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窗外,似火的楓葉,逶迤的山脈,層林盡染,如詩如畫!
從寶雞出發,一路向南,經過大散關,到達嘉陵江源頭,嘉陵江潺潺的流水領著我們來到了鳳州。
突然發現,這條線路就是當年唐玄宗逃往四川的線路。一路上,便想象著當年唐明皇不堪回首的那一幕歷史場景。沿途的景色愈是秀美,愈發勾起唐明皇對失去楊貴妃的傷痛。鳳州是他逃難的必經之地,于是鳳州與這位皇帝也就有了不解之緣。
鳳州的兩座古寺都和唐玄宗有關,一個是消災寺,一個是果老洞。
站在消災寺的祈福廣場上,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感受一點也不為過。翹首望去,在嘉陵江畔,在陡峭的豆積山的絕壁上,利用自然形成的獨特的風洞建造的兩排古廟恰到好處地鑲嵌在石崖中,南邊的一排古廟是張果老修煉得道處,人稱果老洞,北邊那一排就是消災寺。一千多年來,這里一直香火不斷。歷朝歷代的善男信女們來此祈福,絡繹不絕。
在祈福廣場上拜過賜福觀音之后,穿過跨江吊橋,便來到山下新修的菩薩殿、藥師殿和鐘鼓樓。在這里,巧遇寺院住持慧霖禪師。我們的談話先從消災寺的名字談起來。我直言不諱地問道:“是誰取了這么俗氣的名字,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慧霖禪師非常年輕,他告訴我:“消災寺原名蕭臺寺,興建于隋末唐初。據說是隋煬帝蕭皇后的弟弟在此為官期間修建的,后人為了紀念他,就取名為蕭臺寺。后來又傳說唐玄宗避難途經這里,在此祈福消災得以應驗。當地的老百姓隨之改名為消災寺。”
慧霖禪師曾查遍地方史志,尋找當年唐玄宗在鳳州活動的史料,遺憾的是史書上均無記載。但我推測,不管怎么說,唐玄宗在此停留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安史之亂發生后,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高力士在大將軍陳玄禮的保護下,一直向西逃竄,行至馬嵬坡時,陳玄禮在太子李亨的暗中支持下,發動兵變,宰相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自縊。馬嵬坡事變之后,唐玄宗繼續西行,至陳倉縣,下榻靜禪寺。正因為皇帝在此留宿,后人就將寺名改為臥龍寺。隨后沿著陳倉故道,經大散關,進入秦嶺,順著嘉陵江一直往南。別看今天的鳳州只是鳳縣的一個鎮,在歷史上它卻相當有名。唐玄宗到達鳳州的同時,太子李亨重振旗鼓,整合殘兵敗將,帶領唐軍對叛軍進行了反擊。應該說,唐玄宗入蜀之行是后無追兵的,他可以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行進。
唐玄宗到達鳳州時,蕭臺寺至少已存在了上百年。據記載,蕭寺晨鐘一直是鳳州的八景之一,每天早上蕭臺寺的鐘聲能傳遍方圓十里。自從失去愛妃,唐玄宗一直萎靡不振,逃難的一個多月來,他常常被噩夢驚醒。他有一種負罪感,覺得是他害死了自己的愛妃,更是他讓大唐的子民生靈涂炭,蒙受了這場滅頂之災。他確實需要懺悔,但是作為一個帝王該向誰去傾訴呢?他在努力地尋求心理的安慰和解脫,熨平心靈的創傷。當然,他也希冀佛祖能保佑大唐江山躲過這次劫難,使他的子孫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此時此刻,他需要一種精神的力量來支撐。消災寺剛好向唐玄宗提供了這樣一個懺悔和祈福的場所。
唐玄宗為什么要去消災寺?當地還有另一種說法,說是唐明皇想順便看看他的一位老朋友的舊居。如果有緣,也許能讓這位高人為其指點迷津。這位高人,就是被后人稱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據說,張果老常常倒騎白驢,日行數萬里。唐玄宗曾經多次詔他入宮,并曾經想將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嫁給他,可是他婉言謝絕了。唐玄宗還為他賜號“通玄先生”。當唐玄宗得知張果老曾在此修煉得道,就想來拜訪果老洞。
唐玄宗當年是否見到了張果老,是否到過懸在山崖的消災寺,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消災寺的的確確見證了當年唐明皇逃難時的狼狽不堪,見證了一代明君險些成為亡國之君的落魄窘境。當然,消災寺也見證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消災寺不相信眼淚,即使幡然悔悟的唐玄宗整天跪在寺廟吃齋念佛,即使張果老使出渾身的法術,都改變不了大唐江山日落西山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