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注釋

[1]酷鵝用戶研究院:《2018年手機紅包用戶洞察報告》,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80321/100611120180_2.shtml。

[2]張詠華:《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第156頁。

[3]〔英〕湯姆·斯丹迪奇:《從莎草紙到互聯網:社交媒體2000年》,林華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第8頁。

[4]張騰霄、韓布新:《紅色的心理效應: 現象與機制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13年第3期,第398-406頁。

[5]劉昕毓、李雨欣:《新媒體視閾下的春節紅包文化變遷》,《東南傳播》2015年第7期,第63-65頁。

[6]施慧:《民間壓歲錢習俗小考》,《神州民俗》2010年第2期,第10頁。

[7]〔英〕蓋麗安·多勒、趙彥華編譯:《什么是媒介經濟學?》,《國際新聞界》2005年第4期,第38-42頁。

[8]〔英〕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夏鑄九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第505頁。

[9]葛金芳:《宋代經濟: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首次啟動》,《中國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78-86頁。

[10]包善文:《紅包的文化因由》,《檔案春秋》2013年第1期,第33-35頁。

[11]〔英〕艾莉森·艾特瑞爾:《互聯網心理學:尋找另一個自己》,于丹妮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第83頁。

[12]何道寬、蔣原倫:《“生命在于運動 意義成于互動”——關于新媒介文化及思想路徑的對話》,《文藝研究》2013年第10期,第69-76頁。

[13]潘黎勇:《感知的重構——麥克盧漢媒介理論視域中的“微時代”》,《社會科學輯刊》2016年第2期,第145-151頁。

[14]張進:《論麥克盧漢的媒介生態學思想》,《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第5-13頁。

[15]鐘科、王海忠、楊晨:《感官營銷戰略在服務失敗中的運用:觸覺體驗緩解顧客抱怨的實證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14年第1期,第114-126頁。

[16]電子紅包送給誰?長沙一銀行推出電子紅包引爭議[EB/OL].http://news.sina.com.cn/o/2004-10-12/10503894438s.shtml。

[17] 〔法〕馬克·第亞尼:《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滕守堯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44頁。

[18] 〔法〕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鄭若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5頁。

[19]彭蘭:《網絡文化的構成及其與現實社會的互動》,《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7期,第149-158頁。

[20]曠曉蘭:《空間感的失落——約書亞·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論研究》,《東方企業文化》2011年第4期,第176頁。

[21]劉同舫:《網絡文化的精神實質》,《社會科學評論》2005年第6期,第55-60頁。

[22]微信紅包塑造了社交金融游戲,背后是一套技術升級的過程[EB/OL].http://money.163.com/17/0320/08/CFV7AE7V002580S6.html。

[23]從“微信紅包”看互聯網金融[EB/OL].http://views.ce.cn/view/ent/201402/07/t20140207_2253384.shtml。

[24]曹磊:《互聯網+產業風口》,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第11頁。

[25]伍聰:《第四次金融浪潮:互聯網金融與中國國運》,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7,第157頁。

[26]微信公布《2017微信春節數據報告》,除夕至初五紅包收發量達460億個[EB/OL].http://tech.qq.com/a/20170203/010341.htm。

[27]春節大數據:《2018春節7.68億人微信收發紅包 一個人收到3429個》,http://bigdata.idcquan.com/news/136879.shtml。

[28] 〔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黃愛華、馮鋼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4頁。

[29]朱琛:《自我呈現的新涵義與影響因素——基于社交媒體用戶自我呈現的文獻考察》,《新疆社科論壇》2016年第1期,第99-105頁。

[30]童慧:《微信的自我呈現與人際傳播》,《重慶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第102-110頁。

[31] 2017手機紅包新趨勢報告:微信、QQ、支付寶、微博哪家強?[EB/OL].http://36kr.com/p/5062973.html。

[32]〔英〕詹姆斯·柯蘭、娜塔莉·芬頓、德斯·弗里德曼:《互聯網的誤讀》,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第145頁。

[33]韓叢耀:《視覺傳播研究芻議》,《中國出版》2010年第20期,第36-39頁。

[34]潘黎勇:《感知的重構——麥克盧漢媒介理論視域中的“微時代”》,《社會科學輯刊》2016年第2期,第145-151頁。

[35]〔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何道寬譯,江蘇:譯林出版社,2011,第30頁。

[36]〔美〕周永明:《中國網絡政治的歷史考察:電報與清末時政》,尹松波、石琳譯,北京:商務印刷館,2013,第194頁。


[1]酷鵝用戶研究院:《2018年手機紅包用戶洞察報告》,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80321/100611120180_2.shtml。

[2]張詠華:《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第156頁。

[3]〔英〕湯姆·斯丹迪奇:《從莎草紙到互聯網:社交媒體2000年》,林華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第8頁。

[4]張騰霄、韓布新:《紅色的心理效應: 現象與機制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13年第3期,第398-406頁。

[5]劉昕毓、李雨欣:《新媒體視閾下的春節紅包文化變遷》,《東南傳播》2015年第7期,第63-65頁。

[6]施慧:《民間壓歲錢習俗小考》,《神州民俗》2010年第2期,第10頁。

[7]〔英〕蓋麗安·多勒、趙彥華編譯:《什么是媒介經濟學?》,《國際新聞界》2005年第4期,第38-42頁。

[8]〔英〕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夏鑄九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第505頁。

[9]葛金芳:《宋代經濟: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首次啟動》,《中國經濟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78-86頁。

[10]包善文:《紅包的文化因由》,《檔案春秋》2013年第1期,第33-35頁。

[11]〔英〕艾莉森·艾特瑞爾:《互聯網心理學:尋找另一個自己》,于丹妮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第83頁。

[12]何道寬、蔣原倫:《“生命在于運動 意義成于互動”——關于新媒介文化及思想路徑的對話》,《文藝研究》2013年第10期,第69-76頁。

[13]潘黎勇:《感知的重構——麥克盧漢媒介理論視域中的“微時代”》,《社會科學輯刊》2016年第2期,第145-151頁。

[14]張進:《論麥克盧漢的媒介生態學思想》,《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第5-13頁。

[15]鐘科、王海忠、楊晨:《感官營銷戰略在服務失敗中的運用:觸覺體驗緩解顧客抱怨的實證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14年第1期,第114-126頁。

[16]電子紅包送給誰?長沙一銀行推出電子紅包引爭議[EB/OL].http://news.sina.com.cn/o/2004-10-12/10503894438s.shtml。

[17]〔法〕馬克·第亞尼:《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滕守堯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44頁。

[18]〔法〕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鄭若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5頁。

[19]彭蘭:《網絡文化的構成及其與現實社會的互動》,《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7期,第149-158頁。

[20]曠曉蘭:《空間感的失落——約書亞·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論研究》,《東方企業文化》2011年第4期,第176頁。

[21]劉同舫:《網絡文化的精神實質》,《社會科學評論》2005年第6期,第55-60頁。

[22]微信紅包塑造了社交金融游戲,背后是一套技術升級的過程[EB/OL].http://money.163.com/17/0320/08/CFV7AE7V002580S6.html。

[23]從“微信紅包”看互聯網金融[EB/OL].http://views.ce.cn/view/ent/201402/07/t20140207_2253384.shtml。

[24]曹磊:《互聯網+產業風口》,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第11頁。

[25]伍聰:《第四次金融浪潮:互聯網金融與中國國運》,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7,第157頁。

[26]微信公布《2017微信春節數據報告》,除夕至初五紅包收發量達460億個[EB/OL].http://tech.qq.com/a/20170203/010341.htm。

[27]春節大數據:《2018春節7.68億人微信收發紅包 一個人收到3429個》,http://bigdata.idcquan.com/news/136879.shtml。

[28]〔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黃愛華、馮鋼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4頁。

[29]朱琛:《自我呈現的新涵義與影響因素——基于社交媒體用戶自我呈現的文獻考察》,《新疆社科論壇》2016年第1期,第99-105頁。

[30]童慧:《微信的自我呈現與人際傳播》,《重慶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第102-110頁。

[31]2017手機紅包新趨勢報告:微信、QQ、支付寶、微博哪家強?[EB/OL].http://36kr.com/p/5062973.html。

[32]〔英〕詹姆斯·柯蘭、娜塔莉·芬頓、德斯·弗里德曼:《互聯網的誤讀》,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第145頁。

[33]韓叢耀:《視覺傳播研究芻議》,《中國出版》2010年第20期,第36-39頁。

[34]潘黎勇:《感知的重構——麥克盧漢媒介理論視域中的“微時代”》,《社會科學輯刊》2016年第2期,第145-151頁。

[35]〔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何道寬譯,江蘇:譯林出版社,2011,第30頁。

[36]〔美〕周永明:《中國網絡政治的歷史考察:電報與清末時政》,尹松波、石琳譯,北京:商務印刷館,2013,第19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平市| 鄂托克旗| 安国市| 嘉黎县| 德庆县| 团风县| 扎鲁特旗| 蓝山县| 富蕴县| 陈巴尔虎旗| 安化县| 德江县| 新乐市| 仙游县| 北碚区| 和静县| 南皮县| 新巴尔虎右旗| 庄浪县| 宁河县| 西城区| 额济纳旗| 乌海市| 崇仁县| 襄垣县| 漯河市| 武冈市| 沅江市| 元江| 布尔津县| 清原| 合山市| 新泰市| 定兴县| 城口县| 全州县| 柳河县| 合作市| 哈尔滨市| 天水市|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