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守正創新 繁榮文藝

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主持召開了有文藝工作者、中央各部門負責人共100多人參加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講話稿全文時隔1年后公開發表。時隔72年即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講話稿全文同樣時隔1年后公開發表。兩次文藝座談會講話都由黨的最高領導人主持,并都是時隔1年后發表,意味深長。“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細究起來,兩次文藝座談會盡管召開時代背景不同,但主旨一脈相承。如果說毛澤東同志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偉大革命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那么習近平同志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則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探索過程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新文藝觀,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習近平同志北京文藝座談會講話,守正創新,即在辯證批判繼承古今中外優秀文藝理論成果基礎上,結合時代任務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要求,為文藝發展與繁榮指引了新的方向。

一 秉承以人民大眾為本位的文藝發展導向

兩次文藝座談會都是“應時而為”的產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處理好文藝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關系即文藝與政治關系,“求得革命文藝的正確發展,求得革命文藝對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協助,借以打倒我們民族的敵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座談會召開前的延安文藝界,不少文藝創作者在思想上小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宗派主義突出;在行動上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只把注意力放在研究與描寫知識分子上面,而不愿意接觸工農兵。簡言之,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前,文藝創作者與文藝作品注意力還沒有真正集中于工農兵,還沒有把文化很好地轉化為革命力量,槍桿子與筆桿子尚未親密地聯合起來,文藝的發展導向脫離最廣大人民大眾革命實踐的軌跡。這樣,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就具有歷史必然性。時隔72年的北京文藝座談會,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處理好市場化語境下文藝工作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系,“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文藝創作者缺乏水滴石穿、十年磨一劍的韌性,喜好顛覆真善美、熱衷表揚假惡丑,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實,文藝生命力逐漸被金錢腐蝕。一言以蔽之,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了方向,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產生偏差,沒有處理好文藝發展與市場的關系,文藝發展導向以金錢為本位逐漸替代以人民為本位。因此,召開北京文藝座談會,恰逢其時。

文藝發展導向應以人民為本位。堅持文藝人民本位發展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個核心內容,它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遭遇新的挑戰,并在實踐推動下不斷豐富自身內涵。在延安時期,堅持文藝的人民本位,就是服務好當時最廣大的革命人民大眾。什么是人民大眾呢?毛澤東同志是這樣說的:“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所以我們的文藝,第一是為工人的,這是領導革命的階級。第二是為農民的,他們是革命中最廣大最堅決的同盟軍。第三是為武裝起來了的工人農民即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隊伍的,這是革命戰爭的主力。第四是為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的,他們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們是能夠長期地和我們合作的。這四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延安時期,堅持文藝人民本位就是要堅持文藝服務于最廣大人民大眾的革命實踐。

改革開放至今,堅持文藝的人民本位發展導向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繼承與發揚。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江澤民同志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胡錦濤同志強調:“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習近平同志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精辟指出:“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文藝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在此基礎上,習近平同志就文藝發展的人民本位導向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辯證分析:人民需要藝術,“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文藝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文藝要熱愛人民,文藝要經得起人民檢驗。

就當下而言,堅持文藝發展的人民本位導向,關鍵是處理好文藝與市場的關系。習近平同志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要堅守文藝的審美理想、保持文藝的獨立價值,合理設置反映市場接受程度的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標,既不能忽視和否定這些指標,又不能把這些指標絕對化,被市場牽著鼻子走。”也就是說,文藝的正確發展,始終要堅持文藝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堅守文藝審美理想與保持文藝的獨立價值,以人民為本位,而非以市場或金錢為本位。

總之,無論是延安文藝座談會還是北京文藝座談會,盡管時代使命各異,但文藝的正確發展導向始終應堅持人民本位,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文藝領域的一脈相承、創新發展,體現了黨的新領導集體既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又有真情真意為廣大人民謀福祉的家國情懷。

二 遵循文藝創作規律,推動作品不斷創新

習近平同志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的要求,殷切希望文藝工作者以文藝更好地揚中國之精神、感國運之變化、發時代之先聲、興民族之偉業。“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藝創新最能體現時代的現實,最能反映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時代的風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藝創新園地百花競放、碩果累累,呈現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然而也不可否認,文藝創作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習近平同志在北京文藝座談會講話中提出:“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能力。”

一要關注現實。“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習近平同志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要求文藝工作者“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從人民現實生活中汲取詩情畫意,用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來哺育人民,這是文藝創新發達的根本路徑。對一位文藝工作者來說,如果脫離了關注人民,將永遠失去創作靈感,剩下的將只是虛妄之語的存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同志強調:“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

二要耐得住寂寞。創作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作品,廣大文藝創作者必須克服浮躁心理,要沉得住氣節、留得住風骨、守得住底線、耐得住寂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往今來,文藝巨制無不是厚積薄發的結晶,文藝魅力無不是內在充實的顯現。凡是傳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篤定恒心、傾注心血的作品。”優秀文藝創作過程也是創作者與人民一同體驗藝術審美、情感抒發、心靈震撼、思想啟迪、道德升華的漸進、漸悟、漸成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的支撐,要有“望盡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最終得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

三要弘揚主旋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引言,“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最大的動力源泉,更是文藝不斷創新的主題。如今文藝界確有些回避高尚價值追求、盲目照搬西方等現象,如果廣大文藝工作者不去弘揚主旋律,人民在文藝作品中就無法享受真善美的熏陶,國家的文藝發展也將走入一個褊狹的歧路。

“國運興,則文運興”,優秀的文藝作品,承載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夢想,標識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中華民族正行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這也是我國文藝創新發展的難得機遇。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我們當代文藝更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三 發揮文藝評論功能,促進文藝健康發展

文藝評論是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文藝批評領域的運用和體現。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同志利用辯證唯物主義動機和效果相統一的觀點,深刻地指出:“立場是對的,心是好的,意思是懂得的,只是表現不好,結果反而起了壞作用。”文藝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文藝評論。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文藝評論家洋而不化,盲目吹捧只有西方的文藝作品先進、高明,以西方文藝理論為標準,裁剪中國文藝審美,度量中國文藝創作,闡釋中國文藝實踐,存在“強制闡釋”“過度闡釋”的現象。一些文藝評論家,不是從歷史的、美學的立場出發,而是從金錢的、商業的立場出發,以點擊率、收視率、銷售量等為依據,信奉“紅包厚度等于評論高度”,用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一些文藝評論家面對低級趣味、低俗下流、低等品味的作品噤若寒蟬,并深陷“人情批評”“圈子批評”“紅包批評”等流弊。針對當前文藝批評存在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一針見血地指出,“文藝批評褒貶甄別功能弱化,缺乏戰斗力說服力,不利于文藝的健康發展”;“批評家要做‘剜爛蘋果’的工作”。

如何甄別真正優秀的文藝作品,做好“剜爛蘋果”的工作,把偽劣的文藝作品剜掉?習近平同志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殷切提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恩格斯在1859年《致斐·拉薩爾》一文中曾講過文藝批評要堅持美學的和歷史的觀點,這次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提到“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是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方法的繼承和發展。增加“人民的、藝術的”文藝評論思想,更加強調了文藝評論的人民性、藝術性。把文藝作品放在特定的歷史河流中,看它是否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還要看它是否具有藝術的和美學的感召力。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藝作為觀照國運世情、百姓生活的產物,成就光輝燦爛。對文藝作品進行評論,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以中華民族的審美習慣和審美規律為標準,將其放進歷史語境,堅持文藝評論人民性標準和藝術性標準的辯證統一。同時,廣大文藝工作者既要以開放胸襟廣泛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借鑒外來文藝一切有益的精華,又要與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和當前文藝發展實際融會貫通,建構一種具有中國風骨、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求真務實的文藝評論體系,以此發揮文藝評論促進文藝健康發展應有功能。

四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發展和文化創新的思想,體現在其一系列重要論述當中。如果要從中提煉出核心的關鍵詞,則“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最為顯著。2018年8月21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用九個“堅持”,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的成功經驗。貫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的一個本質特征,就是“創新”。

首先是堅守文化創新立場。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不僅指導了我們的經濟轉型、社會治理轉型,突出應用在科技發展變革中,更深刻地顯現在我們對于文化發展的態度上。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他多次強調,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始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些都深刻顯現出一種創新型、發展論的文化觀。

其次是構建文化創新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創新的重要論述涵蓋面廣,思想深刻,不論是從戰略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還是從戰術上大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傳承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總書記時時處處都強調從創新入手,出創新成效,已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文化創新思想。

最后是構建文化創新生態。這里面既包括全面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也包括充分發揮思想文化戰線、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力量等各類文化創新主體的積極作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全社會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聚合起推動文化創新、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磅礴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

一言以蔽之,文藝發展的正確導向應以廣大“人民”為本位,而非以“人民幣”為中心;文藝創新要遵循文藝創作規律,文藝作品才會既有“高原”又有“高峰”;文藝評論家要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文藝作品,對壞的文藝作品既要有“棒殺”骨氣又要有自覺抵制“捧殺”的勇氣。文藝界應以習近平同志北京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為引領,堅持真理以守正,開拓發展求創新,潛心聚氣,創作更多“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優秀作品,努力書寫中國文藝發展的新篇章。

(原載《人民日報》2016年11月22日,發表時略有刪節。全文以《守正創新 繁榮文藝》為題發表在《藝術教育》2018年第2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真| 磐石市| 建水县| 体育| 宜丰县| 城口县| 安化县| 灵璧县| 翁牛特旗| 高邑县| 关岭| 遵义县| 龙岩市| 锡林浩特市| 巫溪县| 梅河口市| 玛纳斯县| 大足县| 宝清县| 孟连| 罗平县| 岳阳县| 中超| 伊宁市| 奉贤区| 合水县| 镇赉县| 类乌齐县| 黄平县| 伊金霍洛旗| 旺苍县| 吉木乃县| 天镇县| 响水县| 防城港市| 读书| 江城| 霸州市| 和田县| 禄劝| 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