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生命歷程事件與中老年健康作者名: 李曉敏 姜全保本章字數: 1783字更新時間: 2021-05-07 18:08:56
二 變量設置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和變量
本章使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2011年基線數據,該數據收集了10257個家戶信息,包含17708位受訪者。根據研究的需要,本研究刪除了缺少配偶信息、邏輯關系不合理及存在異常值的數據,保留只有一次婚姻經歷且年齡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最終在研究心理健康時納入已婚女性3362人,已婚男性3788人;在研究生理健康時納入已婚女性3504人,已婚男性3849人。
1.因變量
抑郁程度:在問卷中評價抑郁程度使用的是“流行病學研究用抑郁量表”簡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該簡表主要用于中老年人抑郁程度的測量和評定,詢問研究對象上周的感覺及行為,包括十項問題:“我因小事情而煩惱”“我在做事時很難集中精力”“我感到情緒低落”“我覺得做任何事情都很費勁”“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感到害怕”“我的睡眠不好”“我很愉快”“我感到孤獨”“我覺得我無法繼續我的生活”。每一問題提供4個選項:很少或根本沒有、不太多、有時或者有一半的時間、大多數的時間。對于負向的問題,比如“我因小事情而煩惱”“我睡眠不好”等問題,4個選項分別記為0、1、2、3分;對于正向問題如“我很愉快”“我對未來充滿希望”進行反向計分,記為3、2、1、0分。總分為0~30分,分值越大說明抑郁程度越高;分值越小,則抑郁程度越低。
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指標是對中老年人獨立應對日常生活以及活動能力的個體功能狀態測定的一項較好的指標。根據Katz’s ADL指標,生活自理能力通過吃飯、穿衣、室內活動、洗澡、上廁所、控制大小便6項活動能力指標來測量。在本研究中,對這六項活動被訪對象均回答沒有困難的為“生活自理能力健康”,一項或多項活動能力有困難的視為“生活自理能力缺損”。把生活自理能力變量處理為二分類變量,生活自理能力健康賦值為0,生活自理能力缺損賦值為1。
健康自評:健康自評信息是通過詢問被調查者“您覺得您的健康狀況怎樣”來獲取的,共有“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五個選項。調查問卷對健康自評這個問題提問了兩次,一次是在開始采訪時提問,另一次是在結束采訪時提問。本書使用結束時的健康自評結果,因為在結束采訪時,調查者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會有一個較清楚的認識,這時的結果可信度較高。本書將健康自評合并為二分類變量,將健康自評“很好、好”合并為良好,賦值為0;將健康自評“一般、不好、很不好”合并為一般和差,賦值為1。
2.自變量
婚姻匹配模式包括年齡匹配模式和教育匹配模式。年齡匹配模式使用夫妻年齡差表示,通過配偶的年齡減去被訪對象的年齡獲得,分為以下幾種模式:男女同歲模式(年齡差-1~1歲);“男小女大”模式;“男大女小”模式(包括男比女大1~5歲、男比女大6歲及以上)。
教育匹配模式使用夫妻受教育程度的差異來衡量,通過配偶的受教育程度減去被訪對象的受教育程度獲得。包括男高女低、男女相同、男低女高三種教育匹配模式。
3.控制變量
控制變量包括婚姻特征、個人生活習慣、青少年期特征及人口特征。婚姻特征包括初婚年齡和婚姻持續期,個人生活習慣包括是否吸煙、是否飲酒、是否參與社會活動,青少年期特征包括15歲之前健康狀況、16歲之前居住地(農村,城鎮),人口特征包括年齡、受教育程度、工作、個人收入、居住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以下簡稱“地區”)和戶口所在地(城市、農村,以下簡稱“戶口”),社會支持包括是否與子女同住和子女數量,主觀健康評價包括健康自評和生活滿意度,配偶特征包括配偶的抑郁程度、配偶是否參與社會活動、配偶的受教育程度、配偶的個人收入。
具體的變量定義和測量見表3-1。
表3-1 變量定義和測量
表3-1 變量定義和測量-續表
(二)研究方法
健康變量的測量使用了三個指標,一是抑郁程度,二是生活自理能力,三是健康自評。抑郁程度是連續型變量,因此建模時使用多元OLS回歸模型;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自評是二分類變量,因此在建立統計模型時使用的是Logistic模型。在分析過程中,首先對夫妻年齡匹配模式、教育匹配模式與中老年期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然后分性別對婚姻匹配模式與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在中國,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城市和農村的教育、衛生、經濟發展水平等都存在差異,而這些差異會影響城鄉之間婚育觀念和行為的差異;同時,不同的出生隊列、經歷的社會歷史事件不同,婚姻觀念和行為也會產生差異。因此本研究分城鄉樣本、分年齡組樣本建立統計模型進行回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