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爐夜話
- (清)王永彬 何攀譯注
- 707字
- 2021-04-22 15:32:00
〇四九
顏子之不校?,孟子之自反?,
是賢人處橫逆之方;
子貢之無諂?,原思之坐弦?,
是賢人守貧窮之法。
注釋
①顏子之不校:顏子,顏回,孔子最喜歡的弟子。《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泰伯》:“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犯而不校:別人觸犯自己也不計較。
②孟子之自反:《孟子·離婁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自反:自我反省。橫逆:橫暴無理的行為。
③子貢之無諂:子貢全名端木賜,子貢為其字,孔子著名弟子。《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無諂:不巴結奉承。
④原思之坐弦:原思,字子思,孔子弟子,又稱原憲、仲憲。孔子去世后,他安貧隱居。《莊子·讓王》:“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坐弦:安坐彈琴。
譯文
顏回不計較別人的冒犯,孟子若遭受無理對待而反思自己的過錯,這是有才德的人對待橫暴之事的方法;子貢不愿奉承別人,子思陋室安坐彈琴,這是有才德的人對待貧窮的辦法。
簡評
別人冒犯也不生氣,多反省自己的過失,儒家教人,整體來說總是要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的。儒家的核心精神對這個世界保持著極大的善意,至于將之極端化和庸俗化的人,自然是腐儒、惡人。相比之下,法家的精神就要嚴苛得多,刻薄寡恩,最終傷及的是社會的倫理基礎。
不諂媚依人,而自得其樂,處于貧困境遇中,這是保持內心活力的重要辦法,當然,也要相時而動,見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