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武漢三鎮內部空間格局的差異化形態

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后,武漢三鎮鼎立的空間格局初步形成。武昌、漢陽、漢口因政治、軍事、經濟、交通等促進和支撐城市發展的要素相異,在城市內部空間格局上走上了不同的發展之路,遂出現了顯著的差異化形態,呈現出彼此迥異的城市空間意象。

武昌,地處長江南岸,“依阻湖山”,“襟山帶江”,蛇山橫貫東西,將古城一分為二而成南北兩個部分,域內多湖泊與低地殘丘,是為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便是控制荊、湘,控御東南的軍政要沖。[32]自武昌建城始,城區拓展和內部空間布局,便結合了山川地理環境、軍政要素和傳統的建城理念與風水思想,并賦予武昌城市空間禮制秩序,到明代形成了“雙層丁字空間結構”、功能分區明顯的城市分布格局。[33]

武昌城經過明前中期的發展,到嘉靖時期,城池內外形成了長街、前街、后街、西街、水陸街、十字街、河街、草埠街等8條主街。[34]在這些主街兩旁分布著眾多的官署衙門、民居、商業活動場所和小巷。例如,長街在布政司前,前街、后街“俱在縣前”,河街在縣衙西漢陽門外濱江沿岸等。[35]這些街巷使明代武昌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按功能分布的格局。

武昌作為明代湖廣行省的省城和地方政治、軍事、文教中心,城內匯聚了數量較多的省、府、縣等各個層級的府署衙門,建構起了“一種其它朝代少有的從京師到地方的多重皇權結構”。[36]同時,武昌城內還有明朝宗室楚王建藩的府邸——楚王府。作為地方政治管理中心的各級官府衙門和楚王府便成為武昌城市空間布局的核心。首先,楚王府占據著整個城市的核心位置,前臨武昌城正南北中軸線大朝街(今復興門),直抵望山門,形成以楚王府為中心的“丁”字結構;長街則由北向南穿過蛇山,直抵湖廣布政使司衙門,亦形成一個丁字結構,但在整個城市空間布局上顯然是“服從”于楚王府的。以這兩個丁字結構為城市空間節點,各級、各類官府衙署以王府為核心分列前后左右。[37]總督、巡撫、布政司、都司、按察使司、總府、武昌府、府學、武昌衛等衙門被有意安排于楚王府右側漢陽門至文昌門內長街;長史司及眾郡王府則位列王府左側大東門之內(見圖2)。這便是人們所描繪的“楚宗藩奠廠中,鎮撫總巡,屏翰諸司,環布闕左右”的府衙分布格局的城市意象。楚王府和長街亦因此承擔了武昌城最重要的政治功能,即人們常說的中國傳統城市的“衙署區”。[38]

圖2 會城武昌各衙門分布

資料來源:嘉靖《湖廣圖經志書》卷1《司志總圖》,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第7頁。

城南(蛇山以南城區)是百貨俱集的商業區,水陸街、河街、十字街以及城北的草埠街亦是店鋪林立之區。城外黃鵠磯、鸚鵡洲下之黃金浦以及白楊浦因是“商賈聚泊”、“泊舟之所”或“商旅得避風濤之險”的港埠而成商業繁盛所在。[39]這些區域是明代武昌城的商業區。

城北螃蟹岬、花園山和胭脂山三山大體呈東西走向,似“川”字形態,且與眾街巷平列,萬家民居櫛比鱗次,分布其間,人口麇集。城南大朝街西側至西城垣以及街道東側所臨長湖一帶,亦是房屋櫛比,人口密集,是為武昌城的主要居民區。[40]

城內西北之鳳凰山、黃鵠山一帶因風景秀麗雅致,明代貢院、府學、縣學府以及芹南書院、東山書院等文教機構建于其中或附近,[41]形成了武昌最早的文化區。[42]

漢陽“東南臨大江、西北跨鳳棲”,城市規模較小,其城周僅“四里有奇”,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相對簡單,因“朝元門(北門)旋塞”,[43]城市街巷肌理亦呈典型的丁字形:南紀門南北向正街為城市中軸線,北抵漢陽府署,南通南紀門;府署背依鳳棲山,府署前為顯正街,橫貫東西,連通朝宗、鳳山二門;十字街設鼓樓一座,沿鼓樓向東、西延伸成顯正街,越西門因商而興發展為西大街,與顯正街相連。各軍政機構分列于鼓樓東西兩側之顯正街上。[44]顯正街北側分布著漢陽府、漢陽縣兩級行政機構,形成了以漢陽府署為中心的分布形態,其左右依次分列著漢陽縣衙、儒學學宮、武昌道、城隍廟以及分司衙門等衙署(見圖3)。

圖3 漢陽府、縣各衙門分布

資料來源:嘉靖《漢陽府志》卷1《漢陽縣圖》,上海古籍書店,1963年影印本,第6頁。

武昌、漢陽兩城因是地方官府衙門集中所在,是封建王朝在地方的代表和象征,所以城市規劃建筑一般嚴格按照封建禮制、規制建設。因此,城內街道多呈方格網狀形態,且有通向城門的主街,城市內部空間布局整體感較強,主要政治、文化類建筑具有明顯的軸線配置關系,以突出城市的政治性功能。城市的核心區域為衙署、鐘鼓樓或學宮等官方建筑的布局場所;核心區以外的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樓亭閣、寺觀廟宇、商肆店鋪、地方大族府第等,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背面的閭巷之中。[45]

漢口城市空間肌理的形成和演化則與武昌、漢陽傳統禮制城市有著顯著的區別。它的城市格局完全是在水運碼頭和商業興盛帶動下形成的,因中國傳統城市規劃建設禮制的缺失,帶有明顯的經濟自發性傾向。漢口從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并以之為基礎形成商業街衢,進而形成城市的街巷肌理和空間格局,具有典型的市鎮特征。

漢口城市格局形成的基礎是濱河碼頭。《夏口縣志》云:“鄂中物產最饒之區,推襄河兩岸。故當開辟市場之始,即定于襄河沿岸一帶。蓋一以扼上游之津要,一以便商船停泊避風濤之險。”[46]漢水改道后,漢水北岸一帶高地突出,且四面環水,利于商船停泊。于是漢口沿漢水一帶岸線自西向東,因明代長江航運的發展、推動,商民集聚由上至下形成了諸多碼頭,有“八碼頭”之說。[47]數量眾多的碼頭沿漢水北岸由上而下一字排開,便利了商民的居住、生活起居和貨物的轉輸,通過“市場經濟”這只無形的手,決定了碼頭生活的形態和軌跡。房屋以航運和碼頭為導向,在兼顧自然地理條件的同時,大致沿漢水岸線綿延而下,呈線形上下拓展,道路亦因循房屋布局而形成與漢水河道大致平行的河街。[48]

隨著漢口成為明代湖廣漕糧“交兌水次”,商業更趨繁盛。[49]原有的漢水港埠空間無法容納更多的經濟發展要素,于是漢口街巷遂由漢水向北面腹地拓展新的空間,由河街發展到正街、夾街。明末,袁公堤的修筑緩解了漢口水患,同時逐漸因人口聚集、“筑屋居住”發展為商業繁榮的長堤街。[50]這幾條大致與漢水平行的街道便形成了明代漢口的主街。同時,由于漢口城市發展的核心是漢水沿河碼頭,城市的發展格局與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便與漢水建立起了須臾不可分的聯系。為了便于碼頭與幾條主街間的聯系,垂直于河道的縱向街巷遂因商事興盛而生。

上述因商業和航運而形成的“長街短巷”街衢肌理深刻地影響了明代漢口城市的發展格局,后世漢口的街道格局亦大抵如此。這也為漢口上窄下寬的“掃帚形”[51]城市空間結構的演進奠定了基礎,并給西方學者羅威廉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個城市沿著三條主要大道而建造,三條大道沿著長江——漢水的河岸線而彎曲;幾條較短的次要的大街和它們平行,許多通到岸邊的胡同小巷和這三條大道交叉”,形成“不整齊、不規則”卻“合乎實用”的“自然布局”,并與武昌、漢陽等“經過規劃、整整齊齊的方格的行政城市”形成了鮮明對照。[52]為管理漢口的社會生活,明政府在漢口設置了巡檢司,下設居仁、由義、循禮、大智四坊。于是漢口街巷格局又因行政設置增加了“坊”的內容,城市格局日趨復雜化。到明末漢口形成了前瀕漢水、后依袁公堤、上下約十五里的城市格局。[53]總之,漢口城市空間格局的初步形成及演化,是充分建立在追求商業位置最優和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的。這造成漢口的建筑物比相鄰的武昌和漢陽兩個行政中心城市密集得多,也彰顯了漢口作為市鎮的城市格局特征,并為清代漢口城市格局的繼續演化奠定了歷史地理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台县| 平泉县| 洛南县| 博客| 长泰县| 泾源县| 金华市| 贺兰县| 长乐市| 济阳县| 阆中市| 嘉义县| 电白县| 页游| 商河县| 仪征市| 蓬莱市| 祁门县| 临澧县| 洪湖市| 榕江县| 湾仔区| 青神县| 分宜县| 邹城市| 舞阳县| 上虞市| 长白| 河西区| 璧山县| 云安县| 砀山县| 兰坪| 绥阳县| 永福县| 龙南县| 台北市| 和政县| 黔江区| 定远县|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