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社會主義工會運動的基本指導原則[1]

梅岱

一 基本指導原則是工會運動發展規律的理論表現

規律是事物內部的必然聯系。工會運動的發展有兩條基本規律:第一,爭取和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是工會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第二,工會運動一定要適合社會發展一定歷史階段上根本任務的要求。

工會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它有自己產生、發展到逐步消亡的歷史過程。

工會是社會經濟矛盾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具體地說,它是社會經濟矛盾發展到資本主義歷史階段的產物。但是,工會并不是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產生的。它是資本主義經歷了簡單協作和手工工場,發展到機器大工業以后產生的。歷史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后,歐洲一些主要國家先后發生了以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為主要內容的產業革命。產業革命不僅創造了一個產業資產階級,而且創造了一個產業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認為,產業無產階級的形成使工會的產生成為可能;而產業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經濟斗爭的直接要求,使工會的產生由可能變為現實。所謂經濟斗爭的直接要求,其一是指消除工人群眾的內部競爭,以便成為一個整體同資本家做斗爭;其二是指要求提高工資水平,縮短勞動時間,改善工作條件。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工會的產生,最初是由于工人們自發地企圖消除或至少削弱這種競爭,以便在協定中爭取到哪怕是能使他們擺脫純粹奴隸狀態的一些條件。因此,工會的直接任務僅僅是適應日常的需要,力圖阻止資本的不斷進攻,一句話,僅僅是解決工資和勞動時間的問題。”馬克思接著強調,“只要還存在著現代生產方式,就不能沒有這種活動”。[2]早在1922年7月召開的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工會運動與共產黨的議決案中,我們黨就明確指出:“工會是為什么成立的?工會就是保護工人切身利益和為工人利益奮斗的機關。”由此可見,工會的產生純粹是為了爭取和維護某一地區、某一產業部門,甚至是某一工廠的工人群眾的經濟利益,即由于經濟原因所引起的一種必然的社會歷史現象。這就是工會產生的一般規律。

如果說工會的產生純粹是由于某一地區某一產業部門甚至是某一工廠的工人群眾反對資產階級經濟斗爭的直接要求所引起的,屬于工會運動的初級階段,那么,工會運動的發展則是同工會組織由分散狀態走向地區或產業直至全國性和國際性的聯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日常的經濟斗爭提高到政治斗爭、同維護工人群眾的眼前利益到爭取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必然會由分散的斗爭走向聯合的斗爭,由經濟的斗爭發展到政治的斗爭,由維護廣大工人群眾眼前利益的斗爭上升到爭取工人階級根本利益的斗爭。這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規律。工會運動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正是在這種斗爭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的。

社會主義社會工會的存在和發展仍然要受到工會運動發展基本規律的制約和支配。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后,工會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機結合,根據職工的自愿原則和民主程序建立起來的。由于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群眾總體利益的一致性和具體利益的差異性,特別是由于各種侵犯職工利益因素的存在,廣大職工群眾的總體利益特別是他們的具體利益仍然需要工會來表達和維護。因此,進一步強化和維護與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相統一的職工群眾的具體利益仍然是社會主義時期工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我國,只有經過比較長時期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科學文化的持續不斷的發展,才能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到高級階段。經過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的充分發展,當向共產主義過渡變為現實任務的時候,加上必要的國際條件,工會才有可能在完成了它爭取和維護職工群眾利益這一歷史任務以后,逐步消亡下去。在此之前,工會的強大生命力是不可能終結的,工會運動只能加強而不能削弱。這就是工會運動發展的歷史辯證法。

工會運動一定要適合社會發展一定階段根本任務的要求,這是工會運動發展的另一條基本規律。在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前,各國工會運動就是要在自己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下,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本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斗爭發展的情況和特點,認真總結新經驗,不斷探索和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具體道路,堅持不懈地按照工會運動一定要適合本國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根本任務的要求辦事。在當代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則是這一規律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條件下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工會運動的特殊表現。

由此可見,黨中央提出的我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基本指導原則,既是對工會運動發展基本規律的深刻反映,又是對工會運動發展一般規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高度理論概括。

二 基本指導原則是對列寧社會主義工會運動科學理論的繼承和發揮

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后,列寧極為重視執政黨領導下的工會建設。他尖銳地指出,對于工人階級的執政黨來說,“最大最嚴重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如果“工會建立得不好或工作犯了錯誤,那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就必然遭到大災難”[3]。在這里,列寧從是聯系還是脫離群眾這一關系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敗關鍵的高度提出并要求執政黨高度重視工會的建設問題。要把工會建設好,避免工作中出現重大失誤,工人階級的執政黨必須根據工會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認真總結經驗,提出正確指導工會建設、促進工會運動勝利發展的科學思想。為此,列寧反復強調,“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它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產品的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4]。又說,“我們的國家是帶有官僚主義弊病的工人國家……全體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應當利用這些工人組織起來保護工人免受自己國家的侵犯,同時也利用它們來組織工人保護我們的國家”[5]。還提出,“工會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勞動群眾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這一任務應當公開地提到首要地位”[6]。在列寧看來,工會只有把維護廣大勞動群眾最直接最切身的利益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并且把這一任務公開地提到首要地位,才能有效地動員、教育、吸引和組織廣大勞動者充分發揮勞動生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而斗爭。這也就從根本上維護了廣大勞動群眾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利益。回顧半個多世紀以來社會主義國家工會運動和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的歷史,重溫列寧這一系列關于工會運動的偉大教訓和科學思想,是何等親切,何等深刻啊!

在這里,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黨提出的關于中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基本指導原則,是從密切聯系群眾、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高度和建設強大的工會出發,創造性地把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會運動的基本理論同我國現階段工會運動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必然結果,是對列寧工會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還在列寧病重期間,斯大林就開始拋棄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條件下促進工會運動健康發展的科學思想,把工會降低到黨的意志的“第一個主要傳達機關”[7]這種無足輕重的地位。斯大林的這種工會“傳達機關論”,不僅把共產黨的政治領導推到了極端,為后來他神化自己、推行個人崇拜開辟了道路,而且嚴重地歪曲了黨和工會的關系,否定了工會作為工人階級最廣泛的群眾組織和重要社會政治團體的性質,窒息了工會特有的社會職能和充分發揮自己歷史作用的強大活力。它給包括蘇聯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建設、工會運動以及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惡劣的影響和嚴重的后果。

在當前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中國工會十一大精神時,我們應當把這一學習貫徹同重新學習和恢復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條件下工會運動的科學理論結合起來,同批評和肅清斯大林的工會“傳達機關論”的錯誤思想及其惡劣影響結合起來,同認真總結國際國內工會運動的歷史經驗結合起來,以便進一步提高貫徹執行這一基本指導原則的自覺性。

三 基本指導原則是對國際國內工會運動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

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所領導的工會運動,在蘇聯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在東歐和我國也有40多年或近40年的歷史。在這個歷史時期里,斯大林關于工會是“傳達機關”的錯誤理論以不同的形式和特點,在社會主義國家工會運動中起著指導作用。這樣,幾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工會都變成了黨的附屬物和黨的意志的傳達機關。事情無論大小,認識無論對錯,工會的一切都必須唯黨的意志是從,最后則變成了唯黨的個別領袖的意志是從。什么工會組織的獨立性和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什么工會代表和維護職工群眾的利益,它們在實際上統統變成了工會不可問津的禁區。否則,“工團主義”和“經濟主義”這兩頂大帽子便會像雙重緊箍咒那樣會隨時套在工會的頭上。世界上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的工會或長或短都經歷了這條嚴重違反工會運動發展規律的曲折道路。在這里,工會實際上變成了執政黨手中失去了自己天職的裝飾品和馴服工具,行政化、官僚化的傾向越來越濃,脫離廣大職工群眾的危險越來越重。在蘇聯,工會成為斯大林推行肅反擴大化極左路線、殘酷鎮壓和清洗大批蘇共領導、工運領袖、馬克思列寧主義者、革命家以及廣大普通黨員干部的傳達機關和受害者,后來又長期成為斯大林神化自己、大搞個人崇拜的傳達機關和受害者。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1986年初召開的蘇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總結蘇聯工會運動的歷史經驗,要求進一步提高工會的威望和影響時指出,“對于工會來說,社會政策和勞動人民的利益應該永遠放在首位,其實工會運動的基本含義也就在于此”,強調工會必須“積極地參與管理國家的工作”,進一步“加強工會的保護作用”。這既是對斯大林所提出的工會“傳達機關論”的深刻批判,又是對這一錯誤理論的徹底否定。在中國,應當充分肯定,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長期斗爭中以及全國解放初期,是基本上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工會運動的基本理論的。但是,從1951年12月,全總黨組第一次擴大會議批判李立三同志提出的在堅持面向發展生產、繁榮經濟這個基本前提下,私營企業應該在維護勞動者的利益的同時,兼顧資本家的合法利益,公營企業則應全面兼顧國家利益和工人個人利益,防止片面地強調一方面的利益而否定另一方面的利益的正確觀點是所謂經濟主義,而他關于正確處理工會和黨、工會和行政的關系的科學思想是所謂的工團主義;到1958年5月全總黨組第三次擴大會議大肆攻擊已故賴若愚同志關于正確處理黨(工人階級先鋒隊)和工會(工人階級本隊)的關系問題,工會和政府以及企業行政的一致性和差別性的問題,工會保護職工群眾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力問題,以及群眾的自下而上的監督的實質和作用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的正確主張,是犯了所謂反黨性質的右傾機會主義和崇拜自發性的錯誤;從1958年12月大刮“基層工會消亡風”,到十年內亂中徹底砸爛工會,中國工會運動在艱難曲折的發展過程中,最終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絕境。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以及在這次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全會所制定的路線指引下,隨著黨在指導思想上和黨關于社會主義工會運動基本理論撥亂反正任務的逐步完成,我國工會運動才走出絕境,恢復生機,沿著健康發展的道路繼續前進。

近十年來,為社會主義國家工會運動提供了最深刻最寶貴歷史經驗的,一個是波蘭,另一個是南斯拉夫。波蘭可以說是斯大林工會“傳達機關論”的最大受害者。70年代以來,波蘭政治動蕩,經濟惡化,工人罷工浪潮席卷全國。1970年12月,波蘭工人第一次大罷工導致波黨第一書記哥穆爾卡下臺;十年之后,即1980年7月,波蘭第二次罷工風潮,不僅又一次導致波黨第一書記蓋萊克的下臺,而且導致由執政黨一手包辦并且長期嚴重脫離廣大職工群眾的波蘭工會的迅速瓦解,工人自發組織的獨立自治團結工會產生。特別值得深思的是,團結工會成立僅幾個月,其會員即發展到1000萬人(其中,波黨黨員100萬人)。由于團結工會的核心領導被反社會主義勢力所控制,他們否定波黨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繼續煽動政治罷工,不斷加深社會動亂,波黨第一書記雅魯澤爾斯基于1981年12月13日不得不斷然宣布波蘭處于“戰爭狀態”,宣布團結工會為非法。同時組建軍事救國委員會對全國實行為期一年的軍管,以便恢復社會正常秩序,重建波蘭工會。雅魯澤爾斯基在總結這次嚴重事件時深刻指出,“我們從過去的經歷中知道,限制工會權力,對工會發號施令,剝奪工會自己的聲音所產生的致命后果,以及另一方面,使工會具有導致生活無政府化,經濟癱瘓,國家機體瓦解的反社會主義特征所產生的致命后果”。1988年10月21日雅魯澤爾斯基在波蘭工會協議會召開的全國工人積極分子大會上又一次強調,我們的經驗證明,“工會應當是強大的,工會應當保護工人的利益,成為群眾情緒的顯示表和當局可敬的伙伴”。南斯拉夫不同于波蘭。長期以來,他們是在抵制和反對斯大林大國沙文主義,堅持由工人自治發展起來的社會自治制度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其工會運動也是適應從工人自治到社會自治制度的要求向前發展的,因而幾乎沒有受到斯大林工會“傳達機關論”的影響。這些都充分顯示了南斯拉夫黨和人民的創造精神。但是,由于在一定歷史時期內,南斯拉夫把工人自治絕對化,徹底下放經濟決策權,把原來由國家掌握的擴大再生產投資基金也交給企業管理,完全放棄了國家的宏觀經濟控制,這就大大助長了許多職工不顧國家總體利益,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錯誤傾向的惡性發展,從而造成經濟停滯、比例失調,通貨膨脹直線上升,失業率不斷增長,職工生活水平下降,工人罷工迭起等十分嚴重的后果。據外電報道,1988年南斯拉夫罷工1000多起。通貨膨脹率高達236%,外債增至210億美元,人民實際生活水平倒退到60年代中期水平并且有繼續下降的趨勢。最近,南共聯盟政治局執行書記什·科羅舍茨尖銳地指出,如果黨還不采取緊急有效的措施,不實行“新的社會主義模式”,黨就會“失去已經動搖得很厲害的人民的支持”,南斯拉夫將“面臨更多的社會動亂,并危及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斯·舒瓦爾也強調,“南共聯盟組織應該同工會組織一起站在工人一邊,……反對踐踏自治原則,反對惡劣的組織形式,反對破壞勞動成果分配的原則,以及反對全社會的官僚主義行為”,同時也要“反對無政府主義和不合理要求”。這就是南斯拉夫從另一個側面給社會主義國家工會運動提供的極為寶貴的經驗。

幾十年來,社會主義國家工會運動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一再表明:必須按照工會運動的客觀規律來指導工會運動;必須徹底拋棄斯大林的工會“傳達機關論”的錯誤理論,恢復和發展列寧關于社會主義國家工會運動的科學理論;必須根據工會運動的一般規律和馬列主義的工會理論結合本國工會運動的具體實踐制定出適合本國社會發展特定歷史階段上根本任務要求的工會運動路線和基本指導原則;必須正確處理工會同黨、政府以及行政的關系;必須明確工會的各項基本社會職能及其內在聯系,堅持把維護職工群眾的具體利益公開提到首要地位,并把這一維護同維護全國人民的總體利益相統一,堅持以是否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建設、是否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必須把工會運動的著重點切實落實到基層,努力實現工會的民主化和群眾化,改革工會的組織制度和活動方式;如此等等。

綜上所述,我黨提出的關于我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基本指導原則,的的確確是凝結著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工會運動極其深刻、極其豐富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是對這些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概括。

總之,黨中央提出的關于我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基本指導原則,是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工會指導原則,是現階段推動我國工會運動繼續前進的行動指南。我們每一個從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同志,都應當努力學習、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和認真貫徹這條基本指導原則,自覺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維護職工群眾的具體利益和維護全國人民的總體利益,防止和反對偏離中心,片面強調一個維護而否定另一個維護的各種錯誤傾向,并把這一指導思想貫穿于工會改革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只要我們切切實實這樣做了,就一定能夠有力地促進我國工會運動的勝利發展,就一定能夠逐步實現把我國工會建設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獨立自主、充分民主、職工信賴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社會政治團體這一偉大目標。


[1]本文發表于《中國工運學院學報》1989年第1期。梅岱,原中國工運學院副院長,教授。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20頁。

[3]《列寧全集》第32卷,第162頁。

[4]《列寧選集》第4卷,第583~591頁。

[5]《列寧選集》,第401~407頁。

[6]《列寧選集》第4卷,第583~591頁。

[7]《斯大林全集》第5卷,第16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城县| 岚皋县| 松江区| 长宁县| 霍城县| 扬州市| 交口县| 武宣县| 改则县| 武宁县| 姜堰市| 太谷县| 奇台县| 滕州市| 习水县| 威远县| 南澳县| 库尔勒市| 金堂县| 泾阳县| 四川省| 安岳县| 湘阴县| 保亭| 乌兰县| 林甸县| 锦屏县| 九龙坡区| 嵊泗县| 汝南县| 出国| 东乌| 塔河县| 根河市| 霍林郭勒市| 原阳县| 留坝县| 贵德县| 丹阳市| 维西| 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