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天佑福地賜惠農
- 是說石嘴山:石嘴山民俗風情之魅力
- 劉淑娟
- 2610字
- 2021-04-26 14:29:28
惠農,顧名思義就是施惠于農,賜惠于農,也可理解為讓農民得到實惠。這個名字是清雍正七年(729年)修成惠農渠之后,雍正皇帝為大渠欽定的名字,后來因渠而成為縣名和區名之依據。
自明清以來,惠農縣境之內便有人墾種生息,后來清政府將蒙古人遷移至河東鄂爾多斯放牧,將這片牧場變為了農田。惠農渠修成之后,政府又從山西洪洞等地又組織了大批量移民,增加了這里的人口密度。在成立惠農縣之前,惠農地方曾經為寶豐縣屬地,寶豐地震城毀裁縣之后,今之縣境屬平羅縣轄。民國十三年(1924年),國民政府在平羅以北新設一縣,因位居惠農渠梢段,遂命名為惠農縣。
新成立的惠農縣轄區較大,除轄1987年恢復后的惠農縣轄區之外,還管轄現平羅縣的寶豐、黃渠橋、高莊、惠北、靈沙五個鄉鎮以及原石炭井區的部分地區和原石嘴山區全部,總面積25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7883畝,人口59318人,縣政府所在地寶豐。
惠農縣雖然歷史不算太長,但建制沿革和行政區劃之變更十分復雜。
1949年寧夏解放,同年10月4日,惠農縣人民政府成立。12月1日至3日,召開了惠農縣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常務委員會。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惠農縣的第一個人民政權正式誕生。新生的惠農縣下轄8區48鄉11445戶66911人。8區分別為:馬家高莊、惠農渠東、黃渠拐子、黃渠橋、靈沙堡、寶豐、樂土嶺、石嘴山。惠農縣屬寧夏省政府轄,縣政府所在地寶豐。
1950年2月,惠農縣政劃為6個區,27個鄉,187個行政村。6個區為:一區石嘴山、二區寶豐、三區黃渠拐子、四區黃渠橋、五區靈沙堡、六區馬家高莊。這一年,互助合作化開始發動,以牛存義為首的11戶農民成立了全縣第一個互助組,為惠農縣互助合作之發端。
1952年3月,寧夏省政府將惠農縣定為丁一等縣,同時將全縣27個鄉改劃為5個區34個鄉。34個鄉為:石嘴山鄉、河西橋鄉、下營子鄉、樂土嶺鄉、上營子鄉、尾閘鄉、寶豐鄉、五渠鄉、渠羊鄉、禮和鄉、永屏鄉、廟臺鄉、省嵬鄉、黃渠拐子鄉、東永固鄉、西永固鄉、外西河鄉、通潤鄉、渠中鄉、燕子墩鄉、內西河鄉、上寶閘鄉、安家廟鄉、高莊鄉、南長渠鄉、北長渠鄉、通惠鄉、下甲鄉、靈沙鄉、東永潤鄉、上甲鄉、二閘鄉、雙渠鄉、惠北鄉。這是惠農縣歷史上行政設鄉最多的時期。這一年,惠農實施了一項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開挖第三排水溝。工程于1952年10月動工,1954年全面竣工。這一年,惠農縣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馬彥禮合作社誕生。自此,惠農縣邁開了農業合作化的步伐。
1954年3月,經寧夏省政府批準,惠農縣在第二區和第五區的基礎上分別成立寶豐回族自治區和靈沙回族自治區。這是民族自治政策首次在惠農得到落實,也是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成立了兩個回族自治區之后,原來的四區改為二區,一區和三區不作變動,原各區所轄鄉也不作變動,全縣5個區轄34個鄉。
1954年10月,惠農縣政府將駐地遷至黃渠橋。銀北古鎮黃渠橋遂成為惠農縣歷史上的第二個縣治所在。
1956年2月,實行小鄉合大鄉之后,惠農縣共轄15個鄉231個行政村。同年8月,又將寶豐、靈沙兩個回族自治區撤銷,建立惠北、靈沙、寶豐、禮和4個回族鄉。同時將石嘴山、黃渠橋兩個鄉改為兩個鎮。
1958年8月,撤銷鄉的建制,成立3個人民公社。3個公社分別為:燈塔人民公社、五星人民公社、紅旗人民公社。同年11月,3個公社分別改名為尾閘人民公社、黃渠橋人民公社、寶豐人民公社。此次行政變革,宣告了惠農縣人民公社化的全面實現,同時實現了軍事化管理,興辦公共食堂,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煉鋼鐵”運動,大刮“共產風”,吹響了“大躍進”的號角,也為后來的“低標準、瓜菜代”埋下了伏筆。
1959年2月2日,靈沙、惠北、高莊地區移交平羅縣轄,大大縮小了惠農縣的政區。同時,縣黨政機關駐地從黃渠橋遷至石嘴山。
1960年3月,撤惠農縣,成立石嘴山市,將原惠農縣轄區劃為石嘴山市的行政區域。這一年,惠農發生了羅志業、羅守業以及陳漢歧等發動的反革命叛亂。
1970年7月13日,石嘴山市郊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原市屬的8個人民公社和石嘴山市五七農場、農林牧場由石嘴山市郊區轄。8個公社為尾閘公社、西永固公社、下營子公社、燕子墩公社、廟臺公社、禮和公社、園藝公社、大武口公社。
1971年10月,石嘴山市郊區撤銷,轄區屬石嘴山市。
1976年12月成立中共石嘴山市郊區委員會,翌年1月,成立石嘴山市郊區“革命委員會”,區政府所在地馬家灣子。郊區下轄尾閘、廟臺、禮和、燕子墩、西永固、下營子6個人民公社。
1983年6月,郊區農村人民公社全部實行政社分開,將公社更名為鄉,大隊更名為村,小隊更名為村民小組,全郊區轄8個鄉63個村351個村民小組。
1987年6月恢復惠農縣治,大武口鄉大部劃屬大武口區,園藝鄉安樂橋以東、三排水溝以西地區劃屬石嘴山區,全縣轄7個鄉48個村303個村民小組。
2004年撤縣合區,惠農縣與原石嘴山區合并為惠農區,下轄區域無所變更。合區后,黨政機關辦公地點因利就便,分設于石嘴山和紅果子鎮。惠農區下轄紅果子鎮、尾閘鎮、園藝鎮、廟臺鄉、禮和鄉、燕子墩鄉、北街辦事處、中街辦事處、南街辦事處、育才路辦事處、河濱辦事處、火車站辦事處等6個辦事處。
從惠農紛繁復雜的行政變更不難看出,無論轄區如何變化,但是“惠農”這個吉祥的地名卻不忍棄之,最終得以回歸。此舉雖出自官意,也體現于民意。毋庸諱言,封建君主為施惠于農而修惠農渠,而黨的惠農政策如天降甘霖,滋潤著全國農民,也沐浴著惠農人民。可以說,在享受地名所帶來的愉悅上,惠農人得天獨厚。
用“惠農”命名的還有一所學校,就是惠農中學。惠農中學成立于1941年,近20年間,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1960年,隨著撤縣建市,惠農中學隨之撤銷,停辦高中,改為黃渠橋中學。同時,在石嘴山成立石嘴山市第一中學。1987年恢復惠農縣后,惠農縣政府決定撤并全縣高中,于1993年成立惠農中學,為全日制寄宿制高中。2003年撤縣合區后,2004年惠農中學改制為市直中學,校名為石嘴山市第十三中學。現在,原惠農二中也就是最早的下營子中學易名為惠農中學。
關于惠農的地名,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不知是統治者的意志還是老百姓的心愿,惠農的好多地名均沾一個“寶”字,這些得“寶”的地名多分布于沿山一線,比如聚寶屯(今尾閘鄉聚寶村)、寶馬屯(今紅果子鎮寶馬村)、萬寶屯(今紅果子鎮下營子村)、萬寶池堡(今紅果子鎮五渠村)、西寶池堡(今燕子墩鄉燕子墩村)、上寶閘堡、下寶閘堡(均在燕子墩鄉),等等。不管是何人所為,也不管命名人的初衷是什么,雖然帶有封建色彩,但是均表達了惠農人將自己的家鄉視為風水寶地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