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古城滄桑情

黃河,成就了被譽為“塞上明珠”的魚米之鄉——銀川。這個集西夏古都、寧夏首府和塞上江南風貌于一身的城市,于1986年12月被國務院批準為歷史文化名城。然而,1949年以前,戰亂卻始終伴隨著這片美麗的土地,使其面容凋敝、黯然失色。在人們的眼里,它只不過是一個坐落于中國西北角的邊陲小鎮而已。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所謂銀川也僅限于目前所指的興慶區的一小部分,但即便如此,經過歲月的磨礪與洗禮,這片方圓幾公里的土地上依然書寫了世代傳承的華麗篇章。

一、“半個城”的支撐

1947年4月18日,銀川市成立,李振國為首任市長。這是國民政府的統一要求,即在省會城市設市,建立市一級政府機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首府市。

1944年10月,報恩寺的大門口(今利群西街處)就已經掛上了“銀川市政府籌備處”的牌子,由寧夏省主席馬鴻逵指定八大廳之一的建設廳負責籌建。時任建設廳廳長的李振國稱得上是一個得力干將,一天,他站在城樓上俯瞰3萬多人口的寧夏省城,發現東邊略具人氣,西邊破敗不堪,準確地說是“半個城”。這源于元朝末年,紅巾軍“陷寧夏路,遂略靈武等處”,百姓不能安居,城池難以守備。參知政事哈耳把臺遂將西城區(今興慶區進寧街以西)廢棄,修筑東城區,周回九里余,面積僅為原府城的一半(百姓稱其為“半個城”),城西白堿泛起,蒿草叢生,滿目荒涼。雖經明、清兩朝修復,但因1929年馬仲英差點火燒寧夏城以及日寇飛機的幾次轟炸,省城元氣大傷,敗落如舊,尤其是城西。

人們也能從《寧夏府城圖》上感受到一些老銀川的氣息——處于半封閉狀態的老銀川,日常生活基本自給自足,糧秣、副食加工作坊,日用品如鐵器、陶器、紙張等手工作坊集聚在府城之內。

新華街商鋪連成一片,米糧市各斗行人頭攢動,柳樹巷、羊肉街口的綢布店、山貨店、生藥鋪以及小飯館正熱情地迎送著趕集的人群,連賣瓜賣菜的農家女子也忙里偷閑,看著穿長衫、著旗袍的夫婦和梳著羊角辮的小頑童,心里不免暢想起來。觀音寺、承天寺、三宮殿等紅墻黃頂,香煙裊裊,熏得善男信女也昏昏然不辨東西南北。斜陽下,牽牲口的,算命、卜卦的,彈琴說唱的,雜耍賣藝的,連同沿街的乞丐身上,均罩上了一層金暈。由東往西眺望,七十二連湖水波蕩漾,蘆葦茂密;府城的土路上有馱煤的騾馬、馱鹽的駱駝,有坐馬車的闊人,有蹲在街頭的懶漢,更多的是行走于市井的小販。

銀川市成立后,開始必要的規劃整治。老銀川城街道狹窄,單是鐘鼓樓周圍,商鋪伸出的廊檐挨到鐘鼓樓磚墻的就有不少,馬車、驢車、行人只能從鐘鼓樓東西、南北方向的門洞里通過。李振國請示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后,下令所有商鋪退后10米,門面全部砌磚,門牌統一設計。商鋪老板各自掏錢,購買馬鴻逵部工兵營在賀蘭山上燒制的石灰材料,砍伐城郊外的楊樹、柳樹、榆樹、槐樹用于施工,街道兩旁算是煥然一新。為了和南門樓照應,南門外(今民航大廈十字路口)一座仿古磚木結構的城樓(俗稱雙城門)也拔地而起,一時成為老銀川城的一大景觀(“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

老銀川城每年一到雨季城內就澇,為解決城內排水難的問題,銀川商會發動商戶分攤挖渠所需資金。排水渠從鼓樓柳樹巷(今步行街)開挖到新華街,向東至中山南街,經東門通向紅花渠。渠深50多厘米,寬70多厘米,用磚和石灰砌成,十字路口加蓋厚木板。老銀川城有了這條排水渠后,雨季排水,旱季把黃河水引進城內,也算吐納自如了。同時,將東西大街、新華街(東段)土路鋪筑為寧夏特有的黃膠泥混沙石路面,令沿街居民分段拉石碾,并層層潑水壓平,路面呈朱紅色。沿街商鋪門前置大缸盛滿清水,警察按時叫喊“灑街嘍——”,市民聽到叫喊聲后提臉盆盛水潑街壓塵。一遇下雨,則路面膠泥打滑,可謂“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東西大街行人稀少,常見的是羊把式趕著羊群進城的情景。

隨著日寇投降、解放戰爭開始,國民黨節節失利,馬鴻逵追隨蔣介石忙于反共備戰,沒有能力和工夫搞城市建設,馬鴻逵政權勢力范圍內的城市和鄉村更是處于風聲鶴唳、人人自危的狀態中。

那時有名的街巷是蘆席巷,即老銀川城專賣蘆席的地方。無論是城里人還是城外的農民,每家都盤一個大土炕,光溜溜的土炕上只鋪一些稻草或幾張蘆席,冬天用柴火燒炕,一家老小擠在炕上取暖;夏天就直接睡在蘆席上,倒也涼快。蘆席成為人們家中常用的東西,因此帶動了蘆席手工作坊的發展,百米多長的蘆席巷里有幾十家這樣的店鋪,后院制作、前店銷售。老銀川城中一萬多戶人家幾乎都去蘆席巷選購蘆席,城周邊的農民也前來購買,蘆席巷顧客絡繹不絕。家中有人去世,買不起棺材的,便買一張上好的蘆席把尸體一裹,在城外尋處空地掩埋,蘆席便有了代替棺材的作用。

那時寧夏城乞丐成群,男多女少,個個蓬頭垢面,手持木棒(打狗用)、飯碗和米袋沿門討要,早出晚歸。晚上,住在廟宇和空閑處,也有人住在自挖的城墻窯洞內。省城地勢低洼,他們便把窯洞挖在離地面幾米處,辟有小徑上下,出門時洞口堵一捆蒲草或掛上破布門簾就行。有好奇者曾去南城墻內側偷窺過一孔窯洞,搬去蒲草,洞口略顯矮小,高不及1.6米,寬不超過0.8米,屈身低頭方可入內。洞長、寬各約2.5米,洞壁黝黑,洞內空氣污濁難聞。地上有兩床鋪著麥草和爛氈片的地鋪,鋪上堆放著破舊開洞的被子,枕頭是磚塊摞的。地上還放著不成對的爛鞋,從鞋的式樣、大小看,這二人可能是男性。洞角有一個用磚塊支起的爐灶,上面放著砂鍋,木馬勺和筷子掛在洞壁上。洞壁上還掛著幾個盛米面和干饃塊的破舊袋子,大概是刮風下雨不能出去討要的儲備糧。這樣的窯洞和原始人居住的洞穴沒有兩樣,其他城墻上也有幾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邳州市| 榕江县| 南召县| 华亭县| 安西县| 南充市| 太仓市| 嘉黎县| 巩义市| 迁安市| 水城县| 延寿县| 永胜县| 无棣县| 渝中区| 武汉市| 囊谦县| 邹平县| 安康市| 稷山县| 垫江县| 罗甸县| 文成县| 天等县| 南和县| 肇东市| 桃江县| 会理县| 沽源县| 沿河| 高青县| 会同县| 白河县| 民乐县| 格尔木市| 临泉县| 沂南县| 随州市| 雷州市| 新田县| 莆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