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婦女與環境研究綜述(2011~2015年)

楊玉靜[1]

一 研究概述

2011~2015年,伴隨著國內外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中國婦女與環境領域發生了諸多變化,關于婦女與環境的研究成果也日益豐富。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篇名中出現“生態女性主義/生態婦女主義”的研究文獻共896篇,主要集中在文學/文化研究、哲學研究領域。以“婦女(女性)/性別”和“生態/生態文明”組合檢索,共檢索到相關研究文獻14篇;分別以“性別+環境”和“婦女(女性)+環境”組合檢索,檢索到相關研究文獻13篇和29篇。以同樣的檢索詞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目錄進行檢索,共檢索到相關研究專著7部。本文主要涉及婦女與環境的相關理論、婦女與環境的關系、婦女與生態文明建設、婦女與環境治理以及婦女與氣候變化等內容,盡管文學/文化批評領域的生態女性主義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這并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本文關于婦女與環境的研究綜述主要基于哲學、發展學、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等領域的80余篇研究文獻。

五年來婦女與環境領域研究的主要特點表現在:一是研究議題更加廣泛,既有理論層面的生態女性主義研究、婦女與環境的互動關系探討,也有實踐層面的婦女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婦女與環境保護、婦女與環境治理、婦女與氣候變化及災害管理等研究,特別是對生態女性主義的行動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相關的理論探索;二是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成果更加豐富,對婦女與環境關系的探討更加深入,尤其是在哲學和文學/文化批評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從多個方面多個視角探討婦女與環境問題的理論基礎;三是隨著中國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婦女與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這一時期研究的熱點,基于本土的婦女與環境實踐研究更加深入,結合地方性語境對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本土化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

二 主要研究內容

1.生態女性主義理論與行動研究

2011~2015年,關于生態女性主義的理論和行動研究成果都更加豐富。國內學者對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研究主要從介紹理論發展、理論源流、基本概念以及跨學科分析等視角進行研究,探討生態女性主義的議題與難題、方法論、問題和走向,分析其豐富內涵和生態闡釋力(趙媛媛,2012;戴雪紅,2012;陳偉華,2012;王芳芳,2012;張杜芬,2012;劉曉輝,2013;耐木,2013;張懷敏,2013;張慧霞,2014;胡志紅,2014;霍娟娟,2015),這些研究在介紹生態女性主義的同時,豐富了生態女性主義的研究視角。有研究者認為,西方生態女性主義從女性的視角看待自然,將父權制社會對婦女的統治與對自然的統治聯系起來,提出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在于父權制基礎上的二元論(余維海,2011);二元論對差異進行極端化和絕對化而導致的主宰關系合理化正是生態女性主義的理論困境所在(施月紅,2014),有研究者以關懷倫理學為架構,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論述中重新詮釋關懷倫理學在環境議題中的拓展,認為生態女性主義既是一種女性主義理論,又是一種生態理論,同時是一種多元的文化視角(趙媛媛,2011)。盡管西方女性主義在如何對待女性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面臨著多種立場選擇,但總的來看,仍呈現著從拆解到重構的解讀理路,從而引發了人們對女性概念、自然概念、女性與自然關聯的重新思考,努力發掘相互性自我中存在的理性,珍視世界上不同文化和生命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對于在生態危機背景下解決女性生存和發展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石碧球、李曉哲,2011;戴桂玉,2011);但作為一種新興理論,生態女性主義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其理論假設值得進一步商榷,強烈的烏托邦色彩也容易在實踐中遭遇諸多質疑,因此要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必須在加強自身倫理文化建設的同時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安秀偉,2011);而以關系性為理論基點進行自我建構、關注到情感因素在道德行為中的重要性、強調在具體情境下強化關懷行為的關懷倫理則可能成為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困境的出路(施月紅,2014)。吳琳(2014)認為,生態女性主義從最初僅關注性別歧視發展至關注人類社會各種壓迫制度,最終認識到自然主義也是統治邏輯的結果,它在很多方面有別于并且超越了女性主義和生態學。

對生態女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比較研究發現,二者都堅持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研究對象,都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內在相關的,但前者是在反思以往理性傳統基礎上的批判,而后者則是在批判既有理論基礎上的徹底超越(陳玲,2013)。生態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維度極大豐富了生態社會主義的內涵,其分析問題的立場和方法表現出與馬克思、恩格斯婦女觀的契合性(蔡華杰、林美萍,2014)。邵楠(2012)梳理了印度學者范達娜·席瓦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指出其理論對全球化、對資本主義發展觀的批判性。張淑蘭(2012)的研究發現,席瓦對婦女、環境與發展關系的系統性闡述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女性環境主義理論流派,但她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著鴻溝,將復雜的抱樹運動簡化為女性主義運動,還試圖把“女性主義原則”簡單運用到公共領域,這種性別簡化論使其遭受了諸多批評;作者提出女性主義和環境主義應該停止無謂的相互攻擊,代之以建設性的合作,以實現婦女、環境與發展的有機統一。嚴玉芳(2014)探討了美國環境史學家卡洛琳·麥茜特的生態革命理論,認為她的研究不但為人們從宏觀上解讀歷史上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提供了新穎的結構范式,而且增添了環境史研究的重要維度,特別是對性別分析和再生產因素的重視,有助于促進環境史研究的多元化發展。余維海、李從娜(2013)認為,生態女性主義的理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不僅在于增添了對性別的關注,其價值還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

另外,很多研究者從文學角度對生態女性主義進行研究。吳琳(2011)從生態學、性別研究和文學批評的跨學科視角,對美國生態女性主義文化思潮進行了系統考察,不僅澄清了一些與生態女性主義相關的概念,而且對美國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及其文學作品加以集中探討,對國內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面臨的問題以及西方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本土化”問題進行了討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研究。對美國黑人女性作家艾麗斯·沃克作品中生態婦女主義的研究發現,她在書寫黑人婦女成長歷程的同時,自覺地糅入了自然的因素,深刻認識到種族、性別、自然三者之間的密切聯系(于愛琴,2011;王冬梅,2013);具有反性別主義、反種族主義、非洲中心主義以及人道主義特征,表達了對不同種族、不同性別的人類從對峙走向共存,自然從被壓迫到與人類和諧相處,從而實現人類完整和生存完整的理想追求(卞捷,2011;高曉慧、宋寶梅等,2011;陳靜、宋寶梅等,2013;郭婷,2014)。

近五年,對生態女性主義的行動研究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有研究者認為,生態女性主義實踐是一場超越了傳統女性主義運動的針對所有不平等現象的平民政治運動(陳偉華,2011)。對美國進步主義時期女性環境運動的研究發現,女性環境意識的高漲和女性民間組織的蓬勃發展激勵了美國女性廣泛參與環境運動,不僅對20世紀美國的環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極大促進了美國女性政治力量的成長,開啟了她們大范圍參與政治活動的先河(祖國霞,2013)。《扎根于生態生計文化的和平婦女行動研究》(陳順馨等編著,2013)一書展示了2008~2011年在內地、香港、臺灣進行的“生態、生計、文化與可持續和平”行動研究,探究三地“和平婦女”在生態、生計與文化等方面所面對的暴力,以及她們處理或回應這些暴力的行動經驗、策略和困難,從中看出這些“和平婦女”行動的效應和張力以及生態運動與和平的關系。有研究者對美國環境正義運動中婦女參與的背景、方式以及婦女的作用進行分析發現,婦女的加入不僅改變了運動關注的焦點,也給婦女自身帶來了一些積極變化。她們超越了傳統的影響政策和立法的方式,強調社區教育工作、建立廣泛的社會正義目標網絡等;她們不再是環保運動中的邊緣角色,而是開始進入權力中心并發揮作用(王俊勇,2013;程曉靜,2013)。盡管婦女的參與度大大提高,但對環境關心的比例還是要比男性小;人們還需對兩性在環境運動中的共同責任進行反思(王俊勇,2013)。紀莉、曾益民(2015)對美國環境傳播運動中的生態女性主義研究發現,女性可以通過介入環境議題和使用大眾媒介來實現進入公共領域的目標,環境正義運動是女性進行環境傳播的未來趨向。

2.婦女與環境的實踐關系研究

研究者從性別視角分析婦女與環境的互動關系發現,一方面,婦女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特殊作用,她們是生態價值觀的傳播者、生態行為的實踐者、“生態家庭”的塑造者、生態安全的維護者(俞白樺、羅賢宇,2014;金莉、李英桃,2014;陳登源,2014;齊霜,2015;李智環,2015);另一方面,部分欠發達地區日常生活中貧困與生存之需的矛盾、各地生態和農業生產系統差異也會影響到婦女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特別是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婦女也會有意或無意中成為環境問題的制造者或參與者(金莉、李英桃,2014)。研究發現,婦女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是由婦女所生存的條件、生產發展水平以及生活經歷等共同作用的。如對陜北白村和中緬邊境婦女生態實踐的調查發現,婦女在自然環境出現問題及發生變遷的過程中所做出的具體反應,根源于其依賴和利用自然資源以求生存的需求,她們在生態觀念、生態政策的認知、生計行為的選擇上受知識和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個體生存理性遠遠高于群體環境理性(張雅茜、付少平,2011;李智環,2015)。楊國才主編的《社會性別視野下少數民族婦女的健康與生態環境保護》(2011)一書從社會性別的視角出發,通過描述女性的生產生活方式、對自然資源的管理機制、民族傳統醫藥和保健知識、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事例,闡述少數民族婦女與其所處的生態環境發生互動關系時,為了適應生態環境而形成的生態文化觀念;強調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是男女兩性共同創造的,倡導關注、挖掘并傳承婦女在這一領域的知識和經驗,使其成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知識,并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對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的微觀調查數據顯示,現階段中國公眾環境行為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程志華、王鳳,2011),城市女性的環境態度與男性并無顯著差異,但通過環境行動知識的調節作用,環境態度會對女性的環境友好行為產生正向影響(羅艷菊、張冬等,2012)。環境關心、環境敏感度這兩種環境態度與城市女性環境行為意向顯著相關,但環境態度對環境行為意向的影響又受到外部情境因素“合作參與”“參與渠道”“政策法規”的調節作用(黃粹、鹿群,2014)。這一結論可以為城市環境治理中如何促進女性參與提供決策參考。教育程度是影響女性環境意識的最重要變量,同時,年齡、月收入、婚姻三個變量對環境意識有顯著作用(張斐男,2014);李亮、宋璐(2013)對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數據的分析顯示,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為關心環境,社會性別意識對環境意識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但這種影響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劉書雁(2011)認為,當前農村女性環境素質認知程度參差不齊,不同個體特征、經濟狀況和社會因素對農村女性環境參與行為有著不同的影響。石會娟、宗義湘(2014)對河北農村的調研數據顯示,農村婦女的環保意識低,對生活環境的滿意度低,但對環境保護的期望高;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情況、環保知識是影響其環保意識的重要因素。武永春等(2014)認為,受教育程度偏低、接收環境信息渠道有限、環保習慣養成困難、深層社會責任感導向形成困難、常被排斥在環境決策之外是影響女性環境責任行為形成的主要因素。帥慶、平欲曉(2014)則認為,雖然生態文明意識存在著性別差異,但差異不等于優劣;將性別因素納入生態文明意識的構建中,有利于不同性別的利益表達和需求滿足,有利于在生態決策和生態發展中做出有益的探索,以促進價值平等。

3.婦女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章梅芳、劉兵(2013)對生態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他們認為中國性別平等事業和生態文明建設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理論和實踐脫節。一方面,理論研究僅限于評介外來思想的層次,缺少本土化的、與中國現實相關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探討;另一方面,實踐者對生態女性主義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偏差,以解決性別問題和生態問題為行動主旨的實踐進展緩慢。提出要關注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影響以及科技領域的性別政治問題;關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資本對本土經濟社會(包括環境和性別)的巨大影響,深入分析本土的社會文化語境,致力于自身的內部改革。艾晶、劉爽(2015)認為,強調女性參與生態環境事業的同時,要注重男性參與和男女合作的模式,以此審視生態女性主義的基本價值意義,凸顯其在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上提供的新思路以及發揮的重要作用。

金莉、李英桃的《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全球環境問題研究》(2014)一書提出生態環境問題有“性別”,男女兩性在生態環境惡化面前的脆弱程度和面臨的問題并不相同;關于社會性別與環境的理論、政策和實踐都有一個發展變化和不斷完善的過程,也因各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特點的不同而不同,發展中國家討論社會性別與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時要注重“時間性”和“空間性”因素,探索和積累自己的經驗;此外,實現社會性別平等、保護生態環境還需要“整體主義”的思考方式,真正將環境保護和性別平等納入政府決策與服務,融入企業、非政府組織、家庭與個人的觀念和行動中。在《社會性別與生態文明》中,胡玉坤(2014)從社會性別視角探討全球化語境下社會性別與生態文明關系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既考察了國際宏觀政策的動態流變,也探究了轉型中國的本土經驗尤其是微觀村落層面的發展動向,內容涉及就業、農作實踐、土地利用、“三農”問題、氣候變化、健康與保健等一些當代中國具有挑戰性的發展問題。這些研究對于我們進一步反思既往的發展模式和生態女性主義的本土化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研究者認為,由于性別不平等的傳統文化影響以及中國社會經濟快速轉型時期婦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婦女參與生態環境建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還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俞白樺、羅賢宇,2014;陳登源,2014)。配套政策的缺失、環境保護的組織化程度低下也影響婦女生態參與的實踐和話語權(吳蓓,2015)。婦女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政府各部門的積極配合和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有研究者提出,要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語境中闡釋婦女與環境的互動過程(李智環,2015);在全社會樹立性別平等與生態公平理念;消除貧困,保障欠發達地區婦女生存需求(吳蓓,2015);要鼓勵婦女參與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提高婦女的知識素質,賦權婦女,發揮婦女在生態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推動環境保護與生計的共同發展(安秀偉,2011;張雅茜、付少平,2011;梁煒、鄭安云,2015;丁莉,2015);還應重視性別統計信息的收集,建立女性本土環境保護知識庫(安秀偉,2011);加強婦女組織建設(丁莉,2015;吳蓓,2015),特別是要扶持建立以農村女性為主導的民間環保組織(劉書雁,2011)。王歡歡(2012)則提出應從社會性別視角審視環境正義價值的重要意義,將差異平等作為標尺,實現從關懷倫理到關懷價值的轉化,將公共和私人領域作為同時適用的場所。除全面構建國家法律體系與制度政策外,還需要建立和完善具體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包括建立觀念和培育機制、完善引導和自愿機制、嚴格限制和禁止機制等(丁雨辰,2013;俞白樺、羅賢宇,2014),建立和諧的兩性關系,把女性與自然和諧發展原則貫徹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建設之中(陳登源,2014)。

4.婦女/性別與環境治理研究

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議題。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退化對女性生存與發展的消極影響,同時意識到女性參與環境治理對可持續發展以及女性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可持續發展領域性別平等的機制化和主流化成為當今社會提高婦女參與環境治理能力,促進婦女參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有研究者認為,婦女和環境制度建設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婦女參與環境決策權缺少具體政策保障,由政府部門主導的婦女環境保護行動呈現被動性和不持續性,婦女民間環境保護組織面臨諸多生存發展困境,在婦女與環境保護領域還存在諸多體制性不均衡等,建議進一步完善婦女參與環境決策、婦女參與環境管理與監督的相關法律政策,完善環境和發展對性別影響的評估機制,進一步發揮婦聯和婦女民間環境保護組織的作用等(侯建華、周偉文,2015)。就如何在可持續發展項目中推進性別主流化,有研究者提出要在可持續發展相關決策和項目評估中納入性別視角(楊玉靜,2015);在項目設計階段考慮女性性別需求,設立項目性別指標,進行性別預算;在項目實施階段加強性別指標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提高女性參與項目的積極性;等等(王愛華、潘尋,2015)。高莉娟(2011)總結了加拿大社會性別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機制的主要做法和經驗:一是從立法上確保婦女在自然資源的獲取、使用和管理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二是政府加強婦女在地方、國家及國際各個層面對環境管理和決策的參與,并注重提高婦女參與管理和決策的能力;三是注重以社會性別敏感視角審視所有發展項目。這些經驗和做法為我們進一步推動婦女參與環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

王歡歡(2011;2012;2013)認為,環境治理中形成了獨特的社會性別制度,父權制導致女性在環境治理中處于“缺席”狀態,環境治理結構性地忽略了客觀存在的性別差異在環境退化后果承擔和利益分配、環境政治和基層運動、環境科學與決策等活動中,分配與參與呈現偏向某一性別的特征,而這一偏向是性別生物差異的社會化或單純社會建構的結果,提出要全面評估現有環境立法及運行中的性別制度、性別規范與性別盲點,建立長效的機制,促進社會性別在環境法治中的主流化。在對集成水資源管理的研究中,郭玲霞等(2013)認為,廣泛的公眾參與和性別平等是集成水資源管理的基本原則,也是其公平、可持續性的體現。在集成水資源管理中,考慮性別問題,有利于女性在水資源管理中的充分參與,發揮婦女在水資源利用管理及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促進水資源管理可持續發展。此外,應用性別分析方法,能夠更加精確地分析自然資源的利用情況。亦有研究者認為,資源型農村環境危機的深層原因在于人類中心主義導致對自然的過度掠奪,性別公平是資源型農村發揮女性環境治理作用的保障(董江愛、郎杰燕,2015)。從全球治理視角看,發展中國家女性參與環境治理也可以提高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話語權(楊光,2014)。

5.婦女/性別與氣候變化研究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和全球問題。已有的研究和事實顯示:氣候變化使本已存在的性別不平等進一步加劇。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納入社會性別視角的重要性已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重視,一系列國際公約、宣言、綱領等國際法律和文件中已將社會性別主流化納入其中(劉伯紅、王曉蓓,2011)。近年來,氣候變化的社會性別研究逐漸成為多個學科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有研究者指出,作為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氣候變化與社會性別研究的理論結構可劃分為價值觀、習俗與制度、行為和知識等三個層面的構成要素,其研究重點可分為氣候變化對女性的影響、女性與氣候的關系以及女性應對氣候變化等三個層面的內容,氣候變化的社會性別研究可以從跨學科的理論研究和結合實際的運用實踐兩個方面發展(尹侖,2014)。

氣候變化及其應對之策不只是環境問題,還是社會公正問題和人權問題(胡玉坤,2011)。已有研究指出,在氣候災害中女性的死亡率遠遠高于男性,特別是貧困婦女的生活和生計比男性更依賴周邊的自然資源,也更易受到氣候變化的沖擊。因此,應重視消除婦女“氣候貧困”(趙惠燕,2012)。對少數民族生態環境的研究發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消減以及村落管理機制的衰落等,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同時影響到婦女健康(楊國才,2013)。劉伯紅、王曉蓓(2011)認為,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減災過程中,如果婦女作為平等參與者和貢獻者的能力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她們的技能和生活經驗沒有被作為可利用的資源,她們被排除在規劃和決策過程之外,則會進一步強化傳統上對女性依賴性強、軟弱和處于附屬地位的看法,加劇兩性之間的權力關系不平等的同時,也會造成女性資源的巨大浪費。但是,在氣候災難面前,婦女不僅僅是受害者,也是遏制氣候變化的積極能動者。在森林資源管理和保護方面,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使用中,在影響商品生產模式的消費方式方面,婦女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應對氣候變化有著深遠而重要的影響(劉伯紅、王曉蓓,2011)。有研究指出,鄉村婦女直面生活的智慧、知識和生存策略是戰勝氣候變遷的寶貴財富。通過可持續地利用和管理森林、土地、水等自然資源,她們在確保對環境友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上可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長遠看來,通過投資于女童和婦女的教育、健康、福祉及社會地位提高等,可促使生育率下降,從而最終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胡玉坤,2011)。對云南德欽紅坡村的個案研究也發現,無論是應急性的減緩氣候災害威脅還是長期性的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當地藏族女性都能夠對氣候變化及其災害做出有效的應對。基于女性自身文化和傳統知識基礎之上的應對舉措是建立氣候災害防范、互助和治理機制的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尹侖、薛達元等,2012)。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研究者強調要將性別問題貫徹始終。緩解行動只有將性別平等納入其中,使婦女在資源控制、技術與知識的掌握、參與決策和同等受益方面獲得平等的權利,使婦女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潛力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才能最終達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劉伯紅、王曉蓓,2011)。如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通過聯合國社會性別主題工作組項目,推動甘肅省立法系統在氣候變化應對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提升社會性別敏感性,促進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評估和監控,推動男女公平享受政策成果(丁文廣、仙昀讓,2012)。此外,研究者認為,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納入性別視角還需切實加強建設氣候變化和災害知識的共享平臺,拓寬女性對氣候變化和災害的認知(丁文廣、魏銀麗等,2012),幫助婦女利用全球、區域、國家和地區層面的公共平臺開展相關對話(趙惠燕,2012)。在災害風險管理過程中,有研究者提出要制定納入兩性平等觀念的減災和恢復策略,以產生有效的人道主義災害管理干預辦法(楊國才,2013)。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對話和政策議程大體上依然由市場或技術驅動,即便在家庭或社區層面實施減緩和適應策略也時常如此。不難想象,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災害管理過程中推進社會性別主流化依然任重而道遠(胡玉坤,2013)。

三 研究不足與展望

2011~2015年,婦女與環境的相關研究在哲學、文學/文化批評、社會學、人口學、發展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層面取得了較大進展,研究成果更加豐富,研究深度和廣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拓展,但總體看來還存在諸多不足。

第一,對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研究雖然數量豐富,但大多側重介紹和評價,簡單重復的研究居多,特別是大量的相關碩博士學位論文缺乏創新性。

第二,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存在脫節現象,一方面,基于本土的、與中國現實相關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探討不足;另一方面,關于婦女與環境的實踐研究還存在生搬硬套西方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問題,對生態女性主義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偏差,如強調婦女與環境的天然聯系、對婦女與自然關系的理解還存在本質主義傾向等。

第三,對婦女與環境研究的本土化探索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無論是研究成果還是研究力量都還與現實需要不相適應,與國家整體推進生態文明的戰略以及婦女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實際作用還存在很大差距。

第四,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研究力量在不同學科的分布不均,基于發展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的研究成果不足。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抓住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契機,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與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交叉創新研究,在介紹、翻譯和借鑒西方及第三世界生態女性主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婦女與環境的實踐,加強本土化研究。一方面,將中國的婦女與環境問題置于全球背景之中,加強對應對氣候變化、災害管理、環境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結合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現狀,深入分析和探討本土的社會文化語境,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與此同時,需在課程設置、相關學科發展中向婦女與環境研究方向傾斜。另外,還需加強研究隊伍建設,積極培養相關研究人才,增強研究力量。


[1]作者簡介:楊玉靜,女,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卫辉市| 会泽县| 鄱阳县| 兴文县| 和龙市| 安化县| 迁安市| 铜陵市| 武穴市| 株洲县| 贡觉县| 河北省| 唐海县| 和龙市| 舒城县| 双辽市| 繁昌县| 松溪县| 响水县| 乌兰察布市| 盱眙县| 宿迁市| 西城区| 永宁县| 普定县| 平原县| 铜山县| 普洱| 凤冈县| 漾濞| 曲水县| 钟祥市| 锡林浩特市| 广宗县| 济源市| 建昌县| 临湘市| 碌曲县| 徐州市| 瑞昌市|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