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百濟核心區及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

百濟存續的600多年中,先后有兩次規模較大的遷都。第一次是在475年,百濟蓋鹵王在與高句麗的軍事戰爭中被殺,慰禮城淪陷,百濟國力遭到重創,文周王被迫將都城南遷至熊津(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第二次是在538年,百濟圣王主動“移都于泗沘”,泗沘(今忠清南道扶余郡)一名所夫里,百濟由此還更改國號為南扶余。這兩次遷都分別標志著新的時代之開端,學界一般據此將百濟史劃分為百濟以漢城(慰禮城)、熊津、泗沘為都邑的三個時期,稱之為漢城百濟、熊津百濟、泗沘百濟。

表1-6 熊津的稱呼流變一覽

表1-7 泗沘的稱呼流變一覽

百濟的疆域前后變化較大。初期的百濟屬于三韓世界的一隅小國,還常常受到馬韓的支配影響。隨后百濟即不斷拓展,特別是北進。《三國史記》記載,僅在溫祚、多婁兩位君主時期,百濟就曾與“靺鞨”、樂浪作戰十余次,在北邊修筑馬首、石頭、高木等城,瓶山、禿山、狗川等柵。1世紀中葉以后,百濟即已占領所夫里以北大片土地,雄踞半島西南。百濟將原馬韓勢力圈都納入轄境,此后仍不斷向四周擴展疆域。1—3世紀,百濟對辰韓—新羅始終處于積極進攻的態勢中。2世紀中后期攻占小白山(橫跨今忠清北道丹陽郡和慶尚北道榮州市的山脈)以南廣大土地,3世紀后則對小白山以東新羅國土展開攻擊。百濟還繼續向南部發展,迄至3世紀末已基本完成弁韓故地的吞并,隔蟾津江與加耶為鄰。

在313—314年西晉的樂浪、帶方兩郡淪陷于高句麗之后,百濟國境開始與高句麗相接,百濟—高句麗之間的競逐開始。百濟在371年傾舉國之力發兵北上,圍困平壤城,高句麗故國原王中箭身亡,高句麗南下腳步受到有力阻擋。在高句麗廣開土王(又稱好太王)時期,百濟北方領土不斷喪失,475年百濟蓋鹵王又在對高句麗作戰中兵敗身死。在不可避免的遷都熊津以后,百濟喪失了居于朝鮮半島最重要的戰略要沖——漢江下游地帶,由此在列國爭霸過程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境地。百濟后期復被新羅西進所敗,國土日蹙。554年對新羅的管山城戰斗,百濟圣王戰死,全軍覆沒,實際已無能力東山再起。《大唐平百濟國碑銘》載,唐軍渡海滅百濟后,“凡置五都督,卅七州二百五十縣,戶廿四萬,口六百廿萬”[10],三十七個州二百五十個縣的國土規模顯然仍是相當廣袤的。

概言之,今天韓國國土西半部大體即為百濟核心的歷史空間,百濟人的足跡及其遺產的分布卻不限于此(例如中國出土的入唐百濟人墓志、日本的百濟遺跡),在百濟核心歷史空間分布的百濟王都遺跡和貴族墓葬是百濟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見表1-8)。

表1-8 韓國世界文化遺產“百濟歷史遺跡區”簡表

百濟文化遺產實際上應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多個層面,內容相當豐富。其中,物質文化目前多為考古文物(參本書第二編第八部分),制度文化主要是政治制度,學者們常常是在百濟政治史領域內對其探討。這里介紹關于百濟的中央、都城、地方制度基本框架,以及百濟官員等級規定。在金富軾的時代,已然有“百濟職官,年代久遠,文墨晦昧。是故不得詳悉”的喟嘆。[11]幸好中國正史《百濟傳》與《三國史記·百濟本紀》等史籍對此各有揭橥,為一目了然,整合其內容,臚列如表1-9、表1-10所示。

表1-9 百濟的內外官、六佐平與五部、五方

表1-10 百濟與新羅的官階區分

百濟人的思想文化也是無形的文化遺產。[12]這指的是他們的精神世界,例如一般思想、宗教信仰、祭祀禮儀等等。百濟人的語言和文字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某種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

百濟人與新羅人等半島居民的語言趨同,但存在類似方言一般的差別,百濟諸國普遍使用漢字作為書面語言。近肖古王時期,“得博士高興,始有書記”,開始進入漢字文明時代。百濟的阿直岐、王仁還前往日本傳授漢字文化,反映出百濟文化的興盛。朝鮮半島諸國也存在一種以漢字標記本國語言的吏讀文。

百濟人很早從中國傳入陰陽、五行等思想觀念,甚至精通這些思想的學者會被授予“易博士”。百濟人與新羅、加耶等國人民一樣,存在諸神信仰,除天神、日月神、地神之外,還有始祖神,百濟供奉的東明王廟和仇臺廟都屬于國王先祖神。祭祀天地,同樣已成為國家政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事件。山川、星辰在百濟人的心目中也是神圣的。

百濟的宗教信仰以佛教尤為盛行。《周書》記載百濟“僧尼、寺塔甚多,而無道士”。史載,384年(百濟枕流王元年),西域僧人摩羅難陁自東晉渡海來到百濟,受到國王禮遇,居住于王宮之中。第二年,他在南漢山建立寺院。圣王時期,佛教繼續發展,得到普及:526年,謙益自天竺攜歸五部律的梵文本,他與二十八位百濟名僧將之譯成律部七十二卷,謙益本人也因此被視為百濟律宗鼻祖。541年,百濟圣王遣使入南朝梁求取《涅槃經》。圣王時期的曇旭、惠仁還撰著律疏三十六卷。日本的佛教也來自百濟,552年百濟西部達率怒唎斯致契等東渡,“獻釋迦佛金銅像一軀、幡蓋若干、經論若干卷”。此后,百濟經師、律師和其他佛工、畫工、冶工、瓦工等技術工匠也相繼赴日,為日本佛教傳播做出貢獻。

除律宗佛學外,百濟與高句麗一樣,也流行三論宗和成實宗,武王時期的惠現,精通三論,本人雖未入唐,卻被唐代道宣列入《續高僧傳》。同一時期的觀勒,也精通三論,到日本后成為該國佛教界支柱。武王十年(609)渡日的道藏,在日本著述成實論疏十六卷,蔚然有名。百濟的佛教流派眾多,既有小乘佛教,也有由小乘向大乘過渡的成實宗,以及大乘佛教的三論宗。

百濟人還創造了優美的藝術,它們或者與思想文化融合為一體,或者表現在佛教造像、建筑、墓葬等物化的載體上,今天的研究者更多的是借助考古、文物研究的手段(物質遺存)揭示這些文化內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安县| 木里| 顺平县| 枣强县| 金沙县| 静乐县| 永吉县| 廉江市| 丹巴县| 玉溪市| 曲水县| 永善县| 湘潭县| 慈溪市| 方正县| 花莲市| 海晏县| 扶绥县| 南安市| 鄢陵县| 临泉县| 疏勒县| 罗山县| 花莲县| 奉节县| 巴马| 阜南县| 渭源县| 石泉县| 光泽县| 利川市| 保亭| 峡江县| 凯里市| 太白县| 黎城县| 莱西市| 高州市| 眉山市| 斗六市| 定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