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研究邏輯框架

(一)研究邏輯

本書的研究目的是如何科學管理中國公務員辭職。辭職對公務員來說是一種權利;對公共部門來說,是暢通出口、促進人才循環、優化配置的制度設計。中國公務員辭職制度必然包含一般公務員辭去公職和領導干部辭去現職,其中領導干部的外延相當于西方的政務官加上高級公務員。因此在制度的設計中,要解決好管理對象和管理主體的分工問題。同時本書重在研究公務員辭職趨勢和問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管理對策。

因此,本書的研究邏輯框架如圖1-1所示,主要有兩大線索。一是辭去公職和辭去現職的內容;二是辭職管理的研究邏輯演進。辭去公職和辭去現職的第一個層面的內容主要討論概念、理論基礎、法律依據、歷史考察和國外借鑒。第二個層面的內容主要討論現狀、管理問題和管理對策。

圖1-1 中國公務員辭職及其管理的研究邏輯框架

(二)研究框架

本書包括七個部分,即導論、中國公務員辭職的概念和基本理論、中國官吏辭職的歷史考察、中國當代公務員辭職分析、當代公務員辭職管理及其問題分析、國外公務員辭職管理和中國公務員辭職的管理對策。

第一章 導論。本章主要介紹公務員辭職的研究緣起和意義、國內外研究述評、研究的方法與創新以及邏輯框架四個方面內容。

第二章 中國公務員辭職的概念與基本理論。本章首先界定與公務員辭職相關的幾個概念:公務員、公務員辭職、辭去公職、辭去現職、因公辭職、自愿辭職、引咎辭職和責令辭職等,并區分辭退、退職、免職、離職等與辭職相近的概念的異同。其次,分析中國公務員辭職的基本理論和法律依據。

第三章 中國官吏辭職的歷史考察。本章將分清代以前、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初期三個階段對中國官吏(文官、干部)辭職進行考察,并分析其對當前公務員管理的借鑒意義。

第四章 中國當代公務員辭職分析。本章首先依據中國公務員制度的演進把公務員辭職的歷程分為四個階段進行介紹。其次,嘗試歸納公務員辭職的類型和功能,并深入分析公務員辭職的原因。

第五章 當代公務員辭職管理及其問題分析。本章首先介紹了我國對公務員辭職管理的法規、管理現狀和經驗。其次對公務員辭職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和分析,并嘗試歸納其規律,以便形成長效的制度化管理。

第六章 國外公務員辭職管理。本章對西方公務員辭職和高官辭職現象及其管理舉措一并進行分析,為我國完善公務員辭職管理提供借鑒。

第七章 中國公務員辭職的管理對策。本章嘗試把管理的對策用系統分析方法呈現出來,“中國公務員辭職管理體系”包括四個子系統:一是公務員辭職管理應遵循的三個原則,即公共利益優先、保護個人權利和法治;二是總體思路,主要包括完善制度保障機制、強化壓力機制和健全支持機制;三是公務員辭去公職的管理對策;四是黨政領導干部辭職管理的對策。公務員辭職管理系統要與政治、經濟、公務員管理等大系統發生互動。


[1] 〔美〕約瑟夫·斯托里:《美國憲法評注》,毛國權譯,上海三聯書店,2006,第257頁。

[2] Frederick C.Mosher et al.,Watergate.Implications for Responsible Government (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of Public Admimistration,1974),轉引自〔美〕杰伊·M.沙夫里茨、艾伯特·C.海德、桑德拉·J.帕克斯編《公共行政學經典》(第五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第349~355頁。

[3] Robert N.Roberts,and Marion T.Doss Jr.,From Watergate to Whitewater,the Public Interity War (Westport: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1997),轉引自周琪、袁征《美國的政治腐敗與反腐敗——對美國反腐敗機制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第81、149頁。

[4] Kam C.Wong,“How Chinese E-public Feel and Think about Corruption:A Case Study of Audit Storm(Shenji fengb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Crime and Justice 37(2009):197-215.

[5] J.Hoffman,“The Plague of Small Agencies:Turnover,” Law and Order 41(1993):25-28;M.Phelan,“Number of Officers Leaving a Department for Any Reason Other Than Retirement,” Law and Order 39(1991):40-2;J.R.Sparger,and D.J.Giacopassi,“Copping out:Why Police Leave the Force,” In R.R.Bennett,ed.,Police at work:Policy Issues and Analysis (Bever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s,1983);D.W.Stevens,“Protecting the Investment in Entry Level Training,” Police Chief 49(1982):42-43;N.D.Swanstrom,“Resolving the Free ‘Exiter’ Problem,” Police Chief 49(1982):44-45.

[6] A.R.Moriarty,and M.W.Field,Police Officer Selection.Springfield (IL:Charles C.Thomas,1994).

[7] A.R.Moriarty,and M.W.Field,“Proactive Intervention:A New Approach to Police EAP Programs,”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19(1990):155-161.

[8] Louis M.Harris,and J.Norman Baldwin.,“Voluntary Turnover of Field Operations Officers:A Test of Confluency Theory,”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27(1999):483-493.

[9] 〔英〕德里克·托林頓、勞爾·霍爾、史蒂芬·泰勒:《人力資源管理》(第六版),邵劍兵等譯,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第140頁。

[10] Kiwook Kwon et al.,“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untary Turnover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Korea,”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51(2012):47-70.

[11] Amlan Haque,Mario Fernando,and Peter Caput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ponsible Leadership and Organisational Commitment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mployee Turnover Intentions:An Empirical Study with Australian Employe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56(2019):759-774.

[12] B.Geys,T.R.Heggedal,and Rune J.S?rensen,“Are Bureaucrats Paid like CEOs?Performance Compensation and Turnover of Top Civil Servant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52(2017).

[13] Thomas Van Waeyenberg,Adelien Decramer,Sebastian Desmidt,and Mieke Audenaer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Civil Servants’ Turnover Intentions:A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s of System Satisfaction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19(2017):747-764.

[14] 徐頌陶、原所安主編《國家公務員實用手冊》,中國人事出版社,1993,第361~455頁。

[15] 曹志主編《資本主義國家公務員制度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16] 曹志主編《蘇聯東歐國家人事制度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17] 研究成員有劉俊林、蘇玉堂、姜明安、皮純協等著名學者。

[18] 多數國家稱為辭職,埃及公務員的辭職包含自動離職。

[19] 仝志敏主編《國家公務員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第196~200頁。

[20] 徐頌陶、原所安主編《國家公務員實用手冊》,中國人事出版社,1993,第303~316頁。

[21] 高國舫:《黨政干部淘汰機制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

[22] 舒放、王克良主編《公務員制度教程》(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3] 劉俊生編著《公共人事制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4] 吳瓊恩等:《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第212~214頁。

[25] 盧丹:《中國公務員退出機制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2011。

[26] 王寶林:《建立國家公務員離職審計制度初探》,《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1994年第3期。

[27] 唐靜:《論中國公務員的辭職、辭退制度》,《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第18~19頁。

[28] 李雪卿:《我國國家公務員辭職辭退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第76~78頁。

[29] 李金:《新世紀推行公務員辭職辭退制度的挑戰與創新》,《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年第5期,第113~114頁。

[30] 駱立騫:《廣東省公務員辭職、辭退、開除狀況調查》,《探求》2006年第5期,第36~39頁。

[31] 龍太江、博嵐嵐:《公務員辭職后的利益沖突問題》,《探索與爭鳴》2007年第6期,第38~41頁。

[32] 高光宇:《完善辭職辭退制度 建立公務員正常退出機制》,《中國人才》2009年第17期,第9~11頁。

[33] 黃仁宗:《“辭官下海”的制度分析》,《安徽決策咨詢》2001年第10期,第18~20頁。

[34] 宋斌、鮑靜、謝昕:《政府部門人力資源開發》,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第169~171頁。

[35] 劉俊生:《中國人事制度概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第139頁。

[36] 崔鵬:《黨報稱潛規則破壞社會公平 民眾因無權無勢焦慮》,《人民日報》2011年8月11日,第18版。

[37] 張富強:《基于三個維度的政府管理人才流出行為及原因剖析》,《價值工程》2012年第27期,第285~286頁。

[38] Li Yongkang,Analysis of Reasons for Chinese Civil Servants Resigning from Office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for Regional Public Management of ICPM2014,Bali,Indonesia,Atlantics Press,August 2014),pp.265-274.

[39] Li Yongkang,Xie Hejun,and Duan Yuping,Research on Issues Concerning Chinese Civil Servant Resignation Administ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Management,Kunming,Atlantics Press,July 2016),pp.203-208.

[40] 武博:《當代中國人才流動》,人民出版社,2005,第150~311頁。

[41] 李曉玉、高冬東、高峰:《黨政干部工作倦怠、離職意向、自我效能感、工作績效關系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第7期,第659~661頁。

[42] 畢重增、黃希庭:《中學教師成就動機、離職意向與倦怠的關系》,《心理科學》2005年第1期,第28~31頁;W.B.Schaufeli,and A.B.Bakker,“Job Demands,Job Resources,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Burnout and Engagement:A Multisample Stud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5(2004):293;T.J.Fogarty,J.Singh,G.K.Rhoads,and R.K.Moore,“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Burnout in Accounting:Beyond the Role Stressmodel,”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2(2000):31-62.

[43] 馬爽、王晨曦、胡婧、張西超:《地稅基層公務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離職意向的關系:心理資本的調節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年第2期,第326~329頁。

[44] 王文俊:《女性公務員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的關系研究》,《領導科學》2016年第23期,第44~47頁。

[45] Li Yongkang,Ai Jun,and Li Bo,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s on Job Performance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Civil Servant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for Innovation Public Governance of ICPM 2018,Kunming,Atlantics Press,September 2018),pp.179-184.

[46] 黃仁宗:《“辭官下海”的制度分析》,《安徽決策咨詢》2001年第10期,第18~20頁。

[47] 葉必豐:《“辭官下海”與廉政監控》,《政治與法律》2004年第4期。

[48] 孔靚:《官員“下海”與我國公務員退出機制的完善》,《黨政干部論壇》2004年第12期。

[49] 周慶行、吳新中:《新一輪“官員下海”析》,《黨政論壇》2005年第2期。

[50] 舒鋒:《公務員辭職給補償是贖買權力》,《檢察日報》2008年6月11日,第6版。

[51] 王江:《昆明獎勵公務員下海制度被叫停:輿論影響決策》,新浪網,2008年10月17日,http://news.sina.com.cn/c/2008-10-17/155316474695.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7月29日。

[52] 姜明安:《政府官員“下海”的是非評說》,《法制資訊》2008年第Z1期,第4~5頁。

[53] 屈家權:《盡快建立領導干部引咎辭職制度》,《領導科學》2001年第13期,第6~7頁。

[54] 高秦偉:《“引咎辭職”與公務員“退出機制”的完善》,《重慶行政》2001年第6期。

[55] 蘇力:《中國司法改革邏輯的研究——評最高法院的〈引咎辭職規定〉》,《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1期。

[56] 王北京:《誰有權接受并同意政府官員的引咎辭職?》,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036/2490908.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7月29日。

[57] 賀日開:《〈公務員法〉引咎辭職制度之憂思》,《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第60~66頁。

[58] 王世濤:《中國的引咎辭職法律化評析》,載《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2010年7月19日。

[59] 毛壽龍:《引咎辭職、問責制與治道變革》,《浙江學刊》2005年第1期,第47頁。

[60] 高國舫:《“引咎辭職”:現狀、問題與對策》,《中州學刊》2005年第5期,第5~9頁。

[61] 蔣云根:《從制度上完善官員引咎辭職的動力機制》,《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62] 王能昌、岳賢猛:《“引咎辭職”的道德解析》,《求實》2007年第11期。

[63] 高中華、吳春波:《從引咎辭職制度看政府激勵約束機制》,《中國人才》2010年第3期。

[64] 劉睿娟:《引咎辭職制度對構建責任型政府的有效性研究——以省部級高官引咎辭職為研究視角》,《運城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65] 明來香:《引咎辭職官員的職業發展通道分析》,《理論學習》2012年第5期,第28~31頁。

[66] 肖登輝、張文杰:《黨政領導干部引咎辭職程序制度規范化的路徑探析》,《學術探索》2017年第1期,第27頁。

[67] 孫文霞:《領導干部引咎辭職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領導科學》2018年第3期,第5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泌阳县| 营口市| 黄浦区| 湖南省| 浦江县| 营口市| 兰西县| 察雅县| 分宜县| 乐都县| 山阴县| 湖州市| 临桂县| 中卫市| 淮北市| 桂阳县| 民勤县| 青川县| 九龙坡区| 疏附县| 镇江市| 绍兴县| 尉犁县| 连山| 石城县| 龙海市| 姚安县| 成都市| 株洲市| 于田县| 茂名市| 仙居县| 怀来县| 海原县| 临洮县| 赫章县| 灵璧县| 酉阳| 土默特右旗| 辉县市|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