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秦漢易學

秦漢易學是先秦易學的延續和發展。《易經》在周初成書以后,易學隨之產生。春秋末年,孔子及各國史官的易學研究使《易經》成為宣傳道德訓教、詮釋天道變化的工具,易學便朝著哲理化、抽象化的方向迅速發展。戰國中后期,著名的《易傳》諸篇陸續問世,一個以陰陽學說為主要內容,以《易經》的框架結構為外在形式的思想體系最終建立起來。《易傳》作者以其百慮一致、殊途同歸的包容精神和超越意識,使《易傳》成為與九流十家比肩而立甚至超邁其上的一個獨立的思想流派。秦漢時期的許多重大思想理論問題,都可以在《易傳》中找到某種雛形或依據。

這一時期特別是漢代易學的發展,人物眾多,學派林立。其共同特點是重視《周易》本源的探討,從不同的學術角度,運用不同的學科方法和材料闡釋易學的象數問題,建立起象數體系,在易學史上形成了相對獨立的象數派易學。漢代易學的演變可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西漢易學,據《史記·儒林列傳》和《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傳《易》于商瞿,經六世傳于田何。漢興,田何又傳于楊何、周王孫、丁寬、服生,丁寬傳易于田王孫,田王孫又授易于施讎、孟喜、梁丘賀,于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其中,孟喜傳《易》于焦延壽,焦又影響京房,于是“易有京氏之學”[1]。西漢易學除儒家經學一系外,漢初諸子說《易》者不乏其人,或以陰陽五行論《易》,或援《易》以推闡黃老思想。東漢易學,據《后漢書·儒林傳》:“建武中,范升傳孟氏易,以授楊政,而陳元、鄭眾皆傳費氏易,其后馬融亦為其傳。融授鄭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傳》,自是費氏興,而京氏遂衰。”[2]東漢時期,孟、京易學業已衰落,但傳費氏易者,一般仍受到京氏易學和《易緯》的影響。東漢另有經師注釋《周易》,以馬融、鄭玄、荀爽三人為代表,漢末還有虞翻、王肅、魏伯陽等人。

秦漢易學,特別是漢代易學是古代易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形成了或以象數為主、或以義理為主的兩大流派,特別是象數學派解《易》的方法和學風惠澤后世。宋代邵雍、朱震等一大批象數學家紛紛涌現,開創圖書一派;清代漢學彌熾,惠棟作《易漢學》,張惠言撰《虞氏易》,極其推崇漢易象數學。漢代易學所形成的以卦氣論為中心的易學體系,不僅在易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中國學術史、思想史、哲學史和文化史有著深遠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奈曼旗| 江津市| 青神县| 平和县| 县级市| 赣榆县| 沙坪坝区| 屏东县| 铜山县| 梨树县| 石林| 鹿泉市| 阜平县| 宽城| 郴州市| 遂川县| 西丰县| 肥乡县| 阳朔县| 安吉县| 白城市| 宝兴县| 哈尔滨市| 枣强县| 西安市| 芜湖市| 澄迈县| 嘉兴市| 东乡族自治县| 皋兰县| 上蔡县| 屏东市| 乌拉特中旗| 双桥区| 青海省| 南宫市| 革吉县| 邵阳县| 娱乐| 辽阳县| 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