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常用詞匯歸類與應(yīng)用
- 林才偉
- 4369字
- 2021-12-22 19:09:16
五 禮 貌
1 有禮貌
【禮多人不怪】lǐ duō rén bù guài多講求禮貌,不會受人責(zé)怪。老舍《文博士》一一:“禮多人不怪,不管她們是干什么的,反正多鞠上一躬總不至有多大錯兒。”
【和顏悅色】hé yán yuè sè顏:臉面。形容態(tài)度溫和可親。錢鐘書《圍城》六:“高松年看方鴻漸和顏悅色,不相信世界上會有這樣脾氣好或城府深的人。”
【彬彬有禮】bīn bīn yǒu lǐ彬彬:文雅的樣子。文雅而有禮貌。臧克家《昆侖飛雪到眉梢——記葉圣陶先生》:“葉老為人敦厚誠樸,對人彬彬有禮,真是藹藹然長者之風(fēng)。”
【知書達(dá)理】zhī shū dá lǐ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yǎng)。也作“知書識禮”。《紅樓夢》第八十六回:“一個人知書達(dá)理,就該往上巴結(jié)才是。”
【循規(guī)蹈矩】xún ɡuī dǎo jǔ循:遵照。規(guī)、矩:圓規(guī)和曲尺,是定圓和方的標(biāo)準(zhǔn)工具,借用為一切行為的標(biāo)準(zhǔn)。原指遵守規(guī)矩。現(xiàn)指固守舊準(zhǔn)則,不敢稍做變動。《西游記》第九十八回:“這唐僧循規(guī)蹈矩,同悟空、悟能、悟凈,牽馬挑擔(dān),徑入山門。”如:不競賽,就容易抱殘守缺,力求循規(guī)蹈矩,而忘記創(chuàng)造。
【先禮后兵】xiān lǐ hòu bīnɡ 禮:禮貌。兵:指用兵,動用武力,采取強(qiáng)硬手段。先同對方講道理,以通常的禮貌對待,如果行不通,再使用強(qiáng)硬手段或動用武力。《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yuǎn)來救援,先禮后兵,主公當(dāng)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后進(jìn)兵攻城,城可破也。”
【尊老愛幼】zūn lǎo ài yòu 尊敬長輩,愛護(hù)晚輩。形容人的品德良好。如:尊老愛幼是我們國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今天充分表現(xiàn)在公共汽車上,見到老年人上車,年輕人很自覺地站起來。
【禮尚往來】lǐ shànɡ wǎnɡ lái禮:禮貌、禮節(jié)。尚:重視。禮節(jié)上重視有來有往。《禮記·典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現(xiàn)在也指你對我怎么樣,我也對你怎么樣。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相如亦請于秦王曰:禮尚往來。趙既進(jìn)十五城于秦,秦不可不報,亦愿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如:我國向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更注重禮尚往來,凡有遠(yuǎn)方來客,都是非常熱情招待的。
【爭者不足,讓者有余】zhēnɡ zhě bù zú,rànɡ zhě yǒu yú爭奪者最后無所收益,而謙讓者最終有很大余地。如:爭者不足,讓者有余,這是一種禮貌,但是有許多人辦不到。
【卻之不恭】què zhī bù ɡōnɡ卻:推辭,拒絕。對于別人的饋贈、邀請等如果拒絕,就顯得不恭敬,《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后常用作接受別人饋贈或邀請時的客套話。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十六回:“你車?yán)蠣斈敲促p臉,實在是卻之不恭,咱們就回去。”鄒韜奮《經(jīng)歷》:“那公司……特派一位‘裝設(shè)工程師’到我們報館里來設(shè)計,我們覺得卻之不恭,只好讓他勞駕。”
【雅人深致】yǎ rén shēn zhì雅人:原指《大雅》的作者,后專指高雅的人。致:意志,情趣。形容人的言談舉止不庸俗,很文雅,有禮貌。
【克己復(fù)禮】kè jǐ fù lǐ克:約束。復(fù):返。約束自己,以符合禮的要求。《論語·顏淵》:“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歸心》:“君子處世,貴能克己復(fù)禮,濟(jì)時益物。”
【肅然起敬】sù rán qǐ jìnɡ肅然:恭敬的樣子。起敬:產(chǎn)生敬佩的心情。形容由于某種感觸而產(chǎn)生的敬仰敬佩的感情。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辛垣)衍舉眼觀仲連,神清骨爽,飄飄乎有神仙之度,不覺肅然起敬。”老舍《四世同堂》:“平日,他們一聽到國歌,便肅然起敬,一看到國旗,便感到興奮。”
【讓棗推梨】rànɡ zǎo tuī lí《后漢書·孔融傳》李賢注引《孔融家傳》:“融幼有異才,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dāng)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后以此來形容兄弟友愛,謙虛有禮貌的表現(xiàn)。
【知情達(dá)理】zhī qínɡ dá lǐ 達(dá):通達(dá)。說話做事通人情事理。菡子《致江幼農(nóng)》:“我想這也是你知情達(dá)理,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的緣故。”也作“通情達(dá)理”“知書達(dá)理”。如:小張知情達(dá)理,舉止文雅,一接觸便給人留下了好的印象。
【送往迎來】sònɡ wǎnɡ yínɡ lái送走要離開的人,迎接到來的人。一般指人際交往中來來往往的應(yīng)酬,都有一定的禮節(jié)。語出《莊子·山水》:“其送往而迎來,來者勿禁,往者不止。”也作“迎來送往”“送去迎來”。如:在送往迎來中,有許多風(fēng)俗習(xí)慣,需要我們?nèi)W(xué)習(xí),否則,就會有失禮貌。
2 沒禮貌
【不可理喻】bù kě lǐ yù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態(tài)度蠻橫,沒有禮貌,不講道理。明·沈德符《萬萬野獲編·褐蓋》卷十三:“要之,此輩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詰也。”如:這個人態(tài)度蠻橫,簡直不可理喻。
【不修邊幅】bù xiū biān fú邊幅:布帛的邊緣,比喻儀容衣著。形容不注意衣衫儀表。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他不修邊幅,穿一件稀爛的直裰,靸著一雙破不過的蒲鞋。”如:他在生活上非常隨便,經(jīng)常不修邊幅。
【出言不遜】chū yán bù xùn不遜:不禮貌。形容講話沒有禮貌。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三十一:“八歲縱筆成文,本部舉他神童,因出言不遜,沖突了試官,打落下去。”如:如果出言不遜,傷害了人家,便主動向人家道歉,求得別人的諒解。
【不近人情】bù jìn rén qínɡ不合乎人之常情。多指性情、言行怪僻,不合情理。《莊子·逍遙游》:“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如:你因孩子有一點小錯,就把他逐出家門,這未免太不近人情了。
【冷若冰霜】lěnɡ ruò bīnɡ shuānɡ冷得像冰霜一樣。形容人不熱情或不溫和。也比喻態(tài)度嚴(yán)厲,不可接近。冰心《往事》:“假如有位海的女神,她一定是艷若桃李,冷若冰霜的。”如:我們對待人,要熱情真誠,不要冷若冰霜。
3 客套謙虛
【借花獻(xiàn)佛】jiè huā xiàn fó比喻拿別人的東西做人情。有時也表示謙虛。元·無名氏《殺狗勸夫·楔子》:“既然哥哥有酒,我們借花獻(xiàn)佛,與哥哥上壽咱。”如:這些禮物,都是別人送的,我借花獻(xiàn)佛,就轉(zhuǎn)送給你吧。
【高抬貴手】ɡāo tái ɡuì shǒu 客套話,多用于請求對方饒恕或?qū)捜荨H纾赫埬咛зF手,予以幫助為盼。
【大駕光臨】dà jià ɡuānɡ lín謙辭,對客人到來的尊重,如:今小兒婚事,請大駕光臨。
【蓬蓽生輝】pénɡ bì shēnɡ huī蓬蓽:蓬門蓽戶的省略語,指用蓬草、荊條等編成門戶的房屋。簡陋的房屋也發(fā)出了光輝。多用于稱謝別人來到自己家里或稱謝別人題贈的字畫送到自己家里。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五:“小尼僻居荒野,無德無能,謬承枉顧,蓬蓽生輝。”也作“蓬蓽生光”。元·秦簡夫《剪發(fā)待賓》第三折:“學(xué)士大人,貴腳踏于賤地,蓬蓽生光。”
【不吝賜教】bù lìn cì jiào不吝惜自己的意見,希望給予指導(dǎo)。請人指教的謙辭。魯迅《兩地書》五:“但我相信倘有請益的時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賜教的。”
【略表心意】lüè biǎo xīn yì表達(dá)一點情意。如:今送上一點土特產(chǎn),以略表心意。
【區(qū)區(qū)小事,何足掛齒】qū qū xiǎo shì, hé zú ɡuà chǐ 掛齒:說起,提起(常用于客套話)。這點小事,哪里值得掛在嘴上。如:幫那么一點忙,區(qū)區(qū)小事,何足掛齒呢。
【人微言輕】rén wēi yán qīnɡ指人地位低,言論或主張不被重視(自己在某種場合說話的客套話)。指人地位低微,言論或主張不被重視。如:我無職無權(quán),人微言輕,恐怕說了也不管用。
【洗耳恭聽】xǐ ěr ɡōnɡ tīnɡ把耳朵洗干凈恭恭敬敬地聽。形容聽講時專注而恭敬的態(tài)度,以表達(dá)對講話者的尊敬和重視。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八回:“眾人道:如此甚妙,我們洗耳恭聽。”如:對主子的話,大管家總要裝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
【一得之愚】yī dé zhī yú 愚:愚笨。謙辭,指自己對于某一問題的見解。如:一得之愚,請做參考。
【恕難從命】shù nán cónɡ mìnɡ請原諒不能聽從命令。如:你的要求,恕難從命。
【犬馬之勞】quǎn mǎ zhī láo古代臣子對君主常自比為犬馬,表示愿意如犬馬那樣的為主子奔走。現(xiàn)在用“犬馬之勞”表示謙虛,心甘情愿為別人效勞。《水滸全集》第六十三回:“李某不才,食祿多矣,無功報德,愿施犬馬之勞。”如:奴才雖為主子效犬馬之勞,也終究是個奴才。
【恕不招待】shù bù zhāo dài請原諒不給予招待。如:你的光臨,實出無奈,恕不招待,請予原諒。
【一孔之見】yī kǒnɡ zhī jiàn 從一個小窟窿里面所見到的,比喻狹隘片面的見解(多用作謙辭)。語本漢·桓寬《鹽鐵論·相刺》:“持規(guī)而非矩,執(zhí)準(zhǔn)而非繩,通一孔,曉一理,而不知權(quán)衡。”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第一章第一節(jié):“有一種人,抱著一技之長,一孔之見,再也沒有進(jìn)步。”如:我的意見只不過是一孔之見,是否妥當(dāng),請做參考。
【千慮一得】qiān lǜ yī dé語出《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后用“千慮一得”指愚笨人考慮的意見也會有可取之處。后多為謙語。如:我的意見很不成熟,但千慮一得,也許對你們的工作有點幫助吧。
【不揣冒昧】bù chuāi mào mèi揣:估計,忖度。不顧地位、能力、場合是否適應(yīng)。多用于謙辭。如:我這樣做不揣冒昧,請勿見怪。
【鄙薄之志】bǐ báo zhī zhì微小的志向。多用于謙辭。如:鄙薄之志,何足道哉。
【拋磚引玉】pāo zhuān yǐn yù 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自己先發(fā)表粗淺的意見或文章,目的在于引出別人的高見或佳作。張抗抗《淡淡的晨霧》:“他原以為自己人微言輕,只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想不到自己的話會有這么強(qiáng)烈的反響。”
【不情之請】bù qínɡ zhī qǐnɡ不合情理的請求。一般用于提出自己請求的客氣話。如:我今天有一個不情之請,能否給予研究考慮,萬望作復(fù)為盼。
【笨鳥先飛】bèn niǎo xiān fēi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時恐怕落后,比別人先行動。丁玲《三日雜記》:“抓得緊點,任務(wù)就完成得快點,笨鳥先飛,咱不愛說大話、吹牛,可也不敢落后。”如:我的能力有限,提前開始,笨鳥先飛嘛!
【以匡不逮】yǐ kuānɡ bù dǎi 匡:糾正。不逮:不及,考慮不周的地方。達(dá)到改正缺點錯誤的目的。多用于請人提意見。唐·白居易《除李絳平章事制》:“況朕薄德,不逮先王,是用急疾于求賢,置之于左右,俾承弼納海,以匡不逮。”如:我才疏學(xué)淺,要完成如此偉業(yè),請多提意見,以匡不逮。
【另請高明】lìnɡ qǐnɡ ɡāo mínɡ另外請高明的人。多用于推辭別人的請求或委托。老舍《柿子豐收》:“大夫愣住了,你另請高明吧,吃柿子腳疼,是個邪病,我治不了。”如:你這件事,實在是力不從心,請另請高明吧。
【馬齒徒增】mǎ chǐ tú zēnɡ 徒:徒然,白白地。馬的牙齒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添換,所以根據(jù)馬齒的多少可判定馬的年齡。比喻年歲增長,但學(xué)問沒有長進(jìn)或事業(yè)沒有成就。常用作自謙。如:這些年碌碌無為,依然故我,馬齒徒增。
- 宇文所安的中國文學(xué)英譯研究
- 當(dāng)代漢語非結(jié)構(gòu)化人際沖突話語研究
- 學(xué)會寫作
- 北京話俗語與老北京社會風(fēng)情
- 詞的理論及其應(yīng)用:中國語言現(xiàn)代化展望
- 科技文書寫作
- 杰斐遜選集(世界大師原典文庫(中文導(dǎo)讀插圖版))上、下
- 基于認(rèn)知形態(tài)學(xué)的漢語類詞綴構(gòu)詞研究
- 全球視野下的商務(wù)漢語教學(xué)與研究
- 語文詞典語義類別釋義的多維研究
- 現(xiàn)代漢語遞進(jìn)范疇研究
- 漢字與飲食(漢字中國)
- 漢語空間量標(biāo)指演變研究
- 二語寫作測試語境效度研究(英語)
- 德語詞匯語法訓(xùn)練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