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山好水好地方·文旅卷
- 石嘴山市委宣傳部
- 3549字
- 2021-12-30 18:21:38
神秘的“黑石峁巖畫”之謎
黑石峁位于賀蘭山北段的石嘴山市境內西北約8公里的小棗溝內。這里山巒起伏,地勢險峻,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崖邊、溝底雜草叢生,還有稀疏的野酸棗樹、蒙古扁桃等。周圍的山石全是灰白色,唯有黑石峁雖然山包不大,但非常奇特,滿山頭散落著大小不一的黑色石頭。黑色石頭油光發亮,石質堅硬,像是被火又燒煉過一樣,明顯地區別于山包下方的石頭和其他相鄰山體的石頭,故名黑石峁。
到黑石峁有一條很方便的道路,從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的小棗溝進入就可以直接到達。也可選取另一條比較難走、需要攀山的路線,即從鄭記溝進入,還可以順道探訪那座保存完好的烽火臺。
天外來石?
我第一次來黑石峁是1999年,是隨市文物管理所的韓所長從山后面上去的。到達黑石峁背后的小山包時,在陽光下向山頂遠遠望去,黑石峁很平緩,有很多不規則的、大大小小的黑石頭群在風聲里默默地矗立著,和我之前想象的陡峭的山崖截然不同。這個黑石峁和賀蘭山其他的巖畫群有什么不同呢?
登上黑石峁山頂,也就知道這座山被人們稱之為黑石峁的原因了。山頂上布滿了黑色的石頭,并不規則地向下延伸。或許是因為風雨的侵蝕,這些黑石大塊的不是很多。黑石的石質堅硬細膩,色黑如墨,觸摸起來感覺不到普通石頭的那種粗糙。讓我們感到奇怪的是,整個黑石峁只有山頂上的石頭是大塊的,越往下,這種黑色的石頭就越小了,到了山腳下,黑石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極其普通的和四周一樣的賀蘭山灰白色的地貌了。
我隨口問韓所長:“這些石頭明顯與別處不一樣,是不是隕石呀?”他說:“像是隕石,但還不能肯定。”說完我們就只顧得一塊接著一塊看巖畫了。當時我想,在遠古時期,缺乏工具的游牧民族要想把這些巨大的黑色石頭搬上山可是個大工程,更何況賀蘭山東麓自古就是慣于馬背生活的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因此,“隕石說”應該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我又問:“外星飛船墜落的猜測你覺得合理嗎?”他說:“這些都是猜測,按理說飛船墜落這么大的事,就是在過去通信不發達的時代,沒法報道,也應該有歷史記載吧!”
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在黑石峁里轉來轉去,我們的衣服上竟然沒有沾上一點黑色。把這些黑色石頭拿在手中,這些黑石還特別光滑,很干凈。
更為奇怪的是,黑色僅為厚約12毫米的一層表皮,而其內呈灰白色,巖畫鑿刻其上,畫面黑白分明,刻痕異常清晰,歲月千載,圖像猶新。
時隔不久,當我第二次上黑石峁看過黑石頭巖畫群時,在和四周灰白色的山石作了對比后認為,賀蘭山黑石峁巖畫群,肯定就是諸多《巖畫》資料上所說的,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時所留下的藝術杰作。他們使用簡陋粗糙的工具,在堅硬的賀蘭山的巨石上刻下他們想象中的難以磨滅的手跡。這就是被人們稱為“巖石報章”的賀蘭山巖畫。
但我還是對黑石頭之謎,一直不解。
亙古謎團
據普查資料記載,黑石峁巖畫是1984年6月23日石嘴山市文物普查隊發現的,當時一共發現了古代巖畫60余幅,可辨認的圖像有170個。畫幅最大的寬210厘米,最小的不足20厘米,畫面大都清晰完整。這里的巖畫內容大多數以動物為主,有《群羊圖》《猛虎圖》《惡狼圖》《群鹿圖》等,還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祈禱圖》《戰爭圖》《雙人舞圖》,線條古樸流暢,粗獷遒勁,造型優美,洋溢著特有的美,又帶有幾分浪漫而神秘的意味,體現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強悍、勇敢、粗獷的性格,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游牧生活,富有極強的浪漫主義色彩。
但是,這里巖畫雖然比較多,也較集中,特別清晰的巖畫卻不多,因為風吹日曬和人為地破壞,這些巖畫有許多已經模糊不清。還有的巖畫由于巖石表面呈紫黑色,畫面自然侵蝕已久,刻痕內的顏色與石面顏色基本一致,只有在陽光的照射下才能若明若暗地看出圖案輪廓。聽有的人說,過去這里小的巖畫石塊也有不少,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估計是被人拿走了。
黑石峁巖畫中,最典型的作品之一是《雙羊圖》,這是剛發現時的命名。兩只造型相同、形體較大的山羊,兩對大角長而彎曲,臀部都塑造成直線,形體又采取花格圖案的表現方法,粗獷中見工整,自然中顯優雅,在整個黑石峁巖畫中最引人注目。這幅巖畫,如果再加上與雙羊相對立的那幅小羊(完全陰刻),就成為三羊,因此被稱為“三(羊)陽開泰”。
在查閱相關資料時,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石嘴山境內的巖畫,與內蒙古海勃灣巖畫竟然隔黃河相對,黑石峁巖畫最為集中,這讓我不僅浮想聯翩。也許,在遠古時代,黑石峁曾經是北方游牧民族崇拜的圣石,他們在這里舉行祭祀和朝拜活動,于是,令我們后人嘆為觀止的黑石峁巖畫就這樣誕生了。
三(羊)陽開泰巖畫
到底是哪種鐵礦石?
2009年6月,我在石嘴山市礦業集團公司工作時,邀請寧夏地質調查研究院的專家,做鐵礦開采投標資料,當時曾尋找并采集過這樣的黑石頭。這種黑石頭,多分布于賀蘭山余脈的石炭井41號地區。我問同行的專家:“這就是我們要找的礦石嗎?”專家說:“這是磁鐵礦石,就是我們要找的礦石。這種礦石多呈黑褐色,石質堅硬,不易分化,表面平滑光亮,形狀有大有小。”我特意帶回一塊,經化驗,含鐵量不高,且其他金屬成分超標,為此放棄。
2011年10月,我從黑石峁特意選取了一小片黑石頭拿回來,沒機會做化驗,但用金屬小棍敲擊,能發出一種清脆的金屬般聲音,類似于磐石或靈璧石等,破口處被雨淋、風吹后已變成赤紅色,估計含有鐵或某種金屬之類的元素。帶著這個疑問,我咨詢了幾個專家,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才知道鐵礦石一般可以分為磁鐵礦、赤鐵礦、磁赤鐵礦等。其中,磁鐵礦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鐵,顏色為鐵黑色、條痕為黑色,半金屬光澤,不透明,具強磁性,是巖漿成因鐵礦床,氧化后可變成赤鐵礦(假象赤鐵礦及褐鐵礦),但仍能保持其原來的晶形。而赤鐵礦中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也叫氧化鐵。顏色為赤紅色。 在還原條件下,赤鐵礦可轉變為磁鐵礦,稱假象磁鐵礦。這兩種礦石提純鐵時,其工藝是完全不同的。磁鐵礦是在固體狀態下,經過粉碎、吸附提純的,礦石的有效含量必須超過65%;赤鐵礦是在液體狀態下(冶煉后)提純的,礦石的含量達30%左右就可使用。
經過查閱相關地質資料,并根據磁鐵礦的顏色、性狀及氧化后容易變成赤色的表象,與黑石峁采集的樣品對比,許多地方有相同之處,推斷黑石峁石質類似于海相火山——侵入型鐵礦床。
由此猜測:黑石峁一帶在遠古時期,隨著造山運動和火山噴發,形成了多種巖層(巖石),即有處于深層的煤,表層的磁鐵礦以及其他石英、鈉長石、絹云母、鐵綠泥石等。這種現象在黑石峁山包及周圍山體乃至整個賀蘭山(包括41號地區)均有存在,也符合磁鐵礦“大、貧、淺、易”(分布面廣、量少、埋藏淺、容易采集)等特點。因此,我猜測這和“赤磁鐵礦石”有關。
“巖漆”,也就是植物“包漿”所成?
2012年和2013年,我分別兩次去過小西峰溝,發現一個奇特現象。那山溝里榆樹密布,樹下到處是大石頭,石頭表面呈黑褐色。我當時感到很好奇,仔細觀察了大半個山溝,發現只有榆樹下的石頭表面是黑褐色的,沒有榆樹的地方石頭是灰白色的。那些石頭的材質好像是花崗巖或砂巖。
前面的發現中說過,黑石峁的有一些石頭,好像經火燒過,黑色僅為厚約12毫米的一層表皮,而其內呈灰白色。結合這個推測,聯想到小西峰溝的這種現象,我猜測:是不是黑石峁過去整個山包被一種樹木,比如說就是榆樹所覆蓋,每年夏季樹葉上的油脂掉落在石頭上,經過風吹、日曬、滲透等,在石頭上形成一層“包漿”,也就是“巖漆”。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過千年后形成了一層12毫米的黑色“包漿”。又經過千年后,由于人類的逐步砍伐,牲畜的逐步啃食,使整個賀蘭山,包括黑石峁的樹木、植被損失殆盡。再經過多年的風化、固化,使巖石表面的“包漿”變得鈣化,并和巖石成為一體化。先民們在游牧的過程中,發現這些巖石又光滑、又油亮、又堅硬、又不易風化,表面呈黑褐色,一敲擊就出現白色痕跡,非常適合鑿刻各種圖案、符號等。于是,產生了鑿刻巖畫的動機。由此,經過幾年或者幾十年的鑿刻,一個巖畫藝術高地就這樣誕生了,并留存至今。
意外發現
2008年,我和同事去內蒙古找礦,在內蒙古邊境的一個不毛之地,路邊的景色明顯與眾不同,那灰褐色的地面像是被野火燒過似的焦黑如炭,那似燒焦了的碎石塊成了這落石灘上最醒目的景觀。這里的邊境線對面就是蒙古國南戈壁省,那是世界上煤炭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隨著車子的前行,在快到一個叫呼和陶勒蓋的地方時,路兩邊開始出現了高低起伏的山丘,那凸出地表的一個個小山包全都是那種焦黑如炭的地貌,被風化了的石頭在有些地方密布著,黑乎乎一片。我問隨行的當地人這里的山叫什么名字,當地人戲言“黑山頭”。看到黑山頭這些黑褐色石頭,應該像是鐵礦物種吧,像是磁赤鐵礦石呢。與上面所述黑石峁的石頭應該屬于同一種,但品質上有差別。各種猜測都是一種疑慮,但猜測畢竟是猜測,真正的“黑石之謎”至今我都沒有完全搞明白。
(撖學東編寫)