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預見未來:雙循環與新動能(修訂版)作者名: 邵宇本章字數: 4909字更新時間: 2021-04-30 12:36:34
G2(中國和美國)新四年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全球沖突演繹到了極致——瘟疫、暴力、叛亂、瘋王、民粹、朋黨、宮斗、對峙、巷戰、倒戈、窺位、閃崩、外釁、泡沫、印鈔、狂歡。2020如果可以戲劇化,那絕對是部精彩好劇,高潮部分肯定是美國總統選舉。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實際上提出了深刻的拷問——究竟什么是國家的靈魂?是宗教信仰、政治制度,還是膚色種族?
從美國的利益和信仰來看,特朗普何嘗不是一位愛國者、理想主義者、改革者、斗士、美式原教旨主義者?為了記錄2020年11月4日至12月4日的美國總統選舉,我賦詩一首,詩名《燈塔之選》。
何須再望搖擺州,漂白親嘗皆等閑;
病毒不與懂王便,只把紅州翻藍州。
左右貧富黃白黑,高知少女紅脖男;
媒體閣僚苦川久,街頭法庭斗困獸。
百年巨變新羅馬,變法再強夢一場;
一朝撕裂理想國,何處再覓五月花。
建國一去成絕唱,振華重修全球化;
抗疫有待新敘事,中或最贏雙循環。
下一個四年的美國
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的不確定性隨著賓夕法尼亞州計票結果的出爐而消退,民主黨候選人喬·拜登成為美國歷史上第46任總統。
民主黨拜登與共和黨特朗普的行事風格不同,兩黨執政理念和政策立場也有較大差異。如同特朗普政府上臺伊始就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終止奧巴馬醫療法案一樣,拜登政府也可能來一場“撥亂反正”式的改革。
整體而言,共和黨崇尚的是古典自由主義(即保守主義或右派),其思想傳承于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約翰·洛克、亞當·斯密和大衛·休謨等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共和黨代表人物是1981~1989年任美國總統的羅納德·威爾遜·里根,他也是特朗普的“偶像”之一,但他本人更加偏右派。里根在職時主張縮小政府規模、減稅、放松監管、實行有限福利和保護主義。民主黨屬于自由派(即左派),其思想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的改進,認為實現自由的方式并不是自由放任,而是對自由加以限制,尤其是經濟自由。其基本主張是加強監管,推行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的稅收制度、照顧弱勢群體的福利制度以及多邊框架下的全球化。
拜登政府的當務之急和優先事項是扭轉特朗普政府的抗疫政策,這也是他贏得選舉的重要加分項。拜登對挽救生命、保護親人的重要性的認識為其獲勝贏得了足夠的權重。在競選期間,拜登就成立了抗擊疫情的工作小組,這個小組由專家和可能在政府中發揮領導作用的人員組成。他們主張美國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重新向世界呈現開放之態,不主張讓美國回到封鎖狀態,其主要舉措包括擴大病毒檢測和追蹤范圍、強制佩戴口罩、免費發放疫苗等,而這些行動都需要美國國會批準物資供應。從參議院多數黨(共和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的發言來看,他希望美國國會能通過新的新冠疫情救助措施,該措施涉及支持小企業、學校和醫院的資金,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的資金(這是民主黨的一個主要優先事項)。這些資金可能更多地用于病毒測試、新冠治療及新冠疫苗的研發和分發??梢?,對于新冠疫情,兩黨(民主黨和共和黨)有著共識,并且都認為如果不完全消滅病毒,美國經濟不可能真正復蘇。
針對美國新冠疫情擴散和人口死亡率的一項研究發現,相較于一個州的老年居民比例、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口比例、經濟的健康狀況或醫院重癥監護病床的供應等指標,造成疫情擴散差異化的最有解釋力的指標是政治因素——州長是共和黨人還是民主黨人。在醫學上,人們已有共識:佩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止病毒擴散的途徑。美國有17個州沒有要求居民在出門時戴口罩,除了夏威夷州,其他州的州長都是共和黨人。在33個要求戴口罩的州中,州長為共和黨人的州比州長為民主黨人的州平均晚30天實施這類規定。該研究結果反映出,美國疫情防控政策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與特朗普釋放出的“混淆信號”有密切關系。在拜登上臺后,隨著抗疫政策的轉變,美國新冠疫情第三波擴散進程可能會受到抑制。在這個過程中,拜登政府有很大的可能會重返WHO,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成員國協調共同抗疫工作。為此,全球在共同抗疫領域(如疫苗、藥物、醫療物資供應鏈等)的合作,應當比“特朗普時代”更具有建設性。
特朗普和拜登的競選綱領基本上延續著兩黨的傳統路線。在財政政策方面,財政擴張是兩黨少有的共識,區別在于具體額度和投資方向??傮w而言,民主黨人的刺激包裹會更大,但可能會遭到參議院和眾議院的狙擊。在貨幣政策方面,與特朗普不同的是,拜登比較注重美聯儲的獨立性,至少不會在公開場合反復表達自己的貨幣政策立場,因此,我們可以預估,美聯儲在短中期內不太可能撤銷寬松的貨幣政策。在稅收政策方面,拜登計劃對富人和企業加稅,將美國境內企業的所得稅率從21%提高至28%,將海外分支機構的所得稅率從10.5%提高至21%,將年收入達40萬美元以上的人群的所得稅率提升近3個百分點,將年收入達100萬美元以上的人群的資本利得稅率翻倍(從20%提高至39.6%)。這種稅收政策的改變符合民主黨的進步理念,但可能會給美國經濟和大企業主帶來壓力。在金融監管方面,兩黨立場截然相反。拜登對美國經濟過度金融化的情況很是擔憂,主張加強金融監管,因此可能會使華爾街的金融主體憂心忡忡。在科技政策方面,特朗普在執政期間大幅削減了研發投入,并在應對新冠疫情時表現出對科學的懷疑態度,引起了美國乃至全球科學界的廣泛抗議?!蹲匀弧泛汀缎掠⒏裉m醫學雜志》均發表文章表明了立場。與之相反的是,拜登更加尊重科學和科學家,主張增加對基礎研發的投入。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美國企業部門的研發投入就一直高于聯邦政府的研發投入,而且差距還在不斷拉大。2018年底,美國聯邦政府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經降至0.62%,相比1964年的峰值(1.86%)下降了1.2個百分點。美國聯邦政府在基礎研發總投入上的絕對投入在400億美元規模停滯不前,占比從峰值時的72%降到了40%。美國國會在2020年9月底發布的報告中稱,科技政策的四大支柱之一便是基礎科學研究。可以預見,拜登政府將顯著增加對科學技術的投入,這也對中國科技發展產生了啟示。不過,美國的民主黨議會表示出了對頭部巨型互聯網科技寡頭的監管意愿。反壟斷和隱私保護要求會顯著增加美國科技股和納斯達克指數(反映納斯達克證券市場行情變化的股票價格平均指數,基本指數為100)的壓力。
在貿易和外交政策方面,兩黨立場有著比較鮮明的對比。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特朗普政府都存在著明顯的“分裂主義”和“民族主義”傾向,是國際國內的雙重分裂主義者。特朗普在美國制造了很多矛盾,削弱了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構建的國際秩序中的地位,破壞了美國內戰后確立的多種族平等的政治原則。拜登是一個彌合主義者,希望美國能在全球發揮“黏合劑”的作用,認為聯邦政府是所有美國人的政府,不應有黨派和種族歧視。
雖然民主黨政府對美墨加三國協議(USMCA)持支持態度,但是仍期望在多邊框架下推動貿易自由化,并把降低關稅、推動WTO改革和重新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作為計劃中的事項。在此背景下,可能出現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中美兩國在貿易領域的摩擦有望緩和,主要體現在關稅層面。拜登認為,加征關稅損害了美國消費者的利益和整體福利。二是美國將改善與歐盟的關系。拜登表示,美國將全力修復被特朗普破壞的盟友關系,并加強美日韓聯盟,團結北約盟友。拜登與奧巴馬一樣反對貿易戰,不過對非盟友的態度更強硬。拜登多次表示,將引導全球供應鏈回流美國,并通過聯合盟友、征收反傾銷稅等措施持續對部分非盟友施壓。此外,在地緣政治方面,拜登可能會與伊朗和朝鮮進行核武器談判,放棄單邊主義,同盟友再度進行協調合作。
在社會和民生政策方面,除抗疫政策以外,兩黨在環保與能源、移民、種族、醫保、就業和槍支管制等方面的政策均有較大差別。特朗普注重美國能源的獨立地位,以及能源行業在創造新增就業方面的貢獻,而拜登更注重節能環保,對發展化石能源持消極態度,主張發展清潔能源,重新加入《巴黎協定》(2016年簽署的全球氣候變化協定)。特朗普注重增加就業崗位的數量,拜登在支持創造就業崗位的同時強調提升低收入者的工資,主張將最低小時工資從7.25美元提升至15美元。
在移民政策方面,拜登上臺后美國的移民政策可能會出現“大反轉”,有望實現邊際放松,同時種族歧視性政策也有望被取消。在醫療保健政策上,拜登明確表示計劃在任職后立即恢復被特朗普撤銷的奧巴馬政府實施的100項公共衛生和環境法規,重建白宮的“道德準則”,并承諾在上任第一天就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規定他的政府成員不得影響司法部的任何調查。從總體上看,拜登的中左路線(包含擴大民眾福利和推動美國基建)需要高儲蓄率(幾乎無可能)、強汲取內部能力(加稅再分配和破除寡頭壟斷)及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美國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不斷下降,通過猛印美元加強對世界貨幣的控制)的共同驅動,如果沒有形成深藍的政治格局(即民主黨同時拿下參議院、眾議院兩院),那么幾乎可以確定拜登將失去未來四年對美國的掌控權。
下一個四年的中美關系
拜登明確提出對外實施“中產的外交政策”,其對華關系的基本主張可以概括為以下三條。第一,美國將與其他西方國家聯合起來,憑借占據全球GDP一半以上的地位,塑造從環境到勞動力、貿易、技術及透明度的規則。第二,美國將對華采取強硬措施,不讓中國主導未來的技術和產業發展。第三,美國打算在氣候變化、防核擴散和全球衛生安全等“中美利益交匯的問題”上與中國合作。
拜登在競選時明確宣稱俄羅斯是敵人,中國是競爭對手。我們不妨對比2019年歐洲對中國的戰略定位來考慮下一個四年的中美關系。2019年的歐洲認為,在不同政策領域,中國既是與歐洲有相似目標(如在氣候、安全、地緣方面)的合作伙伴,又是歐洲需要找到利益平衡點(如在世界經濟貿易、自由貿易區、“一帶一路”中存在利益關系,可以通過雙方談判找到合作共贏的機會)的談判伙伴。同時,歐洲與中國是同樣追求技術領導地位(如在人工智能、5G等技術領域)的經濟競爭者,也是擴展不同治理模式(如意識形態、全球治理方面的擴張)的體系型對手。從整體來看,接觸、合作和公平競爭是中美關系的主基調。因此,即便中美關系在短期內會有所緩和,中長期的博弈也會復雜化,美國兩黨對中國的長期競爭政策已經達成共識。我們必須妥善應對和管控來自全球的風險,以極大的智慧跳出大國之間關于權力(利益)、體制和文化的多重沖突。
整體而言,拜登與特朗普在對華政策立場上可謂共識最多。他們均主張對華采取強硬態度,但拜登對于在中美有共同利益的領域的合作持明確的歡迎態度,如控制核武器的擴散和應對全球環境惡化等。拜登上臺后,中美關系的可預見性顯著提高,雙方在貿易、金融和人員往來方面的摩擦有望緩和。在短期內,美國會考慮取消關稅,重新判斷貿易協議。同時,從中長期角度講,拜登政府主張通過新建規則來制約中國,中美博弈將進入長期的、基于規則的和較為可控的狀態。此外,拜登政府還力主形成一個針對性更強的西方統一戰線聯盟,在中長期的時間里制約中國的技術升級和構想中的新一代全球化進程。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中美雙方在意識形態、人權和地緣政治領域的摩擦可能會升級。
表1-1 特朗普與拜登的對華政策對比


資料來源:根據兩黨施政綱領及公開發言整理。
綜合而言,相對于內政,拜登與特朗普在對華政策方面,共識大于分歧,區別僅在于方式,中國面對的來自美國的壓力并未下降。不過結合中國改革方向來看,拜登上臺后,中美雙方在維護多邊框架,促進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大方向上并無二致。中美博弈的長期性不僅不會因為拜登的上臺而改變,反而會更加明朗。中國轉向以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必要性不僅不會下降,反而會有所提升,畢竟美國很可能會聯合歐盟和亞太地區周邊國家一起對中國施壓。中美未來的競合格局取決于各自內循環的效率和外循環的張力。中國面對壓力的最佳策略應該是在拜登“路線”和特朗普“遺產”之間尋找優化空間,利用中國智慧進行“反脫鉤”斗爭,在全球競爭中找準位置。其實還是挺懷念過去數年,那激情燃燒的歲月——“一頓分析猛如虎,漲跌全看特朗普”。
2020年11月中國簽訂RCEP及對加入CPTPP持積極態度,正是突圍當下僵局,重啟多邊主義,推進全球化的關鍵之舉。BIT達成之際,可以看出合縱連橫哪家強。當時美國用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包抄中國,現在中國用BIT、RCEP、CPTPP反包圍,更開放、更高規格,重振全球化,進入新的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