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美學(第7輯)
  • 鄒華主編 王旭曉 杜道明副主編
  • 8663字
  • 2021-04-23 18:40:19

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研究

各擅其美

——中外園林之比較

杜道明[1]

摘要:由于中國和其他國家在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審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在園林藝術上也風格迥異、各有千秋。總的來說,中外園林在起源、發展過程、造園要素和社會功能等方面有著廣泛的相似性,但其差異性更加明顯。西方園林重在人工美,給我們的感覺主要是悅目,而中國園林則重在自然美,意在賞心,這是中西園林最大的不同。中國園林偏重于山,水景往往是真實寫照,而日本園林則偏重于水,枯山水較多;中國園林是寫意的、直觀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聯想,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伊斯蘭園林則是寫實的、理性的、客觀的,重圖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規律,追求的是一種協調有序、精致嚴整的風格。

關鍵詞:中國園林 西方園林 日本園林 伊斯蘭園林

Abstract: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historical background,cultural traditions,China and the non-Chinese countries differiciate in aesthetic tastes and the style of garden art. They share general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origin,developing process,gardening elements and social functions,but the differences are more obvious. Western gardens focus mainly on artificial beauty that pleases the eyes,while Chinese gardens focus on natural beauty that pleases the minds. This is the primary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gardens. As Chinese gardens are more focused with mountains,waterscapes are often true portrayals;while as Japanese gardens are more focused with water,the mountains are usually dry. Chinese garden painting is freehand,intuitive,natural,emotional,imaginative,associative,pursuing the charm of “the endless meaning of words”;while Islamic garden painting are realistic,rational,objective,graphical,artificial,orderly,and regular,pursuing a coordinated,delicated and refined style.

Key words:Chinese garden,western garden,Japanese garden,Islamic garden

園林藝術是一種實用和審美相結合的藝術,由于中國和其他國家在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審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在園林藝術上也風格迥異、各有千秋。從世界范圍來看,造園系統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即西亞(主要是阿拉伯世界)、西方(主要是歐洲)和東亞(主要是中國和日本)。在這里,我們無意評判中外園林藝術之短長,只是通過對比分析,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它們各自的風格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和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

一 中西園林之比較

總的來說,中國和西方在園林的起源、發展過程、造園要素和社會功能等方面有著廣泛的相似性,但兩者的差異性更加明顯。

其一是中西園林在選址和地貌上的區別。中國古典園林有人工山水園和天然山水園之分。人工山水園,是在平地上開鑿水體,堆砌假山,配以花木和建筑,把天然山水風景模仿在一定范圍之內。這類園林多修建在城市中,又稱“城市山林”。天然山水園則是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配以花木和建筑。西方古典園林的選址一般在遠離城市的郊外或山麓,極少在城市中修建大型園林,所以西方的古典園林也稱為“山林城市”。

中國古典園林的地表處理原則可以概括為“高埠可培,低方宜挖,就高堆山,就低挖池”。如北京的頤和園,把本來就地勢低洼的地方挖成了壽桃狀的昆明湖,而用挖出的土方堆筑成了高60米的萬壽山。西方古典園林的地表處理原則可以概括為“高埠可平,低洼宜填”。如法國的凡爾賽宮,園址本是一片有沼澤分布的平緩丘陵,經過削平丘陵、填平沼澤,整個園林就建造在這個人造平原上。因此,中國古典園林的地表是高低起伏的,而西方古典園林的地表卻是平坦開闊的。

其二是風格的不同。中國古典園林是典型的自然山水式園林,其風格是崇尚自然。無論是北方的皇家園林,還是江南、嶺南的私家園林,都非常強調順應自然,總是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盡量模擬大自然中各種景物的造型和氣韻,連樹木花卉的處理也講究表現自然。例如,頤和園的昆明湖、萬壽山以及其中的長堤等,都顯得自然和諧,絲毫沒有人工斧鑿之感;而蘇州的滄浪亭中巧妙設置的山水樹木、亭臺樓閣等景物,也顯示出濃郁的自然韻味。中國園林既不求軸線對稱,也沒有任何規則可循,相反卻是山環水抱,曲折蜿蜒,不僅花草樹木保持自然原貌,人工建筑也盡量參差錯落,力求與自然融合。西方古典園林的風格則是崇尚人力,表現為一種人工的創造,是典型的幾何形園林。在西方園林中,無論是建筑還是山水樹木,所有的景物都有人力加工的明顯印記。其建筑排列整齊,水源做成噴泉等,樹木一律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旁,如同被檢閱的儀仗隊。樹冠修剪得規整劃一:球形、方形、圓錐形、葫蘆形、尖塔形……處處呈現出一種幾何圖案美。園中雖有很多自然物,但自然的氣韻已經不復存在。如法國的凡爾賽宮,園中的皇宮、教堂、劇院等都排列規整,連廊柱、花壇、草坪、雕像、噴泉等也都秩序分明,呈現出幾何形狀,充分體現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其三是規模的差異。中國早期的園囿規模較大,但宋代以后的中國古典園林追求的是“壺中天地”,以小見大,所以規模相對較小。即使是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承德避暑山莊,也只有584公頃;而中國南方的文人園林一般只有幾十畝大小,如頤園占地兩畝多,是上海現存最小的迷你園林。園子雖小,但山、池、橋、樓、閣、齋、舫、榭、廊、古樹、翠竹一應俱全,享有“上海十大名園之一”的美譽。而建于清末的蘇州殘粒園,面積僅140多平方米,是現在發現的最小的蘇州園林。

西方極少有私人園林,其古典園林相當于中國的皇家園林,十分追求宏偉壯觀的氣勢,并且由于選址一般在郊外,有足夠的面積來造園,所以規模相對較大。如法國凡爾賽宮的占地面積達670公頃,僅中軸線就長達三公里,并且總是用一種令人震撼的大尺度空間表現一種莊嚴、氣派、華麗的氛圍,如大面積的整齊草坪,夸張的各式水景以及水景與壁龕中的各種雕塑等。

其四是整體布局的差異。中國古典園林所追求的是“林泉之趣”和“田園之樂”,要求人工美與自然美的高度統一,所以在園林設計上突出的是自然山水,建筑只是作為陪襯和點綴。而西方古典園林卻是以建筑為主體,建筑物控制中軸線,中軸線控制整個園林,突出的是建筑,甚至連植物也成了建筑物的陪襯或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西方古典園林中的植物被稱為“綠色建筑”或“綠色雕塑”。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道路本身就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講究“曲徑通幽”,園越小,路越曲。橋也往往做三曲、五曲、九曲,于是柔美有余、陽剛不足。而西方古典園林大多是筆直的大道,僅僅是為了解決景點與景點之間的交通問題。一般是以中軸線為中心,四周放射狀分布筆直的大道,組合成若干個巨大的放射形,道路之間交叉形成無數直角與銳角,顯得陽剛有余而陰柔不足。

中國古典園林的水體是連續分布、相互貫通的。哪怕再小的水面也要曲折有致,給人以源遠流長的感覺;溪流、瀑布更是中國園林顯示動態美的方式。西方園林中的河道則成直線,湖面是矩形、圓形或別的幾何形狀。如在法國凡爾賽宮苑內,宮殿的西部展開一條長1600米、寬120米的規整的大水渠。“水往低處流”乃水的本性,中國園林中的水處理順應了這種自然規律,從高到低,任其流動。西方園林則多設噴泉,偏偏強迫水要按照人的意志向高處噴。人造瀑布的石級也等寬、等高,瀑流循規蹈矩。甚至對待水聲,中西方也判然有別:中國人把汩汩的流水聲視為“天籟”之音,美妙無比;但西方人對此卻無動于衷,非得讓水流經過粗細不一的金屬噴嘴,奏出簡單的樂曲。

其五是造園藝術的差異。中國古典園林注重“寫意”,刻意追求詩情畫意和含蓄美、朦朧美,即使是小園也可以拉出很大的景深,其中奧妙正在于藏而不露,而且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使人有撲朔迷離和不可窮盡的幻覺。中國古典園林講究迂回曲折,曲徑通幽,咫尺之間變幻多重景觀,如蘇州獅子林中的假山曲徑,極盡曲折回環之能事,所以中國園林有“步行者的園林”之說。西方古典園林則注重“寫實”,刻意追求人工美、圖案美,講究規整、直觀、開朗、明快、開闊坦蕩,即使加上草坪、花園,也在開闊之處。站在平地可洞觀四方,登高瞭望則更是一覽無余,所以西方古典園林有“騎馬者的園林”之說。

西方人喜好雕塑,在園林中也有著眾多的雕塑。如在德國園林中,除明顯的雕塑之外,甚至在園林中的枯樹上也刻有圖案,用以觀賞。而中國人卻喜歡在園林內堆筑假山,而且樂此不疲。中國人看樹賞花,注重的是姿態,而不太講究品種的繁多;賞花甚至可以只賞一朵,而不苛求數量。而西方人卻講究品種多、數量大。如法國園林鮮花繁多,凡爾賽宮苑就有200多萬盆花,而法國人并不怎么欣賞其姿態,他們講究的是品種和數量,以及各種花在花壇中編排組合的圖案,他們欣賞的是圖案美。

總而言之,西方園林給我們的感覺主要是悅目,而中國園林則意在賞心,這應該是中西園林最大的不同。

二 中日園林之比較

說到東方園林,不能不提到日本,因為日式園林對世界的影響同樣深遠。在古代歷史上,中國一直是日本的主要文化外源地,因而兩國的古典園林在造園環境、園林類型、造園思想、造園手法等各個方面也都具有相似性和共通性,甚至可以說日本古典園林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分支。但是,日本園林并非中國園林的原型復制或機械再現。由于兩國文化結構的差異,也由于禪宗思想的不同影響,中日兩國園林又具有各自的特點,體現出各自的民族心理和審美意識。

從園林類型來看,中日兩國的古典園林都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廟園林。但是,中國皇家園林的氣勢要遠遠勝過私家園林;而在日本正好相反,私家園林的氣勢勝過了皇家園林。中國皇家園林顯得莊重、典雅、氣派、大方、華貴,規模宏大,建筑巍峨,雕梁畫棟,水面開闊。日本的皇家園林卻是小山小水,茅茨草屋,不涂色彩,樹多屋少,規模較小,如京都的桂離宮、仙洞御所、修學院離宮、京都御所庭院,這四大名園都是如此。

如果細分的話,日本園林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枯山水、茶庭、池泉園、筑山庭、平庭等。枯山水是在沒有池水溪流的地方僅立山石,以砂代水,以石代島;池泉式園林偏重于以水池、泉水為中心;筑山庭則是偏重于堆土山;平庭是在平坦地面上進行園林規劃;茶庭是在進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間里布置各種景觀。

中國的私家園林與文人士大夫有著不解之緣。園林既是文人做官之前的讀書學習之所,又是文人退身之后的歸隱靜思之地;既是文人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樂土,又是文人琴棋書畫、談古論今的園地。因此,中國的私家園林大多體現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追求和審美情趣。其特點是面積不大,小巧玲瓏,富有詩情畫意。日本從鐮倉時代到江戶時代近千年中,都是由將軍執政,所以私家園林以武士園林為主,突出武士的情趣與愛好,表現果敢、有魄力、有氣勢。其石景巨大,瀑布壯觀,建筑雄偉,規模和裝飾都勝過皇家園林和寺廟園林。如東京的“六義園”為武士柳澤吉保的私家園林,雖取中國《詩經》中的賦、比、興、風、雅、頌“六義”,但武士氣息十分濃厚。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園林中普遍建筑有馬場和射箭場,成為訓練武術、展示武功的場所。

中國的寺廟園林包括寺院園林和道觀園林;日本的寺廟園林則包括寺院園林和神社園林。中國的寺廟園林風格不明顯,常常運用私家園林的方式加以構建,講究詩情畫意,突出儒性,體現出宗教的世俗化;而日本寺廟園林風格突出,靠園林本身塑造宗教的氣氛和形象,并影響其他類型的園林,以至于武士園林也常常借用寺廟園林的表達方式。其中,寺院園林講究禪思枯意,突出佛性,在手法上有非常獨特的枯山水庭院,表現出世俗的宗教化。而神社園林則以建筑為主,庭前的一片白沙映襯出某種神圣與神秘。

從園林整體布局來看,中日兩國的古典園林同為自然山水式園林。但中國園林深受大陸文化的影響,因而在山和水之間偏重于山。而日本園林則深受海洋文化的影響,因而在山和水之間偏重于水。中國園林的水景多數是河、湖、海的真實寫照,而日本園林的水體則多數是模擬海景。中國園林中可以沒有島,但必須有山,即便沒有真山,也要有人工堆疊的假山;而日本園林中可以沒有山,但必須有島。中國的堆山是昆侖的象征,而日本的堆山則是海島的象征。在園林的游覽方式上,中日兩國都有舟游、路游(日本稱回游)、坐觀三種。中國園林以動觀、路游為主,而日本園林則以靜觀、舟游為主。

中日兩國的古典園林雖然從本質上說都是自然山水園,但二者仍然有明顯的不同。以下我們從各個造園要素加以對比,以略見一斑。

中國園林的疊山喜歡用太湖石、黃石、英石等,而日本園林喜歡用青石、鞍馬石、石灰石等。中國園林多以豎向疊山為主,山體較為高大,以表現山的峻峭挺拔,創造深山幽谷、洞天府地的意境,如蘇州留園的冠云峰、獅子林的九獅峰等;日本園林置石以橫臥為主,石體多低矮,并且部分埋在土中,石上生青苔,以展現天然之趣,如京都龍安寺的方丈前庭、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北庭等。中國園林的疊石手法多樣,追求奇險,喜歡雄偉挺拔、山勢嶙峋的氣勢,如故宮的御花園中的假山;日本園林一般用模仿自然名山的覆蓋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即使用,也喜歡樸素自然的氣質,不求奇險,追求荒山野丘的趣味,強調淡泊寧靜,一般規模較小。

中日兩國的古典園林在理水方面都受到中國道教方術思想的影響,有所謂“一池三島”,以象征東海和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但這一點在中國園林中越來越淡化,海化為池,島化為山,而且往往不拘一格,一島、二島、多島,所在多有。日本古典園林對此則是嚴格遵守“一池三島”的定制,而且樂此不疲。此外還有九山八海、三尊石、五行石等獨有的做法。中國園林的理水原則是“小水則聚,大水則分”,講究的是真水處理;而日本園林有真水和枯水兩種處理手法:真水除了某些舟游式池泉園,如桂離宮、京都御所等,一般水體較小,而且以聚為主;枯水處理則以枯山水庭園最為典型,如日本京都龍安寺方丈南庭的枯山水,它用石塊象征山巒,石塊或單獨或三五成組放置,以示崇山峻嶺或層巒疊嶂。用白砂象征湖海,砂面平鋪象征廣闊海面;砂面耙成平行的曲線,猶如萬重波濤;沿石根把砂面耙成環形,象征驚濤拍岸。

中日兩國的園林一般都有建筑物,但中國園林的建筑較多,有的園林甚至五步一亭,十步一閣;建筑材料以木結構為主,土石磚瓦為輔。日本園林的建筑普遍較少,建筑材料以木料、草料為主。中國園林多用瓦屋頂,日本園林多用草屋頂和檜皮屋頂。中國園林圍合多用平開門窗,間或用實墻,很少用木板;日本園林圍合多用推拉門窗,少用實墻,多用木板。中國的建筑形體較為高大,日本的則較為矮小。中國園林建筑的室內家具多而高,以垂足而坐為主;日本園林建筑的家具少而低,以席地而坐為主。中國古典園林室內對稱布局,陳設多,裝飾華麗,是文人墨客吟詩對賦的地方,游覽體驗方式屬于活動型。日本古典園林室內非對稱布局,陳設少,裝飾樸素,是僧人和茶客靜思悟道的地方,游覽體驗方式屬于靜悟型。中國園林建筑多用彩畫,特別是皇家園林,更是雕梁畫棟。日本的園林建筑則少用彩畫,色彩十分樸素。中國園林建筑的書畫作品較多,有門柱的對聯、門楣的匾額、室內的書法和繪畫、巖石上的刻字等。日本園林建筑的書畫作品較少,多門楣匾額,少門柱對聯。中國園林的外墻以實體墻為主,墻體較為高大;而日本園林的圍墻常用竹籬,實體墻并不多,而且墻體較為低矮。中國古典園林的入口大門幾乎都是巍峨高大,古色古香;而日本古典園林的入口大門有些卻是“木戶”(柴扉)。中國園林的建筑小品有牌坊、石碑、石桌凳、盆景等;日本園林則有石鳥居、石燈籠、洗手缽等。

花木在中日兩國的園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也有明顯差異。在花木的選擇上,中國園林講究姿態美、色彩美、味道美,而且要求花木有一定的文化積淀。日本園林的花木種類雖然不如中國園林的豐富,但由于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所以在花木品類上有相同的愛好,如梅、蘭、竹、菊“四君子”,松、竹、梅“歲寒三友”等。受禪宗思想的影響,日本園林還大量運用苔蘚等植物,形成“苔庭”。為了制造空寂,便于冥想,日本園林中的常綠植物較多,而開花植物較少,最常見的是松樹、楓樹、櫻花、杜鵑等。在花木應用上,中國園林重花、重色;而日本園林則偏葉、偏細部景觀。中國園林的花木,無論是高大的喬木,還是低矮的灌木,基本上是自然生長;而日本園林卻大量使用修剪樹,并把大樹小型化,尤其喜歡精致、細弱的植物。

總之,中日兩國園林是基于東亞文化基礎上的兩朵奇葩。通過分析比較,加深對中國園林的認識,了解中日園林之中優秀的造園要素,以及日本現代景觀設計中對傳統園林文化的繼承和把握,特別是日本園林設計中尊重自然、珍惜資源的生態原則和理念,是很值得中國借鑒學習的。

三 中伊園林之比較

伊斯蘭園林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一,是古代阿拉伯人在吸收兩河流域和波斯園林藝術的基礎上創造的,以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為中心,以阿拉伯世界為范圍,以敘利亞、波斯、伊拉克為主要代表,同時影響歐洲的西班牙和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是一種模擬伊斯蘭教天國的高度人工化、幾何化的園林藝術形式。

中國園林和伊斯蘭園林在起源、造園的目的以及園林的功能等方面有不少相似之處,但二者畢竟是兩種類型的園林。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不盡相同,文化習俗相差甚遠,兩者在很多方面又有著明顯的差異。

從整體布局來看,中國園林基本上屬于自然式,園址形狀順其自然,呈不規則的“流線型”。除北方少數的皇家園林外,并不強調明顯的、對稱性的軸線關系。特別是江南和嶺南的私家園林,在整體布局上更不講究對稱和中軸線,而是充滿了自然之趣,顯現的是活潑、動態、多點透視的空間美。而伊斯蘭園林則中規中矩,其經典布局:矩形的園林由十字形的水渠分成四等份,中央設一個噴泉,泉水從地下引出,噴出之后由水渠向四方流去,四條渠象征天堂里的水、乳、酒、蜜四條河,如西班牙的阿罕不拉宮的獅子苑就是典型代表。這種布局方式使園林顯得主從分明、重點突出,邊界和空間范圍一目了然,給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朗的印象。當然,伊斯蘭園林也有一些變體,常位于宏偉的宗教或陵墓建筑的前庭,以印度的泰姬陵為代表。

在中國園林中,有園必有山,有山必有石。早期是利用天然山石,而后則利用天然奇石疊造假山,可以說疊山是中國造園的獨門絕技;伊斯蘭園林中卻沒有這樣的疊山技藝,主要是選擇天然石材來修建水渠或建筑物,這是中伊園林截然不同的一個方面。

無論中國園林,還是伊斯蘭園林,理水都是造園的重要內容之一,但二者在內容和形式上有很大不同。首先,中國園林的理水在意象上表現的是河、湖、海三種自然景觀;而伊斯蘭園林卻把水作為園林的血脈,象征的是生命之河與天堂。其次,中國園林在水形和水岸的處理上注重模仿自然,講究水的源遠流長,所以水流往往是九曲十八彎,表現的是一種自然之美,如蘇州拙政園西部之水,從西南角開始,曲曲彎彎一直流向中部園內大池,好似書法中的一帖狂草;伊斯蘭園林的理水卻是以噴泉作為構圖中心,筆直的十字形水渠貫穿全園,具有很強的裝飾性,表現的是一種人工之美。最后,中國園林中的水景功能較為單一,即只具有觀賞價值;相比之下,伊斯蘭園林的水除了分割庭園、納涼之外,還常常具有灌溉的功能,因而涌泉和滴灌也成為一道頗有特色的水景。如塞維爾的橘園,細長的水渠布滿了整個果園,把象征天堂的中心水池的水引到每一棵橘樹下面。在印度伊斯蘭園林中還加入了臺階瀑布、跌水、噴泉等景觀,使整個園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中國園林中的水體的樣式是自由的,追求一種天然野趣,而且水區與陸區涇渭分明;伊斯蘭園林中的水池或水塘卻總是呈現幾何圖樣,或長或方,或圓或橢圓,或十字形,或獎章形,甚至蔥頭形;并且都以瓷磚鑲邊,通過水道連接到設計精美的噴水頭。伊斯蘭園林中的水總是伸手可及的,游客可以隨時灌手足以戲水,賞水波以見影,聆泉動以聞聲。有的園林甚至把水引入面向庭院的敞廊或廳堂,如阿爾罕布拉宮的獅子院;令人神清氣爽的水幾乎無處不在,即使在最小的曬臺上的樹影里也有噴泉。

中國園林的建筑以木結構作為基本框架,再支撐一個飛檐斗拱的坡形屋頂,顯得十分輕盈。這種框架結構完全可以開合自如,不受約束地開窗和筑墻,有些建筑物如亭子,甚至完全不需要墻體。而伊斯蘭園林的建筑大多呈現為獨特的中庭形式,而且以石結構為主,很有厚重感,如厚實的墻體、拱券和梁柱等。在外輪廓處理中,較多地使用了幾何圖形,如方墻、穹頂、圓塔等。

中國北方的園林建筑平面布局較為嚴整,多用色彩強烈的彩繪,圖案有人物、動植物、云紋等;南方的園林建筑一般是青瓦白墻,褐色門窗,不施彩畫,用料較小,布局靈活,顯得玲瓏清雅,常有精致的磚木雕刻作裝飾。相比之下,由于伊斯蘭園林建筑大量使用以幾何圖形為基礎的抽象化曲線紋樣,追求鮮艷的色彩,喜歡用很純的黃色、紅色、綠色、白色等,甚至把整個建筑物都用彩色的琉璃或馬賽克貼面,形成變化無窮、色彩華麗、光影變幻的裝飾效果,看起來熱烈而又富麗堂皇,體現了伊斯蘭裝飾藝術崇尚繁復、不喜空白的特點。印度的泰姬陵,可稱得上全世界最美麗的陵墓了。位于綠地和藍天之間的陵墓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顯得端莊、典雅、秀麗。局部則鑲嵌有各色寶石,顯得五彩繽紛,光華奪目。

受道家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中國園林中的花草樹木既可以集中,也可以散種,而且基本看不到修剪成幾何圖案的花木,顯示出的是一種自然的山林野趣。伊斯蘭園林和西方園林都是規整有序的,花草樹木布置成幾何圖案,甚至連樹冠也被整理成幾何體。在并列的小庭園中,每個庭園的花木盡可能選用相同的品種,以便獲得穩定的構圖效果。

與中國園林的植物景觀追求人文內涵不同,伊斯蘭園林中的花木追求的是地毯式的景觀效果。園林中的種植池都采用下沉式,常用黃楊綠籬組成圖案,后期也喜歡在綠草如茵的花圃里用雪白的大理石細條鋪成精巧的圖案,看上去就像一塊塊色彩絢麗的地毯。如印度阿克巴大帝規劃的“葡萄園”以及沙日罕國王在阿格拉堡的后宮花園都是如此。

綜合來看,中國園林是寫意的、直觀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聯想,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伊斯蘭園林則是寫實的、理性的、客觀的,重圖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規律,追求的是一種協調有序、精致嚴整的風格。

總而言之,我們把中國園林和西方園林、日本園林以及伊斯蘭園林進行比較,是為了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從而取長補短,相互借鑒,使人類共有的園林日益成為真正的人間天堂。


[1] 杜道明,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都县| 封丘县| 昌都县| 环江| 专栏| 谢通门县| 大足县| 莱西市| 泊头市| 紫金县| 婺源县| 蒙自县| 安化县| 紫云| 嘉善县| 海南省| 鄂尔多斯市| 临朐县| 奉节县| 兴文县| 呼图壁县| 抚顺县| 赣榆县| 柳州市| 陇川县| 乌苏市| 四子王旗| 永新县| 象山县| 辉南县| 遵义市| 鲜城| 喀喇| 霸州市| 佛坪县| 临湘市| 榆树市| 洱源县| 彭泽县| 尼勒克县|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