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阿雙的婆婆
書名: 文成文學(2020卷)作者名: 雷克丑 周玉潭主編本章字數: 2533字更新時間: 2021-04-25 17:36:23
包芳芳
三月的南田山依然是冷到骨子里,雪梨花是凝著晨霜綻放的,白中帶粉的雪梨像是水嫩嫩的嬰兒的臉。這一百畝的雪梨是阿雙婆婆的婆婆親手種下的,看著這滿山的雪梨,阿雙的婆婆似乎想起了什么,她隨即又抹了抹眼淚。
婆婆這時候不是為了追憶往事來的,她帶著任務。她把香燭點著放在雪梨地里的一棵百年老樟樹下,樹下擺放著的還有她燒熟的裝在碗里的海帶、豆腐以及小塊豬肉。
“樹娘娘,你是最靈驗的,請你給我們老張家添一個孫子,明年我一定殺豬宰羊地來供養你。”阿雙的婆婆合著雙掌念念有詞地講著,之后又攤開雙手,對著大樹連磕了三下。
自從國家二胎政策全面放開后,村里每隔半月總有兩三個熱心的村婦提著兩個裝著咸鴨蛋的紅色大桶,挨家挨戶地給村頭村尾的農家人分著涂了紅色顏料的喜蛋。
“這是哪家的喜蛋?”拿到蛋的村民都會問。
“這是上灣阿旺家的!”
“這是下灣彩秀家的!”
……
“是男是女?”
“生了個女兒。”或者回答道:“生了個兒子。”
要是生了一個女兒,大家都會說:“生女兒一樣的,生兒子只是生一個名氣。”要是生了一個兒子,大家會說:“恭喜恭喜,你們家風水不錯啊,幾點生的?”或者說:“哦,是今天辰時生的啊,好日子啊!”
可是這么多喜事中,就是沒有老張家的,倒是半癡半呆的老伴讓她操碎了心。每天老伴會追著抱娃的村里人,搶著要看娃娃,因為村里人都熟知他得了癡呆癥了,所以都沒跟他計較。
對啊,人家都生二胎了,老張家的媳婦進門已經整整三年了,卻一點動靜都沒有。
阿雙夫婦想生可是又不敢生,他倆怕生了孩子,會成為家里的一個拖累,再加上工作還不穩定,夫婦倆是猶豫再三。
“生一個吧?”一天夜里,阿雙的丈夫從被窩里鉆出頭來對著她說。
“生一個?”阿雙還是有點猶豫。
“生一個!”丈夫再一次對這話進行了肯定。
坐在梳妝臺前的阿雙,眼睛咕嚕嚕地從丈夫這轉到了房間的天花板,又從天花板轉到丈夫這。
丈夫這時候,不管阿雙怎么想了,一伸手就把阿雙拽進了被窩。
一個月后,知道媳婦有了身孕,阿雙婆婆早早洗出了放置了一年的大酒缸,買了三大袋糯米,還準備了好多酒曲。清明到了,山水是最清的時候,這時候做酒是極好的。
媳婦懷孕三個月后,阿雙的婆婆才將這個事跟鄰里說。
臨近十月,隨著一陣啼哭,在當地醫院,阿雙婆婆迎來了自己的孫女。
雖然這孩子不“帶棒”,但是多少給老人一個安慰。看著孩子踢著小腳丫,阿雙的婆婆笑開了花。
三天后出院,阿雙的婆婆按照本地傳下來的禮節,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女方家“報喜”。
一大早,她就從村里養山雞的人家那里買了一只大公雞,因為媳婦頭胎生的是女兒,希望下一胎是兒子,所以送過去的就得是公雞。她又在菜場上打了一個大豬腳,系上紅線,捆上了一袋素面,里面夾著一個大紅包,再裝上一壺酒。東西準備就緒后,她把它們全部裝在兩個大籮筐里。就這樣,讓兒子挑著這籮筐給女方家報喜去了。
忙完這一切后,婆婆從柜子里拿出幾小捆藍色織布,一攤開原來是“水妮”,是當地包小孩用的小圍裙,布的上端有兩根細帶子,就這樣,婆婆給洗完澡的小孫女穿上上衣后,用這一塊傳了兩代人的“水妮”對著小孫女腰以下部分圍了兩圈半,上端的兩根細帶子也繞著孩子的腰轉了兩圈,再用小毛毯包好。婆婆做這一切的時候似乎都很熟練。
剛忙完,樓下就傳來了一陣熱鬧聲,是阿雙的母親來了,給小孩子送來了一個手鐲,一條金鏈子,還有一對銀鐲。這些東西都放在小紅袋里裝著,回禮的還有一大爆米花,摻著紅棗、糖果之類的東西。阿雙的母親身邊還立著一個小箱子,估計她是想在這住上一陣子。
阿雙的婆婆,沒讓女方家忙活,無論是洗衣,還是給媳婦做點心,她都自己來。阿雙發現婆婆將自己沾著血的內褲也洗了。
阿雙說自己想洗洗腳,婆婆立馬就煮了一大鍋的姜水提來,婆婆不讓阿雙自己洗,說是女人月子里不能碰水。看著婆婆蹲在水桶旁搓洗著自己的腳,阿雙心里泛起了陣陣的漣漪。阿雙注意到自己的婆婆這幾年頭發白了好多。
婆婆對阿雙坐月子非常講究,不讓阿雙看手機、看書、看電視;不讓房間通風,說是女人坐月子不能吹風;要求阿雙少走動,說是躺著不動可以收骨頭,因為生孩子,女人已經拉傷了骨頭。
月子里有“吃月里飯、喝月里酒”的習俗,能吃的東西特別有限,除了豬腳、豬肚、豬心、兔肉,能吃的蔬菜就只有豆莢,說是其他青菜吃了就會胃寒。這些東西吃多了,女人會膩,所以阿雙的婆婆會準備素面,又長又細的素面里會加很多紅酒。紅酒是四月清明時自家釀制的,喝了暖胃。每頓餐后,婆婆的一碗蛋打紅酒會準時到位。
阿雙的月子里,親戚走動也特別勤,加上婆婆跟左鄰右舍的關系特別好,鄰里間送的雞蛋和家兔也特別多。雞蛋是湊百送來的,家兔也特別大,送來的還有“青紫”,都是下奶的東西。送家兔的人會特別小心,常常會在主人家抓一把米帶走,因為他們怕自己的兔子送人,以后再養兔子就不好養了。怎么給人家回禮,這些禮數婆婆都在行。
月子里,小孫女偶爾會驚顫,會拉肚子,婆婆怕孩子被什么東西嚇著,會把銀元洗干凈了放碗里,用開水泡了喂給孩子喝,或者抱著孩子在自家的豬欄、羊欄走幾圈,以此達到幫孩子壯膽的目的。
阿雙說婆婆迷信,可是沒想到,做了這些事后,小孩子還真好了。
一個月的月子坐下來,阿雙對著鏡子仔細地打量自己,竟發現自己的下巴多了一層贅肉,原本就圓的臉這會更像一個充了氣的氣球,每天六頓的飲食讓自己營養過剩。這時候,阿雙摘下有汗味的頭巾,將自己已被滑滑的頭垢弄成了條狀的頭發泡進婆婆事先準備好的由生姜和“鐵掃把”煮沸的已經降溫了的開水里。雖然已經滿月了,但婆婆還是堅持讓兒媳這樣洗,以防她留下頭疼的病根。
滿月這天,女方家母親提來了一個茶壺,茶壺里裝著豬肚,這個豬肚就是給自己的女兒吃的。女兒吃后,也給了阿雙婆婆家一顆定心丸,表示女人已經換肚了,下一胎生兒子的概率就會增加。
阿雙問自己的母親:“干嗎要把豬肚裝在茶壺里?”母親笑著說,茶壺嘴像男孩子“帶棒”的東西,這著實把阿雙逗樂了。可阿雙知道無論她以后生男還是生女,婆婆會一直這樣照顧她,因為這是她的婆婆,她善良的婆婆。
第二年,阿雙的婆婆與自己老伴,抱著小孫女,帶著媳婦、兒子,提著農家大豬腳來到梨花地的老樟樹下。婆婆這次沒再流淚了,而是笑著想起了那一年自己的婆婆和公公抱著自己的兒子來到老樟樹下的情景,那時候也是梨花開滿山頭。
(原載于《延河》下半月刊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