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金融史:泡沫、戰爭與股票市場
- (日)板谷敏彥
- 1389字
- 2021-04-30 12:30:41
第七回 日本貨幣的歷史
利用諧音編出順口溜來記憶知識點是應試學習常用的辦法。比如“=1.41421356”和鐮倉幕府的建立年份“1192年”都有相應的順口溜。不過,作為自然科學,2的平方根的值不會發生改變,然而歷史卻時常存在爭議。比如,現在老師會告訴同學們,鐮倉幕府的建立時間并非源賴朝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的1192年,而是他獲得守護、地頭[1]任命權的1185年。
同樣,筆者曾經學習過,日本最早的錢幣是708年的“和同開珎”。然而1998年,考古學家從7世紀后半期的地層中發現了更為古老的“富本錢”,刷新了歷史紀錄。
在制造富本錢的時代,日本的商品經濟還不發達,難以實現貨幣的自然普及。富本錢是用來支付藤原京修建工程的勞務費用,而和同開珎同樣是用于支付平城京修建工程的勞務費,兩者都并非為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而誕生的。日本想效仿中國,卻未能成功。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推出了貨幣振興政策——“蓄錢敘位令”,對儲蓄錢幣的國民授予爵位作為獎勵。這卻僅僅導致了貨幣的貯藏而非使用,對于促進貨幣流通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此后,直到958年的“乾元大寶”為止,政府先后發行了12種青銅幣,名為“皇朝十二錢”。在推出新貨幣的過程中,政府不斷減少銅的含量,增加鉛的比重,品質愈發惡劣,尺寸也不斷縮小。這使得貨幣逐漸失去了信用,最終被冷落。在皇朝十二錢以后,日本不再使用貨幣。直到平清盛引入宋朝錢幣之前的150年,貨幣在日本社會中銷聲匿跡。5其實就算是之前發行的皇朝十二錢,也并未作為貨幣廣泛普及,日本社會仍以米、布等實物貨幣作為主要的交易媒介。
富本錢與和同開珎都是效仿中國唐朝在621年之后的300年間發行的“開元通寶”而制造的。因此,其制作方法與西方敲擊印刻金塊銀塊不同,而是如圖2-1所示,將青銅注入鑄模鑄造而成。銅液注入模具形成樹枝般的形狀,因此被稱為“枝錢”。
上文提到,鑄造的優勢在于,只要制作出鑄模,就可以制造任意形狀的鑄件。實際上,古代中國的錢幣就有刀形的刀幣、農具狀的鏟形幣。另一顯著特征就是硬幣中央開孔,就像現在日本的5日元和50日元硬幣。

圖2-1 將青銅注入模具鑄成的“枝錢”、和同開珎(大阪文化財研究所)
這個孔穴不僅便于在制造過程中貫穿木棒使數枚錢幣同時成形,還可以將鑄好的硬幣用線繩穿連在一起,以百枚為單位進行整理。描寫日本戰國時代[2]的歷史小說中經常會出現“一貫錢”的說法,是指1000枚錢幣。“貫”原本并非表示重量,而是意為將錢幣“貫穿”起來,由此演化為重量單位。
在經歷150年的貨幣空白期之后,平清盛推動了日本和宋朝之間的貿易往來,促使大量宋朝錢幣傳入日本。雖然書本中的歷史是這樣描述的,但是筆者感到頗為疑惑:整個國家所需要的貨幣,僅憑一些不可靠的船只運輸,如何能夠保證供應?
然而,從錢幣的出土情況來看,僅“儲備錢幣”[3]就有350萬枚以上,而這也只是當時使用貨幣的一小部分。由此可見,當時有相當數量的錢幣流入日本,這一點應當不假。而且,至今仍有大量當時的北宋錢幣不斷出現,使之完全不具有作為古董收藏的價值。6宋朝錢幣的流入使日本得以不必鑄造本國的貨幣,在958年皇朝十二錢的最后一個幣種“乾元大寶”發行后,日本便停止了貨幣的制造,再次開始制幣已是日本的戰國末期,跨過了平清盛的時代。
[1] “征夷大將軍”“守護”“地頭”都是日本古時的官職名。——譯者注
[2] 日本戰國時代(1467—1615年),相當于我國的明朝。——譯者注
[3] 日本古時為防偷盜,會將錢幣放入壇中埋入地下,稱為“儲備錢幣”。——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