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朱熹和王守仁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位巨人,朱學和王學是理學史上的兩座高峰。在此兩座“高峰”之間的思想演進過程是怎樣的,這一論題對于理解理學的發展,甚至對于探索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規律,都是很有意義的。至少,這應是理學史研究中一個不能缺少的環節。

具體言之,中國古代思想發展至唐宋之際,思辨哲學漸成主流,諸多理學范疇逐漸形成。至南宋,朱熹集理學之大成,把理學發展推向高峰。而元末以后,朱學雖被尊為官學,但至明中葉,思想界的主流卻轉向王學,從而形成了理學史上的又一個發展高峰。20世紀以來的思想史、哲學史、學術史、理學史等研究,已經對這一時期的主要學派及主要人物進行了反復梳理,對他們的主要思想及主要特點進行了反復描述。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其一,為什么體系龐大的朱學在明中期以后被王學替代而失去了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其二,王學究竟與朱學有哪些差異而足以為當時的學界普遍接受?其三,王學對朱學是完全推翻并取而代之,還是某種批判地繼承?其四,如果是某種繼承,那么這一過程究竟是怎樣的?

第一個問題實際上是思想發展的規律問題。不過這個問題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很難在一篇論文或者一部專著中完整地回答,甚至不是某一個學科能夠單獨回答的。作為思想史研究,筆者所關心的是:從宋到明,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思想背景的變化提出了哪些新課題?后朱子時代的朱學何以不能解決這些問題而促使人們紛紛走向心學?這一演變過程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

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簡單說就是朱王異同的問題。當然,關于朱王異同已有不少專論。筆者思考的是:王學的哪些特點使其較朱學更好地回答了當時的學術問題?王學足以取代朱學的優勢究竟是什么?王學與朱學之差異,哪些是針鋒相對的,哪些是僅僅視角不同,哪些又是名異實同的?王學對朱學繼承了什么又改變了什么?王學與朱學的內在聯系究竟是怎樣的?

最后一個問題,實際上是從朱學到王學的發展脈絡問題。當然,關于此問題亦有許多討論。筆者所關注的是:朱學思想內部是否有心學的萌芽?朱學思想在后學中有哪些被繼承了,有哪些被改變了,又有哪些被淡化了?朱學與陸學的哪些成分或明或暗地寄于王學思想中?哪些人物的哪些思想給王學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源?元代理學與明初理學在王學形成的歷史過程中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王學是如何通過發難朱學末流(或朱學官學)從而挽救了理學并將其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以上問題都關乎朱學與王學的異同與轉承,是理學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課題。本書以此為寫作旨趣,對從朱學到王學的演進過程進行梳理和分析。

本書旨在考察理學從朱學到王學的發展脈絡。但是這個問題又過于龐大。一是線索多。時代線索、范疇線索、學派線索、人物線索等交織在一起,給本書規模的控制和結構設計帶來很大難度。二是資料多。朱熹、陸九淵和王守仁的著述本已十分豐富,再加上朱王之間近二十位主要理學人物的著述,資料的查閱量難以想象。三是問題多。本書希望對朱王期間的理學發展進行較為系統的考察,盡管有不少先行研究,但仍有大量問題需要認真思考和回答。以一部博士學位論文的規模,無法解決此“三多”難題。比較現實的解決方案是尋找合適的角度和適當的論題,縮小研究規模,通過對一些典型問題的考察,窺見朱王間理學發展的大致脈絡。依此思路,本書將以異同分析為出發點,以主要范疇為切入點,集中精力分析關鍵問題和重點人物,避免面面俱到和過多地堆砌資料。

具體言之,首先,異同分析是本書的基本出發點。異同是指朱陸異同和朱王異同。以這些主要異同點為基礎,考察朱王之間若干人物的有關觀點,從而發現思想觀念的演進軌跡,這便是脈絡分析。脈絡問題實際上仍是思想異同問題,即前后人物思想變化的特點和總體情形。

其次,范疇分析是本書的切入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思想的異同其實就是不同人物對思想范疇理解的異同,思想發展的脈絡就是人們對思想范疇的認識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脈絡。此外,后人對這段思想史認識上的種種分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諸范疇的理解的不同造成的。因此,本書將以范疇分析為切入點,嘗試對這段理學史進行梳理。

理學范疇有很多,如理、氣、道、器、太極、陰陽、事、物、心、性、情、中、和、私、欲、知、行、格、致、靜、敬等。筆者認為,理、心、性、知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四個范疇。“理”無疑是理學史研究最核心的范疇,也是理學家們的共同范疇。朱、陸、王三者的差別,無疑與對“理”的認識不同有關。此外,“性”“心”“知”分別是朱學、陸學和王學的關鍵范疇。從“理”到“性”到“心”到“知”,恰恰是朱王間理學家的學術視野從外在的宇宙論向主體的認識論轉變的過程。當然,其他范疇不能說不重要,只是說范疇的重要性是有等次的,而且許多范疇都可以歸屬于這四個范疇。

此外,任何思想都是通過具體人物表現出來的。從朱熹到王守仁之間的人物有很多。本書關注較多的是楊簡、陳淳、真德秀、魏了翁、許衡、吳澄、鄭玉、方孝孺、薛瑄、吳與弼、陳獻章、胡居仁等人,其他人物也有談及。當然,對這些中間人物進行考察的目的是厘清思想發展的脈絡,是過程性的,因此本書未對這些人物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只是對他們與朱陸及朱王異同點有關的觀點進行了考察。

朱學、陸學與王學的關系是復雜的,不能簡單將其分列為兩個陣營。其他過渡人物的學派性,也是更多體現在思想的傾向性上,而不一定是完全對立的關系。當然,將王學視為與朱學一脈相承的合一關系,也是有失偏頗的。正確的態度是將從朱學到王學的發展視為一個辯證的過程,即為適應社會環境而形成的一個不斷否定的過程。

思想的演進是適應時代環境變化的結果,不同學派對時代問題也會做出不同的響應,出現不同的學術觀點。當然,探索人類意識的發展規律不是一個學科能夠承擔的任務,還需要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學、文化人類學等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而不同學科也能從各自的角度給出不同的答案。作為思想史學科所要探索的規律,主要是指思想發展與社會基礎之間的關系。筆者同時也認為,社會基礎對思想意識的作用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其間也存在大量尚未解決的理論問題。本書著重關注的是:從朱子時代到陽明時代,社會政治背景發生了哪些變化?從朱學到王學的思想發展趨勢是什么?這一發展趨勢與時代背景的變化具有怎樣的聯系?這些問題,也可以歸結為有關思想發展動因的問題。不過,本書的重點還是在于以范疇為切入點進行比較及脈絡分析。為了避免規模過大、頭緒過多、顧此失彼,本書在這方面沒有進行考據式的論證,而是直接以前人的相關成果為基礎。

當然,社會思潮的形成原因是復雜的,不僅有社會背景和政治背景的因素,還有當時學術界的總體狀況、思想發展的自身慣性等因素。某一具體思想意識的形成,往往是各方力量合力的結果。當然,學術的“與時俱進”是總趨勢,其他因素更多表現為促進還是阻礙,但不會完全顛倒這一發展的總趨勢。歷史與邏輯終歸是會統一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拉木县| 偏关县| 霍山县| 江阴市| 电白县| 南江县| 英超| 贡觉县| 和田市| 马公市| 阿坝县| 龙里县| 简阳市| 宜黄县| 三河市| 温宿县| 巴东县| 通化县| 安龙县| 弋阳县| 永登县| 西峡县| 康保县| 平潭县| 新源县| 崇礼县| 冕宁县| 汪清县| 株洲市| 隆林| 东明县| 和静县| 大名县| 固始县| 巴南区| 会泽县| 屏东市| 海兴县| 高淳县| 双鸭山市| 南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