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金融史:泡沫、戰爭與股票市場
- (日)板谷敏彥
- 1466字
- 2021-04-30 12:30:41
第八回 大石幣的故事
從有樂町一側進入日比谷公園,沿池邊稍走片刻,便可以看到一塊直徑約1米的石頭,如圖2-2所示。這塊石頭并不起眼,其形狀仿佛美國動畫片《摩登原始人》(The Flintstones)中原始人家族使用的錢幣。石頭旁邊的說明牌上有如下介紹:這塊石頭叫作“費”(Fei),是大正13年(1925年)前后,在南太平洋島嶼雅浦島(屬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上流通的貨幣,當時其價值約為1000日元。我們通常會認為,大石幣是石器時代的產物,然而,在物物交換的時代,貨幣根本派不上用場。實際上,石幣在雅浦島的使用歷史也剛剛結束不久。

圖2-2 日比谷公園中直徑約1米的石頭貨幣“費”(Fei)
雅浦島自古以來就將石幣作為貨幣使用,大小從直徑30厘米至3米不等。然而石幣的原材料并非出產于雅浦島,而是從約500公里以外的帕勞島采集運輸而來。雅浦島居民需要航行至帕勞島,從石灰石上鏟挖出石幣,再帶回雅浦島。
雅浦島石幣的獨特之處在于,在用其購物或者作為禮物贈予他人時,無須將石幣真正交付對方。石幣擺放在村里的廣場或者路邊,只要買賣雙方承認其主人發生了變更,石幣的所有權便會轉移。
島上曾有一位最富有的老人,其實誰也未曾目睹過他的石幣。這位老人的祖先曾在帕勞島挖到一塊巨大的石幣,但石幣在運回雅浦島途中遭遇風暴而石沉大海。當時有目擊證人親眼看見了石幣的巨大體積和優良質地,因此當地居民認為,即使石幣沉入海底,依然具有交換價值,于是這位老人也被視為全島最富有的資產家。
1871年,一位名叫大衛·奧基夫的美國人偶然漂流至雅浦島。在充分觀察當地的貨幣情況之后,奧基夫得出一個結論:利用當時的科學技術可以隨心所欲地制造石幣。于是奧基夫設法脫身來到香港,購置了鑿石機器運往帕勞島挖鑿石幣,制成了大量雅浦貨幣,然后用機械帆船將石幣運往雅浦島。奧基夫用這些石幣購入椰子干(將椰肉風干而成)大賺了一筆。然而,據傳奧基夫的石幣并沒有多少價值。這是因為他的石幣是使用機械制造并運輸的,并未付出辛勤勞動,石幣背后沒有故事(價值)。
1899年,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入雅浦島,隨后德國人登島。幾年后的1903年,美國人類學家威廉·亨利·弗內斯三世旅居該島,留下了上述記錄。7
在弗內斯留下的記錄中,還有這樣一段趣聞。德國人打算在島內修路,發展交通,然而不管如何下達指令、分配任務,島上居民都不配合動工。對于在島上土生土長的原住民來說,根本不需要修建道路。于是德國人想出一條計策,決定沒收島上的所有石幣。所謂“沒收”,只是用黑色油漆在石幣上畫上“×”記號,而不是將石幣集中轉移并隱藏。然后德國人告知居民,如果想取回石幣就必須參加修路。因害怕破產,島民們開始全力投入施工。這個故事,對于生活在高度發達的貨幣經濟社會中的人們來說,就如同天方夜譚。工程完工后,德國人如約擦去了石幣上的油漆印記,島民們則慶祝自己重獲資產。
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在1992年的著作《貨幣的禍害》中指出,我們雖然生活在經濟發達、文明程度較高的社會,而實際所為與雅浦島居民并無二致。8
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在之后的1931年到1933年,法蘭西銀行擔心美國會放棄金本位制。倘真如此,美元相對于黃金的價值將大幅下跌。于是法國要求將存儲于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簡稱紐約聯儲)的所有美元兌換成黃金。然而這筆黃金并未轉移至法國,而是繼續儲存在紐約聯儲的法國政府的賬戶上。因此對于紐約聯儲來說,只需將部分黃金移動到另一貨架上,并將黃金上所貼的標簽從“紐約聯儲”更換為“法蘭西銀行”即可。這和德國官員在石幣上畫“×”記號并無實質差異。
然而,僅僅是更換標簽這一小小舉動,當時也造成了“美國黃金外流”的恐慌,并引發了1933年的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