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脫貧攻堅的主要特色

回顧尋甸縣這幾年來脫貧攻堅的奮斗歷程,該縣堅持黨建引領、精準為先,牢牢把握產業增收、住房安全、基礎提升、民生保障、廉潔脫貧等五大關鍵,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邁出了新步伐,跑出了加速度,寫下了新篇章。

一 實干、苦干、拼命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忘我和擔當聚全縣之力決戰脫貧攻堅

(一)產業為根,緊扣“不愁吃、不愁穿”基本要求,找準路、開對方,勤勞群眾持續增收,衣食無憂

一是推進“農業+”,實現“一村一品,一戶多產”。2017年,全縣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高原特色都市現代農業為引領,通過政策拉動、能人帶動、服務促動、科技推動、龍頭舞動,大力發展煙、薯、菜、畜、禽等特色產業,實現每個貧困村有1~2個主導產業,每戶貧困戶有1~2個產業增收項目,全縣農戶持續增收。栽好烤煙,52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975人種植烤煙2246.67公頃,戶均增收6102元;排好洋芋,16136戶貧困戶54590人種植馬鈴薯4157.93公頃,戶均增收2266元;種好蔬菜,1566戶貧困戶4533名貧困人口種植蔬菜479.43公頃,戶均增收2687元;插好水稻,5770戶貧困戶21160名貧困人口種植水稻617.13公頃,戶均增收680元;育好肥豬,2017年,生豬出欄65.8萬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688戶15693人,戶均增收700元;催壯牛羊,2017年,肉牛出欄11.06萬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797戶9179人,肉羊出欄19.9萬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27戶1493人,戶均增收700元以上;養好土雞,家禽出欄227萬羽,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807戶5970人,戶均增收700元;厚植特色,積極推廣中草藥、工業辣椒、香瓜、食用菌等特色種植和稻田養魚等新型養殖,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722戶2407人,平均每戶貧困戶增收近 1500元。

二是推進“龍頭+”,實現“龍頭帶動減貧,政府撬動致富”。2017年,尋甸縣抓好規劃龍頭,制定了全縣產業扶貧的總體規劃,特色產業專項規劃和到鄉、到村、到戶產業扶貧方案和具體措施,以規劃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脫貧攻堅。抓好項目龍頭,實施糧食作物高產創建項目、中央生豬調出大縣項目、中央草原牧業示范項目和糧改飼試點項目,不斷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抓好企業龍頭,全縣遴選農業企業(合作社、大戶)187家,因地制宜,采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基地+建檔立卡貧困戶”“黨支部+能人大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等方式,通過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合作經營、就地務工等生產經營模式,與貧困戶建立合理、緊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變工人。抓好基地龍頭,積極培育和壯大農業生產基地,充分發揮基地輻射作用,推動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使重點產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抓好科技龍頭,以科技為指導,依靠科技進步,依托云南農業大學科研基地、省種羊繁育推廣中心和園區科技示范園,發揮種薯、種苗、種樹、種子、種羊、種牛等種業優勢,大力發展優質煙薯、特色漁牧、新興花藥等產業,促進農業生產向產業化、規模化、商品化和現代化轉變。抓好園區龍頭,以尋甸農特產品深加工園區為載體,著力引進和建設“農墾”“天使”“晟農”等農特產品深加工項目,推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抓好宣傳龍頭,廣泛宣傳產業扶貧、群眾脫貧增收的先進做法和發展經驗,讓幫帶企業、貧困戶現身說法,引導群眾轉變生產觀念,改善生產方式,加快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

三是推進“就業+”,實現“一人外出務工,全家不再受窮”。尋甸縣廣泛拓展群眾增收渠道,對全縣23.4萬適齡勞動力的情況進行精準摸底調查、分類實施扶持。對有勞動力但缺乏技能的貧困戶進行免費技能創業培訓,對有勞動力但沒有就業渠道的貧困戶加強組織協調促進就業,對有勞力、缺技能、外出務工難的“零務工”家庭,開辟公益性崗位實現就近就業,實現對有勞務意愿的貧困戶就業全覆蓋。全面實施就業行動計劃,與北京朝陽區、昆明主城區實行雙向對接機制,在主城區設立3個勞務工作服務站,出臺穩崗補貼辦法,對由組織轉移到縣外城區穩定務工6個月的勞動力,每人每月發放300元穩崗補助,確保輸得出、留得住、能致富。2017年,尋甸縣舉辦了142個技能培訓班,培訓農村勞動力20000余人次,開展了39場供需見面會,批量組織輸出23次,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202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21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收入8.32億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收入6004萬元。

四是推進“補助+”,實現“有扶有補,有保有包”。尋甸是農業大縣,農業人口眾多,各級各類惠農扶持政策、補助資金為全縣農業發展和群眾增收提供了穩妥的基礎保障。產業扶持全覆蓋。2017年,尋甸縣投入農業產業扶持資金1.94億元,為每戶貧困戶提供7000元產業扶持資金,給予每個帶動貧困戶發展的龍頭企業3萬元至5萬元獎勵資金。通過企業帶動、合作經營等方式,每戶貧困戶至少年增收700元。致富能手廣幫帶。尋甸縣首創并推廣農村致富帶頭人幫扶協會,先后成立農村致富帶頭人幫扶協會173個,吸納會員暨致富帶頭人3947人,帶動11072戶貧困戶開展合作經營,貧困戶累計經營收入775.04萬元;流轉832戶貧困戶土地266.67公頃,帶動貧困戶就業11380人,促進農戶增收500余萬元。金融扶貧助創業。對有貸款發展產業意愿、符合貸款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精準放貸。2017年,尋甸縣按每戶不超過5萬元的標準向2303戶貧困戶發放小額貸款1.12億元,幫助8776名貧困人員創業創收,確保金融扶貧“貸得到、用得好、還得上、能脫貧、逐步富”。生態補償促增收。尋甸縣有清水海、牛欄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等三個生態保護區,該縣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現“一江一海一區”生態補償全覆蓋。2017年,尋甸縣直接兌付生態補償資金1.61億元,其中補償建檔立卡貧困戶2587萬元。同時在貧困人口中選聘500名生態護林員,年人均增收1萬元;選聘202名常設護林員,年人均增收8000元。收益保險控風險。大牲畜養殖,風險最大的就是疾病和價格。該縣通過認真研究分析,主動作為,投入180萬元為養殖戶購買了大牲畜價格收益指數保險,以市場保底價對生豬、肉牛、肉羊養殖收益(收入)進行保險,兜住價格底線,降低產業扶持資金及養殖戶風險,確保穩定增收可持續。兜底保障守底線。按照“應扶盡扶、應保盡保”的原則,將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家庭,全部通過扶貧措施實現脫貧。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享受農村低保補貼的1710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64.4萬元;對特困供養對象183人發放特困供養金131.76萬元;臨時救助6695人,發放救助資金646.06萬元。確保絕對兜底,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二)安居為要,圍繞“農村危房全改造”奮斗目標,建新房、修老屋,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煥然一新

一是精準實施易地搬遷,全面消除“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隱患。嚴格按照“六類地區”標準,優先搬遷地質災害多發、頻發,居住深山區、生存條件惡劣等“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的貧困群眾,精準鎖定搬遷對象。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目標,組建易地扶貧搬遷分指揮部,因地制宜,精準制定搬遷方案,做到村莊規劃與周邊環境相映襯,與當地文化相融合,與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相銜接,充分體現村莊特色。堅持“往好處搬”的原則,嚴格開展評估論證,做到“搬遷一個點、脫貧一個村、帶動一批人”,科學確定安置點選址。結合群眾意愿兼顧民族特色,堅守建設面積“底線”,設計多種戶型選擇,相對統一建筑風格,充分體現地域特色和民族風貌。同時,科學編制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時間表”、制定“路線圖”、拓寬“致富路”,為搬遷對象量身定制產業扶持措施,著眼長遠保障增收。2017年,尋甸縣共實施并完成23個易地搬遷點976戶3669人、13個宜居農房集中安置點1039戶,所有搬遷群眾喜上眉梢、喬遷新居。

二是科學建設安居住房,全面清零符合改造條件的農村危房。2017年,尋甸縣以清零符合改造條件的50582戶農村危房為目標,精準聚焦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等“四類重點對象”,全面覆蓋其他符合條件但無改造能力的危房住戶,開展“消滅危舊土房、建設美麗鄉村”的攻堅行動。結合實際制定《農村住房改造工程工作操作流程》,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選擇有鑒定資質的中介機構逐村逐戶開展危房鑒定工作,出具權威鑒定結果。對符合改造條件的農戶,針對性編制改造方案,做到“一戶一卡(表)、一戶一方案、一戶一承諾”。用好用足上級補助政策,依法依規整合各類資金,優先用于經濟上最困難、住房上最危險的貧困農戶,兼顧覆蓋改造愿望強烈、工作積極主動的危房住戶,兜底統建無地可置、無錢可籌的低收入群眾,構建“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格局。針對群眾“想省錢以傳統方式建房”和“想爭面子擴大建房面積”的問題,該縣在媒體宣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幫扶干部和第三方鑒定機構的力量,引導和改變群眾建房觀念,大力推廣造價低、工期短、安全可靠的農村危房加固技術,鼓勵采用修繕加固改造,嚴格控制新建比例,減少盲目攀比行為,切實減輕貧困群眾的建房負擔。積極鼓勵農戶將更多的資金用來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真正做到“建房為安居、安居好創業”。2017年,全縣對“四類重點對象”農戶農房拆除重建每戶補助5.1萬元,對非“四類重點對象”補助4萬元;對修繕加固戶均補助2.1萬元。真正實現“建房為安居、安居好創業”的農村安全住房改造目標。

三是整體打造美麗鄉村,全面改變臟亂差和破殘污的現狀。該縣堅持整村提升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以農村“七改三清”為抓手,借助“七改”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聚力“三清”優化農村環境。采取統規統建、統規自建等方式,結合民族特色、自然條件和歷史風貌,實行“一村一規劃、一村一方案”,對120個深度貧困自然村配套實施通水、通電、道路硬化、集中排污以及修建垃圾焚燒爐或垃圾房、改造外觀風貌等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臟亂差的環境和破墻殘壁的原貌,實現人畜分離、村莊整潔、干凈衛生。引導群眾樹立自籌自建為主、扶持為輔的觀念,共建美好家園,提高群眾認可度。同時,在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同步推進拆舊及環境整治工作,聘用低收入貧困戶為鄉村保潔員,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實現“群眾增收”和“家園美麗”雙促進。

(三)教育為先,聚焦“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歷史使命,改薄項、提質量,適齡學生一個不少,專心求學

一是出臺一批好政策加強控輟保學。尋甸縣共有在校學生85261人,其中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有56576人。2017年,尋甸縣緊緊圍繞“提高入學率,降低輟學率”的要求,不斷強化“義務教育階段零輟學”的底線意識。制度保障上,尋甸縣制定了《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工作實施細則》《尋甸縣義務教育精準控輟保學工作方案》,從依法控輟、精準控輟等方面制定具體措施。責任落實上,尋甸縣按照“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摸清底數、瞄準對象,采取簽訂責任狀、劃片、駐點、聯校、包生等方式,落實控輟保學“雙線十人制”、承包責任制、動態歸零督導制和“一票否決”制等,層層落實責任,把控輟保學目標任務納入對村委考核的內容。工作方法上,尋甸縣動員全縣所有學校全面開展走訪勸學活動,根據輟學原因,按照“一校一策、一生一案、一生一責任人”的方式解決問題,按時間節點扎實推進,實行動態銷號,確保輟學學生及時返學和使控輟保學工作形成長效機制。目前,縣內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無一輟學。

二是實施一批重大工程改善辦學條件。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93所,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有175所。尋甸縣始終把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作為全縣脫貧摘帽的前置條件,堅持問題導向、掛圖作戰、倒逼銷號、強力推進。落實公共財政預算教育撥款增長、在校學生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和公用經費支出增長的財政對教育投入的“三個增長”。整合資金實施標準化校安工程,建設中小學安防監控系統和校園廣播系統,擴建校園面積等,實現教育“全面改薄”,辦學條件大幅改善。2017年,尋甸縣財政部門又專項安排7673萬元用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專項支出,12月,該縣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以接近滿分的成績順利通過了國家督導評估。同時,尋甸縣切實落實鄉村教師補助政策,由市、縣兩級共同出資,按鄉村學校的生活條件和邊遠艱苦程度,對在校教師給予500~1900元不等的鄉村教育補助,并對少數民族教師、雙語教師分別提高20%、30%的補助標準,推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發展。

三是落實一批惠民措施強化資助救助。落實政策補助,完善學生資助服務體系,認真落實寄宿生生活補助、營養改善計劃、“兩免一補”等教育扶貧政策。2014~2017年尋甸縣累計資助學生56.76萬人次,補助資金達3.91億元,其中2017年資助學生16.3萬人次,發放補助資金1.377億元。爭取社會資助,積極爭取以泛海集團、昆明市城市投資集團為主的社會資助。全縣廣大干部職工開展“愛心助學”捐款活動,2017年共爭取資助資金3727.57萬元,資助學生19250人次,確保學生不因貧失學、因貧輟學。建立公益基金,通過北京市朝陽區的牽線搭橋,由泛海公益基金會出資5000萬元,在尋甸建立“泛海公益助學基金”。自2016年至2020年連續5年,基金會對尋甸建檔立卡戶、優撫家庭、城市低保戶家庭、因災因病致貧家庭當年考入大學和在校大學生2000名,每人每年資助5000元,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不因貧輟學、初中和高中畢業后不因貧困影響繼續接受相應階段教育。

(四)健康為本,對標“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基本保障,聚齊力、施好策,使“健康扶貧30條”全面覆蓋,人人受益

一是構筑“五重保障”,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基本醫療保險保障。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鄉鎮衛生院住院實施零起付線,按照分級診療、轉診轉院的規范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合規醫療費用在一級、二級、三級聯網結算醫療機構的報銷比例分別達到95%、85%和80%。大病保險保障。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大病報銷起付線由原來的2萬元降低為1萬元,最高支付限額由原來的9.8萬元提高到18.3萬元。民政醫療救助保障。取消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民政醫療救助起付線,年度累計救助封頂線不低于10萬元。政府兜底保障。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接受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后,自付部分仍然較高的,由政府進行兜底保障,確保住院醫療費用個人自付比例不超過10%,門診費用個人自付比例不超過20%,年度個人自付累計費用不超過當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臨時醫療救助保障。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就醫費用經各種保險報銷和救助措施后,個人年度累計自付部分還有可能造成“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通過申請審核再給予每人每年不超過2萬元的臨時醫療救助。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健康扶貧醫療救助達155257人次,醫療總費用9257.68萬元,醫保報銷6986萬元,民政救助501.2萬元,政府兜底891.9萬元,臨時救助61.3萬元,享受健康扶貧政策后個人實際支付817.28萬元,僅占總費用的7.98%。

二是落實“五項服務”,讓貧困群眾“方便看病”。全員免費參保服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由政府全部兜底。2017年,財政補助2303.2萬元,為全縣12796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確保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享受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等相關待遇。“先診療、后付費”及“一站式”結算服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健康扶貧定點醫院”(縣第一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和16家鄉鎮衛生院)看病就醫實行“先診療、后付費”服務,無須繳納住院押金,直接治療。“健康扶貧定點醫院”均開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服務窗口”,實行“一站式”結算服務。醫院對各類報銷補償資金統一進行墊付,建檔立卡貧困患者只需繳清個人自付費用即可。大病集中救治服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患9類20種大病的,優先安排集中救治。2017年,全縣罹患此類大病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00人,均由縣第一人民醫院聯合省、市級醫院,按照“病人不動專家動”的原則,實現100%救治,做到“一人一檔一方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享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由家庭醫生團隊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約定的健康管理服務。2017年,全縣組建家庭醫生團隊179個,簽約建檔立卡貧困戶127960人,隨訪服務511828人次。巡回醫療幫扶服務。由市、縣級醫院派出專家,與鄉、村醫生組成醫療幫扶小分隊,定期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進行義診、健康指導等巡回醫療幫扶服務。2017年,該小分隊累計巡回接診貧困患者26192人次,免費發放的藥品價值15.5萬元。

三是實現“四個提升”,讓貧困群眾“看得好病”。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該縣投入470萬元推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實現174個村(社區)衛生室全部達標并投入使用;投入3000萬元對4個鄉鎮衛生院進行業務用房擴建,增加面積7500平方米,實現16個鄉鎮(街道)衛生院全部達標,并均建有中醫館(或中醫科);縣第一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醫院均達到二級甲等醫院標準。提升鄉村醫生執醫能力。通過招錄新增鄉村醫生53人,全縣鄉村醫生共計524人,達到“每千服務人口不少于1名鄉村醫生”的標準,并組織鄉村醫生468人到昆明學院進行能力提升培訓。提升醫療設備水平。全縣投入348萬元為174個村(社區)衛生室配備健康一體機、診療器械等醫療設備,極大地改善了基層醫療衛生硬件設施,有效提升了村衛生室的服務水平。提升縣、鄉兩級醫療服務水平。通過醫院結對幫扶,昆明市16家城市醫院與尋甸2家公立醫院、16家鄉鎮(街道)衛生院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對口支援和協作關系。上級醫院派出醫療技術指導人員1059人次,培訓基層人員1821人次,捐贈現金及醫療設備合計475.4萬元,有效提升了縣、鄉兩級醫療機構的業務能力和硬件水平。

(五)基礎為重,建強“基礎設施配套”弱項短板,修好路、接通水,村村寨寨五網交織、舊貌換新顏

一是暢通路網。推進武倘尋、尋沾、功東高速建設,建成尋甸北收費站并投入使用。提升改造國道、完善縣鄉道路、硬化農村公路,使全縣174個村(社區)的道路硬化率達100%,自然村道路硬化率達80%、通達率達100%。通村道路危險路段均有防護措施。

二是升級電網。制定電力扶貧方案,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項目33項,行政村通10千伏以上的動力電覆蓋率達100%,全部自然村均通380伏動力電且具備新增用戶接入能力。

三是聯通互聯網。全縣174個村(社區)及所在地學校和衛生室光纖網絡實現全覆蓋。全縣廣播電視用戶達124878戶,行政村及所轄自然村的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

四是改造水網。全面完成108個村(社區)425個村(居)民小組18.513萬人的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全覆蓋。對照水利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對人飲安全提出的水質、水量、方便程度、供水保障率等四方面標準,完成覆蓋全縣的1224個水源點的水質檢測工作,使飲水安全有保障工作全面達標。

五是打造服務網。完成121個行政村村級活動場所、503個村民小組活動場所建設。推動111項便民服務事項進入綜合服務平臺辦理。結合農村黨員冬春訓,分片對貧困村村組干部進行集中輪訓,提高村級便民服務水平和增強經濟發展能力。2017年,實現了包括134個省級貧困村在內的所有村(社區)集體經濟全覆蓋。

二 會干、能干、創新干,以“用心、用情、用腦、用智慧”的全心和投入,匯全民之智打造尋甸示范

(一)堅持黨的領導、強化組織保證,落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縣、鄉、村三級書記一起抓,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一是高位統籌、系統指揮,堅持政治引領上下“一條心”。縣級組建總指揮部,由縣委書記、縣長擔任指揮長;分行業和鄉鎮(街道),成立12個分指揮部和16個戰區指揮部,由縣處級領導擔任指揮長或副指揮長。總指揮部統攬全局,分指揮部和戰區指揮部“雙線”負責,形成上下聯動、條塊結合的“1+12+16”指揮體系,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部署和政策要求。同時,建立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數據統一、標準統一、步驟統一,領導力量融合、幫扶力量融合、督查力量融合的“三同、三統一、三融合”工作機制,確保“全縣一盤棋,不落一個人”。

二是黨建先行、提振精神,先鋒示范引領干群“一家人”。堅持黨建扶貧“雙推進”,建立健全“書記抓、抓書記”的責任機制,調整撤換不合格的村黨組織負責人9人,擇優選派村(社區)黨組織第一書記173名。實施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雙帶”工程,教育、帶動并幫扶貧困戶通過勤勞增收,實現脫貧目標。全面加強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提高村(社區)工作經費和村組長待遇。全面開展縣級領導率先垂范深入戰區指揮、科級干部以身作則深入村組駐村、幫扶干部深入群眾真情幫扶的“三深入”專項行動和補強精氣神、補齊臺賬材料、補準數據庫、補查問題戶、補全安居房、補缺收入賬,確保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六補一確保”工作。黨員亮身份、干部轉作風,標配黨徽、團徽和尋甸精準扶貧小紅帽,始終堅持下沉到村到戶在一線拼搏,以政治之心、責任之心、務實之心、擔當之心、創業之心、創新之心、為民之心、奉獻之心、服從之心、廉潔之心等“十心”努力工作,爭做“懂政治”“懂紀律”“懂業務”“懂規矩”“懂法治”的“五懂干部”,以“釘釘子”的精神,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傳遞正能量。

三是廣泛宣傳、個個出力,強化隊伍建設全員“一股勁”。高速公路、干道沿線、鄉鎮村組刷有標語、繪有墻畫。《匯編應知應會手冊》、《脫貧攻堅100問》、“口袋書”等資料,做到人手一冊。實施培訓輪訓,縣、鄉、村(社區)、組干部培訓“全覆蓋”,政策“一口清”。創刊《尋甸駐村扶貧》,舉辦脫貧攻堅攝影大賽、圖書匯編、文藝巡演、歌曲征集等,在中央、省、市級媒體推出“尋甸脫貧攻堅”系列報道。2017年以來,全縣47名縣級領導、1800名包村科級干部、11627名機關黨員干部放棄雙休和節假日進村入戶幫扶,896名駐村隊員真蹲實駐,179所學校20000余名師生利用假期入戶配合開展扶貧相關工作。同時,積極爭取中央、省、市、縣幫扶單位支持扶貧項目831個,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

(二)堅持精準方略、提高脫貧實效,切實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確保扶貧扶到點上、潤到根上

一是“嚴”字當前,精準管理。把精準識別作為精準扶貧的“第一粒扣子”扣好,嚴格按照“五查五看”“三評四定”“兩公示、一公告、一比對”的程序,采用統一識別標準、規范運行程序、民主推薦評定、公告公示監督等辦法,精準鎖定貧困對象。全面實行貧困對象實名制管理,認真分類建檔、規范大數據平臺,做到貧困對象底數清、問題清、對策清、任務清、責任清。開展動態管理,認真組織開展“回頭看”和“走基層、深調研、找問題、補短板、促攻堅”等專項行動,做到“不漏評一人、不錯評一戶”。

二是“實”字當先,精準施策。圍繞“減貧增收”這一核心,堅持因戶、因人、因致貧原因施策,編制精準脫貧攻堅項目庫,因地制宜實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生態保護等民生工程,狠抓農村土地整治、危房改造、易地搬遷、地質災害整村搬遷避讓及工程治理、道路硬化、農田水利等項目建設,明確受益對象、實施內容、投資規模、進度安排、責任分解,切實提高項目精準度。制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整合、管理、使用實施方案和細則,完善以結果為導向的資金分配機制,集中解決脫貧攻堅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強化薄弱環節。

三是“準”字當頭,精準退出。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個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明確工作進度和責任主體,確保產業發展扶持到村到戶,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到村到戶,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戶。16個鄉鎮(街道)由縣級領導掛村指揮全覆蓋、173個村(社區)駐村工作隊全覆蓋、包村聯戶全覆蓋,堅持群眾不脫貧、干部不脫鉤。提升脫貧成效,按照村自查、鄉復查、縣初驗的程序,實行戶戶評估、村村檢驗、鄉鄉考核、層層簽字確認。

(三)堅持加大投入、強化資金支持,充分發揮政府投入主體和主導作用,吸引社會資金廣泛參與脫貧攻堅

一是對上千方百計爭取支持“籌大款”。結合尋甸基礎差、財力弱、缺口大等實際問題,全力爭取各級支持,有效匯聚各方財力,全面做好脫貧攻堅資金保障工作。按照市級統計口徑,2017年尋甸投入脫貧攻堅資金49.33億元,其中:中央資金7.29億元,是2016年的3.78倍;省級資金4.35億元,是2016年的2.46倍;市級資金23.74億元,是2016年的3.37倍;縣級資金4.99億元,是2016年的15.38倍;社會幫扶資金2.49億元,是2016年的2.55倍,融資資金4.26億元、易地扶貧搬遷資金2.21億元。通過綜合施策,打好“組合拳”,做好“加減法”,為全縣脫貧攻堅提供了必要的財力保障。

二是對內調優結構精準投入“辦大事”。整合涉農資金,清理盤活存量資金,合理安排增量資金,大力縮減一般性支出,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集中有限財力投入脫貧攻堅,實現項目投入精準、資金投入精準,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2017年,安排農村安全住房改造資金19.45億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5.87億元,生態發展資金3.67億元,社會保障資金2.44億元,專項扶貧資金2.48億元,產業發展資金1.94億元,教育脫貧專項資金1.36億元,健康救助專項資金0.45億元,基層組織建設資金0.94億元,其他資金0.73億元。尋甸縣扎實構建了“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脫貧資金投入新格局。

三是對外想方設法借力借帆“開大船”。制定《尋甸縣平臺公司融資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范資金運作,加大平臺公司的融資工作力度,督促平臺公司充分利用資產資源,投入全縣脫貧攻堅工作。2017年平臺公司扶貧領域到位融資4.26億元,易地扶貧搬遷資金2.21億元。該縣制定《尋甸縣社會幫扶資金管理辦法》,參照扶貧資金管理模式強化對幫扶資金的管理,加強統籌、高位推動、提升效益。積極尋求社會幫扶,315家幫扶單位鼎力支持,全年到位社會幫扶資金2.49億元。

(四)堅持從嚴要求、促進真抓實干,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工作全過程和各環節,確保真實脫貧、廉潔脫貧

一是落實掛圖作戰。堅持問題導向,實施四個“百日會戰”,建立脫貧攻堅周例會制度,按月、按周制定下發脫貧攻堅任務清單,分解責任到人、分解時間到天,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執行一周一安排、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銷號、一周一通報的“四個一”工作機制,做到“項項有督查、項項有回應、項項有落實”。

二是落實最嚴考核。把脫貧摘帽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嚴格落實“掛包幫”“轉走訪”和駐村扶貧工作季度測評和末位召回制度,在全市首創駐村隊員微信簽到制度。按照“群眾不脫貧,干部就脫帽”的要求,實行最嚴考核標準,逐級壓實責任。縣委書記、縣長向市委、市政府遞交責任書,立下軍令狀,縣、鄉、村、組逐級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和軍令狀,掛鉤幫扶領導干部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脫貧責任承諾書,確保思想認識聚焦、精力投放到位、工作推進有力。

三是落實最嚴問效。開展“廉潔脫貧問效年”活動,把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工作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檢查考核內容,嚴格落實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五項工作機制。對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進行專項治理,組織開展扶貧領域專項巡察和專項紀律檢查工作,嚴肅查處扶貧領域違紀違規問題。自2017年以來,通報扶貧領域違規違紀問題典型案例16批35起89人。

(五)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支撐脫貧攻堅工作

一是注重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堅持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并重,每月常態化在全縣16個鄉鎮(街道)173個村(社區)開展駐村隊員和貧困戶面對面交流扶貧成效的“三講三評”活動。通過第一書記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員講幫扶情況、建檔立卡貧困戶講脫貧情況,干部群眾評第一書記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的扶貧成效、評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脫貧內生動力,講出了村莊生活變化、評議了支部先鋒作用、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充分調動村黨支部、駐村工作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扶干部、駐村隊員不斷地向群眾灌輸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引導群眾不做局外人、不做旁觀者、不做過路客,增強“想要脫貧”的主動性、“參與脫貧”的積極性,從源頭上轉變“等、靠、要”思想,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二是注重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深入推進學文化、學技能、比就業、比創業、比貢獻的“兩學三比”活動。增強發展動力,把教育、培訓作為斬斷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力抓手。實施教育精準扶貧,組織專業技能培訓,使脫貧攻堅的過程成為提升貧困群眾素質的過程、成為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的過程,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眼前的生產生活困難,實現貧困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同致富、同奔小康。常態化組織干部深入群眾“拉家常”“嘮嘮嗑”,把“打鐵還靠自身硬”“脫貧關鍵靠自己”的道理講清楚,消除“等、靠、要”和“我該得”的思想,糾正“不以貧為恥、反以貧為榮”的錯誤觀念,自立自強興家業,積極主動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通過有針對性地“扶志、扶智、扶心、扶行”,貧困群眾“胸懷志,充滿智,立下心,踐于行”,明白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會從天而降,脫貧致富終歸是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來創造,懂得了“幫一時與幫一世”“得魚與得漁”的深刻道理。

三是注重短期和長效相結合。抓細抓準動態管理工作,及時掌握農村居民低保、醫保、入學等情況變化,篩選疑似貧困對象,及時識別新致貧、返貧群眾,針對性開展幫扶工作,消除群眾的“心理不平衡”。在工作中不斷優化改進幫扶方式,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實行“按勞取酬、優先優酬”政策,把幫扶資金轉化為產業投入、勞動報酬、公益崗位補貼,堅決杜絕簡單給錢給物或無條件送股分紅的現象,讓貧困群眾在參與脫貧攻堅行動中樹立信心、在新型就業中增強能力、在產業發展中勤勞致富。通過制定村規民約、深入開展“法律和法庭進村”活動等多種形式,堅決糾正騙取扶持、好逸惡勞、不履行法定義務等行為,引導群眾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倡導“新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減輕貧困群眾的人情禮俗負擔。

三 思干、勇干、接著干,以“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的恒心和韌勁,集全縣之財(才)推進鄉村振興

尋甸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難度大,保持脫貧的穩定性和長期性任務更為艱巨。下一步工作中,尋甸縣將以產業為基、立志為本、機制為要,解決好收入、精神和保障上的可持續,打造穩定脫貧、可持續脫貧的“尋甸樣板”;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全面小康的歷史答卷上書寫“尋甸篇章”。

(一)堅持久久為功,確保脫貧退出“穩得住”

堅決摒棄“為脫貧而脫貧”的思想,堅決不搞預期收入、“數字脫貧”,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和“6、10、5”貧困退出指標體系,在“三率一度”上下功夫,以實實在在的收入、經得起檢驗的數據指標,確保貧困退出真實可靠、穩定不返。繼續實行“領導聯鄉、部門包村、干部幫戶”定點掛鉤幫扶工作長效機制,堅持“政策不變、隊伍不散、干勁不松、力度不減、人員不撤”。扎實抓好后續鞏固提升工作,做到一村一個駐村幫扶工作隊、一套后續鞏固方案、一批鞏固扶持項目,一戶一個后續幫扶措施。建立風險防范機制,繼續強化動態管理,對返貧戶及新增貧困戶,逐戶逐人精準施策,及時開展幫扶工作,確保穩定脫貧。

(二)保持政策延續,確保社會保障“不減弱”

不斷完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加大財政投入,用足、用好扶貧政策和扶貧資金,全力保障和提升困難群眾的生活水平。鞏固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做好控輟保學工作,持續落實“雨露計劃”“春蕾計劃”“泛海公益金”等惠民幫扶方案,對義務教育階段以外的貧困戶就讀高中、職高、大學給予關愛幫扶,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特殊學生關愛服務工作,切實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繼續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醫療救助服務水平,持續落實《云南省健康扶貧30條措施》,鞏固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商業保險、醫療救助“四道防線”。全面落實尋甸縣《“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實施方案》,健全和完善脫貧攻堅鞏固提升項目庫,持續改善安全飲水、電力保障、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三)強化志智雙扶,確保勤勞致富“自愿干”

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網絡、微信等主流媒體宣傳扶貧政策,廣泛開展典型宣傳、成就宣傳、政策宣傳,深入開展“自強、誠信、感恩”“兩學三比”“三講三評”專題實踐活動。鼓勵典型脫貧戶變身扶貧隊員,進入扶貧隊伍,引導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激發貧困主體的內生動力,引導他們自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繼續落實對產業扶貧企業的鼓勵政策,動員在外創業人士、致富帶頭人等本土人才返鄉創業,不斷壯大“致富帶頭人協會”,輻射帶動低收入群眾就近就業、持續增收。按照“菜單式”培訓模式,對有產業發展、就業創業意愿的脫貧戶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和就業創業培訓,加快勞動力轉移就業;對有發展電子商務意愿的脫貧戶,開展免費培訓、創業孵化、合作對接和就業推薦活動,創造便利的創業條件。加大貧困人口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就業增收,真正使農戶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四)加快產業發展,確保持續增收“有保障”

做好產業總體規劃布局和配套設施建設,落實《尋甸縣產業扶貧三年滾動規劃(2018—2020年)》,按照縣有項目庫、鄉有路線圖、村有施工圖的總體要求,找準自身優勢、深挖縣域特色、整合各類資源,積極打造“基礎穩定、特色突出、品牌帶動”、具有尋甸特色的“369”產業格局。“3”即鞏固發展糧食種植、烤煙生產、生豬養殖等三個傳統基礎產業;“6”即發展壯大蔬菜、花卉、淡水魚、食用菌、蜜蜂養殖、林下經濟等六個特色產業;“9”即積極打造“一頭牛”“一只羊”“一只雞”“一種薯”“一籃果”“一棵樹”“一味藥”“一丘田”“一草地”等“九個一”品牌產業。在此基礎上,市、縣兩級每年分別配套20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重點培育發展“牛、羊、雞、薯”四個優勢農業產業,持續提高農戶收入。繼續推行“黨支部+”模式,即以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能人)+貧困戶,進一步完善龍頭企業帶動模式,通過托管幫扶、股份幫扶、資產收益等多元模式,構建起貧困戶與龍頭企業的利益鏈接機制,激活產業放大效應、促進農戶切實受益。實施集體經濟強村計劃,加大財政資金補助扶持力度,持續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推廣“基層黨組織+農村電子商務”模式,鼓勵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骨干參與電商創業,形成“黨建+電商”新模式,切實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確保到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在5萬元以上,增強基層黨組織帶富、領富堡壘的作用。

(五)改善人居環境,確保群眾生活“更幸福”

堅持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目標,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作為讓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和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措施來抓。持續改造新增危房,建立鞏固完善危房改造責任到人、質量安全、低成本改造、動態識別、政策入戶、提升水平等六個方面的長效機制,對因災、因人、因時限造成的農村新增危房,在依據農村危房評定標準科學評定危房等級的基礎上,分類組織實施,確保質量安全。同時,注重體現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和建筑風貌,真正做到美麗宜居。持續提升生活環境,以農村“七改三清”為重點,進一步完善農村路、水、電和垃圾污水處理等生產生活設施,突出農村在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治理、衛生改廁和村容村貌等方面的提升,切實搞好村莊公共區域、居民庭院清潔衛生工作,打造干凈整潔、錯落有致的村容村貌,建設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宜居鄉村。持續推動城鄉統籌,建立全新城鄉關系,堅持城鄉一起規劃、統一部署、統籌推進,將創建文明城市活動與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有機結合起來,完善文明公約、村規民約,培育鄉賢文化,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講文明、改陋習、樹新風,促進“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齊頭并進、共同發展。

(六)堅持黨建引領,確保小康車頭“更強勁”

繼續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和農村干部管理,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持續穩定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加大對基層黨支部書記的培訓力度,深化黨員佩黨徽亮身份、黨員服務日、“三亮一評”、“三講三評”、黨員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黨員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繼續抓好“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等制度的落實,讓黨組織活動常態化,切實做到扶貧工作推進到哪里,基層黨的建設就開展到哪里,扶貧工作瞄準到哪里,基層黨的建設就跟進到哪里,讓扶貧工作和黨建工作共同推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C]//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29-5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1.

[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1-164.

[4]中共云南省委.中共云南省委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闖出跨越式發展路子的決定[EB/OL].(2015-04-03)[2019-07-29].http://cpc.people.com.cn/n/2015/0403/c64387-26797076.html.

[5]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3.

[6]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9.

[7]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云南省脫貧攻堅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7-08-14)[2019-07-29].http://www.yn.gov.cn/zwgk/zcwj/zxwj/201708/t20170814_148142.html.

[8]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明市扶貧開發規劃(2016—2020年)[EB/OL].(2017-12-26)[2019-07-29].http://fpb.km.gov.cn/c/2017-12-26/2334221.shtml.

[9]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EB/OL].(2016-09-20)[2019-07-29].http://www.ndrc.gov.cn/zcfb/zcfbghwb/201610/W020161031520838587005.pdf.

[10]孫小蘭.產業扶貧是脫貧的必由之路[EB/OL].(2013-01-16)[2019-07-2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16/c1026-20221712.html.

[11]YANG Ren-yi,ZHAN Wen-hui,QIAN Qian,et al. The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come growth by developing plateau-characterized agriculture and its achievements analysis in Yunnan Province—a case study in Midu County,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7,18(4):744-746,752.

[12]楊子生.大盈江流域土地資源開發保護與精準扶貧方略[C]//劉彥隨,楊子生,方斌.中國土地資源科學創新與精準扶貧研究.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9-27.

[13]方文,楊勇兵.習近平綠色發展思想探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8,(4):15-23.

[14]侯慧麗.健康扶貧的實踐與對策[J].中國國情國力,2019,(5):55-56.

[15]廉軍,徐升.教育扶貧是徹底穩定脫貧的重要推手[EB/OL].(2016-02-16)[2019-07-29].http://news.cnr.cn/native/comment/20160216/t20160216_521391694.shtml.

[16]Zisheng YANG,Renyi YANG,Kaibo TIAN,et al. Reconstruction mode of rural dilapidated houses in alpine and gorge area of southwest China——a case study of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 and precision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dilapidated houses in Luquan County,Yunnan Province [J].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9,11(2):57-64.


[1] 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C]//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29-51.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1.

[3]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1-164.

[4] 中共云南省委.中共云南省委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闖出跨越式發展路子的決定[EB/OL].(2015-04-03)[2019-07-29].http://cpc.people.com.cn/n/2015/0403/c64387-26797076.html.

[5] 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C]//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29-51.

[6]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3.

[7] 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9.

[8] 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云南省脫貧攻堅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7-08-14)[2019-07-29].http://www.yn.gov.cn/zwgk/zcwj/zxwj/201708/t20170814_148142.html.

[9] 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明市扶貧開發規劃(2016—2020年)[EB/OL].(2017-12-26)[2019-07-29].http://fpb.km.gov.cn/c/2017-12-26/2334221.shtml.

[10]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EB/OL].(2016-09-20)[2019-07-29].http://www.ndrc.gov.cn/zcfb/zcfbghwb/201610/W020161031520838587005.pdf.

[11] 孫小蘭.產業扶貧是脫貧的必由之路[EB/OL].(2013-01-16)[2019-07-2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16/c1026-20221712.html.

[12] YANG Ren-yi,ZHAN Wen-hui,QIAN Qian,et al.The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come growth by developing plateau-characterized agriculture and its achievements analysis in Yunnan Province—a case study in Midu County,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7,18(4):744-746,752.

[13] 楊子生.大盈江流域土地資源開發保護與精準扶貧方略[C]//劉彥隨,楊子生,方斌.中國土地資源科學創新與精準扶貧研究.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9-27.

[14] 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9.

[15] 方文,楊勇兵.習近平綠色發展思想探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8,(4):15-23.

[16] 侯慧麗.健康扶貧的實踐與對策[J].中國國情國力,2019,(5):55-56.

[17] 廉軍,徐升.教育扶貧是徹底穩定脫貧的重要推手[EB/OL].(2016-02-16)[2019-07-29].http://news.cnr.cn/native/comment/20160216/t20160216_521391694.shtml.

[18] Zisheng YANG,Renyi YANG,Kaibo TIAN,et al.Reconstruction mode of rural dilapidated houses in alpine and gorge area of southwest China——a case study of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 and precision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dilapidated houses in Luquan County,Yunnan Province [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9,11(2):57-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山市| 邯郸县| 凤冈县| 宜春市| 沂水县| 龙山县| 柳江县| 淮滨县| 弋阳县| 潜江市| 平邑县| 黄山市| 万荣县| 奈曼旗| 金秀| 富宁县| 武穴市| 襄樊市| 梅河口市| 凤山市| 海南省| 金乡县| 顺平县| 新密市| 崇礼县| 巴南区| 九龙城区| 苏州市| 三穗县| 常熟市| 新龙县| 射阳县| 六安市| 棋牌| 大丰市| 泗水县| 黑水县| 乃东县| 阿图什市| 舒城县| 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