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口述史料(Oral Historical Material),又稱口頭資料、口碑史料、口述檔案或口述歷史資料,主要通過有計劃地訪問當事人或知情人,根據人們口述親歷親聞挖掘、整理出來的文字、圖片、錄音及視頻等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資料。

對于研究者來說,通過查閱圖書館資料是開展各項研究的第一步,但當前可供查閱的口述史料相對缺乏,尤其是少數民族口述史料更為稀缺。研究少數民族特別是無文字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更多依賴口述史料來開展,而口述史料難征、易失的特性決定了其征編的緊迫和搶救性保護的重要程度。土家族有本民族語言,但沒有文字,其歷史文化均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因缺乏有效的保護,部分口傳文化已經失傳或瀕于失傳。本書以土家族為研究個案,征集土家族民間瀕臨消失的口述史料并進行整編、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旨為廣大研究者提供豐厚的土家族口述史料,為少數民族口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索出更富有成效的策略。

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和民族中,口述是人們傳播歷史、文化和推動文明的主要方式。無論是國外的《吉爾伽美什》還是中國的《史記》《春秋》的采風內容等,都是先經過口述、后利用文字編寫而成的,口述史料的價值曾備受推崇。

但隨著德國蘭克學派的興起,文字書寫的資料被看作最可信的歷史記錄;中國清朝的乾嘉學派也因政治壓力被迫轉向考據學,長期鉆研文字史料,講究“口說無憑”,使口述史料一度備受冷落。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錄音設備的發明與使用,文字一統天下的局面被逐漸打破,口述史料作為彌補文字和實物史料記錄不足的優勢重新得到了重視。

19世紀70年代,美國班克羅夫特圖書館開拓性地對口述史料開展了研究工作,成為現代圖書館采集、收藏與傳播口述史料的先行者。1938年,艾倫·內文斯(Allan Nevis)提出:“應該建立一個組織,系統地收集、記錄口頭傳統和著名美國人士的回憶。”他于1948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創建了口述史研究室,開創了基于精英人物的口述訪談模式,標志著現代口述史學的建立,也使美國口述歷史研究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英國史學界掀起了“自下而上”的撰史運動,口述史界開始關注弱勢和邊緣群體,口述歷史研究的范圍開始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1984年,《口述史學:跨學科文集》由美國口述歷史協會出版,該書在整個口述史學界產生了非常顯著的影響。隨后,萊斯利·凱倫等在民族研究中也應用了口述史學,出版了著作《失去的故事:猶他州的少數民族口述史》(Leslie Karen,1996)。90年代后,世界各國開始將口述史料數字化作為發展互聯網文化信息資源的主要策略。紐約圖書館將珍貴的猶太文化口述史料抄本數字化,并在線發布了部分抄本(Duke,2014),英國國家圖書館也建立了“口述史料資源庫”。歐美許多國家和地區對口述歷史研究非常重視,產生了大量口述史料。在亞洲,新加坡、日本等國以及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的口述歷史研究起步較早,成果相當豐碩。這些都為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研究提供了啟發和參考。

雖然我國很早就有使用口述史料的傳統,如漢代司馬遷作《史記》時就通過訪談收集口述史料,但近代以來囿于各種原因,國內口述歷史研究一直處于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后,口述史學闖入國人視野,《張學良世紀傳奇:口述實錄》《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等口述史著作陸續出版。進入21世紀,隨著圖書館對文獻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強,部分學者把目光投向這一領域,他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國外口述歷史,代表作有《美國總統圖書館的口述歷史收藏》(楊祥銀,2000)、《國外口述歷史資源采集流程的共性對我國圖書館的啟示——以James Gleeson和唐德剛的采訪實踐為例》(蔡屏,2011)、《口述資料采集與收藏的先行者——美國班克羅夫特圖書館》(王子舟、尹培麗,2013)、《美國圖書館口述歷史服務特點及啟示》(陳方銳,2018)、《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圖書館口述歷史工作研究》(吳振寰、韓玲、鐘源,2019)等。

其二,圖書館口述史料研究的意義,代表作有《值得填補的空白——談圖書館的口述史料資源》(左皓劼、張濤,2007)、《口述歷史——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新探索》(李乃冰,2008)、《口述歷史:地方文獻工作之新視野與新拓展——以浙江圖書館為例》(劉杭,2010)、《口述資料收藏——圖書館的新領地》(尹培麗,2013)、《口述歷史對圖書館史研究的意義探討》(馮云,2015)等。

其三,口述歷史理論,主要集中研究口述史料開發與收藏,如:陳俊華、喬菊英、葉錦青與李瑛等分析了當前國內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工作面臨的困難,探討了各自圖書館開發和收藏口述史料應關注和把握的重點環節;李乃冰、鄭松輝、張曉紅、趙惠、馮光敏等從圖書館在口述資源建設中的意義與原則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其四,口述歷史實證研究,如:2012年,國家圖書館以傳統文化遺產、現當代重大事件、各領域重要人物為專題,啟動了“中國記憶”項目,為國家保存記憶資源;2013年,中華女子學院圖書館開始收集、整理與保存中國婦女的口述史,并定期開展以“婦女口述歷史”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2014年10月,湖南圖書館主辦“圖書館與口述歷史及地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對湖南抗戰老兵口述歷史進行了記錄,等等。

具體到土家族口述史料研究,目前只有部分學者零星關注,如:王文章、金萱等為推動經濟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土家族西蘭卡普的傳人進行了調查,出版了《西蘭卡普的傳人 土家織錦大師和傳承人口述史》(2010);彭燕、田進婷通過對土家族民間工藝傳承人的口述訪談,撰寫了論文《土家族滴水牙床的傳統技藝與文化蘊含——基于傳承人陶代榮的研究》(彭燕、田進婷,2012)與《湘西土家族傳統民居營建儀式與技藝——基于彭善堯師傅的訪談》(彭燕,2013);劉德紅、曹佳等提出土家族口述醫藥史料有利于土家族醫藥的發展,通過對巴東縣土家族的調查,了解到其保存現狀,提出了保護與傳承的建議,并撰寫論文《湖北巴東土家族口述醫藥文獻調查分析》(2014)。

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我國圖書館口述歷史研究體系主要集中在重大事件、各領域重要人物與圖書館開展口述歷史研究的意義與策略等方面,對少數民族尤其是土家族口述歷史則涉及不多。口述歷史在國際學術界受到高度重視,就是因為它在復原歷史文化方面有其他史料所無法替代的價值。一些歷史文化由于各種原因沒有留下記載,要了解事實真相,只有對當事人或知情人進行口述訪談,獲取口述史料以供人們利用,否則將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從圖書館學、口述史學、民族學等方面,多角度地深入開展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征編工作,建立科學、系統的研究機制,以提升圖書館在跨學科研究方面的能力。

土家族無文字,歷史、文化傳承一直依靠口傳心授,關于該民族各種記載形式的緣起都是經口述整理而成,與土家族口傳歷史文化相關的所有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均屬口述史料范疇。為此,傳統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征編與研究工作,從20世紀50年代土家族民族成分識別之時就已開始,各學者通過土家族人口傳心授,以歷史學、哲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土家族的歷史文化進行了挖掘與整理,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利用口述歷史研究方法對土家族口述史料進行征編起步較晚,研究力量也較為分散,其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相關研究論文

為了解國內學術界利用現代口述史對土家族口述史料進行相關研究的現狀,筆者于2018年3月19日登錄CNKI全文數據庫,選取“篇名”為檢索入口,以“土家族口述”為檢索詞,進行“學術期刊”模糊檢索,共獲相關學術論文13篇。

(1)從圖書館、文化與民族等學科角度撰寫相關論文6篇:《西部口述歷史文獻資源的開發與永久性保存機制研究——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彭燕,2010)、《武陵山區土家族口述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搶救研究》(彭燕,2011)、《少數民族口述歷史的挖掘與數字化保存模式研究——以武陵山區土家族為例》(彭燕、朱慧玲,2012)、《原生態文化視野下少數民族口述史料的保護研究——以土家族為例》(彭燕、盧云,2017)、《針尖上的技藝:土家族挑花傳承人余愛群口述訪談》(彭燕,2017)、《口述歷史在土家族挑花研究中的應用——以吉首大學圖書館的實踐為例》(彭燕、余弦、李良嘉,2017)。

(2)從音樂舞蹈學科角度撰寫論文3篇:《民族音樂“口述史”實存分析——基于土家族土司音樂研究》(熊曉輝,2014)、《“口述史”在民族音樂發展中的歷史與邏輯——基于土家族土司音樂研究》(熊曉輝,2014)、《從小會計到土家族民間音樂大師——田隆信口述訪談錄》(葉顥、陳廷亮、陳奧琳,2015)。

(3)從中醫、文學、美術與體育學科角度各撰文1篇:《湖北巴東土家族口述醫藥文獻調查分析》(劉德紅、曹佳等,2014)、《論土家族形象的審美建構——以湘西土家族口述作品為例》(陳素娥,2009)、《鄂西土家織錦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檔案建立探析》(李祎、龍則靈,2016)、《民間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基于土家余門拳傳承人口述史研究》(丁永鵬,2017)。

2.相關研究著作

為了解土家族現代口述史研究著作的出版情況,筆者于2018年3月27日登錄讀秀中文學術網,分別以“土家族口述”、“口傳”、“口承”、“口碑”等為檢索詞進行圖書書名搜索,只檢索到相關中文圖書4部,《土家族口承文化哲學研究》(蕭洪恩,1999)、《民間口傳文學的珍貴遺產——重慶土家族民歌》(黃潔等,2004)、《西蘭卡普的傳人 土家織錦大師和傳承人口述史》(王文章主編、金萱整理,2010)、《從土家族走出的藥物化學家——彭司勛口述自傳》(周雷鳴訪問整理,2013)。

3.相關研究項目

2012年,湖北民族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金暉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武陵山土家族民間美術傳承人口述史研究”;2012年,三峽大學民族學院陳廷亮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土家族口述史研究”;2015年,彭燕主持了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明清以來土家族口述歷史的挖掘、整理與數字化保護研究”;2016年,彭燕主持了湖南省圖書館中青年人才庫重點課題“原生態文化視角下土家族女紅口述歷史的挖掘與保護研究”。

以上相關研究與成果為本書將口述歷史研究引入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征編工作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但存在的局限也顯而易見。

(1)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征集工作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處于初級的調查、訪談、記錄與整理階段,尚未進入系統整編、數字化和開發與利用的高級階段,沒有突出對土家族口述史料研究的意義與重點。

(2)目前,土家族口述史料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探討、資源建設與口述訪談等方面,對散佚民間或亟待搶救保護的口述史料關注不夠,缺乏深入系統的征集,使土家族很多瀕臨消失的口述史料未納入研究視野。

(3)為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各地目前都在大力倡導“共享工程”,但社會各界對土家族口述史料的保存與研究仍各自為政,沒有真正以一個中心來進行資源整合,遠未達到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共建共享。

(4)口述史料是承載土家族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但目前對土家族口述史料尚未進行系統的征集與整理,部分征集到的口述史料儲藏分散,保管不力,流失損壞嚴重。因此,亟須建立一個系統的保護體系,對這些瀕危史料展開有組織、有計劃的征編研究,將土家族瀕臨失傳的優秀口傳文化搶救、保護與傳承下來,這為本書研究留下了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征編研究的對象是土家族瀕臨消失的口述史料,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筆者認為這樣的表述還不夠完全。眾所周知,史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人類對歷史文化的認識和研究離不開史料。土家族無文字,口述史料是該民族史料的重要組成,也是土家族史料系統的一個重要子系統。

因此,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研究對象是土家族整個史料系統。研究土家族整個史料系統,不只是獨立地去研究單個的土家族口述史料,還要研究由土家族文字史料和實物史料等組成的有機整體,即土家族史料系統。所謂土家族史料系統,指人們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有組織地挖掘、征集、整理、編輯、保存、傳播、利用與開發土家族史料信息的全部過程,以及圍繞這些過程所進行的一切研究的總和。這種研究并不是獨立展開的,而是要從土家族的社會形態、歷史淵源和文化傳承等方面去挖掘土家族瀕臨消失的史料,闡釋與土家族社會變遷的關聯,從而體現口述史料在土家族社會研究中的作用與地位。

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研究不是靜止地去研究土家族史料系統,而是要將其看成一個逐步消失的動態進程。這種研究不僅包括現階段用口述歷史等方法挖掘土家族口述史料,還包括征集歷史上人們利用口述,用文字、銘刻或實物等承載、記錄、整理而形成的各類瀕臨消失的土家族史料。一份完整的土家族口述史料應包括該份史料的形成過程,因為只有尊重歷史事實,厘清造成土家族口述史料瀕危和影響土家族口傳文化傳承的諸多因素,才能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有利于更好地征編研究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為我國少數民族口述史料研究提供理論范式或實踐經驗,為其他國家少數民族口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探索出更富成效的方法。

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研究對象可以分為三個不同層次:(1)宏觀研究,以整個土家族史料系統為研究對象,包括土家族文獻史料的數量規模、傳播速度、總體布局、宣傳評價、組織管理、社會作用與發展規律等。(2)中觀研究,以土家族不同類型史料為研究對象,如土家族的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歷史資料等,它們各具特色、任務、組織架構、管理模式和發展歷程等,都亟需分類歸納研究。(3)微觀研究,以某一土家族口述史料為對象,包括具體口述史料的征集、整理、編輯、保存、共享與傳播等。如2017年我們以土家族挑花口述史料為征集對象,對挑花傳承人進行了口述訪談,獲取了珍貴的第一手土家族挑花口述史料,通過整理、詮釋并撰寫論文發表在學術期刊上,讓更多人了解與關注土家族瀕危的挑花技藝,使其口述史料得到有效利用與共享。

土家族口述史料以土家族瀕于消失的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歷史資料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的類型、特征、價值、起源、形成、變遷,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工作的基本方法、數字化保護、開發利用及口述歷史研究方法的運用。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研究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征編對象、內容、任務、路徑、方法和學科體系,探究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征編的現實意義、時代特征以及與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傳承發展之間的關聯,使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有自己的理論研究體系,以促進少數民族口述歷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規劃。

(2)研究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形成與發展歷史,調查與解析土家族口述史料與其他民族的歷史、政治、經濟與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相互關系,從而了解土家族口述史料形成、發展與瀕危的嬗變過程,厘清土家族口述史料的研究與收集現狀,為積累征集、保存、開發與利用土家族口述史料提供指引途徑與實踐依據。

(3)研究土家族口述史料的性質與組成,不僅要探究土家族某一口述史料的實質與格局,還要從整體上研究土家族口述史料如何分類征集、整理、編目與數字化保護等,使人們能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更好地研究和利用土家族口述史料,從而將土家族瀕危的口傳文化搶救、保護與傳承下來。

(4)研究土家族的歷史淵源與文化概況,探討土家族口傳文化的功能、變遷、保護與傳承,揭示土家族口述史料與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形成、發展和變遷的內在關聯,闡述土家族口述史料的研究構想與征編措施,以期探索出系統的土家族口述歷史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為其他少數民族相關工作提供理論或實踐范式。

(5)研究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征集、整理、編目、保存與利用,不僅要對前人搜集和整理的土家族史料進行征集,還要對其發展歷史、研究方法與學科滲透狀況加以考察與解析。總結前人研究與利用土家族口述史料的成功經驗,揭示土家族口述史料的收藏與各學科研究現狀,力求探索出一套新的研究路徑與對策,為土家族口述史料數字化建設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我們開展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研究這項工作的目的和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搶救與保護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

通過對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征編研究,不僅能從圖書館學、口述史學、民族學等學科建設的高度對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的產生演變、本質屬性、發展規律、類別特征、價值功能等進行深入探究,還可以利用口述歷史研究方法對土家族瀕危優秀口傳文化的知情人、傳承人等進行搶救性口述訪談,獲取受訪人的親歷、親聞或對特定事件的觀點與經驗,并對訪談內容進行整理與詮釋,以鮮活的口述史料還原土家族口傳文化的歷史原貌,進而全面揭示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研究的重要性和利用價值,極大豐富與拓展各學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以喚起社會各界對無文字少數民族口傳文化的關注,從而加大各學科對少數民族口述史料的整體探索研究,以更好地搶救與傳承土家族瀕臨消失的口傳文化。

2.實現少數民族口述史料研究的系統化

少數民族口述史作為史學研究的一個特殊領域,因我國口述史研究起步較晚,各地少數民族史料管理與研究機構對少數民族口述史料的征集、整理與保存等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借鑒先進經驗,制定規范的研究制度,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來征集少數民族瀕臨消失的口述史料,是當前學術界在理論與實踐上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在研究少數民族口述史這個大框架中,本書將土家族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剝離出來進行個案研究,正是為了適應我國少數民族口述史料征集的迫切需要。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研究將總結各少數民族口述史料收集整理的相關經驗,借鑒少數民族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根據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套集民族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分類編目與永久性保存于一體的有效體系。這將極大促進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征編工作,對實現我國少數民族口述史料研究的系統化、規范化等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3.建設與完善民族地區圖書館特色資源

口述史料不僅是史料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是獲取無文字民族信息資源的重要來源,其學術研究和利用價值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今各圖書館、機構和個人等收藏的口述史料形式各異、數量繁多,但很多未對其進行系統的分類整理,收集的口述史料以公開出版物為主,但對散佚民間的口述史料與信息資源缺乏系統征集,且部分征集到的口述史料也大多散存各處,以單位和個人各自為政收藏,沒有真正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這些都極大地限制了社會各界對民族口述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本書不僅向人們展示土家族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口傳文化,闡述如何利用口述歷史方法搶救與保存土家族瀕臨消失的口述資源,還從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的視角系統探究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征集整理、分類編目、數字化保護、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等問題,并創新提出研究方法與構想,旨在為土家族口傳文化研究、區域經濟建設和文化旅游發展等提供獨特而豐厚的信息資源,為建設與完善民族地區圖書館特色資源探索出更富有成效的策略。

研究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的征編問題,必須充分了解和考慮土家族歷史文化的演變與現狀。本書在進行征編研究時緊密圍繞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口述史和口述史料等關鍵點,將口述史料征集、整理、編輯、保護與利用作為研究的核心。首先是建立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的理論研究體系,分析探討研究的對象與內容、目的與意義、現狀與方法、難點與創新等問題;其次,梳理土家族歷史、文化與口述史料的起源及變遷,總結前人相關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對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和散佚于民間的口述史料進行系統挖掘、征集、整理與編目研究;再次,對征集到的土家族口述史料進行數字化保護和研究;最后,深入探究土家族口述史料開發與利用的意義、原則與方法,旨在為土家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提供豐厚的信息資源,助力民族地區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

在對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征編研究過程中,我們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圖書館、檔案館、中國知網等處查閱、鑒別、梳理與本項目相關的中外文獻史料,并借鑒民族學、口述史學、人類學與圖書館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對散佚于民間的土家族著作、研究報告、手稿、實物與口傳信息資源等進行廣泛征集與整編,力求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方法上有新突破。

(2)田野調查法。“欲知山中事,去問打柴人”是對田野調查形象的概述。在研究過程中,筆者深入湖南、湖北、重慶等土家族聚居區尤其是土家山寨,對當地土家族口述史料收藏與研究情況和口傳文化傳承現狀等進行田野調查,并根據研究的需要,采用采訪、問卷、訪談、統計等手段,對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與口傳文化進行了搶救性征集與保護研究。

(3)口述歷史研究法。采用結構式訪談和無結構式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圍繞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的特征、溯源、演變與現狀等內容,對其文化傳承人、知情人等進行口述訪談。通過深入交談、平等互動、用心傾聽等方式,探究受訪者的生活史與社會背景,力求對所研究的主題或內容進行全面了解、征集、詮釋與再現,以彌補其他史料記載的不足,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

(4)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現代統計學中一種定性而實用的分析方法,能使復雜的研究內容簡單化,并保持其原有的信息量。用因素分析法探究土家族口述史料在社會發展中所表現的外部特征和與口傳文化的內在聯系,并進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處理,從而針對瀕臨消失的口述史料進行理性與綜合的思維分析,提出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研究的策略。

(5)數字化研究法。運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全面介入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征集與整編,對征編好的口述史料進行數字化轉換與復原,再將形成的數字資源進行元數據標引著錄與保存。利用虛擬現實與多媒體等技術,建立土家族口述史料數據庫,為土家族口述史料提供便捷、智能和大容量的存儲空間與共享平臺,以滿足研究者對其開發利用的需求。

圖書館作為文化信息資源收藏和傳播的中心,對土家族瀕危口述史料進行規范化征編是建設圖書館特色資源、拓寬信息服務和保護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的重要途徑,但筆者在征編研究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征集難度大。土家族世代居住在湘、鄂、渝、黔毗連的武陵山片區,其經濟、文化和教育發展極不平衡,屬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在外來文化和現代技術的強勢沖擊下,土家族口傳文化正遭受著嚴重的侵蝕與破壞,很多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而現存的一些瀕危口傳文化大多散佚于崇山峻嶺、溝壑縱橫、交通不便的偏遠土家山寨,要征集土家族口述歷史資料,必須深入實地進行田野調查與口述訪談,不僅工作量大、任務重,還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

(2)史料分布廣。武陵山片區地域廣闊,轄71個縣(市、區),全面征集土家族口述史料的任務十分艱巨。不僅要與武陵山片區各級相關單位(機構)、土家族研究專家及學者聯系、協調,爭取他們的大力支持與史料捐贈,還需要深入土家族聚居區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問卷調查與口述歷史等相關研究,并對散佚于民間的土家族著作、族譜、手稿和實物等口述史料進行廣泛征集與整編,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3)征編無借鑒。我國少數民族口述歷史研究起步較晚,對其口述史料進行征編還是一個新興領域,不僅在技術、人才、資金、設備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而且相關的學術成果不多,缺乏科學、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切合實際的工作實踐來指導研究。因此,在進行土家族口述史料征集、整編、數字化保護與開發利用等實際工作時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另外,口述史料編目比普通史料編目更為復雜,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編目規則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口述史料的檢索與利用。如何通過標準化的編目向用戶展示完整的口述史料、實現口述資源的共享,已成為國內外編目工作亟待解決的難題。基于此,筆者在深入研究和遵循《國際標準書目著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非書資料著錄規則》《特種類型出版物著錄》等著錄原則與格式的同時,根據土家族口述史料的特征,提出其編目的方法并進行統一、規范的著錄。

本書對學術界所忽視的土家族口述史料進行規范化征編研究,并以口述史料為窗口透視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的變遷,這對把土家族優秀的文化資源轉化成發展優勢和經濟優勢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其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載體的創新。系統地將有關土家族歷史文化的圖書、期刊、手稿和實物等列為口述史料范疇進行征編;對土家族瀕臨失傳的口傳文化及信息資源進行搶救性挖掘與口述歷史研究;對現存土家族瀕危文化活動或表演中的圖片、音視頻、口述資料等進行全面征編研究,并對這些瀕危口述史料進行整合、分析與共享,使本書研究體系更客觀、更完整。

(2)內容的創新。以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為例,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相關口述歷史特別是口述史料征編工作的理論方法與成功經驗,結合吉首大學圖書館對土家族口述歷史研究工作的前期探索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首次在理論上系統提出了土家族口述史料征集、整理、編目、保護、開發與利用的策略及方法,首次全面對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展開了口述歷史實踐研究,并建立了首個土家族口述史料數據庫,對土家族口述史料進行保存、共享與傳播,使本書在民族口述史料征編與口述歷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3)方法的創新。運用口述史學、圖書館學、人類學、民族學與生態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通過口述史料征編與田野調查互證,考古與歷史分析及文化生態保護相結合,采用系統的、多學科、多層次的方法,創新構建了土家族口述史料征集、編目與數字化保護體系,以及口述史料和口傳文化在當代及未來開發與利用的策略和方法,為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和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與共享增添了新的亮點,為土家族瀕危口傳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使本書研究成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得到提升。

土家族口述史料征編工作不僅是一項開創性研究,更是一項持續性研究,相關的研究思路、研究體系、研究流程和研究方法將在實踐中逐步成熟與完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乳源| 鞍山市| 忻州市| 高碑店市| 探索| 勃利县| 建阳市| 集安市| 蒙自县| 曲阳县| 沅陵县| 湖北省| 台南县| 察哈| 福安市| 柳林县| 益阳市| 焦作市| 襄樊市| 桃园县| 抚州市| 广安市| 鄢陵县| 迁西县| 喀喇| 南通市| 鸡西市| 淳化县| 金沙县| 文化| 汤原县| 大埔区| 酒泉市| 拜城县| 滦平县| 石家庄市| 鹤壁市| 宝兴县| 建平县| 林周县|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