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金融史:泡沫、戰爭與股票市場
- (日)板谷敏彥
- 1561字
- 2021-04-30 12:30:39
第三回 公元前的商人銀行
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西帕爾,曾經出土過一塊公元前1823年的泥板,上面記錄了一份借款合同(借據),內容如下:
“伊利·卡德里(Ili-kadri)之子普茲拉姆(Puzurum)從太陽神沙瑪什處領受38又1/16舍客勒。彼將按照沙瑪什神規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彼將于作物收獲之時償還白銀本金和利息。”
合同中約定的貸款利息是20%,應該是依據《漢謨拉比法典》中白銀貸款的利率規定。還款時間為“作物收獲之時”。由于小麥1年收割1次,所以借款合同的期限為1年以內。可以推斷,借款目的大概是為了小麥的耕種。
小麥的借貸利率為33.3%,而白銀的借貸利率為20%。對于出現上述差異的原因,不少觀點認為,這是因為谷物借貸存在收成不好時貸款無法回收,成為“呆賬”的風險。然而,如果借款人借入白銀是用于小麥的購買與耕作,那么也存在同樣的風險。真正的原因或許在于,小麥在播種時數量稀少,而到收割時則充盈于街巷,導致小麥對白銀的價格下降。恐怕每年的收獲時節,小麥價格都會下跌。此外,法律規定,如果無法還清貸款,債務人將淪為奴隸,但為奴時間最長不得超過3年。
另外,這種借款合同在上報公證人的前提下允許轉讓。因此可以說,付息證券這種交易形式在當時已經出現了——雖然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早在4000年前,在紙質合同尚未出現的時代,人們使用泥板合同進行交易。
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債券市場分析家悉尼·霍默(Sidney Homer)1曾寫過一本金融史領域的經典著作《利率史》(A History of Interest Rates)。書中說明了以谷物、家畜等進行借貸時的利率水平,進行了若干饒有趣味的舉例對比。
1960年前后,在印度,借入谷物種子需雙倍返還,即利率水平為100%。而當時印度的流通貨幣“盧比”的借貸利率為24%~36%。20世紀初,中南半島[1]谷物借貸的利率水平為50%。在菲律賓,稻米借貸的利率為100%,借入1頭豬則需返還兩頭。雖然各個地區稻米和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存在差異,但是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美索不達米亞的利率水平相對平穩。可能是由于當地更為殷實富足的緣故。
日本也曾經出現過春季出借稻谷的借貸合同,名為“出舉”,秋季需還本付息。官府進行出貸的“出舉”被稱為“公出舉”,利率為50%。
同時,貴族以及神社、寺院以盈利為目的進行出貸的出舉被稱為“私出舉”,其利率為100%,與上述菲律賓的稻米利率相同。另外,鐮倉、室町幕府時期[2]則規定,利息如何累計都不能超過本金。這種對于利率上限的認識與現代日本社會基本一致。的確,如果利息高達本金的數倍,借款人一定會難以接受。不過,在儲蓄或投資的時候,這種高額利息又是人們所希冀的。
公元前625年,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進入了新巴比倫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銀行性質的商業機構,頗似現代的綜合性商貿公司。據說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支撐大英帝國走向繁榮的金融機構——商人銀行(Merchant Bank)便起源于此。其經營者都是堪比后世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的大地主,包括艾智比家族(The Egibi and Sons)、猶太族的姆拉修家族(Le Murashu)等。或許由于這段歷史被公之于世剛好是在19世紀末,因此人們便將其與當時正處于全盛期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進行了類比,《紐約時報》還進行了大規模的報道。
這些大地主從事的業務極其廣泛,包括為國王提供資金貸款、支票、匯票,不動產貸款的收購,甚至涉及現在被稱為風險投資的活動。現存記錄顯示,當時簽署租借合同需有第三方作擔保,本利的支付對象也非合同當事人,而是身處異地的第三方。這些都表明,當時的金融交易已經非常成熟。當然,我們并不能以現代的眼光去全盤考量古代的情況。另外,當時對外貿易權屬于國王,商人的自由度較低,而且史料中完全沒有關于市場的記錄。這說明,像現代這樣能夠廣泛進行物資交易的市場,在當時的城市中尚未出現。2
[1] 亞洲東南部的半島,因位于中國以南,印度以東而得名。——譯者注
[2] 鐮倉幕府(1185—1333年),相當于我國的南宋到元朝。室町幕府(1336—1573年),相當于我國的元朝后期至明朝。——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