股東或發起人實際繳付股權之前,該等股權被其債權人申請凍結時,如何處理該出資股權的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如果該等股權被凍結的話,將導致股權出資實際繳付不能或在很長時間內不能繳付,甚至導致變更為新的股東或發起人繳付。
【疑難問題8】在2014年《公司法》下,被投資公司章程并沒有約定股權出資的繳付期限是否影響被投資公司的注冊資本登記?
【評析】根據2014年 《公司法》和新 《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的規定,筆者認為,在合資協議或增資協議以及公司章程中是否約定股東或發起人股權出資的繳付期限并不構成被投資公司的注冊資本登記或增加的障礙,因為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僅僅是被投資企業發行資本或股本(注冊資本)的金額,并不再登記實收資本事項。
【疑難問題9】在2014年《公司法》下,股權公司注冊資本未繳足時,被投資公司中以股權出資的股東或發起人是否可以轉讓股權?是否在轉讓前具有繳付股權出資的義務?
【評析】如果被投資公司章程或合資(增資)協議中并沒有明確約定股權出資的實際繳付期間要求,那么在實務中可能導致的一種情形就是,股權公司的股東長期由被投資公司的股東或發起人擔任,而同時后者在被投資公司卻取得了新的股權(未實際繳付),如果后者要轉讓該等新股權是否允許?筆者以為,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八條的規定,這并不妨礙新股權的轉讓。但是,在這種情形下,應當要求后者在轉讓之前實際繳付該等股權,否則如果它將新股權轉讓之后而還在股權公司持有股權的話,新接手的股東以后將無法履行對被投資公司出資股權的實際繳付義務。盡管,我們講,作為一個理性的股權收購人而言,在其收購時應當關注出讓方的出資義務是否履行,并在股權收購協議中作為要求,但是,實踐中并不是所有的收購人都能夠做到這一點,所以,筆者認為為了維持交易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以及前述可能出現的情形,公司登記的法律、法規或通過國務院的決定,可以考慮對此特殊情形作出特別要求。當然如果沒有強制性要求的話,作為收購方而言這就是實務中必須要關注并對股權出讓方要求的事項。
四、有關債轉股的特別規定
(一)債權出資的前提條件
根據新的《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第七條的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其依法享有的對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公司的債權,轉為公司股權。
轉為公司股權的債權應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
(一)債權人已經履行債權所對應的合同義務,且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或者公司章程的禁止性規定;
(二)經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或者仲裁機構裁決確認;
(三)公司破產重整或者和解期間,列入經人民法院批準的重整計劃或者裁定認可的和解協議。
用以轉為公司股權的債權有兩個以上債權人的,債權人對債權應當已經作出分割。
債權轉為公司股權的,公司應當增加注冊資本。”
與原《債轉股辦法》第三條的規定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有如下兩點變化:
1.刪除了原《債轉股辦法》第三條第(一)項“公司經營中債權人與公司之間產生的合同之債轉為公司股權”的描述。這并不意味著將原僅僅限定為“合同之債”而放寬到所有之債,因為后面有相關的限定“合同義務”;
2.在原第(二)項中增加了“或者仲裁機構裁決”,筆者認為這是合理的,以適用合同約定商事仲裁管轄的情形。
同時,我們注意到,由于公司法對非貨幣財產出資要求為可用貨幣估價并且可以依法轉讓,因此,新《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對可轉為股權的債權進行了限定,僅為上述三種。其中,對于合同之債,《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要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債權人已經履行債權所對應的合同義務;二是,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或者公司章程的禁止性規定。對于非合同之債,比如侵權、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等形成的債權,只要滿足上述第(二)項的要求也可作為出資。同時,《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針對公司破產重組中的債轉股,在第(三)項也進行了約定,但僅僅限于“人民法院批準的重整計劃或者裁定認可的和解協議”。
我們還發現,盡管原《債轉股辦法》第七條的規定:“用以轉為股權的債權,應當經依法設立的資產評估機構評估。債權轉股權的作價出資金額不得高于該債權的評估值。”第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公司提交的股東(大)會決議應當確認債權作價出資金額并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但是,筆者認為根據公司法的規定,這樣的條款規定和法定義務依然存在,并不因原《債轉股辦法》被廢止而不履行,因為上位法已經有相關規定。
與一般公司增資不同的是,按照原《債轉股辦法》第十條的規定,公司申請變更登記,除按照《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有關企業登記提交材料的規定執行外,還應當分別提交以下材料:“(一)屬于本辦法第三條第(一)項規定情形的,提交債權人和公司簽署的債權轉股權承諾書,雙方應當對用以轉為股權的債權符合該項規定作出承諾;(二)屬于本辦法第三條第(二)項規定情形的,提交人民法院的裁判文書;(三)屬于本辦法第三條第(三)項規定情形的,提交經人民法院批準的重整計劃或者裁定認可的和解協議。公司提交的股東(大)會決議應當確認債權作價出資金額并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筆者以為,這些規定在以后的實務中依然可以參照適用。
(二)債權出資的繳付
最后,我們來討論一下債轉股的實際繳付的問題。筆者認為,債轉股中,股東的實際繳付義務在簽署債轉股協議并經批準債務人公司股東(大)會決議通過后生效,或人民法院裁判或仲裁機構裁決確認,或經人民法院批準的重整計劃或者裁定認可的和解協議后,并且債務公司的股權信息進行工商變更登記之日,債權人的實際繳付義務就已經完成。
◆律師思維和視角
在公司法實務中,如何設計注冊資本以及出資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律師在其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公司的組織形式,是有限責任公司或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人公司或是國有獨資公司,是否需要以后上市等;
二、公司注冊資本的擬定既屬于一個法律問題,但更屬于一個商業問題。投資人應該根據自己的營業或業務的需要來考慮需要總體投入的資本是多少,而且還需要考慮是否可以通過債務性融資的方式來替代權益性融資等;
三、存在多個投資人(股東)時,需要股東之間協商確定股權比例,但律師應當考慮風險提示,盡量避免控制權的旁落以及避免公司陷入管理僵局等;
四、在公司注冊資本確定之后,還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繳付的安排問題。是考慮一次性投入或是分次投入的問題。投資人是否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籌措足夠的資金,與公司運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是否相匹配等。實繳資本的權力是歸屬于股東會或是在公司章程中授權給董事會這些問題都需要事先考慮;
五、公司舊股東增資時,增資與股權稀釋之間的考慮,是否可能導致控制權旁落;新股東增資時,溢價增資如何協商確定股權比例以及如何處理等。
[1]筆者注:有關保留的行業參見《國務院關于印發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7號)附件“暫不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的行業”。
[2]《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第二條。
[3]筆者注:根據2013年《公司法》的修訂,最高人民法院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決定》(法釋[2014]第2號,于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方式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法釋[2006]3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法釋[2008]6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法釋[2011]3號)作出了相應的修訂,本書援引前述三個公司法司法解釋時以修訂后重新頒布實施的文本為準。
[4]筆者注:如無特別說明,本書援引的《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為根據2016年2月6日《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66號)修訂后的《公司登記管理條例》。
[5]筆者注:如無特別說明,本書援引的《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為2014年2月20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令第64號公布的《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
[6]筆者注:根據新的《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本規定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2005年12月27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布的《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2009 年1月14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布的《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2011年11月23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布的《公司債權轉股權登記管理辦法》同時廢止。”因此,原《公司債權轉股權登記管理辦法》和《股權出資登記管理辦法》于2014年3月1日起廢止。
[7]只是明確了以對被投資公司的債權出資(增資)的問題,并不包括以對第三人的債權出資(包括初始出資和增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