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常用詞匯歸類與應用
- 林才偉
- 8749字
- 2021-12-22 19:09:17
六 人的生老病死苦
1 生
【呱呱墜地】ɡū ɡū zhuì dì呱呱:形容小兒哭聲。指嬰兒出生。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三章:“爾呱呱墜地,無幾月,即生父見背。”如:呱呱墜地,是我們一生的開始。
【生生世世】shēnɡ shēnɡ shì shì指世世代代。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句踐稽首曰:‘大王哀臣孤窮,使得生還故國,當生生世世,竭力報效。'”
【酸甜苦辣】suān tián kǔ là 泛指各種味道。也比喻人生的各種經歷和遭遇。清·蔣士銓《臨川夢·說夢》:“十年間,嘗遍了那些酸甜苦辣。”
【與時浮沉】yǔ shí fú chén 隨波逐流,和世俗社會一起發展變化。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顧劭嘗與龐士元宿語,問曰:聞子名知人,吾與足下孰愈?曰:陶冶性俗,與時浮沉,吾不如子;論王霸之余策,覽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浮生若夢】fú shēnɡ ruò mènɡ 浮生:空虛不實的人生。把人生當作短暫虛幻的夢境。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如:人既然來到世上,就要活得有意義,不要浮生若夢。
【飽經風霜】bǎo jīnɡ fēnɡ shuānɡ飽:充分地。風霜:比喻艱難困苦,形容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馮德英《苦菜花》第一章:“人們那被曬黑的飽經風霜的臉上,顯出嚴肅而緊張的神情。”
【曾經滄海】cénɡ jīnɡ cānɡ hǎi 滄海:大海。曾經見過大海的人,別的水便難于吸引他了。比喻見識廣博、經驗豐富的人很難看上一般的人或事物。唐·元稹《離思》詩之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如:他是曾經滄海的人,什么沒有見過。
【飽經世故】bǎo jīnɡ shì ɡù世故:處世經驗。形容經歷的事多了,因而處世的經驗很豐富。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一個破落戶家的離婚女兒,被窮酸兄嫂冷嘲熱諷攆出母家,跟一個飽經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學生談戀愛。”
【有生以來】yǒu shēnɡ yǐ lái出生以來。《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況你自有生以來,自去世的老太太,以至老爺、太太,視如珍寶。”
【有生之年】yǒu shēnɡ zhī nián指一生中剩下的歲月。秦牧《?長河浪花集?序》:“徒然感嘆往事無補實際,只好用今后有生之年的辛勤努力,來補償過去的不足。”
【飲食男女】yǐn shí nán nǚ泛指人的本性。語出《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
【浮云朝露】fú yún zhāo lù比喻時光易地,人生短促。《周書·蕭大圜傳》:“嗟呼,人生若浮云朝露寧俟長繩第景,實不愿之。”
【游戲人生】yóu xì rén shēnɡ把人生作為一種游戲,對待任何事都不負責任,漠不關心,可有可無。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七:“世傳端明已歸道山,今尚爾游戲人間邪?”
2 年齡
【及笄之年】jí jī zhī nián笄:束發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年滿十五歲。如:光陰如箭,我的小女已到了及笄之年,十五歲了。
【豆蔻年華】dòu kòu nián huá 唐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后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香味,果實種子可入藥。夏初開淡黃色的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詩中“二月初”后比喻十三四歲的少女。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發揮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就是豆寇年華,玲瓏可愛。”如:她用不無嫉妒的目光對豆蔻年華的小英子看了又看。
【及冠之年】jí ɡuàn zhī nián及冠:指男子年滿二十歲。如:兒子,你已經是及冠之年了,還像一個孩子似的。
【而立之年】ér lì zhī nián 年屆三十歲,又謂三十而立。語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魯迅《阿 Q 正傳》:“誰知道他將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飄飄然了。”
【不惑之年】bù huò zhī nián指人到了四十歲,能辨明是非而不受迷惑。如:你已經是不惑之年的人了,為什么還受人欺騙呢?
【花甲之年】huā jiǎ zhī nián甲:易經中六十甲子,六十年輪回一次,以甲為第一個字。六十歲又稱花甲。如:現在花甲之年的人,還很年輕,還大有作為,何必要長吁短嘆呢?
【耄耋之年】(mào dié zhī nián):七八十歲的老人。張爺爺雖然已到耄耋之年,但仍然老當益壯,發揮余熱。
【耳順之年】ěr shùn zhī nián 耳順:聽得進不同的意見或是清楚理解聽到的話。指六十歲的年齡。《漢書·蕭望之情》:“至乎耳順之年,履折沖之位,號至將軍。”
【知命之年】zhī mìnɡ zhī nián指五十歲。唐·白行簡《李娃傳》:“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3 老
【垂垂老矣】chuí chuí lǎo yǐ 漸漸老了。如:如今,他已垂垂老矣,不見當年風采了。
【桑榆暮景】sānɡ yú mù jǐnɡ日落時余暉照在桑榆上,一派黃昏景象。比喻人到晚年。如:桑榆暮景,老之所至,你要保重身體。
【鶴發童顏】hè fā tónɡ yán仙鶴羽毛般白色的頭發,孩童般紅潤的面容。形容老年人氣色好,有精神。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一回:“只見路旁走過兩個老者,都是鶴發童顏,滿面春風,舉止大雅。”黃宗英《大雁情》:“我看見一些鶴發童顏的科學家奮發挺進,拾級而上。”
【七老八十】qī lǎo bā shí指年紀很老,七八十歲。形容年老之人。如:不要以為自己七老八十,倚老賣老。
【滿頭銀發】mǎn tóu yín fā 頭發白了。如:他父母已經滿頭銀發,但是為了兒女,還要去上班。
【步履蹣跚】bù lǚ pán shān蹣跚:腿腳不靈活,走路搖擺、緩慢的樣子。指行走十分困難。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七回:“只見一個大腳老婆子,生得又肥又矮,手里捧著一對大蠟燭,步履蹣跚的走了進來。”
【風燭殘年】fēnɡ zhú cán nián風燭:風中搖晃著光亮的燈燭。形容臨近晚年。清·俞萬春《蕩寇志》第七十六回:“著你日后出頭為國家出身大汗。老夫風燭殘年,倘不能見,九泉之下也兀自歡喜。”如:劉老師今年七十多歲,已經是風燭殘年,但依然在教育戰線上,辛勤地耕耘著。
【日薄西山】rì bó xī shān薄:迫近,接近。太陽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或事物接近滅亡。《漢書·揚雄傳》:“臨汨羅而自隕兮,恐日薄于西山。”晉·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如:反動勢力已日薄西山,終將滅亡。
【人老珠黃】rén lǎo zhū huánɡ比喻人年紀大了,如同珍珠年久變黃,不值錢了。曹禺《日出》第三幕:“可是人老珠黃不值錢,歲數大了點,熬不出來,落到這個地方。不耐心煩受著,有什么法子?”《金瓶梅詞話》第二回:“娘子正年輕,翻身的日子有的是,不像俺是人老珠黃,不值錢呢!”
【頭童齒豁】tóu tónɡ chǐ huò童:原指山無草木,比喻人禿頂。頭頂禿了,牙齒缺了。形容人衰老的容態。唐·韓愈《進學解》:“頭童齒豁,竟死何裨?”如:命運多舛,如今他已頭童齒豁,垂垂老矣。
【老態龍鐘】lǎo tài lónɡ zhōnɡ龍鐘:身體衰老而不靈便的樣子。形容年老體弱、行動不便。宋·陸游《聽雨》:“老態龍鐘疾未平,更堪俗事敗幽情。”如:他雖然兩鬢蒼蒼,老態龍鐘,但嗓音還是那樣圓潤、洪亮,不減當年。
【鐘鳴漏盡】zhōnɡ mínɡ lòu jìn 漏:滴漏,古代計時器。晨鐘已經敲響,漏壺的水已經滴完。指深夜。比喻人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猶鐘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鶴發雞皮】hè fā jī pí鶴發:指白頭發。雞皮:形容皮膚有皺紋。形容老人容顏衰老的樣子。北周·庾信《瘦子山集·竹仗賦》:“子老矣!鶴發雞皮,蓬頭歷齒。”也作“雞皮鶴發”。唐·李世民《傀儡吟》:“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
【老當益壯】lǎo dānɡ yì zhuànɡ當:應當,應該。益:更加。年紀大了,志氣應該更為豪壯。現在形容人老、干勁大。《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老驥伏櫪】lǎo jì fú lì驥:好馬。櫪:馬吃草的槽。比喻有志的老年人,雖老了,但仍有雄心壯志。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如:我雖然退休了,但老驥伏櫪,不達目的不罷休。
【寶刀不老】bǎo dāo bù lǎo寶刀還鋒利。比喻年紀雖老,而技術和力量卻仍不減當年。《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張郃出馬,見了黃忠,笑曰:‘你許大年紀,猶不知羞,尚欲出陣耶?’忠怒曰:‘豎子欺君年老!吾手中寶刀卻不老!'”如:他雖年逾古稀,但寶刀不老,上山下鄉,不少年輕人還趕不上他。
【返老還童】fǎn lǎo huán tónɡ返:回到。由老年回到童年。形容老年人身體好,仍像童年一樣。陸文夫《小販世家》:“青春不能常在,精神卻是可以返老還童的。”
4 病
【百病叢生】bǎi bìnɡ cónɡ shēnɡ什么病都有。如:他戎馬一生,久經沙場,如今老了,百病叢生。
【五勞七傷】wǔ láo qī shānɡ中醫學上,五勞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傷指太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節傷志。泛指各種疾病和致病因素。清·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第三章:“大同之世,生人最樂,內無五勞七傷之感,外極飲食、宮室、什器、服用、道路之精。”如:他年紀輕輕就虛弱多病,五勞七傷,出人意料。
【奄奄一息】yǎn yǎn yī xī奄奄:形容氣息微弱的樣子。形容生命已到了最后關頭。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五:“此時秀童奄奄一息,爬走不動了。”
【元氣大傷】yuán qì dà shānɡ 本源之氣受到嚴重傷害,難以復原。比喻人或國家組織的生命力受到了致命打擊。如:這次車禍,令他元氣大傷。
【瘦骨嶙峋】shòu ɡú lín xún形容人或動物消瘦,骨頭突出。劉白羽《第二個太陽》第五章:“就在這時,一個人突然朝他撲了過來,是一個蓬頭垢面、瘦骨嶙峋的女人,她踉踉蹌蹌,眼看就要跌倒。”
【不治之癥】bù zhì zhī zhēnɡ醫治不好的病。也比喻無法挽救的禍患。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太醫診了脈,說道:……此乃不治之癥。”
【形銷骨立】xínɡ xiāo ɡú lì形容身體極其消瘦。冰心《秋風秋雨愁煞人》:“我想英云哪里是老成,簡直是心死。哪里是苗條,簡直是形銷骨立。”也作“骨立形銷”。
【沉綿枕席】chén mián zhěn xí疾病纏綿,經久不愈。如:他今年經常沉綿枕席,臥床不起,也不去看病,令人十分擔心。
【半身不遂】bàn shēn bù suí癱瘓,半個身子不能動。這是中醫學上說的一種病癥。漢·張仲景《金匱要略》:“無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如:他高血壓導致中風,半身不遂。
【病入膏肓】bìnɡ rù ɡāo huānɡ 膏肓:我國古代醫藥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臟和隔膜之間叫肓,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比喻情況嚴重。《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吾觀劉琦過于酒色,病入膏盲,現今面色羸瘦,氣喘嘔血,不過半年,其人必死。”
【弱不禁風】ruò bù jīn fēnɡ形容身體虛弱,連風吹都禁不住。如:林黛玉弱不禁風,更顯得窈窕美麗。
【先天不足,后天失調】xiān tiān bù zú,hòu tiān shī diào先天:人或動物的胚胎時沒有出生以前。后天:人或動物離開母體后的時期。形容人在母胎中缺乏營養,出生以后又缺乏調理。如:如果一個人先天不足,后天又失調,他的身體一定非常糟糕。
【面黃肌瘦】miàn huánɡ jī shòu臉色發黃,肌膚消瘦。形容營養不良或有病的樣子。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到半后晌,被捉去的人陸續回來了,一個個面黃肌瘦,渾身是傷。”
【骨瘦如柴】ɡú shòu rú chái形容非常瘦,像干柴一樣。《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舊日神情威似虎,今來體骨瘦如柴。”如:半年不見,一見,他已是一個骨瘦如柴的病人了。
【身心交病】shēn xīn jiāo bìnɡ交:一齊,同時。病:損害。身體和心情都很壞。如:你現在身心交病。心病治好了,其他病也會不治而愈。
【蒲柳之姿】pú liǔ zhī zī蒲柳:水楊,因為落葉早,所以常用來比喻人的體質弱。比喻人的體質衰弱。也用來形容韶華易逝、容顏易老。如:他蒲柳之姿,弱不禁風。
【望秋先零】wànɡ qiū xiān línɡ 零:凋零。望見秋天來了就先凋零了。比喻體質弱,經不直風霜。也比喻未老先衰。南朝·劉義莊《世說新語》記載:“君曰:‘松柏之姿,經霜猶茂;臣蒲柳之質,望秋先零。'”
【二豎為虐】èr shù wéi nüè 豎:小子。虐:惡毒的害人行為。《左傳·成公十年》記載,晉景公病重,夢見他的病化成兩個病魔為“二豎”。后用“二豎為虐”形容為疾病所困。如:他二豎為虐,病了三年,最后住了醫院。
【不省人事】bù xǐnɡ rén shì 省:明白。指失去知覺。也指不懂得人情事理。《張協狀元》戲文第三十二出:“那勝花娘子……緊閉牙關,都不省人事。”
【弱不勝衣】ruò bù shènɡ yī 勝:擔任,承受。形容人瘦弱得連衣服的重量也承受不了。比喻十分嬌弱。如:她弱不勝衣,病得不輕。
【河魚之患】hé yú zhī huàn河魚:腹疾的代稱。患:病。指腹瀉的病。也作“河魚腹疾”。《左傳·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如:他昨天吃了海鮮,得了河魚之患,現在臥床不起。
【鳩形鵠面】jiū xínɡ hú miàn 鳩形:指腹部低陷、胸骨突起。鵠面:臉上像黃鵠。形容身體瘦削,面容憔悴。如:一場大病,他整個人變得鳩形鵠面,看著讓人心疼。
5 死
【一命嗚呼】yí mìnɡ wū hū嗚呼:嘆詞,借指死亡。指人死亡。常含詼諧意味。老舍《二馬》二:“馬夫人,不知道是吃多了還是著了涼,一命嗚呼的死了。”
【壽終正寢】shòu zhōnɡ zhènɡ qǐn壽終:年老而自然死亡。正寢:舊式住宅的正房,人死后靈柩一般停在此屋。指年老死在家中。也比喻事物的消亡。徐遲《法國,一個春天的旅行》:“新老殖民主義總有一天是都要壽終正寢,從地球上消失的。”
【死于非命】sǐ yú fēi mìnɡ遭受意外的災禍而死亡。漢·韓嬰《韓詩外傳》一:“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元·無名氏《十探子大鬧延安府》雜劇:“無罪之人,死于非命,咎將誰歸?”
【溘然長逝】kè rán chánɡ shì溘:忽然,突然。突然死去。如:他昨天還活靈活現,今天卻溘然長逝。
【與世長辭】yǔ shì chánɡ cí 辭:告別。同人世永遠告別了。聞一多《一二·一運動始末記》:“聯大學生潘琰小姐胸部已經被手榴彈炸傷……便于當日下午五時半在云大醫院的病榻上,喊著‘同學們,團結呀!’與世長辭了。”如:他雖然與世長辭,但留下的豐功偉績,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命喪黃泉】mìnɡ sàng huánɡ quán黃泉:地下的泉水,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陰間。人已喪命,魂入陰間。如:要是他不那樣飛揚跋扈,也不致命喪黃泉。
【含笑九泉】hán xiào jiǔ quán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陰間。面帶笑容,身無遺憾而死。如:我們為國捐軀的先烈們,見到今天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富裕,他們一定會含笑九泉的。
【死得其所】sǐ dé qí suǒ形容死得有意義,有價值。《魏書·張普惠傳》:“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何恨。”如:他激昂慷慨地說:“人皆有死,要死得其所,為國為民去死,我死而無怨。”
【死而后已】sǐ ér hòu yǐ到死才停止。形容獻出一切。魯迅《準風月談·爬和撞》:“這樣,爬了來撞,撞不著再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嗚呼哀哉】wū hū āi zāi嗚呼:文言嘆詞。哉:語氣詞。表示悲哀、痛惜。《左傳·哀公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也作“於乎哀哉”。《詩經·大雅·召旻》:“昔先區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地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於乎哀哉!”也指人死亡。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二:“那宋金方年六歲,宋敦一病不起,嗚呼哀哉了。”
【吹燈拔蠟】chuī dēnɡ bá là吹了燈,拔掉蠟燭。比喻人死亡或組織機構垮臺。如:人死了,如吹燈拔蠟,便什么也沒有了。
【風中之燭】fēnɡ zhōnɡ zhī zhú比喻隨時可能死亡的人或隨時可能消滅的事物。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七回:“你看我年未五旬,須發已白,老病衰殘,竟似風中之燭。”如:他已似風中之燭,草上之霜,只希望兒女們好自為之。
【行將就木】xínɡ jiānɡ jiù mù木:棺材。快要進棺材了。指人將近死亡。如:我今年已八十有三,行將就木,但仍要用有生之年為人民做出貢獻。
【回光返照】huí ɡuānɡ fǎn zhào由于日落時的光線反射,因而天空又短時間地發亮。比喻人將死時,神志忽然清醒或短暫的興奮。也比喻事物滅亡前表面上的短暫繁榮。《紅樓夢》第九十八回:“此時李紈見黛玉略緩,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朱自清《經典常讀·文第十三》:“所以唐末宋初,駢體文又回光返照一下。”如:在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中,中國封建專制最后的回光返照終于消逝了。
【尸居余氣】shī jū yú qì余氣:殘余的一點氣息。指人軀殼雖在,僅剩下一點氣。形容人即將死亡。《晉書·宣帝紀》:“司馬公尸居余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后多指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為,猶言比死人多一口氣。如:他已經尸居余氣,無可作為了。
【天奪之魄】tiān duó zhī pò 魄:魂魄、靈魂。天奪去了他的靈魂,比喻人之將死。唐·柳宗元《為裴中丞賀破東平表》:“臣聞負恩于紀者,鬼得而誅,犯順窮兇者,天奪之魄。”也作“天奇其魄”。如:宋秦檜賣國求榮害死岳飛,其案情敗露,天奪之魄。
【蘭摧玉折】lán cuī yù zhé蘭:蘭草。摧:折斷。蘭草折斷。舊時比喻賢人夭折。多用以哀悼人不幸早死。如:她生得如花似玉,歌聲飛揚,馳名中外,不幸夭亡,蘭摧玉折,令人惋惜。
【生榮死哀】shēnɡ rónɡ sǐ āi活著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論語·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常用來稱譽被敬重的死者。如:周總理生榮死哀,十里長街,哭聲震地動天。
【香消玉殞】xiānɡ xiāo yù yǔn 香、玉:指女子。殞:死亡。指美麗的年輕女子死亡。徐遲《牡丹》:“船抵大江中流時,她躍過欄桿,投身昏黑的江水中。尸體已經在下游打撈到了。雖然香消玉殞,依舊面目姣好云云。”也作“香消玉碎”。
【撒手人寰】sā shǒu rén huán撒手:手松開了。人寰:人間。指人死亡。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中說:“程繼光、王鳳卿也撒手人寰。”如:最好的人,也要撒手人寰。
6 苦
【生離死別】shēnɡ lí sǐ bié生離:活著分離,很難再見。死別:永別,到死不能再見。指難以再見或永久的離別。唐·杜甫《贈別賀蘭軒》:“生離與死別,自古鼻酸辛。”南朝·陳·徐陵《與楊仆射書》:“況吾生離死別,多歷暄寒,孀室嬰兒,何可言念。”如:人生最不幸的莫過于生離死別。
【含冤負屈】hán yuān fù qū蒙受冤屈。如:他含冤負屈,為兒子的事四處奔走。
【叫苦連天】jiào kǔ lián tiān不斷叫苦。形容痛苦得很。錢鐘書《圍城》:“好好的文科不念,要學時髦,去念什么電機工程,念得叫苦連天。”
【滿腹苦楚】mǎn fù kǔ chǔ滿肚子痛苦。如:他被人冤枉,滿腹苦楚,沒處申訴,悶坐在家中,茶飯不想,夜不能寐。
【受盡煎熬】shòu jìn jiān áo受盡苦難和折磨。如:她在舊社會,婚姻不幸,受盡煎熬。
【孑然一身】jié rán yī shēn孑然:孤單的樣子。孤零零一個人。形容無伴無兒女。《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都管》:“一個開線鋪的員外張士廉,年過六旬,媽媽死后,孑然一身,并無兒女。”
【鰥寡孤獨】ɡuān ɡuǎ ɡū d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泛指沒有勞動力又無依無靠的人。周立波《禾場上》:“如果是鰥寡孤獨,真正失去了勞動力的老人家,政府和農業社都會保障他們生活的。”
【孤苦伶仃】ɡū kǔ línɡ dīnɡ伶仃:也作“零丁”,孤獨。形容孤單困苦,沒有依靠。明·湯顯祖《還魂記》:“今生怎生偏則是紅顏薄命,眼見的孤苦伶仃。”
【少失怙恃】shào shī hù shì怙恃:依仗,依靠,憑借。《詩經·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后來用“怙恃”為父母的代號。如:他少失怙恃,寄人籬下,受盡苦頭。
【生老病死】shēnɡ lǎo bìnɡ sǐ佛教認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苦,今泛指生活中生育、養老、醫療、殯葬等等。《百喻經·治禿喻》:“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之所侵惱,欲求長生不死之處。”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五:“就是剩下一些錢,人家不會放到人民銀行的,防個生老病死?”如: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誰也不能逃避這規律,你還是要坦然面對。
【千辛萬苦】qiān xīn wàn kǔ極多極大的辛苦,形容受的苦太多。《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前來經文說父母種種養育,千辛萬苦。”如:受盡千辛萬苦,方能出人頭地。
【倒懸之急】dǎo xuán zhī jí倒懸:將人倒掛。比喻極其危急、困難的處境。《后漢書·臧洪傳》:“北鄙將告倒懸之急,股肱奏乞歸之記耳。”如:中東一些國家戰亂,其國民眾有倒懸之急。
【苦不堪言】kǔ bù kān yán痛苦得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形容極其痛苦。陳忠實《白鹿原》第六章:“先生為關中大儒,既已困拮如此,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也作“苦不可言”。
【骨肉分離】ɡú ròu fēn lí骨肉:一般指有血緣關系的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比喻家人因故分散,不能夠團聚。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害得我骨肉分離,死無葬身之地,我好苦也!”也作“骨肉離散”。
【含辛茹苦】hán xīn rú kǔ 辛:辣。茹:吃。形容忍受各種辛苦。司馬文森《風雨桐江》:“母親二十八歲守寡,把他們兩兄弟含辛茹苦地養大。”
【苦海無邊】kǔ hǎi wú biān 比喻苦難無窮無盡。如:他原以為熬上幾年就能出頭的,不料苦海無邊,竟在那兒葬送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