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婦女與科技研究綜述(2011~2015年)

章梅芳[1]

一 研究概述

2011~2015年,國內關于婦女與科技方面的研究主要從哲學、歷史學和社會學三大角度展開。從研究文獻的數量來看,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知網、中國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超星圖書館等資源數據庫中,以婦女、科技、女性主義、性別、科學、技術、女性科技人才、女科學家、女科技工作者等關鍵詞組合檢索命中的文獻有:關于婦女與科技的哲學研究著作1部、博士學位論文1篇、碩士學位論文11篇、期刊論文近80篇;婦女與科技的歷史研究著作5部、譯著2部、碩士學位論文2篇、相關論文100余篇;婦女與科技的社會學研究著作2部、碩士學位論文6篇、期刊論文130篇;女科學家的宣傳報道與訪談文章大約400余篇。其中,一些著作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國內2011~2015年婦女與科技研究方面的關注焦點,例如,徐志宏的《女性主義科學哲學》(2015)和章梅芳的《女性主義科學編史學研究》(2015)分別是對國外婦女與科技的哲學研究、史學研究所做的全面分析,周小李的《科學教育背后的性別政治》(2013)和李樂旋的《中國科技女性職業發展影響因素研究》(2014)則較為關注科學教育和現實科技發展中的性別問題。此外,近年來學術界舉辦的一些學術會議中亦有與此主題相關的報告出現,如中國婦女研究會年會、全國科學社會學學術會議等。

從研究范圍和內容來看,婦女與科技的哲學研究關注的主題依然是女性主義的科學觀和科學認識論,研究內容仍集中在女性主義的科學客觀性思想,女性主義經驗認識論、立場認識論和后現代認識論。婦女與科技的歷史研究主要分為編史學理論研究和具體的經驗案例分析兩大部分,案例研究又可從社會性別視角運用與否的角度細分為女性主義科技史研究和女科學家/群體研究兩類。女性主義與科技的社會學研究主要關注以下方面:科技領域性別差異的研究、女性科技人才/工作者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影響女性科技人才成長的因素分析、推進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對策研究。

二 主要研究內容

(一)關于婦女與科技的哲學研究

2011~2015年,依然有很多文獻討論婦女與科技的哲學問題,主要集中在女性主義科學觀、認識論方面,其中關于女性主義技術思想的研究比重有所增大,個別文章開始討論女性主義科學哲學的前沿轉向。

1.女性主義科學觀

張慧敏(2011)的碩士學位論文集中考察了女性主義科學客觀性問題,對托馬斯·庫恩(Thomas Sammual Kuhn)時期及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科學客觀性觀念進行了背景分析,并集中討論了伊芙林·??怂埂P勒(Evelyn Fox Keller)、桑德拉·哈?。⊿andra Harding)、海倫·朗基諾(Helen E. Longino)和凱瑟琳·麥金農(Catharine McKinnon)這四位女性主義學者的科學客觀性思想,分析了女性主義科學客觀性思想的不足。常紅(2011)的碩士學位論文則考察了女性主義對傳統科學觀、科學建構論和實踐科學論的“科學發現觀”的批判和補充。易顯飛、常紅(2012)探討了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激進主義女性主義和生態女性主義的認知主體觀念,認為女性主義試圖構建“性別無涉”的認知主體。常紅等(2013)將女性主義的科學批判歸納為三條不同進路,認為在傳統科學觀視域中,女性主義重點在于概念分析;在建構論視域中,重點在于構建科學衍射新模式和主客體交互關系理論;在實踐論視域中,則以“異質性因素的動態分析”為進路,揭示性別差異的多層次性和科學文化的多樣性。惠美英(2015)的碩士學位論文對女性主義科學觀進行了梳理,分析了女性主義經驗論、立場論和后現代女性主義科學觀的不足。徐志宏(2015)的著作梳理了女性主義科學哲學發展的背景、經典流派,分析了其情境知識論及科學客觀性概念的多元化特征。

除此之外,一些學者開始關注近十余年來國外女性主義科學批判的新動向。其中,柏棣(2012)介紹了2008年以來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發展中的物質女性主義思潮,分析后人類時代女性與科學技術的關系。尹海丹、蔡仲(2012)分析了庫恩和女性主義對待“相對主義”問題給出的不同方案,提出女性主義不同于庫恩轉向先驗的語言學分析,而是強調物質因素的重要性,并出現了自然主義及本體論的轉向。隨后,很多學者進一步闡述了女性主義的本體論轉向問題,透過對凱勒、凱倫·巴拉德(Karen Barad)和南希·圖安娜(Nancy Tuana)等學者觀點的分析,認為該轉向的核心觀點在于拒絕心物二元、重視物質因素,在現實生活的實踐中理解科學(尹海丹,2013),并且,這一轉向有效地擺脫了當前女性主義研究中因生物決定論和社會建構論之爭所陷入的本質主義表征困境(肖雷波、柯文等,2013)。

2.女性主義科學認識論

殷杰、尤洋(2012)將當代女性主義認識論問題總結為兩個重要論題,即“經驗差異導致認識差異”和“知識是否具有客觀性”,認為對“接受式知識觀”和“與性別偏見相關聯的學科規范”的批判性解釋是當代女性主義認識論的批判性核心,并分析了女性主義和社會認識論之間出現的融合趨勢。陳英(2014)對女性主義經驗論與立場論視野下的科學與民主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科學無法被隔離在非政治的理想空間,科學不僅因與“事實”相關的客觀性而得到科學共同體內部的認同,而且因其與“價值”相關的合理性而在更大的社會共同體內接受審視。董美珍(2015)認為女性主義認識論對科學的批判并不是針對科學本身,而是更新人們頭腦中關于科學的文化圖景,也更新科學的形象,使科學呈現出不同的方面,特別有助于消除科學客觀性概念的意識形態功能。

此外,還有一些學位論文以女性主義科學認識論為研究論題。平靜(2011)的碩士學位論文分析了后現代女性主義產生的學術背景、基本內涵和特點及其對待實在論的態度,認為其要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標,必須接受來自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雙重考驗。呂春穎(2011)分析了女性主義認識論對科學客觀性思想的批判及其特點,認為其對傳統男性中心主義科學觀的批判,為建立更客觀的知識生產方式做出了貢獻。李春曉(2012)的碩士學位論文闡述了女性主義立場論產生的歷史淵源、主體思想、認知方式和基本特征,分析了其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聯系及其理論不足和困境,認為其有本質主義傾向。劉淑芳(2013)的碩士學位論文分別對女性主義經驗論、立場論和后現代女性主義三種認識論進行了系統梳理和考察,分析了其各自的特色和局限性。張雨石(2014)的碩士學位論文分析了女性主義對科學關注的過程以及阻礙女性主義科學建立的根源,提出一種所謂的“二元氣質合體”的科學范式的構想。朱靜姝(2015)的碩士學位論文對女性主義之于威拉德·馮奧曼·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自然化認識論的擴展及修正進行了分析,認為具有懷疑論性質的女性主義自然化道德認識論打破了傳統認識論的客觀性、理性和中立性神話,超越了二元對立觀念,對奎因自然化認識論以及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3.女性主義學者的科學哲學思想

朗基諾題為《〈科學革命的結構〉與科學中的女性主義革命》(2011)和哈丁題為《后殖民主義和女性主義科學哲學》(2013)的兩篇文章被單篇翻譯成中文發表。張卓琳(2013)的碩士學位論文考察了桑德拉·哈丁強客觀性思想的提出背景和具體內涵,認為其揭示了傳統科學中的男性密碼,肯定了女性認知在科研中的獨特作用,豐富了科學知識的方法論標準,改變了科學的公眾形象,是一種科學民主的態度。郭麗麗、洪曉楠(2011)比較了朗基諾和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的知識觀,認為二者在思想來源、對傳統科學哲學的態度、對情境的理解以及對知識與權力關系的態度四個方面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和區別。郭麗麗(2013)的博士學位論文、王垚(2014)的碩士學位論文進一步對哈拉維的賽博格本體論、情境化知識觀進行研究,認為其賽博格理論為女性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西方科學哲學的內容。此外,周麗昀(2011)、章梅芳(2011)、洪曉楠和郭麗麗(2012)、陳茜(2014)等分別對哈拉維的“技科學”主體、賽博格理論、情境化知識觀進行了分析。趙艷麗(2014)的碩士學位論文分析了伊麗莎白·波特對“價值中立”觀念的批判,認為其反價值中立論對今天理解科技的發展有啟發意義,但其對何為“辯明的語境”缺乏充分的定義和討論。

4.女性主義技術思想

2011~2015年,章梅芳、易顯飛兩位學者對女性主義技術研究關注較多。章梅芳、高亮華(2011)重點考察了“技術女性主義”理論提出者朱迪·瓦克曼(Judy Wajcman)的技術思想,認為這一思想的理論前提是對技術決定論和本質主義性別觀的解構,實質在于強調技術與性別的相互形塑,目標是試圖避免陷入技術恐懼與技術崇拜的困境,并消解性別身份差異性與政治立場統一性之間的沖突及其給女性主義政治實踐帶來的挑戰。章梅芳、龔藝(2014;2015)在分析露絲·施瓦茨·柯旺(Ruth Schwartz Cowan)的技術案例研究及其技術思想的基礎上,認為其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技術觀,在一般系統論的基礎上援用“技術系統”概念并予以創新,既堅持某種社會建構論的技術觀念,亦強調技術的雙刃劍性質。章梅芳(2015)提出女性主義技術社會研究的理論根源分別是女性主義的社會性別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勞動過程理論、技術社會建構論和技術文化理論;其研究主題和理論框架也因此經歷了從“技術-女性”研究轉向“技術-社會性別”研究,再到“技術與社會性別的文化研究”的變遷。易顯飛(2013)分析了女性主義技術研究的經驗論、立場論、建構論、跨學科與多學科特征,認為這四個特征是四位一體的關系,反映了女性主義技術研究的不同側面。易顯飛(2013;2014;2015)先后分析了生態女性主義、文化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視域中的技術觀點,認為生態女性主義視域中的技術整體上是悲觀主義的,文化女性主義強調技術與性別的相互形構是其技術變革的價值實現方式,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同時強調技術的階級特征和性別特征。余乃忠、易顯飛(2015)分析了現代技術溢出的女性“增量自由”問題,認為其銷蝕了女性的自我識別與自控能力,這種超出女性內在“知性”能力的外在增量構成了現代技術主導下女性自由的內核。

此外,陳英、肖峰(2011)對女性主義技術研究進行了述評,認為進入技術領域的女性主義為反思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技術女性主義的后期走向充分整合建構主義的理論洞察,并植根于技術實踐中的性別問題,為解構父權制的科學技術遺產并以符合女性主義政治目標的方式重構技術的未來提供了富于意義的啟示。滿珂(2012)回顧了女性主義關于生育技術的討論和觀點,認為簡單地將生育技術定性為解放或者傷害女性是沒有意義的,關鍵是要分析它被應用的社會。張裔雯(2013)的碩士學位論文考察了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賽博女性主義的技術觀,分析了女性主義技術研究的方法以及女性主義技術理論的局限性。侯瀟瀟、練新顏(2014)考察了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女性主義技術哲學思想,認為其面臨著“女性技術在考古學上的困境”“女性技術和男性技術的劃界困難”“女性主義理論對‘女性’的解構”三大主要理論困境。孫越、蔡榆芳(2014)考察了女性主義對現代技術中的二元邏輯、道德缺位和理性至上原則的批判,認為這些批判對環境正義和社會正義的關注將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有機地聯系在了一起,但其對社會經濟關注度的缺乏使其技術解放思想仍帶有一定的烏托邦色彩。

(二)關于婦女與科技的歷史研究

1.女性主義科技史理論研究

2011年以來,在女性主義科技史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盡管女性主義關于科技史的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介紹到國內,但科技史界對“女性主義究竟能給科技史帶來什么新東西”的問題仍有疑惑。其中,江曉原、劉兵(2012)兩位學者提到,女性主義可以劃歸“泛建構主義”的范疇,那么在此范疇內,女性主義是否能給科技史研究帶來其他建構主義立場尤其是科學知識社會學(SSK)所不能帶來的新東西?為回答這一問題,章梅芳(2012)對女性主義和SSK理論指導下的科技史研究進行了編史學分析,認為二者在科學觀、認識論立場和編史原則等方面的確存在諸多共性,體現了后現代科技史學的一般特點;但是,二者在編史目標與內容、編史視角與方法論、科學觀與科學史觀方面又存在諸多差異。章梅芳(2015)認為女性主義的科學編史學綱領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對科學和歷史的看法均具有更強的政治批判性,更大程度地擺脫了傳統科學史觀的束縛,并且始終注意研究的反身性,在研究的主題上也更具有鮮明特色。

其次,章梅芳(2015)對女性主義技術史進行了專題研究,較為系統地梳理了女性主義技術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將其發展大致劃分為“補償式”女性主義技術精英史、“批判式”女性主義技術社會史和“多元化”女性主義技術文化史三個不同階段,認為女性主義技術史的經驗研究將為女性主義科學認識論走出困境提供有力支撐。

2.婦女/女性主義科技史案例研究

在案例層面,2011~2015年,關于婦女與科技的歷史研究基本上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婦女科技史研究,主要以個別女科學家或者女科學家群體為研究對象,重點在于突出女性對科技所做的貢獻,大多未走出“填補式”歷史研究的思路,不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別視角;另一類是具有一定的女性主義色彩的科技史研究,主要表現為開始嘗試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分析中國本土的科技與性別議題。

(1)女科學家研究

著作方面,劉曉(2013)對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何澤慧院士的生平、學術經歷與成就、科學貢獻與社會影響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總結。沈雨梧(2014)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女醫師淳于衍、鮑姑、張秀姑,以及在天文學、數學等方面有所造詣的王美人和班昭等人的科學事跡與貢獻。張楠(2014)對中國近代女性教育中自然科目的設置、女校機構的類別及其中涉及的科學教育內容、女性社團活動中的科學氛圍、產業工人和知識女性的職業發展、女性社會形象的變化以及近代女科學家的成長背景等進行了分析,嘗試探討中國近代女性觀的演變與科學的互動問題。饒毅、張大慶等(2015)詳細研究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參與青蒿素相關科研項目的過程、思路及貢獻,并對特殊歷史時期科研協作體制問題進行了分析。

在期刊論文方面,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對“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等獎項的獲得者以及在國際科學界享有一定地位的中國女科學家的科學成就介紹或訪談,相關文獻100余篇。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文章,如尹曉冬(2012)介紹了20世紀30年代留英歸國的金屬物理學家周如松的生平及學術成就;廖玉婷(2013)介紹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莊小威的人生經歷與科研成就;毛天祥和王柏懿(2015)介紹了中國塑性力學的開拓者李敏華院士艱苦求學、畢生奉獻塑性力學的經歷及其為中國塑性力學建立、發展和人才培養所做的貢獻。第二類是對國外著名女科學家的科研成就及活動進行評介。如尹曉冬(2015)介紹了英國物理學家、工程師、數學家赫莎·埃爾頓(Hertha Ayrton)的生平、學術成就和社會活動,分析了20世紀初英國社會對女科學家的認同與評價問題。第三類是對特別有影響力的中國女科學家的集中報道和研究。其中,關于國內女科學家研究最多的當數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相關文獻400余篇;大多圍繞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的過程、發現青蒿素的始末、屠呦呦科學研究的方法(于慶云、張洪雷,2014)、獲獎引發的科學優先權爭論(黃松平、朱亞宗,2012)以及中西醫爭論(劉智蓮,2015)等問題展開討論。

總體來看,2011~2015年,國內關于女科學家的研究或者宣傳大多停留在對當代女科學家的成就介紹及訪談實錄層面,其目的主要在于展示杰出女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心路歷程、科研方法及其在科技領域的貢獻和影響,少數觸及對其家庭和事業關系的討論,但更深入的研究較少。

(2)女性主義科技史案例介紹與本土化探索

2011~2015年,國內學術界主要翻譯了美國女性主義科學哲學與科技史家哈拉維的兩部經典著作《靈長類視覺——現代科學世界中的性別、種族和自然》(2011)和《類人猿、賽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2012)。哈拉維在這兩部著作中,透過對靈長類科學研究歷史的分析,探討了其中所涉及的現代科學對于自然和女性的雙重征服實質以及性別問題與種族問題的交錯關系,表達了賽博格女性主義的基本主張。這兩部著作的翻譯對國內關于哈拉維科學哲學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此外,國內學者也開始嘗試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對涉及科技與性別的議題進行分析。段學敏(2013)的碩士學位論文通過對惠女水庫工程中的女性及“惠女精神”的重新審視,揭示了該工程實踐活動中的男性價值觀導向和女性的從屬地位。姜虹(2015)考察了18~19世紀英國流行的植物學文化以及女性在其中的角色和影響,探討了科學的“性別化”標簽問題。章梅芳、劉兵(2015)以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流行的“鐵姑娘”現象為考察對象,分析了鐵姑娘所涉及的各類技術性職業及當時媒體對其社會形象的宣傳情況,探討了其中涉及的技術與社會性別之間深層的相互建構關系。以上研究開始踏出女性主義科技史本土化探索與研究的第一步,對推動相關領域的女性主義學術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關于婦女與科技的社會學研究

1.科技領域的性別差異研究

科技領域的性別差異主要包括男女科技人員在人數比例、人才流動、科研產出、獲得資助、科學貢獻等方面的區別。潘朝暉、劉和福(2011)通過問卷的方式對安徽省男女科技人才在生活、教育、工作和對人才政策了解與流動意向方面的差異進行調研發現,女性科技人才在工作地點的選擇上更多考慮社會關系,出國交流的時間短于男性,擔任高層管理職位的女性人數少于男性,她們升遷的難度也較男性更大。施遠濤、陳雪玲(2011)基于湖北省女性科技人才發展情況的問卷調查發現,該省女性科技人員的科研產出相對低于男性的現象十分普遍。李星蓉(2011)考察了中國高科技領域中女性發展的現狀,發現該領域頂尖級女科學家的比例非常低,且出現老齡化傾向。宋琳(2011)以中國電子顯微學領域重要期刊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相關資助項目的情況為分析對象,考察了該領域女性科技人員的科研產出和投入情況,發現女性科研產出比重雖在逐年增加,但學術水平與男性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女性作為項目負責人的數量和層次也與男性有很大差距。劉筱紅、陳奕(2012)對湖北省科技人才的數量、層次結構、科研產出等方面的性別差異進行研究發現,該省高端科技人才中女性比例偏低,女性參與科研項目的機會與科研產出也低于男性。馬纓(2012)基于第二次全國科技工作者調查數據,揭示了不同年齡段的男女科研人員在參與科研活動、科研產出和職稱三個方面的顯著差異,其中女性基本上均落后于男性。

總體看來,2011~2015年,國內這方面研究不再過多討論人數比例問題,而是較多基于實證調查,關注不同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科技人員在科研產出、獲得資助和職業地位方面的性別差異。

2.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

2011~2015年,國內開展了一些關于中國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現狀的實證調查研究,其中薪酬待遇和工作滿意度成為關注的重點。

施遠濤(2011)的碩士學位論文對H省科、教、農、衛四類公共部門的女性科技人才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年輕化、高學歷、工齡長和收入低是目前這些部門女性科技人才的總體現狀;行業分布不均、高端女性缺席、縱向分布越到高層性別失衡越明顯、科研產出較低、工作滿意度低等是主要問題。張瑞娟、孫健敏(2011)對31省市女性科技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女性科技人員整體上對科研工作本身較為熱愛,但對收入待遇、薪酬分配不滿,對科技政策和環境的滿意度最低;此外,學歷、職業和地域等因素也使得女性科技人員的工作滿意度出現一定差異。史容等(2011)以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地10個高新區的科技人員為研究對象,從工作自身、人際關系、外部激勵等角度考察了他們的工作滿意度問題,發現女性科技人才的滿意度較男性普遍偏低,差異顯著,尤其是外部激勵方面。張麗琍、吳韻涵(2012)對北京市女性科技人員的工作滿意度進行調研發現,她們的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而影響組織承諾的主要因素是薪酬福利、晉升情況和同事關系等方面。黃青年、楊小朵等(2012)對寧波市女性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教育水平、科研工作、社會參與等相關狀況進行了全面調查,發現該市女科技人員結構不合理、科研水平較低、隊伍建設和激勵機制不完善,其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李媛(2013)研究發現,女性科技工作者科研壓力大、科研回報低、科研環境不公平。李衛華、袁璐(2013)通過隨機抽樣發現,蕪湖市女性科技人員中高端收入者比例非常低,在不同領域中領軍人物很少,大都集中在初級研究者水平上。楊孝麗(2015)則基于對國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女性負責人的學科、地域分布差異的數據分析,探討了中國女性科技人才在學科和地域上的差異,并對影響女性科技人才獲得項目資助的因素進行了分析。

3.影響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因素分析

關于科技領域性別差異的比較研究和專門針對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客觀上揭示了中國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困境,例如職位和薪酬較低、高層次人才數量少、晉升存在瓶頸、成果產出較少、工作滿意度較低等。哪些因素影響或者制約了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長與發展,依然是國內相關研究關注的重點之一。整體來看,主要關注了以下幾類因素。

(1)生理因素

施遠濤(2011)認為,女性承擔著偉大的生育使命,科研產出的最佳年齡段25~45歲恰好是其生育高峰期,使得她們在科研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無法與男性相比,這在客觀上限制了女性科技人員的發展。馬纓(2011)也提出,由于女性31~45歲期間要承擔生育下一代的重任,男女科技人員的職業地位差距逐漸擴大,之后二者持平,56歲之后,女性因為退休年齡的有關規定而再一次落后。張廷君、張再生(2011)考察了女性科技工作者職業驅動力和職業生命周期的關系問題。

(2)傳統性別觀念

全國婦聯女性高層次人才成長狀況研究與政策推動項目課題組(2011),基于五省市定性調查研究發現,傳統的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導致了專業中的性別隔離和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加上媒體對傳統性別偏見的復制,惡化了女性科技人員的發展環境;“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性別分工使得絕大多數科技女性在現實生活中承擔了更多家人照料及家務勞動的責任。施遠濤(2011)、楊昕(2012)、李樂旋(2014)、楊孝麗(2015)等學者亦認為女性科技人員仍然是家務勞動的主要承擔者,“母愛的建構”“賢妻良母”等傳統性別角色定位讓女性陷入瑣碎的家庭事務中,因而投入科研上的時間和精力無法與男性科技人員相提并論,這導致她們的科研產出低于男性,在職稱晉升方面也處于弱勢。同時,大眾媒體對女科技工作者“事業家庭難兩全”的角色形象塑造使得堅守傳統性別觀念的公眾對女科技工作者職業的評價和向往度下降(張麗,2013)。此外,很多女性科技人員不知不覺地將傳統性別文化內化為自身的觀念,導致她們的職業期望值和進取心不如男性,在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累積的情況下容易在事業上選擇退縮(王建宇,2011;韓晉芳、呂科偉,2015)。

(3)科學素質與受教育水平

李星蓉(2011)基于中國教育統計年鑒等資料數據研究發現,中國女性在高學歷層次的教育水平依然較低,這是限制女性進入科技領域的一個重要原因。李樂旋(2014)對女院士的訪談研究發現,良好的啟蒙教育、師從名校、專業領域的高學歷、具有留學或國外進修學習等經歷是女院士的共同特點,女性科技人員要想獲得較好的發展,需要爭取進一步接受教育的機會。

(4)科學文化偏見與相關制度因素

李星蓉(2011)、施遠濤(2011)、王建宇和馮愛紅(2011)認為,科學被認為是具有“男性氣質”的客觀性的、理性的事業,與“女性氣質”相沖突,這一偏見在無形中阻止女性選擇和成功進入科技領域。此外,全國婦聯女性高層次人才成長狀況研究與政策推動項目課題組(2011)指出,科技領域男性占據決策管理的主導地位,具有男性化特征的煙文化、酒文化等非正式交往方式盛行,使得科技女性很難融入掌握科研資源的男性社交圈,難以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與能力展現給決策者和項目評委,減少了女性獲得更多科研信息和科研資源的機會。李樂旋(2014)認為,科技領域女性比例越高,性別隔離度越低,女性職業發展更好的可能性就越高。除此之外,還有研究認為,在國家相關政策制度、就業制度、人才流動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尤其是科技人才準入機制、培育機制、人才評價機制、勞動年齡政策中,依然存在諸多不利于女性進入科技領域并且取得職業晉升和發展的因素(袁志群,2011;黃約,2011;肖軍飛,2013;韋惠惠,2013)。

4.推動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對策研究

針對上述因素分析,學界給出的對策建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積極全面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形象,優化科技女性成長的社會環境

全國婦聯女性高層次人才成長狀況研究與政策推動項目課題組(2011)主張,應進一步落實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增進社會對女科技人員的了解和認同,消除社會上存在的對女性科技人員的偏見或片面認識;營造關心、重視女科技人員的社會氛圍,鼓勵和倡導女性投身科技領域。王建宇、馮愛紅(2011)認為,應樹立多元化的性別觀念,賦予女性更多的自主權而不是囿于“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角色定型。楊昕(2012)提出,輿論與媒體應樹立恰當的社會性別價值觀念和積極的女性科技人才的社會形象,讓更多的女性科技人才走進大眾的視野。唐毓商(2013)在比較女性科技人員形象宣傳文本的性別意識后,主張提升媒體從業人員的社會性別意識,將社會性別主流化納入媒體決策。韓晉芳、呂科偉(2015)建議建立媒體性別審查與監督機制,規范媒體對性別文化的引導,在社會上樹立客觀公正的女性形象,同時加大對女科學家的宣傳力度,尤其要注意塑造她們在科研工作中的領導者和決策者形象以及幸福的生活狀態,消除社會對女性科學家的偏見。

(2)加強組織建設,完善社會服務,幫助女性科技工作者解決后顧之憂

除在社會媒體宣傳方面營造良好的性別平等環境之外,一些研究者還主張建立適合女性科技人員的社團組織,或依托婦聯、工會、科協和基層黨組織等機構網絡,加強女性科技人員內外部的交流,關心其困境,切實幫助其解決現實中的生活困難,解決其工作與家庭的關系平衡問題,幫助其成長(王建宇、馮愛紅,2011;韓晉芳、呂科偉,2015)。同時,全國婦聯女性高層人才成長狀況研究與政策推動項目課題組(2011)建議,有關部門要搭建平臺,促進女性科技工作者之間的溝通交流,互相分享知識、經驗和成長的體會,增強女性科技工作者群體的自信心、解決困難的決心和群體的凝聚力;要切實解決大多數女性科技工作者家庭和事業難以兼顧的困境,逐步落實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等政策措施,幫助女性科技工作者減少后顧之憂,獲得與男性科技工作者相近的工作和學習時間,使其更好地投入科研工作之中。

(3)推進科技教育性別主流化,為科技領域提供更多的女性科技儲備人才

相關研究主要從中小學階段的科普教育、大學階段的性別平等教育以及職業階段的科技培訓與深造機會三個方面強調注意吸引青少年女學生參與科技、培養女大學生的專業思想、增加科技領域女性的再教育機會。全國婦聯女性高層人才成長狀況研究與政策推動項目課題組(2011)呼吁,用人單位應通過幫助女性進行職業設計、創造學習培訓機會、提供社會服務等促進其成才。宋笑娜(2012)認為,中國中小學每學期至少開展兩場科學普及活動,提高中小學女生的科普參與度,激發女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對于進入科技職場的女性而言,應在培訓、進修等科研學術交流活動中給予其平等的機會。韓晉芳、呂科偉(2015)提出,應加大對父母的科普宣傳力度,鼓勵女童投入科學事業;對各級教師以及師范類大學生進行性別平等教育,在大學師范類課程中開設相關課程;為在校女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提供小額基金資助,鼓勵其參加科研實踐項目或參加相關學術會議。

除此之外,另一類文獻主要關注農村女性科技素養的提高和普及問題,關注農村技術推廣中的性別差異和不平等現象,主張加大農村婦女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提升農村婦女科技創業能力(鄧愛群,2011;胡紅、付少平,2012;叢智泉,2012;宋寶華,2015;等等)。

(4)加強立法和推進科技政策的性別主流化,優化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職業環境

2011~2015年,越來越多的學者強調要積極學習歐美和日本、韓國等鄰國的性別主流化科技政策。秦佩恒等(2013)對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提升女性參與和發展學術事業能力計劃”的計劃設立、項目選擇、支持方式和管理機制進行了梳理,認為專門支持計劃和項目支持是保證實現女性科技人才發展政策目標的有效載體;支持重點由個人轉向研究機構,能夠從根本上改善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健全女性科技人才支持項目的監督評估體系,重視過程評估以及內外部評估相結合,是保證項目成功實施的關鍵。李樂旋(2014)進一步考察了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瑞典、歐盟、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科技教育及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性別平等政策,認為中國可以適當進行借鑒。從結合實際調查提出的政策建議來看,2011~2015年,國內相關研究不斷深入和細化,并且更加有針對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高科研管理和決策層的女性比例,提高女性在科研決策層面的話語權。全國婦聯女性高層次人才成長狀況研究與政策推動項目課題組(2011)建議采取類似黨政領導中的女干部配額制等措施。王建宇(2011)提出,應確保女性在全國性科技協會、省級學會和機構、科技管理高層的比例,提升女性在科技決策和評價中的參與權和話語權。楊昕(2012)認為,科研機構應將性別意識納入科技人才開發與等級評估的決策和體系之中,逐步培養組織群體自身的性別意識。韓晉芳、呂科偉(2015)建議,以法律形式規定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中女性尤其是管理層和決策層女性的比例,可設立性別平等監督委員會等機構,對科研人員的聘用和職稱晉升等進行監督,推動性別平等主流化政策。

第二,倡導科研資源向女性適當傾斜。全國婦聯女性高層次人才成長狀況研究與政策推動項目課題組(2011)建議,在國家自然基金、發改委、國防科工委以及各省的中小企業創新項目中,在申請質量相同這一前提下,優先女性申請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基金中還應設立女性專項基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中國科研項目申請中存在的男性主導方式對女性的不公正問題。楊昕(2012)建議,通過立法的形式給處于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科技人才建立特殊基金,以支持其科研工作,同時設立更多鼓勵青年女性科技人員成才的科研獎項。韓晉芳、呂科偉(2015)指出,應為剛入職的年輕女科技人員提供科研啟動資金和繼續教育的機會。李媛(2013)強調,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考慮到女性科技人員職業成長過程的特殊性,可在基金資助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向和扶持。

第三,制定和實行合理的勞動年齡政策,進一步充分發揮女性科技人才的潛力。黃約(2011)建議根據女性科技人才自身的特點,建立“彈性工作年齡”“同齡退休”等模式。全國婦聯女性高層次人才成長狀況研究與政策推動項目課題組(2011)指出,實行高層人才男女同齡退休,不僅可以保障女性平等參與勞動的權利,而且可以消除提前退休對女性科技人員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更好地發揮女性科技人員的潛力,為她們充分發展、施展才華提供公平的政策平臺。事實上,2011~2015年國內在相關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例如,中國科協分別于2009年、2011年將“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女性候選人年齡從40歲放寬到45歲;自2009年12月開始將中國科協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的女性干部退休年齡延長至60歲(王春法,2011)。

三 研究總結與展望

2011~2015年,中國政府、婦女組織和科技團體開展了更多的關于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現狀的調查,對中國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長困境和發展特點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分析,并且積極借鑒國外相關政策措施,在基金項目、退休年齡等方面有了實質性的政策改進,為推進婦女更好地參與科技做出了努力;與此同時,大眾媒介對女科學家的宣傳報道也持續增多,女科學家的社會形象開始變得豐富和全面,性別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輕,這些均為中國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相應地,婦女與科技相關的學術研究在哲學、歷史學和社會學領域均有了一定的進展。主要表現在:對國外女性主義科技哲學的前沿研究有進一步的追蹤,對女性主義技術思想的探討有所深入;女性主義科技史理論研究有了階段性的總結成果,本土化的女性主義科技史研究開始起步;對本土女性主義科技人才的實證調查和對策研究更加深入和具有針對性。這五年的研究開始呈現出兩個新趨勢或者說特點,一是引介方面,從面上引介西方女性主義關于婦女與科技研究的成果轉向婦女與科技相關的哲學、史學和社會學具體問題的討論;二是本土化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也開始出現一些基于社會性別理論討論本土的婦女與科技相關議題的優秀成果。

從總體上看,這五年婦女與科技研究成果數量有所增加,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但同時存在一些不足,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關哲學研究的大多數文獻在研究廣度和深度上突破不大。其中,關于女性主義科學觀和認識論的探討基本延續了2011年之前的研究思路和基本觀點,一些碩士學位論文泛泛討論女性主義認識論的幾個基本方面,學術水平較低;關于具體女性主義學者科學哲學思想的研究仍局限在桑德拉·哈丁、唐娜·哈拉維、海倫·朗基諾、伊芙琳·??怂埂P勒等人身上,在研究結論方面也鮮有突破。但可喜的是,關于女性主義技術思想的研究有所深化,今后應做更多的譯介工作,并提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女性主義科技哲學思想。

相關歷史研究雖然在編史學理論上出現了階段性的總結成果以及少量的本土案例研究成果,但后者仍處于起步階段。其中,關于古代和近代女科學家的研究以及關于當代女科學家的口述史研究,在內容上主要局限于介紹其家庭背景、受教育經歷以及探討其科學成就和社會貢獻等,較少以此為基礎運用社會性別視角進一步分析和揭示科學內在的性別結構與制度特征,并提出批判性的史學觀點。今后應繼續追蹤西方女性主義科技史理論的最新發展;對本土的案例給予特殊關注,鼓勵更多的學者選擇有中國特色的研究議題開展深入研究,從而拓展本土科技史和婦女史研究的空間。

相對來說,相關社會學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主要表現在對中國女性科技人才的現狀調查做得更加深入細致,對國外科技政策方面的社會性別主流化政策與措施的介紹更多,至少在研究層面上政策和制度的性別盲視不再是普遍現象。但不足之處在于,關于女性科技人才成長困境的原因分析缺乏實質性的突破,一些對策建議較多重復前人的觀點。今后應進一步做好中國女性科技人才信息調查和數據庫建設,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領域的結合,切實推進中國政策制度層面的社會性別主流化,推進女性更多更好地參與科學、建設科學。


[1]作者簡介:章梅芳,女,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新县| 同仁县| 高唐县| 萨迦县| 增城市| 北辰区| 乐陵市| 石嘴山市| 周至县| 商水县| 柳河县| 杨浦区| 中宁县| 无极县| 茌平县| 沁阳市| 镇远县| 辽阳县| 龙南县| 南部县| 新沂市| 兴宁市| 介休市| 晋城| 东方市| 四平市| 南投市| 三原县| 弥勒县| 乌兰县| 定安县| 汕头市| 平顶山市| 岳阳市| 新干县| 长治市| 饶河县| 泸定县| 巩义市| 西和县| 连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