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論

一 背景與意義:交換的繁榮與正義的召喚

21世紀,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讓交換的總量迅速增加,交換的類型和形式更加多樣,交換同日常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眾多曾依靠政治過程和組織配置來實現的活動、獲得的產品和服務,現在可以通過交換和市場來獲取。交換和市場變得越來越繁榮,并呈現以下特點。第一,隨著技術發展和人類生活的世俗化,越來越多的東西進入市場,成為交換的內容。網絡數據、虛擬貨幣、金融衍生產品和知識服務等新事物變成交換內容,并發展出合法市場或黑市。第二,發達的信用、在線支付手段和供求信息網絡,以及各類自由貿易協定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量,造就了市場的繁榮。第三,交換的繁榮并不保證個體和區域的均衡發展。區域、族群和國別的發展依舊速度不均、結構不平衡。第四,由于不同市場間的互動日益頻繁,資本市場同商品市場、日常生活的關系日益密切,資本市場全球化程度加深,區域性的金融危機容易帶來全球性的沖擊,對日常生活產生顯著影響。

交換繁榮的同時,相關的倫理關切、爭議和災難也非常突出。一是關于交換內容的倫理問題。野生動物交易引發的流行病;血液交易引發的艾滋病傳播;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溝油交易帶來的健康悲劇;毒品交易伴隨的健康慘劇和黑社會現象;與人身權利相關的交易引發了對尊嚴、婦女權益、男女平等的持續關切和深入討論;買賣用戶數據引發對網絡隱私和網絡安全的持續關注。二是關于交換對象的倫理問題。“伊斯蘭國”利用石油經濟發展壯大,濫殺無辜、制造恐怖,挑戰人類文明底線;貿易制裁給平民帶來的貧困和人道主義危機;各類就業、金融歧視損害弱勢群體、特定族群的利益與尊嚴;向缺乏安全資質的人出售高危生物化學原料和核材料引發的安全風險;向恐怖分子、極端主義者出售軍火引發的戰亂。三是關于交換方式的倫理問題。制造壟斷、利用壟斷的交易尋求不公平的收益;包含欺騙、強制和無知的交換損害著自愿和尊嚴。正是這些問題呼喚著人們對交換正義的關注與思考。

除了社會歷史背景外,19世紀70年代以來,規范倫理學、政治哲學的復興構成了研究交換正義的理論背景。隨著《正義論》的出版,社會正義、制度正義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學界圍繞社會正義,對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等宏觀、中觀問題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形成了以自由主義、自由放任主義、平等主義、社群主義為代表的不同陣營。它們之間的對話和論戰推進了人們對政治自由、社會正義、共同體、自我、自主性、平等、應得、福利和運氣等重要倫理議題的認識和理解。

此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融合與交叉,也是研究交換正義的重要理論背景。翻開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我們發現羅爾斯對經濟學、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皆有造詣,如果沒有對這些知識的融會貫通,《正義論》幾乎不會誕生。當今學界,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都加入了對社會正義的討論。正義領域中的跨學科研究,不僅司空見慣,而且十分必要。

雖然交換的類型和總量在當代日益增加,正義理論也備受重視,但學界還未對交換——人類最基本的合作——以及相關的倫理問題給予足夠重視。對交換正義的少量研究多局限于對哲學史中相關理論的探討與梳理,如對亞里士多德、諾奇克(Nozick)交換正義思想的研究,缺乏對交換正義進行宏觀的、整體的和系統的分析。本書力圖完成對問題的聚焦,彌補缺乏系統研究的不足。本書的研究目的不限于查漏補缺,其理論意義有以下幾點。第一,該研究有助于我們理解和認識交換這一重要的人類行為。我們不能僅在經濟學和社會學層面上來討論交換,還應在較為抽象和一般的層面上延伸討論,補充哲學層面的研究。第二,對交換正義的討論有助于我們就正義的作用、性質、內容、類型、層次和理論達成更一般、更深入的認知,有利于我們把握不同類型正義之間的關系。第三,研究將推進我們對自愿交換原則、公平交換原則、不傷害原則和反歧視原則的認識,引導我們思考和化解實踐中的倫理疑難。本書對個別案例的具體分析能為研究同類問題提供方向與參考。第四,從實踐層面來看,研究交換正義能為立法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論參考,有助于我們反思各種引發倫理爭議的交換現象,為建設健康的市場經濟制度、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智慧。

二 脈絡與現狀:從亞里士多德到當代

交換正義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人們對它的關注始于古希臘。遺憾的是,哲學史上討論交換正義的專著很少,與之相關的討論散見于對正義和契約論的研究中。以往的哲學家關注過與交換正義相關的四類問題:(1)如何界定交換;(2)什么是自愿交換;(3)什么是公平交換;(4)我們可以交換什么。在古代,等值交換是交換正義關注的重點。近代以來,哲學家和法學家更多地關注交換的自愿性。許諾和契約的效力成為研究重點。價值標準則成為經濟學界關注的問題。18世紀末19世紀初,康德(Kant)、黑格爾(Hegel)開始從哲學的維度關注我們可以交換什么,并發掘了尊嚴、人格對于交換倫理的意義。當代對交換正義的研究散見于對市場經濟和社會正義的研究中。下面將圍繞上述問題以及學者對正義性質的看法梳理相關文獻。

在古代哲學家眼里,我們應當怎樣交換是交換正義的核心問題。交換正義的核心要求是保持交換各方的平等。最先關注該問題的是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的第五卷中,亞里士多德認為從一般的層面來看,需求是衡量交換內容價值的標準。由于貨幣的價值穩定,其能夠作為人們需求的代表(1133a20-30)[1]。但是亞里士多德也注意到有些東西的價值——智慧和榮譽——無法用貨幣來衡量。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Tomas Aquinas)繼承了亞里士多德討論交換正義的框架,其關注的重心仍是我們應當如何交換。阿奎那對交換正義的討論集中在《神學大全》的問題57到問題79。和亞里士多德不同,托馬斯·阿奎那認為衡量交換內容價值的不是人的需求,而是物的有用性。人們不應因貸款收取利息,因為將錢借給他人使用,不會影響錢的有用性和購買力。在托馬斯·阿奎那看來,每一筆交易都有自己的正義價格(just price),交換正義就是要判斷和維持這種價格。

雖然亞里士多德和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理論對自然法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近代的自然法哲學家對交換正義的研究逐步從對等值交換的關注轉向了對契約和自愿的研究。這一方面體現在對價值標準的研究沒有取得重要的進展,另一方面體現在他們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對契約效力的研究。在《戰爭與和平法》的第十一章中,格勞秀斯(Grotius)研究了恐懼、無知以及理智能力對允諾效力的影響[2]。另外,在第十二章中格勞秀斯認為不存在單一的價值標準,除了普遍的需求外,人類還給予了很多多余之物以價值。價格一方面取決于該物對所有的人都具有的價值,也就是說,取決于市場的評價,另一方面也取決于貨幣相對于商品的供應量[3]。霍布斯(Hobbes)在《利維坦》的第十五章中猛烈地批評了亞里士多德和托馬斯·阿奎那的正義觀,認為正義就在于履行契約。他否認存在客觀的價值基礎,認為衡量和評價事物價值的標準完全取決于立約者的主觀欲求[4]。普芬道夫(Pufendorf)對交換正義的論述集中在《人和公民的自然法義務》中,相較格勞秀斯和霍布斯,普芬道夫更完整地繼承了亞里士多德討論正義的框架。但他并不認為總體的正義在于守法,而是認為總體的正義在于履行所有類型的對他人的義務,即使其中的某些義務不能被強制執行[5]。除了探討契約的效力,普芬道夫開始研究同意的方式和不應被交換的東西[6]。洛克(Locke)沒有直接討論交換正義,但他對財產權的討論對研究交換正義亦有所貢獻。第一,洛克在《政府論》中討論了私人所有權。他以混入勞動來論證私人獲取所有權的正當性。而產權獲取的正義性正是交換正義的前提[7]。第二,洛克對私人所有權提出了兩條限制。首先,人如果不能在其占有的財產敗壞之前使用它們,那么他就不應擁有對這些財產的所有權[8]。人所擁有的財產應與其利用財產的能力匹配。其次,洛克考慮了私人所有權對他人的影響。個人不能占有所有的財產,他應該留下足夠的財產供他人使用[9]。洛克的這種看法影響了諾奇克,諾奇克利用洛克的觀點對自由交換進行了限制。第三,洛克認為人并沒有完全的自我所有權,人不能將生命作為交換的對象,不能將生命轉交給別人,交易的內容應受到限制[10]

繼自然法哲學家之后,大衛·休謨(David Hume)和約翰·穆勒(John Mill)對正義進行了更深入的討論。正義的實質性內容并非他們研究的重點,他們的理論側重于研究正義的性質和其規范性的根源。在他們的理論中,社會利益逐漸替代了自然法,成為正義的終極根據。另外,他們對許諾、不傷害原則、產權等議題的討論也與交換正義密切相關。

休謨對正義的討論集中在《人性論》的第三卷和《道德原則研究》中。休謨不僅研究正義包含的規范性內容,還討論了正義的起源、正義產生的條件以及正義的性質等。這對我們日后研究交換正義所包含的原則具有重要啟示。另外,休謨對正義所包含的具體原則的研究也與交換正義有關。在《人性論》中,休謨討論了財產轉移的規則和許諾的約束力。在休謨看來,由于最初占有取決于機會,且最初的占有經常和人的欲望與需求發生矛盾,所以需要有規則對最初占有進行調整。補救的方法就是根據同意來轉讓財產權。除了經過同意的轉讓外,財產權應保持穩定[11]。另外,休謨認為許諾的約束力不是源于自然情感,更不源于意志表達自身所具有的價值,許諾的約束力源于人們對共同利益的約定[12]。休謨認為,人們在漫長的互動中發現,遵守諾言不但有利于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個人利益,這就像“無需任何許諾和契約,一只舟上的兩個人就搖起槳櫓”[13]。遵守諾言不是自然德性,而是人為的德性,利益是其最終的根據。

約翰·穆勒是近代最重要的倫理學家之一,他對正義的特性、正義感、不傷害原則和正義地位的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和分析交換正義。在《功利主義》中,穆勒不是在具體的層面上討論分配的正義、懲罰的正義和交換的正義,而是在最一般的層面上研究正義的特征,試圖將正義同其他道德規范區分開。穆勒認為正義的特性在于它是完全的義務,與他人的道德權利呈對應關系,他人有權要求我們履行正義所包含的義務[14],而慷慨、仁慈等道德義務則沒有相對應的道德權利,“我們并不一定要針對某個特定的人履行這兩種美德”[15]。與此同時,道德權利還意味著它們應受法律、輿論和教育的保護。和古代的德性倫理學以及當代的社會正義理論不同,穆勒認為正義規范和評價的對象主要是人的行為,而不是人的德性和社會制度,不義的行為包含兩個因素,即錯誤的行為和明確的遭受不義者[16],不義的行為和不義的狀態一一對應。不義的狀態肯定是由不義的行為(免責的行為除外)所導致的,這正是交換正義不同于分配正義的特點。因為在某些倫理學家(如羅爾斯)看來,運氣也是導致最終狀態不正義的重要原因,不義的狀態不一定和不義的行為對應。

以上討論了正義規范的對象和特性,那么,正義最根本、最實質性的要求是什么呢?穆勒認為是應得,即以善報善,以惡治惡[17]。世界上大部分的正義準則,如無知者無罪、懲罰與過失匹配、司法上的不偏不倚、社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同樣的人等都是為了促進這一正義原則的實現。既然以惡治惡是正義的基本要求,那么最主要的惡行是什么呢?在《功利主義》中,穆勒認為傷害對人的幸福最具破壞力,禁止人相互傷害的道德原則比其他任何道德原則都要重要[18]。違背諾言之所以應被正義所禁止,正是因為它傷害了對方因諾言而產生的期望和利益。穆勒對傷害的討論集中在《論自由》的第五章,穆勒認為:“對于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個人則需要承擔責任,并且在社會認為需要用這種或那種懲罰來保護它自身時,個人還應當承受社會的或法律的懲罰。”但社會并沒有權利對所有的傷害進行干涉。自由競爭所導致的傷害、只是有可能會發生的傷害以及對自身的傷害,都不在社會干涉的范圍內。也就是說,這類傷害并非不正義。然而,穆勒的討論也存在缺陷,他沒有詳細地討論什么是利益。個人利益、社會利益、道德權利、自由等都被穆勒當作傷害的對象。顯然,并非所有的利益和社會利益都是合乎道德的,在討論傷害之前,我們需要以道德理論來說明利益的內容,即什么是正當的利益。

康德與黑格爾沒有系統地研究正義,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學說中沒有關于正義的思想。這兩位思想家的正義思想體現在其法權學說中。與休謨和穆勒不同,康德和黑格爾以自由為立足點來建構各自的道德哲學體系。履行承諾和締結契約表達了人的自由,僅憑借這一點人就應當履行契約。自由而非利益變成了為同意與契約辯護的基石。

康德的法權思想主要集中在《法的形而上學原理》《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中,法權的主要作用在于保障人的外在自由。在康德看來能為人所有,并幫助自己設定目的的東西不僅包括外物,也包括他人的人身法權。人們通過契約獲得對方的人身法權[19]。但是,在人類活動中,在締結契約時,我們需要注意不能僅將人當作實現目的的手段,也要將人當作目的本身。[20]契約和交易不能有損人的尊嚴和自由。將尊嚴和自由納入正義的討論范疇,這是康德對正義思想的重要貢獻。看待尊嚴的方式會影響我們對“能交換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

黑格爾對交換正義的討論不多,其主要貢獻在于他討論了我們不能交換什么。在《法哲學原理》中,黑格爾認為“那些構成我的人格的最隱秘的財富和我的自我意識的普遍本質的福利,或者更確切些說,實體性的規定,是不可轉讓的”[21],整體人格就是這種規定之一,奴隸買賣就是這種有損人格的買賣。

當哲學界對許諾、契約和自愿等問題進行研究時,經濟學界則興起了對價值標準和價值源泉的討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中心是英國,亞當·斯密、約翰·穆勒都擁有經濟學家、倫理學家的雙重身份。在古典政治經濟學界,對商品價值的來源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是以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David Richard)和馬克思(Marx)為代表的勞動價值論,另一種則是以薩伊(Say)為代表的效用價值論。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最先區分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他認為使用價值決定商品的效用,購買力決定商品的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間沒有關系。商品的交換價值取決于商品所包含的勞動量。李嘉圖發展了斯密的觀點,他認為價值不僅取決于勞動時間,還取決于勞動復雜程度,決定商品價值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非個人勞動。此外,他不同意斯密關于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看法,他認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沒有交換價值。馬克思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集大成者和批評者,他發現了剩余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增值功能。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資本家和勞動者之間的雇傭關系是一種剝削關系。資本家無償占有了勞動力所創造出來的部分價值。但馬克思是否認為雇傭關系是一種不正義的交換,這在學界尚有爭論。隨著邊際革命的興起和主觀效用論的發展,商品的價值不再是經濟學研究的重點,經濟學家討論的重心轉移到價格形成的機制上。價值論逐步退出了主流經濟學的理論視野。“價值”這個詞甚至都不再出現在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中。放棄了價值論的西方主流經濟學也就同交換正義再無瓜葛。

以約翰·羅爾斯《正義論》的出版為標志,規范倫理學、政治哲學開始了當代復興。社會正義,尤其是分配正義成為學界探討的焦點。因為社會資源的初次分配就是在交換中完成的,在關注分配的同時,一些哲學家開始重新關注交換正義。諾奇克和邁克爾·沃爾澤(Michael Walzer)是當代對交換正義研究較為深入的學者。在《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中,諾奇克簡要闡明了其持有的正義理論,認為自愿和不違反“洛克限制條款”是保證交換正義的條件,并提出了一種道德化的自愿理論[22]。此外,諾奇克還首次對交換進行了哲學上的界定。和諾奇克不同,在《正義諸領域:為多元主義與平等一辯》中,沃爾澤關注的問題是我們能夠交換什么[23]。他以物品的社會意義為根據,劃分了交換的邊界。沃爾澤的研究別開生面,但其弱點是他沒有區別不正義的交換和不道德的交換。我們可以繼續追問沃爾澤,與物品的社會意義相沖突的交換為何是不正義的?

另外,當代很多學者沒有從正義維度,而是從其他維度討論了與交換相關的倫理問題,這些討論也頗具參考價值。20世紀90年代以來,伊麗莎白·安德森(Elizabeth Anderson)、瑪格麗特·簡·蕾丁(Margaret Jane Radin)和狄波拉·薩茨(Debra Satz)分別出版了三本專著討論有什么東西不能交換。伊麗莎白·安德森在其專著Value in Ethics and Economics中從價值多元論的角度分析了交換內容應受的限制。諸如性、生育能力這類與人身利益緊密相關的東西,人們雖然可以通過出售它們獲取經濟利益,但會造成其他價值的損失。瑪格麗特·簡·蕾丁在其專著Contested Commodities中,將交換某些特殊的東西同人格和尊嚴聯系起來,認為在交換影響人格、身份認同的東西時我們必須謹慎。狄波拉·薩茨在其專著Why Some Things Should Not Be For Sale中區別了就交換內容本身進行的道德判斷和在特定環境中進行的道德判斷,并從交換對社會和個人造成的后果來分析有什么東西不應交換。

國內對交換正義的研究較為有限,在中國知網上以“交換正義”為主題搜索,共檢索到124條結果,以其為篇名搜索共檢索到19條結果,主題與之密切相關的博士學位論文僅有1篇。相關研究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研究歷史上的交換正義思想,比如劉招靜的論文《交換、正義與高利貸:托馬斯·阿奎那的經濟倫理觀》梳理了托馬斯·阿奎那的交換正義思想,以此分析了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反對高利貸的經濟倫理[24]。王喜文的論文《亞當·斯密的交換正義理論——基于〈道德情操論〉的探究》分析亞當·斯密的正義理論,并結合《國富論》較為間接地推測了亞當·斯密的交換正義思想,強調伴隨正義的情感類型,結合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發展,強調交換正義的作用[25]。但相關論述缺乏直接的文本支持,結論的論證力度較弱。另外,王廣、趙海洋[26]、魏傳光[27]等聚焦馬克思的正義思想,反對以艾倫·伍德(Allen Wood)為代表的分析馬克思主義者所持的馬克思并不認為資本主義勞資關系是不正義的看法,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與正義的真正看法,一是不認為資本主義是正義的,二是不止于以不正義之名譴責資本主義,三是要“揭示”正義背后的資本主義歷史規律[28]

第二類研究主要圍繞問題展開。最有參考價值的文獻是萬俊人教授的《道德之維——現代經濟倫理導論》。在該書的第五章,萬俊人討論了交易倫理[29]。萬俊人首先考察了什么是交換。他采納了康芒斯的觀點,將交易視作權利(利益)和義務的交換。在萬俊人看來,交易應該遵守的三個規范是相互性、公平和信任。公平交換的前提是產權明晰,而產權體系則依賴社會的規范性安排。公平交易本身包含兩個方面。第一,要符合一般的市場交易規則,如價格公道、等價交換、自由買賣等。第二,要符合社會正義原則。這意味著市場主體的基本權利要得到尊重,交易必須自由,交易必須平等。交易的平等首先指政治的平等,交易不受任何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其次,社會正義還要求交易的結果要合理,交易的結果必須是互惠的。最后,社會正義還要求不能進行跨界交易。權錢交易,如行賄受賄,以及某些人身權與金錢的交易,如賣淫,都是不允許的。

萬俊人對交換正義的主要貢獻有如下三點。第一,他對什么是交易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擴展了我們對交易內容的認識。第二,他討論公平交易。他注意到交易要符合社會正義原則,但他對什么是公平的討論存在缺陷,他把公平同互惠、自由等規范相混淆。第三,他反對某些跨界交易,對我們能夠交易什么進行了討論,認為某些跨界交易是不符合社會正義的。但他并沒有論證為什么這些交易是不正義的。他也沒有區別不正義的交換和不道德的交換。在筆者看來有的交換可能是不道德的,但并非不正義的。另外,“生活世界殖民化”這個理由并沒有非常清楚地說明為什么跨界交易是不道德的,如果我們要反對跨界交易,還必須有更充足的理由。

何建華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經濟正義論》[30]中有一章專門討論交換正義。他討論了交換是什么、交換正義的性質、交換正義包含的原則,以及實現交換正義的機制。他認為交換的本質是所有權的有償讓渡,交換正義的具體要求包括誠信、平等、自愿和競爭有秩序這四項原則。他認為政府的干預是實現交換正義的重要機制。其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對交換的定義過窄,缺乏對交換要素的分析。第二,對具體原則的討論不系統,沒有辨析正義和平等、自由等范疇的關系,沒有討論交換正義與其他類正義的區別與聯系,也沒有就他所提出的原則進行深入的研究,其結論更多來自經驗的總結。

另外,江波在其論文《交換關系、利益邊界與經濟倫理》[31]中指出,交換并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會促進雙方和社會的利益。也就是說,交換的后果并不一定導致帕累托改進,在考慮第三方利益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這提醒我們注意,防止交換所產生的傷害,應該是交換正義所考慮的重要問題。

這類研究的共性是聚焦交換正義這一主題推進研究,提出了一些規范交換行為的具體道德原則,一方面強調保證產權,一方面強調要對市場原則進行約束。其共同的不足在于:一是僅在常識層面使用交換,或將交換等同為擬定和達成契約;二是沒有區分違背正義的交換和僅是不道德的交換;三是沒有深入地分析各種規范交換的倫理原則,沒有追問其根據,沒有區分公平、正義、公道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理論;四是沒有明確交換正義面臨的主要問題,建立分析交換正義的框架。

三 路徑與方法:哲學史、分析哲學與反思平衡的方法

1.哲學史的路徑

由于本書部分內容涉及西方哲學家對交換正義的分析史,從歷史中發現思想的邏輯、思想的著眼點,提煉關鍵問題,把握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哲學史的研究路徑不可或缺。研究哲學史要注意分析和理解哲學的背景、語言和思想。研究思想產生的背景能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揭示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幫助我們理解思想所處的譜系。研究語言的主要任務是厘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哲學術語同日常用法的差異,弄清哲學家對概念的特殊用法,區分不同哲學家對同一概念的理解,弄清某一哲學家對概念的使用是否一致,是否始終在相同的意義上使用,如果不同,則要分清概念的不同含義。

把握思想是哲學史研究的核心。第一,要注意對相關思想的分辨與提煉。例如,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家雖未使用或很少使用“交換正義”這個術語,但并不表明他們沒有相關的思想。第二,注重對思想的整體把握。由于交換正義涉及哲學、法律和經濟等方面的內容,且很多哲學家同時是經濟學家和法學家,如亞里士多德、托馬斯·阿奎那、亞當·斯密、約翰·穆勒、馬克思等,所以對他們的研究要具有整體性。第三,抓住重點思想。由于對交換正義的系統研究相對缺乏,哲學家對該議題的討論很零碎,所以研究哲學史的部分要抓住自愿交換和公平交換的相關思想,進行重點分析。

2.分析哲學的路徑與方法

除開涉及哲學史的部分,本書緊扣交換正義面對的總問題和子問題展開研究,吸收分析哲學注重清晰和邏輯的特點,力求準確地使用術語和澄清問題。在論證中,本書將大量使用例證來展現道德直覺或進行論辯。另外,本書會借鑒分析哲學的方法,構造思想實驗和反事實的論證,來展現邏輯上的可能性,拓寬思考的維度與視野,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在力求清晰的同時,筆者也會注意倫理學的學科特點,不過分地追求準確性和確定性,盡量在一般的層面上分析問題。

3.反思平衡法

羅爾斯在《正義論》中使用和發揚了反思平衡法。這種方法重視道德直覺在倫理理論中的作用。我們對道德問題的探尋并非從零開始。在開始探尋之前,人們已經擁有了很多源于直覺和習俗的道德判斷。這些道德判斷有的針對單個行為或事件,有的針對權利,有的針對行為準則,有的針對德性,有的針對道德情感。這些直覺和經驗構成了道德反思的對象,是我們建構理論和進行思考的出發點。在構建理論時,我們一方面要盡可能地使理論涵蓋深思熟慮的道德直覺,為各種判斷建立秩序和結構,權衡不同判斷間的沖突;另一方面要對源于直覺的判斷進行反思,調整我們對運用直覺的理想環境的看法,反思進行恰當的道德直覺所需的能力和品質。

另外,在界定各種道德現象和行為的時候,也需要用反思平衡法調整直覺之間、直覺與理論間的關系。例如,在刻畫“被迫的行動”時,本書強調被迫涉及的程度問題。一方面,在日常的道德觀念中,我們對“被迫”的使用非常寬泛,有很多行為都被視為被迫的。另一方面,強烈的直覺告訴我們“被迫的行為”和道德責任有著緊密的聯系。當行為是被迫做出時,他應承擔的道德責任會變小,甚至完全免責,這就要求對“被迫的行為”做出較為精確的界定,其內涵和外延會比日常用法窄很多。那么,在對“被迫的行為”進行界定時,就需要對兩方面的直覺進行反思,平衡道德責任的理論和道德直覺間的關系。

四 聚焦與整合:交換正義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本書的研究重點主要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找到交換的本質特征,找到交換與其他實踐活動的邊界,明確其定義、要素和產生的條件。第二,劃出“不道德的交換”和“不正義的交換”的邊界,尋找和確證交換正義包含的具體原則,分析交換正義的特點。第三,研究交換正義包含的具體原則,深入分析不傷害原則、自愿原則和公平原則。第四,探討自由市場是否有助于實現交換正義,探討自由市場與公平交換、自愿交換間的關系。

本書的研究有以下難點。第一,研究聚焦不足,綜合性的研究較為缺乏。“交換正義”概念雖早已提出,但對其缺乏系統性研究,相關論述散見于哲學史、合同理論、民法和市場經濟等領域,研究相對分散,關切局部問題較多,宏觀和整體性的考慮偏少。第二,研究需要跨學科的視野和知識積累。交換正義涉及經濟學、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即使在哲學學科內部,也涉及對自愿、剝削、歧視和傷害等眾多議題的討論。這需要對問題有深入的關切,熟悉相關學科的文獻和重要討論,擁有跨學科的知識背景。第三,方法上的難點。我國的哲學研究有濃郁的哲學史傳統,針對重要思想家或哲學史的文本分析占有重要比重,研究通常有明確的“文本標靶”,重視批判與思辨。但本書是問題研究,在批判和反思之外,需要完成諸多建構工作,建立分析交換正義的整體思路與框架,提出、論證和分析屬于交換正義的具體原則,解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這些無法僅靠文本分析完成。缺乏“文本標靶”的哲學寫作需在構思等方面克服困難,有所創新。


[1]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注,商務印書館,2003,第143~144頁。括號內容為原著頁行數,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2] 〔荷〕格勞秀斯:《戰爭與和平法》,A.C.坎貝爾英譯,何勤華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86~187頁。

[3] 〔荷〕格勞秀斯:《戰爭與和平法》,A.C.坎貝爾英譯,何勤華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96~209頁。

[4] 〔英〕霍布斯:《利維坦》,黎思復、黎廷弼譯,楊昌裕校,商務印書館,2009,第114~115頁。

[5] 〔德〕塞繆爾·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義務》,鞠成偉譯,商務印書館,2010,第78頁。

[6] 〔德〕塞繆爾·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義務》,鞠成偉譯,商務印書館,2010,第146頁。

[7] 〔英〕洛克:《政府論》,瞿菊農、葉啟芳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18頁。

[8] 〔英〕洛克:《政府論》,瞿菊農、葉啟芳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20頁。

[9] 〔英〕洛克:《政府論》,瞿菊農、葉啟芳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21頁。

[10] 〔英〕洛克:《政府論》,瞿菊農、葉啟芳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15頁。

[11] 〔英〕休謨:《人性論》,賈廣來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第391~394頁。

[12] 〔英〕休謨:《人性論》,賈廣來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第393、411頁。

[13] 〔英〕休謨:《道德原則研究》,曾曉平譯,商務印書館,2007,第158頁。

[14] 〔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功利主義》,葉建新譯,九州出版社,2007,第115頁。

[15] 〔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功利主義》,葉建新譯,九州出版社,2007,第115頁。

[16] 〔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功利主義》,葉建新譯,九州出版社,2007,第115頁。

[17] 〔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功利主義》,葉建新譯,九州出版社,2007,第139~141頁。

[18] 〔英〕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功利主義》,葉建新譯,九州出版社,2007,第137頁。

[19]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沈叔平譯,商務印書館,2008,第90~94頁。

[20]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奠基》,楊云飛譯,人民出版社,2013,第64頁。

[21]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83頁。

[22] 〔美〕羅伯特·諾奇克:《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姚大志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第213~218頁。

[23] 〔美〕邁克爾·沃爾澤:《正義諸領域:為多元主義與平等一辯》,褚松燕譯,譯林出版社,2002,第120~137頁。

[24] 劉招靜:《交換、正義與高利貸:托馬斯·阿奎那的經濟倫理觀》,《歷史研究》2016年第6期。

[25] 王喜文:《亞當·斯密的交換正義理論——基于〈道德情操論〉的探究》,《蘭州學刊》2012年第8期。

[26] 趙海洋:《戲法是怎么變的:馬克思論資本主義“交換正義”的實質》,《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年第7期。

[27] 魏傳光:《交換正義、保守主義與超越正義——對“馬克思反對正義”的批判》,《東南學術》2020年第3期。

[28] 王廣:《重審勞資交換的正義論爭:馬克思反對艾倫·伍德》,《哲學研究》2020年第2期。

[29] 萬俊人:《道德之維——現代經濟倫理導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第175~230頁。

[30] 何建華:《經濟正義論》,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04,第154~188頁。

[31] 江波:《交換關系、利益邊界與經濟倫理》,《學術研究》1996年第8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恭城| 南溪县| 迁安市| 酒泉市| 遂昌县| 彭泽县| 茶陵县| 宁乡县| 正蓝旗| 乾安县| 鹤岗市| 永吉县| 枣强县| 龙门县| 安化县| 定州市| 博白县| 周至县| 丰镇市| 新干县| 罗田县| 察隅县| 大姚县| 通渭县| 米易县| 将乐县| 兴化市| 浦东新区| 怀仁县| 霍林郭勒市| 江津市| 汶川县| 闻喜县| 乡城县| 德清县| 德阳市| 铁力市| 黔江区| 河曲县| 广丰县| 临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