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亞洲金融危機后的貧困問題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香港經濟急劇下滑,當年的經濟增長率幾乎掉到了歷史最低水平,按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1998年香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為-5.0%,1998年第三季度香港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9.0%(陳詩一,2014)。其間香港失業情況惡化,失業率一度突破8%,創下當時近30年最高紀錄,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在經濟不振的同時,香港又面臨新一輪經濟轉型,受經濟下滑、失業率攀升以及人力資源錯配和結構性失業等多重因素影響,香港的貧富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更加擴大,貧困問題因此更為嚴重。那么,香港的貧困問題究竟如何嚴重?對此,由于測量標準不同,不同研究者的估算結果差異很大,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

一種觀點主張用國際貧困線、收入十等分組、基尼系數等相對指標去反映香港的貧困狀況,國際貧困線可以計算貧困人口,十等收入分組和基尼系數則可以反映貧富差距,這三個指標的共同點是以相對收入為計算基準。

國際貧困線是指把收入低于社會中位收入50%的人界定為貧困者,這種方法在香港為許多學者和機構所采用,香港立法會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就是采用這一標準來估算貧困人數的。這一方法以相對收入為基礎,計算的實際是相對貧困人口。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根據綜合住戶調查資料,將收入少于或等于當年全港相同人數住戶收入中位數50%的住戶定義為貧困戶,計算出貧困戶占總住戶的比例即貧困率。表2-2是1996~2005年香港社會的貧困率,大體反映了亞洲金融危機前后近10年香港貧困問題的變化情況。[2]從中可以看到,香港的貧困率從1996年的15.0%增加到2005年的18.3%,無論是兒童、青少年、婦女還是老人,其貧困率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其中,老人的貧困率最高,達31.8%。據社會服務聯會的統計,1995年香港的貧困率為14.81%,貧困人口約89萬人,2005年貧困人口達到12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逾18%(社會服務聯會扶貧資訊網,2009)。

表2-2 香港的貧困率

表2-2 香港的貧困率-續表

表2-3是香港十等收入分組的統計結果,清晰地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香港社會貧富差距的變化情況。由表可見,1991~2001年香港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其中最高收入組別的月收入中位數在1991~1996年增加了15.1%,在1996~2001年上升了12.7%,而最低和第二低收入組別的月收入中位數在1996~2001年卻分別下跌了2.1%和10%。

表2-3 香港十等分組別的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

基尼系數反映了亞洲金融危機后香港貧富懸殊惡化的趨勢。1996年,香港的基尼系數為0.518,2001年突破0.525。圖2-1是1998~2001年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基尼系數,由此可見,雖然都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但1998年新加坡和韓國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425、0.316,2000年中國臺灣的基尼系數為0.326,相比之下,中國香港的基尼系數明顯偏高,貧富差距更為嚴重。

圖2-1 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基尼系數的比較

資料來源:《基尼系數》,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秘書處資料便覽,2004年12月6日。

對于用國際貧困線、收入十等分組、基尼系數等相對指標去反映香港的貧困問題,當時也有許多人持反對態度,他們的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香港普遍富裕,社會福利服務廣泛,簡單套用國際貧困線去計算貧困人口“并不穩妥”,因為“這類分析并無計及政府用于房屋、醫療和教育等福利開支為有關家庭所帶來的無形收入”。[3]

第二,收入十等分組法僅考慮不同收入組別相對收入的變化,未能反映他們絕對收入的情況,因為雖然低收入組別的收入增長速度慢于高收入組別,但他們的絕對收入也是不斷增加的。

第三,單純的基尼系數并不能準確反映香港的貧富差距,若把特區政府有關的稅收優惠和公屋、教育福利計入收入后,2001年香港的基尼系數將從0.525降至0.450,如果把特區政府在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福利計算在內,基尼系數會進一步降低。[4]

第四,香港整體經濟水平和人均收入高,加之特區政府在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網,基本生活有困難的人皆可獲得廣泛的社會福利服務,所以,香港實際的貧困人數并沒有相對貧困論者估算的那么多。

第五,相對指標夸大了香港貧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把國際貧困線標準界定的100余萬人納入特區政府扶貧的范圍,那么“香港政治生態將因此產生不可抗拒的福利主義效應,政客為撈取逾百萬‘貧窮線’之下選民的選票,必然大派免費午餐,煽動民粹主義,部分市民也會產生依賴心理,甚至滋生好逸惡勞的刁民。這將嚴重侵蝕本港自強不息、堅韌拼搏的優良傳統,導致投資環境惡化,失業大軍驟增,儲備迅速用光,結果是整個香港‘越扶越貧’”(《文匯報》,2005)。

對于他們而言,用絕對指標來評估香港的貧困問題更為妥當。絕對貧困的指標主要是綜援標準,即把收入低于平均綜援金額家庭的人口定義為貧困人口。當時特區政府就是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由于香港社會已經普遍采用并認同平均綜援金額足夠應付基本生活所需,因此以平均綜援金額作為界定貧困人口的標準“較為適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扶貧委員會,2007)。由于綜援標準較低,所以該方法計算的實際是絕對貧困人口。

1997~2003年,香港月收入低于4000港元[5]的貧困住戶占總住戶的比例從4%上升到近10%,升幅明顯(《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書》,2004)。按照綜援標準,1997年以后香港綜援受助人占全港人口的比重上升,1997年為4.3%,1998年達到5.6%,1997年一年內的增長幅度達到1.3個百分點,此后繼續增加,2004年達到7.8%(見圖2-2)。2005年3月,香港共有綜援個案296688宗,綜援受助人541976個(香港社會福利署,2005),同期香港總人口693.59萬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06),綜援受助人占總人口的7.8%。2005年,香港平均綜援金額約4000元,低于該標準的有103萬人,其中,約60萬人生活在綜援家庭,40萬人屬于低收入人士,盡管他們收入低于平均綜援金額,但并不領取綜援,而是自力更生(《香港貧窮情況主要數字》,2007)。

圖2-2 1995~2004年香港綜援受助人占全港人口的百分比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香港統計年刊》,1995~2004年,轉引自《綜援受助人占全港人口的比率(1995~2004)》,社會服務聯會扶貧資訊網,http://www.poverty.org.hk/circe-data/hongkong.pdf,Poverty in Hong Kong。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运城市| 怀柔区| 常宁市| 和顺县| 常州市| 临武县| 大邑县| 山西省| 赣榆县| 通河县| 同心县| 留坝县| 邵武市| 顺平县| 廉江市| 深泽县| 邻水| 龙海市| 思茅市| 浙江省| 石泉县| 七台河市| 大足县| 屏东市| 乐亭县| 抚州市| 南华县| 平罗县| 林甸县| 滕州市| 洮南市| 霞浦县| 开鲁县| 昌江| 新津县| 通榆县| 五家渠市| 清涧县| 定安县| 涿鹿县|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