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清代寧蒙交界地
- 是說石嘴山:石嘴山民俗風情之魅力
- 劉淑娟
- 316字
- 2021-04-26 14:29:28
陶樂有五堆子。五堆子之名,來源于清代蒙邊界的標志,即五塊界碑。
由于黃河河道經(jīng)常變遷,致河東之地變?yōu)楹游髦兀游髦刈優(yōu)楹訓|之地。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察汗地方(今平羅東北)黃河改向西流,原在河西之民,反在河東,鄂爾多斯蒙古“謂民人占據(jù)伊等游牧之地”。也就是說,因黃河改道,原在河西的居民變成了河東的居民,而河東原是蒙古族游牧之地。于是,蒙古族認為侵占了他們的地界,向朝廷申告。乾隆皇帝下令按先前黃河舊流之地為界,釘樁立碑,不許侵奪。當時所立界碑共有五塊,于是該地便有五碑子之稱。界碑以西稱內(nèi)五碑子,界碑以東稱外五碑子。
后來,所立五塊石碑損壞不存,在交界處堆土為記,堆起五座土堆,于是五碑子又有五堆子之稱,也有了現(xiàn)在的地名五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