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尋甸縣脫貧攻堅的安排部署與主要特色

第一節 脫貧攻堅的安排部署

2014年以來,中共尋甸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新時代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指引,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任務,高位統籌謀劃,實施“四個百日會戰”,確定“七個一批”脫貧措施,從鎖定目標任務、制定時間表、細化任務圖,到全盤布局、全面發力,以最大的決心、最明確的思路、最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堅決打好新時代脫貧攻堅戰,確保決戰決勝。

一 學習貫徹新思想,確定脫貧攻堅“總綱領”

尋甸縣深入加強新時代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學習,促進理論指導脫貧攻堅新實踐,科學合理確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一)學習貫徹新思想,凝聚攻堅共識

全縣以黨的群眾路線、“三嚴三實”等系列活動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新時期關于扶貧開發的戰略思想[1][2][3]、視察云南時的重要講話[4]、對脫貧攻堅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深入學習貫徹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5]、東西部扶貧協作等會議和相關文件精神。通過學習,全縣各級各部門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上來,統一到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上來,實現全縣黨政領導、干部職工、基層群眾多層次思想的高度統一。

(二)落實上級部署,確立脫貧思路

尋甸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和省市關于脫貧攻堅的各項部署[6][7][8][9],結合全縣實際,編制完成《尋甸縣扶貧開發規劃(2016—2020年)》,制定出臺《關于舉全縣之力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確立了攻堅思路。即要始終堅持“一個統領”(以脫貧攻堅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凝聚“兩股力量”(政府主導和社會各界幫扶力量),緊盯“三個目標”(計劃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村貧困鄉鎮出列、貧困縣摘帽),抓好“四個環節”(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聚焦“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落實“七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務工增收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健康救助脫貧一批),向脫貧攻堅發起總攻。

(三)結合縣域實際,確定摘帽目標

結合尋甸縣發展現狀,通過多方論證,合理確定了脫貧攻堅目標,即通過實施精準扶貧攻堅計劃,確保到2017年底實現脫貧、摘帽、增收,到2020年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確定了脫貧攻堅的總目標和“時間表”。

二 聚焦目標任務,打響脫貧攻堅“八大戰役”

圍繞2017年貧困縣摘帽這一目標,尋甸縣繪制了脫貧攻堅“路線圖”,舉全縣之力,靠全民參與,實施四個“百日會戰”,全面打響脫貧攻堅“八大戰役”,向貧困發起總攻。

(一)打響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

在脫貧攻堅戰中,尋甸縣積極統籌省市下達的“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和全縣脫貧攻堅計劃,聚焦貧困地區“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6類區域,對符合易地扶貧搬遷條件且有搬遷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應搬盡搬”政策;對集中居住30戶以下、貧困發生率50%以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尚未達到脫貧出列條件的村莊實施整村搬遷工程;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統籌財政涉農資金、社會幫扶資金等各類資金資源,強化貧困地區搬遷群眾后續脫貧措施,加大產業扶持、轉移就業、生態扶貧、兜底保障等政策的落實力度,提高搬遷質量和增強脫貧效果,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10]

(二)打響產業就業攻堅戰

產業扶貧是解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是脫貧的必由之路[11][12][13],位居我國精準扶貧方略“五個一批”之首[14]。尋甸縣認真制定產業扶持實施辦法,明確“一帶一廊一圈一格局”產業發展布局,加快全縣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等工程建設,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在貧困村推進實施“菜單式”產業發展增收工作,確保每個貧困村有1~2個產業發展項目,有條件的貧困戶至少參與1個增收項目;推廣“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經營發展模式,培育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產業;開展“百企萬崗”入尋計劃和“百千萬”勞務輸出工程,全方位推動產業就業精準扶貧工作,讓更多貧困人口參與產業發展、就業創業,從而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可持續發展目標。

(三)打響生態扶貧攻堅戰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15]。尋甸縣積極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一江一海一區”生態補償全覆蓋。著力推進退耕還林、荒山造林、森林撫育管護、經濟林果提質增效、特色林產業等項目,通過支持造林大戶或組建造林合作社等措施,吸納貧困人口參與造林、撫育管護。實施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認真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加強貧困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農村“七改三清”(改路、改房、改水、改電、改圈、改廁、改灶,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工作,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公廁建設、鎮村集中供水等,使農村人居環境指標基本達標,到脫貧摘帽時實現貧困村“垃圾不落地、污水不亂流”,村容村貌干凈、整潔、有序。

(四)打響健康扶貧攻堅戰

在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中,“基本醫療有保障”是“三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健康扶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扶貧方式[16]。尋甸縣在實施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及時打響了健康扶貧攻堅戰,分類實施醫療救助,在減免費用、提高標準上下功夫,確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看得起病,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力爭貧困人口醫療保險覆蓋率、大病保險覆蓋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到100%;實施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優化醫療服務、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推行縣級公立醫院及16個鄉鎮(街道)衛生院開展“先診療、后付費”及“一站式”結算服務;確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

(五)打響教育扶貧攻堅戰

“義務教育有保障”同樣是“三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根本上說,教育扶貧是徹底穩定脫貧的重要推手[17]。為此,尋甸縣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積極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確保通過省市驗收和國家督導評估。全面落實控輟保學“雙線十人制”和承包責任制、動態歸零督導制,制定出臺《貧困學生資助實施方案》,積極落實高中以上(含高中)各項資助政策,通過職教托底就學等措施確保貧困戶初、高中畢業生不受貧困影響繼續接受相應階段教育;深入開展“千名志愿者幫扶萬名貧困學生”和“泛海基金”幫扶行動,分段實施教育幫扶,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零輟學”;積極動員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學生就讀職業院校,落實好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在中等職業學校就讀學生的補助政策,加大職業能力的培訓力度,提升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六)打響素質提升攻堅戰

尋甸縣認真完善社會幫扶制度,采取“一企幫一村”“一企幫多村”或“多企幫一村”的措施,帶動一批項目、帶強一批產業、帶活一批市場、帶建一批基礎設施,增強貧困村及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堅持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并重,每月常態化在全縣16個鄉鎮(街道)173個村(社區)開展駐村隊員和貧困戶面對面交流扶貧成效的“三講三評”活動。通過第一書記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員講幫扶情況,建檔立卡貧困戶講脫貧情況,干部群眾評第一書記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的扶貧成效、評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內生動力,講出了村莊生活變化、評議了支部先鋒作用、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全縣全面部署開展學文化、學技能,比就業、比創業、比貢獻的“兩學三比”活動,大力開展“推普攻堅”專項行動,提高村民的文化知識素養,增強生產生活、脫貧致富能力。加大就業培訓力度,根據建檔立卡人員的培訓意愿和就業需求,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擴大培訓工種,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七)打響農村危房改造攻堅戰

農村危房改造不僅是關系到廣大農村群眾的民生工程,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工程[18]。尋甸縣以解決貧困殘疾人安全穩固住房問題為重點,消滅全縣農村危房,按照“一戶一卡(表)、一戶一方案、一戶一承諾”的標準,結合實際制定《尋甸縣農村住房安全改造實施方案》《尋甸縣農村住房安全改造實施細則》,切實加大市縣農村危房改造投入力度,全面推進縣域存量危房改造工作,確保縣域內符合條件的C、D級危房改造全覆蓋,住房安全保障不漏一戶。

(八)打響貧困村脫貧振興攻堅戰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尋甸縣緊扣脫貧摘帽指標,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暢通路網,實施農村公路建設和通村道路硬化、路基改造工程,確保174個村(社區)的道路硬化率達100%。升級電網,研究制定電力扶貧實施方案,實施農網升級改造項目,確保村(社區)通10千伏以上的動力電覆蓋率達100%。聯通互聯網,力爭全縣174個村(社區)(含134個貧困村)及所在地學校和衛生室光纖網絡、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改造水網,實施“五小”(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壩、小水渠)水利工程建設,確保全縣174個村(社區)通自來水或飲水安全有保障,飲水水質符合農村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三 實行戰區作戰,建立脫貧攻堅“指揮部”

在這場傾盡全力的脫貧攻堅戰中,尋甸縣始終把黨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最前沿,強化黨建引領,建立嚴密的組織體系,確保各個戰役打得響、打得贏。

(一)統一指揮,戰區作戰

在縣級層面,成立由縣委書記和縣長擔任“雙組長”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和脫貧攻堅總指揮部,加強對脫貧摘帽工作的全程領導、全面統籌、全域跟蹤;成立由縣級分管領導分別擔任指揮長的12個縣脫貧攻堅行業分指揮部,確保縣委、縣政府班子成員人人肩上有責任、個個身上有任務。在鄉級層面,按照有固定機構編制、固定工作人員、固定辦公場所、固定工作經費的“四個固定”的要求,將16個鄉鎮(街道)劃分為16個戰區,派出所有縣級領導擔任指揮長、副指揮長,推進戰區工作,實行分指揮部和戰區指揮部“雙線”負責,形成上下聯動、條塊結合的脫貧攻堅作戰指揮體系。在村級層面,統籌“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和各級幫扶干部力量,以“六包六保”為主線,做到全縣貧困村和貧困戶包保全覆蓋。

(二)人人參與,萬人會戰

尋甸縣堅持舉全縣之力,靠全民參與,廣泛進行全民總動員,通過縣級領導包鄉、部門包村、科級領導包組、一般干部包戶,實現貧困鄉、村、組、戶幫扶全覆蓋。組織開展萬名干部“包村聯戶”“萬人會戰”活動,全縣47名縣級領導、1800名包村科級領導和11627名機關干部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進村入戶幫扶,896名駐村隊員真蹲實駐。全縣萬名黨員干部始終堅持下沉到村到戶開展工作,全面開展縣級領導率先垂范深入戰區指揮、科級干部以身作則深入村組駐村、幫扶干部深入群眾真情幫扶的“三深入”專項行動和補強精氣神、補齊臺賬材料、補準數據庫、補查問題戶、補全安居房、補缺收入賬,確保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六補一確保”工作。激發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破除“等、靠、要”思想,解決群眾精神貧困的難題。同時,以開展好扶貧戰略思想大學習、干部結對幫扶大走訪、扶貧政策大宣傳、貧困人口技能大培訓等活動為載體,動員全社會掀起聚力脫貧新高潮。

(三)定期研究,整體推進

組織實施脫貧攻堅“四個百日會戰”,將縣、鄉、村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進行細化,按月、按周制定下發脫貧攻堅任務清單,掛圖作戰、對賬銷號,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落實體系。建立每周召開脫貧攻堅工作例會制度,一方面傳達學習中央和省市精準脫貧相關會議、文件精神,另一方面及時研究解決脫貧攻堅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全縣扶貧工作整體把控、整體推進。對例會部署工作嚴格執行一周一安排、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銷號、一周一通報的“四個一”工作機制,及時協調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針對脫貧攻堅中的重點環節、重要工作和特殊情況,適時召開全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和總指揮部會議、脫貧攻堅專題會議,及時研究、解決相關問題。

(四)落實責任,實時督查

建立縣、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負總責的脫貧攻堅工作責任制,明確各級書記在精準扶貧“思路謀劃、任務部署、資金籌措、進度督辦、問題協調、難點解決”等方面的具體任務。研究出臺《關于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干部的意見(試行)》,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激發各級干部投身脫貧攻堅的積極性。組成檢查組開展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專題調研督查,對扶貧工作不務實不扎實、脫貧結果不真實、發現問題不整改等問題嚴肅依紀問責。部署開展“廉潔脫貧問效年”活動,組織開展扶貧領域專項巡察,加強和規范對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管理,以“零容忍”的態度,為廉潔脫貧提供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昌市| 东乌珠穆沁旗| 沛县| 新巴尔虎左旗| 梅河口市| 裕民县| 图们市| 巍山| 三明市| 乌拉特中旗| 西贡区| 岱山县| 涪陵区| 自贡市| 平果县| 古田县| 合作市| 泸西县| 都江堰市| 青浦区| 隆安县| 贵港市| 三都| 临汾市| 虹口区| 榆林市| 西畴县| 理塘县| 万盛区| 黔西县| 绵阳市| 合作市| 左云县| 宽城| 嘉义市| 湘乡市| 黄龙县| 榆中县| 赫章县| 潍坊市|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