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衛教育的“根”與“土”(四)廷章劫難
- 心力:林森散文集
- 劉林森
- 1855字
- 2021-04-29 16:25:26
我與折老相識于1984年秋,當時我是原中衛縣城郊中學教務處副主任,折老為中山學校(縣政協主導,民主黨派借用郊中校舍臨時創辦)教務長,他常神情嚴肅,不茍言笑,雖年近古稀,但依然腰桿筆挺。他做事的格調和分寸,常令人油然起敬。相處兩年多,大樹下的陰涼感與房檐下的壓抑感,使我們雖相差四十歲,但卻無話不談,可謂忘年交。
廷章先生于1918年出生在中衛鎮羅鎮較為殷實的家庭。十一歲時,父親病逝,因其自幼聰明好學,兩年里曾跳升三級,小學畢業考取了第一名。初中時家里本來打算送他到蘭州上學,但軍閥混戰,只得到中衛中學旁聽,初中畢業時到銀川參加會考及面試,在銀川上了高中。
1938年秋,寧夏馬鴻逵部隊到學校征兵,關閉全省中學,上了兩年高中的折廷章中斷學業,被整編到教導團集訓。此后在國民黨軍隊中任文官。在無大作為的文官職任上,他提出“讓士兵學習文化”的新思想,對壯丁進行掃盲教育,提高軍隊戰斗力,并自編教材在各部隊推廣實施,成效甚大。
1947年,折廷章任國民黨軍隊騎兵第十師政治部主任,軍銜上校,經常回家探視,騎高頭大馬,帶侍衛隨從,英武灑脫。他雖為國民黨軍官,但總在找機會了解新思想,和好友暗中閱讀進步書籍,曾在楊和堡冒著殺頭的危險,毅然偷偷放走地下共產黨員白瑞章。
1949年秋,寧夏解放時,廷章先生與朱齊賢、牛得玉組成“軍人和平小組”到任存渡口迎接解放軍;同年9月,經共產黨員白瑞章介紹,到寧夏省干校學習,任學生會副主席。
1949年12月干校畢業,他被省教育廳以“中衛縣教育科長職務”派到原中衛縣工作。據《中衛教育志》記載,1949年12月,折廷章任中衛教育科科長。在擔任教育科長的三年八個月時間里,深入鄉校,了解情況,當時農村教師極缺,他想辦法利用寒暑假共辦六期培訓班,補充教師百余名,同時在全縣開展大規模的掃盲工作,各鄉鎮都辦起了農民夜校,因掃盲工作成績顯著,得到省教育廳嘉獎,并在全省推廣中衛掃盲工作經驗。1950年3月,他被推選為教育界代表出席銀川社會各界人士第二次代表大會。
據《中衛縣志》載:中衛縣于1951年恢復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停辦的13所國民學校,并新設初小6所。截至1952年底,全縣共有小學71所,在校生達8415人,教職員212人,除正規學校外,另辦民校77處,學員4872人,教員94名。
1952—1978年,政治運動不斷,廷章先生被開除公職回老家鎮羅公社鎮北村勞動改造。不惑之年的廷章先生,下放本村參加生產隊勞動,這對自小未從事過體力勞動的他來講是極大的人生考驗,孱弱的身軀承載著超負荷的勞動,寧可累死牛也不翻了車的要強性格使他每日拖著疲憊的身體默然回家,他經受著五六十年代極度匱乏的物質生活,雖然身心憔悴,但剛毅的性格并沒被艱難的生活條件所扭曲。
堅定剛毅的廷章先生閑暇時也不讓自己歇息,雨天不出工便用糜子稈扎笤帚,或到溝渠邊割柳編筐;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讀書看報,碰到什么書讀什么書,包括學生的課本,甚至撿起生產隊隊長隨手丟棄的報紙品讀,尤其關注內外時政。
據《中衛縣志》記載:1978年11月,中衛縣為被錯劃成“右派”的23名教職工糾正冤、假、錯案。花甲之年的廷章先生終于開始了人生的第二個春天,他被安排到鎮羅中學教高中歷史。當時歷史課沒有教材,學生沒有課本,他一面找材料編寫課本,一面刻印講義,輔導高考學生,教學任務十分繁重,許多難題都被他攻克了。據李天柱校長《回憶鄉賢折廷章》一文中記述,在鎮羅中學工作期間,忽然要調整工資,本來按學歷、年資,這次增加工資非折老莫屬,但他卻認為,組織上為自己平反昭雪,重新獲得了工作的機會,已經是很大的福氣了,不要為一級工資再互相爭斗,弄得大家不和,于是主動讓給了別人。
1983年,折老被選為中衛縣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第六屆政協委員。1983年退休(1993年改為離休)。1984年秋,參加中衛縣地名志編寫工作,同年受縣政協委托,創辦了中山中學,十年間有三百多名學子通過復讀補習圓了大學夢。
廷章先生于2010年6月17日與世長辭,享年九十二歲。縱觀折老一生,求學向上、奮發進取,先從戎至中校,后執掌政事,可謂年輕有為;中年之后遭逢運動,英才無為,實屬無奈;晚年雖然仍有建樹,但那只不過是意志和品質造就而已。不管從哪個角度審視,這位與教育結下了深厚情緣并作出突出貢獻的先賢,其一生是無愧的,若不是殘酷的政治運動,他是一定會大有作為的。
在舉國上下從戰略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把著力發展職業教育作為執政能力建設,分批次落實教師績效工資的今天,在追憶廷章先生蒙難的痛心歷史的時候,深感盛世重教的重要。作為教育工作者,應深感幸運,倍加珍惜三尺講臺,與時代共鳴同振,共同迎來教育的春天和知識分子永遠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